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教师读后感集800(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69044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教师读后感集800(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教师读后感【第一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是《论语》第1篇的篇名。相信熟悉论语的朋友都知道这一段是选自《论语》的第1篇《学而》篇,这1篇是本书的开宗之论,《学而》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经评价这一章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如此极高的评价真的是比较少见的,单看这三句话的解释大家也能明白的,人要不断的学习,那么孔夫子为什么要在这开篇之处连续的发出三个反问之语呢,学习与朋友与人不知而不愠有什么关联呢?它们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连系呢?他的用意又何在?在这里我也来浅谈一下我的感想。

学指学习,这也毋庸质疑,那么学习什么呢即儒家所指的就是学习“传统”。传统包括典籍以及技能。典籍包括五经即《诗》《书》《礼》《乐》《易》。技能指礼、乐、射、御、书、数。论语开宗明义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做何解呢?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我认为这一解释是合理的,时不止包括时常,应该还含有偶尔的意思,习指的是复习温习之意,之代词所学之内容,乐,快乐的意思。朋单指朋友吗?朋友有三种境界一是泛泛之交,二是平常之交,三指志同道合之友,即君子之交,所以很明显这个朋友就是指的是第三种人即有志同道合得人,可以和你一起促膝畅谈的人,这才算是真正的朋友,人不知,知指的是了解、理解之意。愠,怨恨、发怒。历代的文人学者也都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而以这种解释最为合理即便如此,但是他们也没有说明孔子为什么会发出这三个反问的含义。以前学习论语的时候,老师也没有具体的引导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三句话,所以我们一直都能看明白最浅显的含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孔夫子为什么要连续提出这三个反问,因此也就没有明白孔子最真实的意思,就好像是只知道所以,而不明白他的动机。

这三句话的含义在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理解的,这三句其实写的就是作为一个君子所具备的三种生活的境界,即他的三种生活的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孔子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常常学习,时还有偶尔之意,上文也提过,这句话就可以这样理解当你一个人的时候常常学习你所未知的知识,偶尔也温习你以前学过了的知识,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其实这与庄子所提出的逍遥遁世是一种意思,他们都是主张当你一个人的时候:庄子追求的绝对的自由,而孔子所追求的自由方式只不过与庄子不同而已,那么这就是孔子眼里作为君子的第一种生活的方式,试想一个人的时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任何的束缚,随心而动,怎能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这就是第一句孔子教他的弟子们,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们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活。再来看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这又说的是,在朋友面前之时,当你有远方的朋友来看你的时候,你在朋友面前的态度,这个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那些与你志同道合的人,你的知己之人,那么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友人,我们一起促膝畅谈,和朋友一起讨论我的学说,政治主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么?这就是在几个少数的几个好朋友面前你的生活的一种方式,再看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就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懂得自己的时候,我不恼怒他人,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的时候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太在意周围人的态度,是很难成功的,很明显孔子在第三句的时候教他的弟子,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不要去怨恨他人不要去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这就是一个君子在那些庸俗之人面前表现的一种宽容的人生态度,这三句也是一种孤独的人生境界,无人之时自己学而时习之,一个孤独的人是很少有朋友的所以当朋友来看他的时候,在朋友面前,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一起上谈五百年下谈五百年,难道不惬意么?我的理想、我的执着、我的政治主张、我所坚守的一切情操,岂是你们这些庸俗之人所能够明白的,所以当你们不理解我时,我只有一笑而之,宽容对待,当我的政治主张得不到采纳时,我也绝不会去怨恨别人,孤独绝不是自负,也绝不是清高,孤独就是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当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去解读孔子,那么对于这三句话就不难理解了,它们三者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承接的,孔子在论语的开篇所发出的这三个反问,这同样也是孔子所追求的一种自由之境,他告诫他的弟子们,在混乱的时代如何去应对。儒家和道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追求的都是一种自由:庄子主张逍遥遁世,追求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自由,其实孔子也是如此,都是避世,道不行,吾将乘浮槎于海。他们都是一个孤独的智者教你如何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君子,怎样保全自己。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喜欢读《论语》的原因,读《论语》会你更好的走进古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文化等等,同样也交你如何处世即:素面朝天,本色做人。

教师读后感【第二篇】

寒假,我有幸读了《有效教师》这本书。读完后,感觉书中语言亲切,仿佛一位专家又似长辈循循善诱,很多观点让我开阔了眼界,收益匪浅。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才能保证教育的高质量。在这本书中对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怎样成为一名有效的教师。

