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我能行作文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38690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我能行作文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第一篇】

关键词:文化精华;人文素养;“比德”;“诗、书、画、印”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无数旷世杰作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每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都有各自的审美内涵。一个学生可能喜欢油画、水彩画,但他不一定喜欢齐白石的画,因为要理解齐白石的画必须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艺术,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思想、情感、风格。因为齐白石的作品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产物。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仅是 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代能理解和传承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继承和发扬艺术遗产、具有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中国书画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在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中无不渗透着古人的才学、精神、理想。历代书画大家,皆为博学鸿儒、饱学之士。上至皇帝、宰相,下至达官、士人、秀才、举人,如王羲之、苏轼、赵孟、徐渭、董其昌等,无不是在文学、书法、绘画方面的旷世大才。所以我们的书画欣赏更应关注的是书画背后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北宋文坛泰斗、书画大家坡主张以文章、才学入画。所谓“褪笔千冢无足贵,读书万卷始通神”。元代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士大夫阶层画家更推崇书画和文学的结合,通过书画能显示出艺术家在文学与艺术方面的总体修养。赵孟提出“画贵古意”“书画同源”,是融合诗、书、画、印为一体才能达到高品质的艺术境界。明代董其昌提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视为画学中强调画家自我修养的纲领。读书作为绘画涵养的基石,能够提升文化内涵,开阔胸襟,涵养心性。

二、诗、书、画、印――全面的艺术修养

中国画有它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它不是纯粹的绘画,而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化综合体。诗、书、画、印一体在千年发展中完善着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范式,体现着传统文人的精神寄托与生存状态,彰显着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并把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从物质形态升华为精神理念的特有中国绘画形式。以诗词入画,提倡诗情画意。尚含蓄、讲曲藏,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等审美语言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坡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意境创造的至高境界,表现为对画面诗意的追求。南宋著名画家马麟,他有数幅表现北宋诗人苏轼诗意境的画作,如《秉烛夜游图》描绘了廊回宛转之中,画面的主人公身着白衣,神情忧郁地朝门而坐,门前的阶梯之下,十步一烛台,在庭院中点燃着,画面近景是娇美的海棠花,这幅画十分真切地再现了苏轼《海棠诗》的意境:“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云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他还有一幅《芳春雨霁》所画景物,也是取意苏诗《题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以诗入画”“诗意追求”大大开拓了中国艺术的意境,提高中国艺术的品位。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及“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称为“无我之境”。又如马远《寒江独钓图》,意境与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除了以上“无我之境”,直接题诗拓展意境、表达情感,艺术和文化达到完美结合。通过诗画意境的营造、浸润,“计白当黑”“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很多中国美学的审美理念也就发挥出最大的艺术魅力。

三、“比德”与品性陶冶

儒家有“比德”一概念。自古就有以玉比德,以山水、松柏比德之说。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汗》),这些都是古人修养和品性的追求。明李日华曾说:“屈原作《离骚》,杂取香草,以示扶芳芟秽之意。画家挥洒兰、竹亦是寓也。”中国传统题材梅、兰、竹、菊四君子就是画者用来寄寓情感,陶冶品性的最典范的代表。梅之傲骨、兰之清幽、竹之高洁、菊之坚贞孤傲,无不是传统文化人品性的象征。中国文人追慕山水、崇尚自然,寻求宁静、淡泊。大痴为人坦荡洒落,所以其画作平淡、儒雅。梅花道人孤高清介,所以其画危耸、英俊。倪云林一味绝俗,所以其画萧远、峭逸。人们借山、水、花、木表现内在世界的欲求,十分强烈,山水被出落得迥脱凡尘,冷峭荒疏,梅兰竹菊等被一一按照画家的人格需求来表现。书画也作为历代文人修练情操、涵养性情所在,沈宗骞曾说:“盖笔墨本是写人之胸襟,胸襟开阔,则立意自无凡近。”通过书画艺术欣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画为心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画为心声,情、志是绘画的灵魂。绘画最终表达的是心志、情感。只有对生活真实感受所抒发的真情、真爱,艺术才最打动人心。倪瓒的《六君子图》画面景色显得气象萧疏,近乎荒凉,旁边题诗“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春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前两句诗是写画中的景色,后两句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之情。郑思肖常画兰、竹,其画竹多露根,不画地坡,他说:“地被人夺,君不知耶。”他画菊题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不会吹落此风中。”国土沦落之忧愤,慷慨决绝之高节便跃然纸上。板桥作《风竹图》有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爱民之心,忧民之情无不使人感动,不仅使人想起他“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品志和他落魄的一生。两相对照,百感交集。明代大才子画家徐渭的大写意画《葡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正是画家怀才不遇、凄凉悲惨一生的写照,那淋漓的墨点不正挥洒着画家心中的悲愤和凄惨。欣赏着画,体味着古人的情、志,最终激发人心中最美好的感情。从“竹林七贤”感受晋人风范,“黄荃富贵,徐熙野逸”体会不同的欣赏品味,到徐渭到的“白眼向人”,从“墨点无多泪点多”的艺术到扬州八怪,学生在其间感受喜、怒、哀、乐,人世沧桑,感受浩瀚的文化,悠久的历史。

