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论中国读书笔记 《论中国》读后感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12825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论中国读书笔记 《论中国》读后感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论中国读书笔记 《论中国》读后感1

《论中国》的国际关系这个题目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试想,中美对立了二十年,要坐在一起谈判了,知彼知己的功课一定会极好的做。抱着这个想法我认真读完了整个篇幅,有几个问题想不通。借助电脑,我查了基辛格当时的身份,美国开始“破冰之旅”的目的,以及基辛格先生的责任,有了以下感悟。

做真学者和做纯官员是两码事。请注意我加上的“真”和“纯”两个字,以区别挂名的官员或学者。基辛格先生是哈佛大学的博士,一定是货真价实的,研究课题一定够学者水平。但是他做了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事物助理并担当“破冰之旅”特使后,就由真学者变成纯官员,把学问当成工具了。为了讨好中方领导人,恭维话说的很巧妙,连批判都说的娓娓动听。基辛格此来北京要达到挑拨中国和苏联关系并且让美,中,苏三方形成微妙的互相制约关系,尽快从越南战场脱离的目的,他竟然说中国没有和同样大国“长期”打交道的历史,我之所以在长期一词上加引号,是这纯属外交辞令,难道丧权辱国一百年还不够长吗?这么说就是为了回避沙俄(包括前苏联)欺负中国甚狠那段令中国领导人可能会难于启齿,会尴尬的往事,还谈到中国历史上“以夷制夷”,“近伐远联”的例子,还不失时机挑拨说历史上越南就不服中国,扬言要打败中国。

按理说,清朝距离现在的年代比较近,而且清朝也是封建社会治国制度,手段达到高峰的朝代,对外签订很多条约,协定,好歹还有类似外交部的政府部门。美国也是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之一,对于清朝的外交无论从理论,实践以及文献资料整理起来都相对容易,可是在中国外交独特性上却绝口不提。

书中还有一段话,“天朝的自大和地大物博,反倒害了自己,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敌人。”这是故意装糊涂吗?不!这是不折不扣的强盗逻辑。中国讲传统礼仪和风度,就算是自大,就算是地大物博,就是自己害自己,就应该被围殴往死打,被抢夺吗?敌人不一定是强盗,强盗必然是敌人(我没看原文,不一定确切)。书中多次提到中国自动放弃航海业,放弃了海外“冒险和探索的时机。”我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是,本来中国也可以到海外开拓领土占殖民地的,可以去抢掠的,可是目光短浅啊!怀柔啊!自愿当“土财主”啊!当初的大英帝国,西班牙,葡萄牙等航海业发达的国家不是去传播友谊,冒险,探索的,是去杀人抢夺的!是去占地殖民的!包括美国人的先辈到美洲,是杀光印第安人,抢了人家的土地和财富得到第一桶金的!能说是印第安人落后,不该生活在富饶的美洲吗?到这里,基辛格先生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政府的代言人了。

从现已得到的资料上看,我不同意“基辛格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个说法,白求恩帮助中国抗击侵略,才是我们的朋友。我认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基辛格先生为美,中两国和两国人民做过好事。

《论中国》第一章的结束语看似写的很精彩,读起来朗朗上口,振聋发聩,提出的许多问题到现在我们也没有很好解决。可是认真分析起来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关键问题没有谈到或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对重点问题的剖析似乎隔靴搔痒;甚至还设了“陷阱”!

结束语原文是这样的:“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这个独特的帝国声称它的文化和体制适用于四海,却不屑于去改变异族的宗教信仰;它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却对与外国通商和技术革新漠不关心;它文化发达,却受制于一个对西方探险时代的来临一无所知的政治统治集团;它在辽阔的疆土上建立了一套政治体系,却对即将威胁其生存的技术文化大潮茫然无知。”

那么中国是怎样步入近代的呢?一般来说,近代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从整个世界看,最显著的是西欧与北美因工业革命促成的技术与经济上的进步。自然科学学科逐渐成形。火车的普及使交通运输效率大增。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报,无线电通讯相继问世。化学工业开始出现。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家通过强大的生产力与武器,成功殖民世界大多数地区,并以倾销的方式破坏了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古国既有的社会与经济体系。再说中国。1840年中国与英国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由此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除赔款外,将香港岛永久让予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而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工业品倾销面前崩溃性破产。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吏治败坏,国防空虚,军备废弛。随着对人民剥削压迫的加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导致发生太平天国运动。