有效的教师首先必须热情。在教师的特性里,热情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效果。热情的教师会让学生认为,他们很自信,并且喜欢他们所做的工作,他们信任和尊重学生,所教授的课程是有用的、有趣的。热情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激励他们,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满足。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热情的教师呢?你要对你的学生充满激-情,并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才是学生认为的有热情的教师。

其次有效的教师必须具有可信任感。在学生看来,有效的教师是值得依赖。教师的可信与否决定于学生。教师的知识、经验、教育水平或地位,所有这些都可能保证教师具有可信性,事实上,只有学生认为你可信,你才可信。

怎样才能建立可信任感呢?三个因:你的学历证明,你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你的行为。你的学历证明影响到年轻学生对你的印象。你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内容同样会影响你的可信度。当你能够向学生证明你所讲的与他们的兴趣和需求相关,他们就认为你是可依赖的。不过,更重要的是你的行为当你开诚布公、诚实、公正地对待学生,公开征求并接受学生的评价或批评。正像大家所说的,可信任感必须要挣得。

在今后的教学中,用各种方法来促进学习。开展班级活动,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目标。帮学生建立起学科和目标的重要性、严肃性,并将这种重要性告诉学生。审慎、仔细地安排教学和教学活动,以求简洁、安全、高效。组织课堂活动以帮助学生达到满意的'目标。有专业品行,通晓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学生,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平时可多回想反思,结合今后的教学行为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教师。

教师读书读后感【第三篇】

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已经有四年多的时间,在四年中感觉自己成长了不少。其实更庆幸的是自己从事了自己喜欢的职业,虽然它不能带给我什么丰厚的收入,但我却很开心,因为教师这门职业是我一生要从事的事业,和孩子们在一起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在2017年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如何成为最好的教师?——“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不禁想到了这样一句话:“每天进步一点点。”

其实每天进步一点点我想也是不断学习、反思和成长的过程。

原来没有深刻感觉到“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的重要性。在一次课堂上让我感觉到了书中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的:“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入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教员的,也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是的,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受益更多,教师就要不断修炼、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的思维活跃,他们爱问为什么,同时他们具有向师性,因此,要做最好的教师就要成为一个“研究者”、一个良好的榜样。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结合《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和我的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将其与读完本书后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种体会,即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常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当然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予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良好文明习惯。

怀着“做最好的自己”心愿的老师的我们,为达成所愿“做最好的教师”,还应该把这些爱化作“润物细无声”的“爱心之雨”通过教学实践“洒向”所教授的所有学生。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职业的负责。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难!但要知道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最好的教师。因此,只有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始终如一地把对学生的爱进行到底才能不同于其他的教师。

由此我也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我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学会适时适度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快乐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面对学生和家长,只有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就会感动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实幸福的。

教师读后感【第四篇】

当看到这本书名字的时候,相信很多人与我有同感:这无非是一本与教师教学业务有关的书籍,阐述的内容可能是教师在一分钟内所能做到的事情,甚至对学生有些许影响的事情。作为教师的我,当然非常好奇书中究竟讲叙述了哪些道理,于是带着一种好奇,我翻看了《一分钟教师》这本书。看到目录的时候,我似乎有些茫然,书中好像出现较多的几个词组就是“一分钟目标、一分钟称赞、一分钟矫正”,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我心中便产生了,这三个词组究竟该如何理解,与我们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本书的阅读。

初读此书时似乎有很多疑问,感觉每一句话之间联系不太紧密,逻辑性不强,难道这就是此书的不同之处?读完后才发现书中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生存之道。《一分钟教师》告诉我们:“生活中要习惯关注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学会停下一会儿,认真地看一看在我们内心发生了什么。”它还启示我们:成功开始的地方是“我们的内心”。我们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他人,但是总能够改变我们自己。人的言行是由人的思想来支配的,言行的结果之根源便是人的心念,改变心念是根本。所以“一分钟”便是这样一种好方法,改变人的心念,调整人的心态,纠正偏失的行为,能够帮助人生活得积极、自信、快乐!

“一分钟目标”即定出适合自己的一个目标,这一目标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在做事的时候,常拿出来用很短的时间温习一下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所以目标要明确、简单,只要用“一分钟”就可以读完。其次就是“一分钟称赞”,每个人都愿意听表扬的话,在表扬别人的同时,也要学会称赞自己。所以在做事的时候,花一点点时间去发现自己做得很好的事,并随时随地称赞自己,体验成功的感觉,这就是“一分钟称赞”。最后是“一分钟矫正”,当我们在前进的同时,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否与我们的目标相符,要随时纠正自己的小错误,让自己保持正确的方向。所以,在前半分钟里发现错误,后半分钟里提醒自己:虽然我做得不好,但自己是个好人。不要打消自己的积极性,及时改变自己的行为,重新步入正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1669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