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最新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二十四孝故事【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孝全部故事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二十四孝》;中国传统法制;法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249-02
孝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作为儒家的经典文化典籍之一《孝经》就提到许多人伦至理,比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孝”思想的弘扬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法制的一条红线。在法学本科教育过程中,笔者尝试将《二十四孝》故事列为教学改革内容,力图能够更为直观地揭示中国传统法制的理念,加强本科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供商榷。
一、《二十四孝》纳入法学本科教育的主要原因
《二十四孝》是以儒家所倡导的孝道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产物。它是中国传统法制在道德领域的直接反映,蕴涵着丰富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风俗风情的本土法治资源。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十四孝》体现了儒家“礼”的要求
中国传统法制所强调的礼法结合,主要表现为“亲亲”、“尊尊”的基本原则在立法、司法实践活动中的贯彻和执行,它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法制所追求的忠孝理念。以《孝经》提到的五孝为标准,《二十四孝》的孝行可以进行如下归类:
“居则致其敬”:孝感动天(虞舜),为亲负米(东周・仲由),单衣顺母(东周・闵损),拾葚供亲(西汉・蔡顺),为母埋儿(东汉・郭巨),涌泉跃鲤(东汉・姜诗),扇枕温衾(东汉・黄香),行佣供母(东汉・江革),怀橘遗亲(东汉・陆绩),恣蚊饱血(晋・吴猛),乳姑不怠(唐・唐夫人),亲涤溺器(北宋・黄庭坚),弃官寻母(北宋・朱寿昌)
“养则致其乐”:戏彩娱亲(东周・老莱子),啮指心痛(东周・曾参)
“病则致其忧”: 鹿乳奉亲(东周・郯子),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哭竹生笋(三国・孟宗),卧冰求鲤(晋・王祥),扼虎救父(晋・杨香),尝粪心忧(南齐・庾黔娄)
“丧则致其哀”:卖身葬父(东汉・董永),闻雷泣墓(魏晋・王裒)
“祭则致其严”:刻木事亲(东汉・丁兰)
从上述归类可以看出,《二十四孝》的“孝行”集中体现为“善事父母”,其中父母在世时的孝行占据主导。故事中行孝之人正因践行了符合“亲亲”要求的“孝”,他们中的多数后来被崇尚“尊尊”的最高统治者授予官位,充分体现了任官要孝的标准。
(二)《二十四孝》提供了中国传统法制的案例
在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古代文献的阅读障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足等因素,使得中国法制史的课堂教学停留在一般的讲解方面,很难找到老师和学生都熟悉的法制个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十四孝》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以中国古代的婚姻法制为例,在讲述有关离婚规定时,必讲内容为“七出”,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如果把“刻木事亲”中的东汉人丁兰休妻的依据为“七出”中“不顺父母”直接指出,将可以起到形象化的教学效果。我们再以中国古代的继承法为例。一般来讲,中国古代的继承人范围多为儿子,女儿继承权受到较多限制,儿媳能够有继承权的更为少见。“乳姑不怠”则提供了儿媳如何享有继承权的案例。故事主角唐夫人的婆婆长孙夫人在年事已高后,牙齿脱落,唐夫人每天盥洗后,都到婆婆房间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长达数年之久。长孙夫人因此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后来,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①尽管我们从故事中看不到唐夫人从婆婆那里继承了多少财产,但她却从婆婆那里得到了后世子孙都要孝顺她的家训。这是继承的另类方式。
(三)中国传统法制特别重视对不孝行为的惩罚
不孝行为在中国传统法制中历来要受到重罚。《周礼・大司徒》把国家应重点惩治的犯罪归纳为八种:“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这一记载表明,西周时期不仅将不孝行为列为要被惩罚的行为,而且还被列为乡八刑之首。《孝经》也把不孝行为列为罪中重罪,比如该书“五刑章”就提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儒家经典对不孝行为的基本定性,随着儒学独尊地位的逐渐取得而为后世立法所确认。从秦汉时代开始,不孝行为就被列为国家加重制裁的重大罪名。至北齐时期,北齐政权为强调对严重危害封建专制统治和严重违反封建伦理纲常行为进行重点打击,首创“重罪十条”,把当时认为最严重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十种犯罪列于律首,其中不孝行为位居第八。《开皇律》承袭“重罪十条”,创制了“十恶”制度,将不孝行为列为第七个重点打击的行为。自隋至清末变法前,不孝行为一直是“十恶”制度中的重要部分。
那么,何谓不孝?《唐律疏议》中解释了“不孝”的含义,即一切不敬及有违于家长意志的言行均可视为“不孝”,还反复强调“父母之恩,昊天莫报”,“父母之丧,终身忧戚”,“祖父母,父母及夫为人所杀,在法不可同天”。此外,不孝行为还扩展到父母犯罪。只要不是“十恶”之罪,知道父母罪行的子女为父母隐匿犯罪事实是天经地义的事,若是子女违反而告发父母犯罪,将因此视为不孝而被法律所严惩。
二、《二十四孝》纳入法学本科教育的具体实践