也就是说,此时的中国这“独特的帝国”已经风雨飘摇,近乎灭亡,哪还有什么优越感?哪有脸声称文化和体制适用于四海?哪还顾得上去改变异族的宗教信仰?清朝政府怎么能对即将垮台的现实茫然无知呢?后期是要搞“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但是中国因长期官本位,文化人对科举考官趋之若鹜,没人考虑科技促进实业的事,理工科人才极度缺乏,又没有现代化教育体系,远水解不了近渴。归根到底,中国的封建专制体制太久了,根本无法抗衡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像一个瘫痪的病人,眼看着刀架在脖子上也是无何奈何罢了。

《论中国》的第二章的标题是叩头问题和鸦片战争。立了1.马嘎尔尼使团2.两种世界秩序的冲突3.耆英办外交:抚夷三个子标题。其中以第一个子标题文字最多,后两个差不多。

1793年6月,马戛尔尼勋爵代表英国使团来中国访问。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研究,最让人流泪流血的外交事件。大致经过是清朝政府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而马嘎尔尼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经协商,马戛尔尼等人按照觐见英王的礼仪单膝跪地,未曾叩头。就此引得乾隆龙颜大怒,义正言辞的否决了马嘎尔尼提出的所有谈判条件。其实乾隆很重视英使来访,专门编了名为《四海升平》的剧,既有惯例中的神怪,又有实际内容的戏文——英吉利来朝贡,路途比越南更遥远。“今当进表赐宴之期,隆典特开”。可是英使对这出戏没太看懂,认为这是一出关于大地与海洋联姻的戏。最可悲可怜可恨的是满朝文武官员还把英王国特使看成是朝贡者,看不懂马嘎尔尼带来的不是“精美贡品”而是昂贵商品;看不懂蒸汽机与烤鸭炉的区别;看不出加农炮和红夷大炮怎么就更新换代了……而马嘎尔尼却透过乾隆绣着集兽类最凶部位之大成的看似霸主的龙袍,看到了暮年老人外强中干的身躯。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归国途中看出清军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用的是刀枪弓箭,坚定了一个说法:“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马嘎尔尼使团带了一封乾隆皇帝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回英国了,向全世界证明清朝闭关锁国,但却对强要中国领土及关税自主等无理要求避而不谈。写了一部出访记,使欧洲人对中国的观点发生根本性的转折,那个强盛的文明古国几乎变成搁浅的鲸鱼。哲学家黑格尔甚至断言:“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专制政治的帝国……个人从道德上来说没有自己的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非历史的:它翻来覆去只是一个雄伟的废墟而已……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

于是,基辛格先生说马戛尔尼访华受到清朝不平等的待遇,成为两种世界秩序发生冲突的导火索,并导致鸦片战争。这又是强盗逻辑。有学者指出18世纪的欧洲,没有所谓的”主权国家外交平等“的理念:”在马戛尔尼还没有离开伦敦去中国前,英国就有了这样一幅漫画:英国大使面向高高在坐的中国皇帝,单膝下跪。它表明,英国人早就预想到了他们的大使会见中国皇帝的场面。马戛尔尼的日记里也记载了他对于中国'磕头礼仪'的担忧。可是后来,很多英文资料大都对'磕头礼仪'进行了渲染,讲中国自高自大,不肯和英国平等相处,进行平等贸易。也就是说,侵略中国,卖鸦片给中国,是有道理的。在这个问题上,美英两国的说法和做法如出一辙。美国人的前辈不就是因为“印第安人的秩序和他们的秩序”发生冲突,于是发动战争吗?那其实是一场实力相差悬殊的强抢,一场屠杀,几千万印第安人只剩下几十万并被“圈养在笼子里”。还有一点基辛格先生没有说:林肯总统绞死了三十八位土著的酋长,并且这三十八位酋长并没有被指控犯了“美国罪”,就是因为他们带头“赖在家里不走”!

