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精编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史记读后感【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史记》读后感【第一篇】
《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于他,项羽不过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不过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史记》读后感【第二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记传体通史,体现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是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花了十几年时间才写成的。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完《史记》,回味其中的人物,我觉得炎帝最值得我敬佩。在以前,人们都是靠打猎或采食植物的果实·块茎生活,不懂得耕耘,靠大自然的恩赐生活。大自然不总是那么大方,遇上灾年,常有人饿死,身为部落首领的炎帝时常冥思苦想,想找到解决的办法。一天,他发出了粟子,便告诉人们种植粟子的方法;又发明出许多农具。
人们为了感谢他对农业的贡献,都称他神农氏。神农氏为了帮助人们得到更多的食物,开始跋山涉水,尝遍各种植物,这就是有名的“神农氏尝百草”。他在尝遍百草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可食用植物,但是也有好几次因为吃了有毒的植物差点丧命,幸亏他找到了草药,挣脱了死神的魔掌。他告诉人们不要重蹈覆辙,而他自己却不顾危险,仍去尝试各种植物,最后,他尝到一种名叫断肠草的,无可救药的植物,不幸去世了。
《史记》,给后世的影响深远,是我们的必读之书。
《史记》读后感【第三篇】
说到《史记》,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在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这本书,我爱不释手的读了又读。从书中知道了“舜的传奇和大禹治水”、“卧薪尝胆”、“完璧归赵”、“将相和”、“纸上谈兵”等经典故事。
大禹大家都知道吧!他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把洪水治退了,在治水途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们要学习大禹这种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精神。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了人民的安忧,工作了那么长时间,我们可以做到吗?大禹的这种行为验证了只要坚持就会胜利的这句话。我们如果可以坚持一项事业干三十年,我相信,终有一天会成功的!
我从完璧归赵中学到了要用智慧去战胜别人,凡事要勤思考,不能冲动,只要这样才可以完成使命和任务。其中蔺相如就很机智,用和氏璧去威胁对方,对方就拿他没有办法了。
将相和,廉颇不顾国家的安危,自己让蔺相如下不了台。我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顾全大局,可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的安危啊!
读了这些经典故事,我又有了新的见识,不仅要学习他们的经验,还要学习他们的精神,从而使自己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史记》读后感【第四篇】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史记故事》就记载了许多祖先的故事。
书中有运用智谋而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有胸怀大志的陈胜和吴广,有为了安定天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还有拥有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舌定乾坤的张仪……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武练兵》这篇故事。孙武善于练兵,吴王阖闾为了试其才能,故意选拨了108位宫女,让他练兵。孙武将宫女排成两队,挑了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但在孙武发布号令时,宫女们都一个个笑了起来。孙武又重复了一遍“军令不可违”,宫女们依然只顾嬉笑。孙武下令斩首队长,吴王闻讯,急忙求情,但是孙武说:“吴王已经把她们交给我来练习,我就必须依照军队的规定来治理她们。队长没带好头,必须按照军规处置。”处置完队长后,孙武回到场地再行令训练时,竟无一人懈怠取闹。吴王虽然痛失两位美人,但却发现孙武确实是个军事奇才,很快便重用了他。
是啊,军令铁律是胜利的保障。而今,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否为了追求自己舒服、自由,就可以无拘无束呢?在学校里,有需要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规;在班级里,人人要自觉遵守班级公约。如果有人违反校纪班规,调皮捣乱,就要接受教育。不然,小到一个学校,大至整个社会,不就乱套了?