基于上述理解,笔者尝试将《二十四孝》引入了法学本科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看图阐释,读诗说事
中国历来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为了宣扬《二十四孝》,古人早已将每一个故事归纳为二十字的五言诗句,这为法科本科教学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
笔者把《二十四孝》纳入法科本科教学的安排是,根据课堂进度计划,将《二十四孝》分为二十四次课完成,每次掌握在五分钟之内;每次由老师提供二十四孝图和诗句;学生结合图画和诗句即席进行讲解,当众描述出该图画和诗句所蕴涵的场景,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评判补充;如果没有能够全面的讲解出来,再由老师进行补充。下面我们以“戏彩娱亲”(图画和诗句如下图)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戏彩娱亲”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孝顺双亲的故事。在常人看来,年已70岁的老莱子经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来逗父母开心的形象,已经是奇事一桩。因为在传统中国人的眼里,70岁的老人如果身穿彩衣就可能会被视为老不正经,如果像儿童一样戏耍更会被视为有智障或者精神病。而当老莱子为双亲送水偶尔不小心跌倒时,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更让人坚定了他有智障或者精神病的嫌疑,无怪乎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说:“将‘肉麻当做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但如果看到诗句的后两句和图画上显示的老莱子双亲均开心在笑时,若知晓“父母在,不称老”的儒家传统,那么一个大孝子的形象就树立在我们面前,对他的认识就转向尊敬了。
(二)诵读兼备,纳入考核
我们仅仅将《二十四孝》的故事结合诗句和图画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阐释还远远不够,因为学习中国传统法制的最终意义在于服务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在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笔者一直这么看待中国的历史:五千年来,中国其实一直在走中国特色的道路。这种特色,正是中国五千年文化迄今尚在延续的深层次原因。可惜的是,这种特色或许我们至今尚未发现或者更多地对它存在着误解。如今,西方法治话语在中国的流行,不但使诸多中国法律元素在慢慢流逝,而且使中华民族潜移默化地正在失去自我。与之相反的是,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则愈来愈浓。为此,笔者主张,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在向西方学习借鉴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还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本土资源的支持,学习古典文献是重要路径之一。而囿于财力、物力以及时间,为引导学生去阅读文献,寻找既简单又直观的方式,成为笔者的可行性选择。《二十四孝》就符合这样要求。
结合《二十四孝》的特点,每次在课堂上讲解之后,我都明确把背诵《二十四孝》的诗句纳入考核内容。具体考核方式是:单独背诵,即由一个同学站起在课堂背诵,结合熟练程度和准确程度当众评分;集体背诵,即由三至五个同学在课堂上一起背诵,除依据单独背诵的标准评分外,还对大家的集体意识进行考核;如果出现不能背诵的现象,则由该同学在课堂上朗读诗句,当然所得分数将相应减少。这样做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知《二十四孝》,积累古文献知识,提高传统文化的素养。
(三)寒暑省亲,躬身实践
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个不孝顺长辈的晚辈不可能真诚交友,一个不孝顺父母的子女不可能忠诚事业,一个不孝顺家人的不可能真爱社会。因此,笔者关注学生发展的内容之一就是孝。
孝故事【第二篇】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阿拉文库、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那些煞费苦心修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动人心的。真正能让这些在柴米油盐间折腾着的普通人感动的,永远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过懦弱、有过自私、有过犹豫,然而最后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坚定的人。
(来源:文章屋网 )
孝故事【第三篇】
为了给孩子们补上“孝悌”这一课,我开始实施“家庭孝风计划”。
首先是耳提面命。我把四个孩子叫到一起,给他们讲“孝”的传统意义和现代意义,让他们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和道理,懂得在接受爱护的同时,也要懂得感恩。刚开始,四个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总觉得我在给他们“上课”。后来,我讲了一
些古代孝子贤人的故事,这才引起他们的兴趣――都是同龄人,他们觉得我讲的故事可信。
其次是耳濡目染。我在客厅里张贴了古代《二十四孝》图,从网上下载了《百孝歌》放给他们听,又从书店里买来了《百孝图》贴在他们的卧室,让孩子们天天看到的是“孝”,耳朵里听到的是
“孝”。真别说,这招还挺管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背诵《百孝歌》,还争着抢着为家里来的客人讲解《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好像这些孝敬老人的事情就发生在他们身边,发生在今天一样。
一番努力没有白费,几个孩子很快就懂得了孝敬长辈、关爱亲友的道理。我趁热打铁,马上实施“家庭孝风计划”的第三步:以身作则。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弘扬家庭孝风,就从我和老公做起。我从早上给公公婆婆熬一碗热粥、