基辛格先生不愧是当代著名外交家,把耆英(负责处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中国官员)的黔驴伎俩看的清清楚楚——“拖延、推诿和适当施与小恩小惠,一可抚平蛮夷,二又为中国最终战胜外夷袭击争取了时间。”“中国人的热忱其实是精明算计的结果,诚信被当做一种武器;至于中国人是否真心实意并不重要。”我想请问一下基辛格先生(对不起,打扰您长眠了。谁让我才读您的著作呢):假如您是耆英,该怎样处理为好呢?

鸦片战争最终以签订两项屈辱条约为结果。由此中国开始认识到冷兵器时代令人丧胆的滚滚铁骑和百万雄师在大炮和毛瑟枪面前是一堆堆肉。民族英雄僧格林沁的墓就在我老家屯子边上(我去吊唁过三次,研究过有关他的史料),八里桥一战,他带领三万步骑兵英勇拼杀,浴血奋战,伤亡三千多人,却因侵略者大量使用新研制的射程在两千米的康格里夫火箭,无法近战,只毙敌十二人,伤敌百人,血肉之躯终归抵挡不住侵略者的新式枪炮。侵略者根本没把中华文化放在眼里,就是要掠夺财富,榨取利益。从此以后,中国沦为殖民势力争夺的目标。

《论中国》第三章的标题是“由盛转衰”。设了1.“魏源的蓝图:以夷制夷,师夷长技2.大权旁落:内乱外患3.应对衰落4.日本的挑战5.朝鲜6.义和团运动六个子标题。

本章开篇就谈到:“鸦片战争前,外交和国际贸易对于中国来说不过是承认它上国地位的形式。自鸦片战争起,中国进入了一个国内动荡不安的时期。与此同时,它遇到三大外来挑战,其中任何一个都足以颠覆一个王朝。……”书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是哪三大外来挑战,却用三个自然段表达出来:一是西方列强。主要限于在中国沿海地区掠取经济利益,要求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和自由传教的权利。“欧洲人认为这根本算不上征服。列强们还不想取代现有的清朝政府,而是要迫使中国接受一个本质上与中国人的世界秩序格格不入的全新的世界秩序。”二是奉行扩张主义的俄国。“俄国根本不承认本国领土与接壤的中国领土之间的疆界。……俄国侵蚀的领土,中华帝国永远也拿不回来了。(随时不忘要分裂社会主义阵营)”三是日本。还在这里强调说:无论是西方列强还是俄国都认识到“清廷覆亡不符合它们的利益。而日本的意识就不一样了。……日本不仅图谋侵占中国的大片国土,还想取代北京成为新的东亚国际秩序的中心。”

书里写道:“外国军队在中国大地上横冲直撞,胁迫中国接受屈辱的条约。与此同时,天朝始终坚持它的中央政府地位,继续行使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管辖。中国人对入侵者的看法千百年来一成不变,视为一种讨厌的麻烦,然而,这种麻烦却打断了亘古不变的中国人的生活节奏。”这种说法我坚决反对!入侵者带来的还有杀人武器,还有抢掠,如果反抗就要遭到杀戮。枪口顶在脑袋上,刺刀架在脖子上,鞭子和大棒随时要打在身上,怎么能用“讨厌的麻烦”来形容呢?至于清朝政府,肯定不愿意当儿皇帝,只是被帝国主义欺负,软弱无能,靠卖国维持苟延残喘。

关于魏源,他是我非常佩服的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者,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最早的改革开放,国际文化交流,强军理论,以介绍他的言行做一个题目,我是认可的。我家很早就有一本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简装本,以前也读过,只是印象不深了,这次搬家不知压在哪儿了一时找不到,找到重读,应该会有新的领悟。《海国图志》没有引起清朝政府的重视。试问:一个连自己的敌国是从哪里来的?是靠什么打败自己都不知道的政府,人民还能指望它吗?《海国图志》却被当时同样被帝国主义欺负的日本人捧若至宝,并成为强国治军的启蒙性读物。我要说的是:一本客观实际的好书,有各种目的的人读,都会从中受到启示。我还要说的是:我承认基辛格先生是伟大人物,但是该质疑之处就要提出质疑,该否定之处就要给予否定,这才是有良知的读书人的态度,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老头。