参考文献:

[1]李日华。竹墨君题语。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惠崇春江晚景【第二篇】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热。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石苍舒醉墨堂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忄党]恍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春。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和子由踏青

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鹿下菌字去草头]。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符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沈沈。

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湖上初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冬景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南堂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如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 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 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 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 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 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 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后赤壁赋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第三篇】

关键词:说;晓;晚

无意中,笔者发现当学生时背诵得滚瓜烂熟的《惠崇》变成了《惠崇》,惊讶之余,开始查阅资料,想弄清到底是《惠崇》,还是《惠崇》。

有的教材里是这样的: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另有一些版本的教材又是这样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语文出版社第7页。)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不同在于“晓景”与“晚景”,诗的内容是一样的。“晓景”与“晚景”虽只是一字之差,但表达的意思却大不相同。诗中“晓景”指初春时节的景色,而“晚景”则指晚春景色。经多方查阅,笔者了解到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资料: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惠崇、苏轼及关于这首诗的“画”和“诗”。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福建建阳人,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尤其描绘荒漠虚旷更是一绝,世称“惠崇小景”。《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原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他的画名在他死后五十年左右,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达到了鼎盛,沈括、王安石都写诗赞美它。王安石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虽然他的画现在还有些遗存,可惜这幅原画早已遗失。这不但是艺术界的损失,也是科学界的损失,否则,今人就不会为到底是“晓景”还是“晚景”而争论不休了。

我们知道,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的这首题画诗,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这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第一首是题鸭戏图,还有一首应该是题飞雁图的,诗的内容分别为:

第一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第二首: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其次,笔者了解到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画叫《春江晓景》,诗叫晚景。

另一种说法认为:惠崇春江晓景和惠崇春江晚景是同义词,已合并。有人觉得两个都行,叫晚景好像多点。理由是:因为由于出版社的不同还有就是时代久远了在历史上会存在一些争论和理解的不同。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晚”改为“晓”,更加奥秘,显得独特,别有风范。认为应该是《惠崇春江晓景》,这是苏根据《春江晓景》的画作写的题画诗。虽然之前许多小学教材是《惠崇春江晚景》,但是分析全诗,我觉得应该是《惠崇春江晓景》。理由是:

1.“竹外桃花三两枝”一句,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这就应该用“晓”字才能文题相扣,画诗相符。“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这说明春天刚到,暗合了“晓”的意思。

2.教育部是不会随便擅改教材的,终归是有依据的。

3.不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原因弄错了,也便以讹传讹了——这倒应了王安石那句名言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哉?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与“黄沙远上白云间”。

4.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也认为是“晓景”,而不是“晚景”。

纵观以上几种观点,前两种观点虽各有理由,但理由不够充分,难以服人,本人认为第三种观点理由充分,有理有据,并与画和诗的内容比较符合。正确与否,还有待专家考证。

惠崇春江晚景【第四篇】

有关春天的谚语

立春晴,雨水均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双春好种田。

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表示六畜不安。

正月展春流:立春以后,潮汐海流加大。

春天后母面:入春以后,气候会阴晴冷暖无常。

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立春赶春气: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上元日下雨,清明定放晴

早春晚播田: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雨水

雨水连绵是丰年,农民不用力耕田

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

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惊蛰闻雷米似泥:惊蛰日打雷,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

二月二打雷,稻米较重捶: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当天,如果春雷乍响,这一年收成很好。

春分

春分,日暝封分:春分日昼夜各为十二小时。

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这是台湾北部的农业现象,南部则比较早。

春分种芍药,到老不开花:芍药夏日开花,春分种太慢了。

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若下雨,则病人少。

清明

三月初,寒死少年家:少年爱美,才春天便急急穿单衣,常被突如其来的寒冷冻坏。

天寒,春不寒;春雨,春不雨:如果立春那一天天气寒冷,那么整个春季的气候就不会再冷下去;如果立春那一天下雨,那么春季的雨量就会少。

春天孩子面:春季是介于寒冬与盛夏之交,这时南方气候开始暖和,而北方还在寒冷中,南北温差很大,所以春天的天气变化无常。此时,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流常常交汇冲突,发生了气旋,天气便转为阴雨。 气旋过后,天又转晴,这好像小孩子破涕为笑,故言“春天孩子面”。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53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