用规则来看护文明校园,用规则来守护和谐社会,这正是古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无规矩,不成方圆。”
21世纪,中国已经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这是全中国人的骄傲。我想:这辉煌的成果背后,难道不是所有航天人员在严守规则吗?听老师说神舟飞船的舱门,连一根头发丝的误差都不能有,我非常震惊!我自豪,我们有勤劳智慧的祖先;我自豪,我们更有勇于创新的新时代建设者。
史记读后感【第五篇】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后人如此评价韩信的一生,精辟而独到。早就听闻有关韩信的故事,不过那是道听途说,以及通过影视剧得来的,最近才去翻开了那篇《淮阴侯列传》,一窥淮阴侯之功过。
淮阴侯一生在太史公笔下徐徐拉开。韩信早年贫困而不得志,甚至无赖都欺负他,他忍了。投奔项羽,不受重用;投奔刘邦,仍不受重用。在他离开刘邦之际,萧何把他追了回来,上演了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于是,他开始了南征北战的一生,战绩卓著。然而天下平定后他却“谋反”了。于是,一代兵神就这样离世,不知他去世前的那一刻心中在想什么?是他的一生?还是……
太史公认为他若不矜功伐能,那么他是可与吕尚等人比肩的,可惜他“谋反”了,掩卷而思,韩信之死所谓何故?
韩信之死首先与其性格有关,他很有才,也正因为有才,才有些心高气傲。刘邦问韩信自己可统多少兵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多多益善”。也许他在半开玩笑,也许是对自己过于自信,可惜他在最不能说这话的人面前说了这话。太史公评价其矜功伐能,可谓一针见血。韩信知道刘邦不善统兵却善御人,他自己知道却做不到啊!
如果韩信性格收敛,那么他能锦衣玉食地过下去吗?很难。韩信的军事才能刘邦是明白的,即使他没了兵权,军中仍有许多旧部。连樊哙见了韩信都十分恭敬,其他将领可想而知。大汉家的。天下姓刘,有了这种人物在,那“刘”字大纛还能安稳地在风中飘扬吗?即使韩信性格收敛,他的下场应该也可以预见。功高震主,军心所归。可惜伴君如伴虎。
对于韩信“谋反”一事我觉得值得推敲。
太史公曾载,蒯通曾向韩信建议趁刘项对峙之时另立门户。而且从记载中蒯通的分析来看,如果韩信拉出队伍单干,是很有可能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的。到时凭借韩信的能力,许多事还很难说。然而韩信拒绝了。如果说韩信真有反意,那时不反到天下太平再反,他的智商突然出问题了?
当然,对于太史公治史的态度,我们不该怀疑。太史公吃的是汉禄,而且经过李陵事例后他也看清一些东西。所以即使了解真相,太史公为了完成《史记》,怕也只能让韩信谋反了。从太史公叙述蒯通事件来分析,他是否想借此让后人发现什么呢?也许这正是太史公的高明之处。
韩信的被杀让我想起了古代的将军。
中国古代的将军一般只有两种下场:要么解甲归田,安享晚年;要么被以各种理由杀害,最多的是谋反。
唐中兴名将郭子仪,晚年妻妾成群。一日,御史中丞卢杞来拜访他,他让身边的妻妾退下。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卢杞长得太丑,妻妾会笑他。万一将来他不在了,卢杞可能因此会害他的后人。试问一个对人心洞悉得如此透彻的人,晚年左拥右抱的是红妆美姬的如花笑靥,这背后的目的还用说吗?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仍在宋朝的天空里回荡,抗金名将岳飞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于风波亭。有人说这是秦桧干的,但若无皇帝的默许甚至支持,他敢对一个手握重兵的将领下手吗?岳飞太直了,过刚易折。不贪财不好色,这样的人想要什么?当皇帝的不得不思考了。相反,韩世忠们则聪明得多。广置田产,兴修豪宅,与美姬欢乐,这种将领才让皇帝放心。
古代的将军是一把无柄之剑。皇帝用权力为柄,运掌此剑。青锋所指,敌军闻讯而逃。但毕竟此剑无柄,权力也不一定掌控的了,为了不让这把无柄之剑到时伤了自己,他们要么把剑折断,要么用财色让剑生锈。有的将领聪明,用自污的方法,自己生锈,而有的将领,却等着皇帝将其折断。
“待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这是岳飞的心愿,然而在那个制度下,又有多少将军能了此夙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