论中国体育社团2

体育社团在计划经济环境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在计划经济时期,与之相适应的是实行体育的政 府管理型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体育社团不具备实质性的管理功能。政府在各行政层次上均设立了专门的机构, 从宏观到微观都采用行政的方式管理体育。这种体制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集中有限的社会资源实现预期的目 的,其缺点是抑制了社会对体育的参与和支持,致使体育社团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一时期,体育社 团几乎停止了实质性的工作,有的在十年**中被解散,有的仅徒有其名,没有任何实体机构和活动。中华全 国体育总会于1949年10月成立,在1950年到1952年期间,曾承担了体育宣传、人员培训、国际体育交往、推动 群众体育发展等多项工作。1952年11月,国家体委宣告成立,中华体总会将8项任务减为3项,虽然在1964年的 章程上还规定着它承担“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推广群众性的体育运动;组织全国综合性的运动竞赛;举办和参 加国际体育活动”3项任务, 实际上这些职能早已丧失,连基本的会议制度和选举制度也难以坚持。中国奥林 匹克委员会也有类似的命运。以这两个组织的名义与各国际体育组织保持联系,成为它们存在的主要价值。形 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垄断了社会的全部体育资源(包括体育人才、体育场地设施、资金等有形资源和 体育的机会、能力、技术、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源),一方面使体育社团的工作与政府工作出现重复,每次机构 精简,体育社团首当其冲。这一现象也出现在各级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中的体育部门;另一方面, 体育社团对政府的依赖性加大,人员由政府配备、“所需经费和事业经费统由国家预算开支”[8],社团逐渐失 去了民间性。这一状况的长期延续,“最终限制了体育的发展”[9]。

改革开放时期体育社团的大发展

80年代以来,我国各种社会团体在改革中获得适当土壤和气候而迅速成长,到1992年有全国性社团1400个 ,省级社团19601个,县级社团16000个(据《中国日报》,1992年5月7日),“社团发展的转折与中国政治经 济体制发展的转折吻合,绝不是巧合,而表明着其中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就在于政治经济环境产生一种客观 力量,然后转化为民间结社愿望和自由的主观力量,自下而上地推动社团的崛起”[3]。 体育社团也在这个时 期得到迅速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原有的单项运动协会转向实体化 这部分的比例不高,但影响巨大,示范作用很强,如中国足协。

一些全国性的群众体育的社会团体自上而下建立起来 如残疾体协、老年人体协、大中学生体育协会、农民体协等,他们分别挂靠在政府体育部门或其他机构,如残疾人联合会,国家教委、农业部等。

全国各行业体协逐步建立起来 他们不仅组织了本系统职工的体育,而且由他们组建的运动队在全国运动会上也取得了一席之地。

大量民间体育组织自发地建立起来 如气功协会、 钓鱼协会,冬泳协会、大秧歌协会、棋院、武馆、体育活动站等。这些体育社团深入到街道、乡村,数量较大,对群众体育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作用。

一些体育的周边社团异常活跃, 吸引了一批体育界内外的知识分子和管理人员 如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记者协会、体育场馆协会等。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体育社团的发展初步改变了我国体育体制的`格局,实现了体育体制改革社会化的部分 目的。

我国体育社团存在的

[1] [2] 下一页

基本特征

体育社团的整体基础薄弱 我国体育社团与其它类别的社团一样,其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从文化传统角度来看,这是由于缺乏独立人格造成的;从政治历史角度来看,是因为旧有体制所形成的人们的行为方 式妨碍了人们的结社参与,人们的权利意识较淡薄,缺乏自主追求,事事依赖单位和政府,这就在客观上形成 了对民间社团的社会需求不强烈;从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在一段时期里片面强调了竞技体育的 政治功利价值,并将竞技体育局限在较小的、由政府直接管辖的范围内,体育社团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体育社团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无论是在社会参与程度,还是 开展体育活动的独立性上,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一差距还表现在以下的深层的问题上:1) 对体育社团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够明确, 不能明确区分政府行为和社团行为,因此对体育社团的存在不够理解 ,不够支持;2)政府对体育社团的宏观控制手段不明确,特别是关于体育社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对体 育社团的行为难以规范;3)国家对体育社团的体系结构缺乏总体规划,一些体育社团的建立具有盲目性,一些 体育社团自生自灭。