中午送一瓶冰镇汽水、晚上端上一盆泡脚水做起,一点一滴地向孩子们灌输着“孝悌”之道。老公则每天晚饭后搀着二老到街上散步。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俩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对长辈进行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懂得了“点点滴滴都是孝”的做人道理:每天早上上学前,几个孩子都要到爷爷奶奶屋中问好、道别;放学后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是向爷爷奶奶问候、汇报一天的学习收获;写完作业,他们便拿着课本、报纸到爷爷奶奶房间,给二老读课文、念
孝全部故事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二十四孝图》封建“孝道” 批判 研究
中图分类号B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189-01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很感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研究,揭示了封建“孝道”的残酷和虚伪,批判封建“孝道”复古主义的倒行逆施。“孝”在我国封建社会是重要的道德规范,受到封建经济、宗法、伦理的限制。在封建家庭中父亲具有权威性,儿子要完全受到父亲的支配,要无条件地服从父亲,《二十四孝图》中儿子不顾自己的安危为父母做出牺牲,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看到“孝道”的作用,把“孝道”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封建中的“孝道”是私有制经济的产物,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笔者从《二十四孝图》出发,总结了封建“孝道”存在的糟粕,并对其进行批判。
一 对“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的批判
《二十四孝图》中“孝亲”是家庭中的重点内容,在封建社会由于每个家庭都受到宗法制的影响,统治阶级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绝对权威的封建家天下的形式,这种封建制度的等级要求父亲是一家之长,皇帝是一国之尊,封建家长要尽孝,直接升华到要对君主绝对尽忠。《二十四孝图》是封建“孝道”的经典图画,描述了“忠孝合一”的封建“孝道”观点,要求只要做到孝亲和忠君就能光宗耀祖。统治阶级大量宣传关于忠孝的理论,表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才能对君忠诚。封建统治阶级发现只有人人都尽孝,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才能稳定。儒学理论一语道破了统治阶级提倡“孝道”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养成服从的性格。
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把“孝”提升到绝对高的地位,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必须遵守“孝道”,“孝”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对这种封建的“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理论要持有批判的态度,这种方式是封建统治阶级蒙蔽人民的一种手段,推行这种观点的目的是要求人们以孝尽忠,心甘情愿地服从统治阶级,是统治阶级思想集中的反应,要持有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二 宣扬绝对服从父亲的奴隶主义剥夺了子女的独立人格
封建“孝道”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导致了家长专制主义和子女的奴隶主义。《二十四孝图》要求子女要绝对服从家长,没有独立思考的自由,甚至父亲死后明知道观点是错误的还要执行。孔子的儒家学派理论中阐述了“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可见孔子是承认父母会有缺点和过失的,儿子可以轻微婉转地劝止,也可以为其隐瞒,但无论父母态度如何,仍必须恭敬顺从,不悖其意,这种封建“孝道”理论是不对的。另外,在封建“孝道”理论中强调父亲对子女具有绝对的支配权,甚至有生杀权利,子女必须服从,逆来顺受,受父母的摆布,这种形式的“孝道”是专制主义的体现,子女变成父母的奴隶,可见其中蕴含了荒谬、虚伪以及不平等等众多因素。
封建的“孝道”还要求子女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父母全而生之,己当全而归之”这种思想蕴含了封建愚昧色彩,与科学观点相反。道学中把解剖尸体作为封建道德的破坏,造成古代医书上只有一些人体解剖位置的粗略描述。另外,这种理论剥夺了后代的创新的意识,对子女的价值进行否定,对青年人的发展造成影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鲁迅先生曾经批判这种“孝道”,对青年人是一种摧残,这种保守的观念致使封建腐朽的霉气更加破烂。
三 宣扬婚姻不自主、男女不平等
封建理论的等级观念很强,男女不平等,父母包办婚姻,封建社会认为子女自由恋爱是伤风败俗,违抗家长的意见则为不孝。在这种道德的压榨下剥夺了子女追求婚姻的权利,葬送了子女的幸福。封建“孝道”中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的想法也是非常愚蠢的行为,结婚以后必须生子是对家族的义务,这种无后不孝的观念对妇女来说是灾难,对于没有子嗣的妇女被看做是极大的罪过,他们孤独终老,没有幸福,没有快乐。
这种观念同样需要批判,对封建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二十四孝图》中正好反映出这一点,需要对这种思想进行猛烈的抨击。封建社会的“孝道”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出现了很多的不文明、不民主,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