体育社团的官民二重性 在我国, 体育社团虽然带有社团所固有的民间性,但同时又以多种形式在许多方面依赖于政府,表现出明显的“半官半民”性质。这一性质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民间与政府对社会的双向推动 民间和政府对体育社团有着各自的期望,如果这种期望相互矛盾 就不会导致共同努力而创建社团组织,而当这些期望具有某种共同性,就会产生双方创建组织的共同行动。组 建社团的动力贯穿于体育社团生长过程的始终,它代表着组织者、领导者以及成员的期望,并被转化为组织的 目标和行为准则,体现在它的组织结构、权力资源、经济资源、和功能发挥等各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运动、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建设,形成了来自民间的 推动社团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是自下而上的。同时,各级领导对社团功能的估计和评价发生了变化,在舆论 、政策和管理体制上给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条件。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众多的新的利益群 体,由政府直接管理不如通过社团管理更为有效,因此,形成了来自政府的另一种动力,而这种动力是自上而 下的。这两股动力缺一不可。

目前,体育社团有一种向业务主管部门寻求“挂靠”的倾向,这是民间向政府的主动靠拢。说明体育社团 在政治上缺乏权威性,在经济上缺乏独立性。目前,政府部门对体育社团能否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尚有疑虑,对 部分权力的下放十分谨慎,因此体育社团的官民二重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民间与政府的组织交叉 各级体委是体育社团法定的主要“业务主管”,前者对后者是支持和 控制的双重关系,由于前者在经费、办公条件和专业权威上的资源优势对体育社团形成特有的影响力,因此, 体育社团在组织上也与政府有密切的联系,其主要领导基本上都由具有“官方”背景的人物兼职担任,特别是 秘书长一职,基本上都由主管部门的干部兼任。有此体育社团主动邀请行政领导兼职担任,希望他们来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并提高体育社团的权威性。

服务与管理功能的错位 如果说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社会管理功能,那么社团的基本职能就是服 务功能,社团要服务于本社团成员的需要,也服务于国家利益的需要。目前,由于经济资源的不足、社会资源 缺乏和权威性不足,妨碍了体育社团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在社会转型时期,体育社团又分担了政府的部分社 会管理职能,这是体育社团的外在职能,是新时间政府管理社会权力的延伸,是政府管理职能的补充,这就使 得某些体育社团的性质变得模糊不清。

近年,政府机构又派生出了一批体育“管理中心”、“服务中心”,这是集管理与服务于一身的非行政、 非社团的组织机构。在社会转型期,它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长远来看,它会妨碍体育市场的公平运作 ,压抑体育市场的正常发育,还会形成以体育资源换取金钱的官商结合的关系,在失去监督的情况下,很可能 滋生腐败。而且严重的恶果是使真正的体育社团最终不能成熟起来。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了体育事业由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的集团主义向民间关系的自下而上的集团主义 过渡。体育社团必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走上时代舞台,成为中国体育多元结构发展的一个活跃因素。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19条规定:“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 用,建立健全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奥运争 光计划纲要》也寄希望于各单项运动协会发挥其作用。体育社团还将为中国体育与国际体育接轨,为中国体育 承担更繁重的国际义务,创造良好的组织条件。在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中,多次强调了“体育社团”的作 用,说明中国体育推向社会的这一趋势,正在得到法律的保障。

中国体育改革的社会化方向,必须将发展体育社团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政府部门要以较大的魄力扶植社 团的发展,划清政企、政民的管理界限。在新的世纪,体育社团也必将从官民二重结构中逐步走出,展示它特 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上一页  [1] [2]

论中国菊文化3

论中国菊文化

菊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金秋赏菊成为民俗由来已久。菊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使我国的'传统菊花品种得以保存和发展,是菊花专业工作者所应该考虑的问题。

作 者:李春玉  作者单位:河南省国营原阳林场,河南原阳,453500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 关键词:菊文化   传统品种   切花   市场经济

读《论中国》有感4

读《论中国》有感

《论中国》作者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任美国国务卿,是美国乃至世界着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作为过去40多年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基辛格先生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诠释了对中国历史、政治、文化、思维的认识,为我们能够更清醒认识中国提供另一个视角,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本人有幸能够拜读基辛格先生的力作,特别对中国文化独特性这一方面收获颇多,对每一个曾经或正在阅读中国历史的人,都值得细细品味。

从辉煌中跌落

书前半部分,介绍了中华民族从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沦落为晚清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中国古人认为历史是衰弱与复兴的循环,即:“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西方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清以前中国在人口、疆土面积、生产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官方记载中,外国到中国觐见皇帝不是为了谈判或谈国事,而是前来领受圣上的教化,使者奉上贡品表明他们对皇帝俯首称臣。中国派遣的使者不是外交官,而是来自天朝的御史,所以中国古代对待外国的政策通常选择防御,这种政策的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修建长城和以夷制夷。

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由于长期缺少挑战与突破,对天下即世界情况的知之不多。2前,中国的统治者们看到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时带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时表现得毫无兴趣。于是,西方借助工业革命的洪流,借助蒸汽机、铁路、新的工业制造和科学方法,几百年来第一次超越了中国,英国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仅仅,中国从辉煌中跌落,沦为殖民势力争夺的目标,由此爆发的冲突挑战了中国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我们更陷入了文化焦虑与文化危机,即使在一个世纪后中国振兴后的时代,昔日的创伤仍未愈合。当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时,应该清楚的看到,文化是没有绝对优秀,一个民族要想永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时刻吸收更加优秀的文化成果。

中美苏大国博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书中半部讲解了基辛格眼中的当代中国外交史,作为一个外交家,他不仅陈述了朝鲜战争、三次台海危机、中印战争等等重大外交事件,而是通过中美苏大国博弈这一主线,着重分析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和外交习惯。

书中试图从“围棋”和“孙子兵法”出发,形象的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杰出的政治战略思想。如1958年8月,为试探美国保卫台湾的承诺坚决的什么程度,也为了提升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解放军对金门进行大规模炮击。毛泽东解释说道,中国表明了军事决心后,将重启与美会谈,如此“既有行动场所又有谈判场所”。基辛格把此解释为《孙子兵法》“斗中求存”古为今用,目的是化强敌为弱敌,进行进攻性威慑策略。

又如,1978年越南得到苏联的支持,全面发动侵略柬埔寨战争并占领柬全境,以便建立“印度支那联邦”,实现其地区霸权的野心。为了“遏制越南的野心,适当地给他们有限的教训”,1979年2月,中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前,邓小平效仿当时的毛泽东高调出访美国,使外界认为这次行动得到了苏联的同意,从而吓阻另一个超级大国插手干预。接着,邓小平又出了一招妙棋:遍地落子。他遍访缅甸、尼泊尔、泰国等国,为对越反击战取得舆论上的支持。

基辛格用《孙子兵法》和围棋解释中国领导人的精妙政策,将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化繁为简,让我们普通老百姓也能见识到大国博弈的精绝。而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人运筹帷幄,巧妙运用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在现代外交和战争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书中第三部分讲解了苏联解体,中美没有了共同的敌人。随着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深入推进经济改革开放,中国得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从而出现了与美国新千年的对抗,在经济、战略空间等方面争夺,形成了人权、价值观等问题。他分析了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美国笃信自己的理想具有普世价值,认为有义务向全世界传播其价值观,这一信念常常成为美国行动的驱动力。而中国行为的依据是其文化独特性,不试图改变他国的信仰,不对外推行现行体制。中国是中央帝国的传承者,根据其他国家与中国文化和政治形态的亲疏程度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进贡国”,即文化上的普世观,通过文化渗透而非传教狂热来扩大影响。

文中在结尾部分提出一个新词――“太平洋共同体”。在他眼中,对于两个代表不同版本例外主义的社会来说,中美关系的合作之路必定复杂,要“求同存异”,建立共同协商、相互尊重的传统,共同建设世界秩序。这意味着任何一方都不完全赞同对方的目标,也不假定利益完全一致,但双方都努力寻找和发展相互补充的利益。“中美应当齐心协力建设世界”,这是基辛格先生提出的愿景。

《论中国》这本书对中国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纲领性的概括了中国的历史构架,回首中华民族近3000年的伟大奋斗历史,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不间断传承的文明古国,使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坚信在改革开放近40年后的今天,具有3000多年文明史、100多年救亡史与革命史、30多年改革开放史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光。

(本文作者:临沂市中心支行 武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91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