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的作文【最新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关于新闻的作文【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新闻类【第一篇】
关键词:新文科;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优化
近几年,教育部反复强调专业优化。2019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在其《项目指南》中为“新文科专业优化研究与实践”列出四个选题方向。遵照教育部的部署,地方高校在新文科建设中应以专业优化为抓手,推进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高质量发展。
一、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建设的既有基础
优化,就是对现有事物加以改进使之优良,优化某一事物的前提是摸清该事物的现有状况。在新文科建设中,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的优化是在既有专业设置和建设基础上进行的,专业优化的起始点是掌握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既有基础。
(一)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设置现状
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国共计721所高校开设了1352个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点[1]。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下共设置9个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其中,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属于传统专业,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属于特设新兴专业。此外,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下还有一个交叉专业——会展,属于文学与管理学学科交叉的专业。
(二)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建设进展
第一,特色专业的建设。2007—2011年,教育部先后公布7批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据笔者粗略统计,大约有37个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建设点进入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其中包括26所高校的新闻学专业,5所高校的广告学专业,3所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两所高校的传播学专业,一所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列入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都是传统专业。第二,卓越人才的培养。2013年教育部与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首批选定110所地方高校、45所部属高校的新闻院系作为重点加以推动[2],该计划的实施旨在通过重点推动、以点带面,促进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第三,一流本科专业的打造。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19年度部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其中有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共110个,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9个,包括中央部门所属高校31个,地方高校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1个,包括中央部门所属高校13个,地方高校38个[3]。以上专业建设举措,使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一轮接一轮的专业建设举措带动了学科和建设进阶升级,近年来的学科及专业建设成就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的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无论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卓越人才的培养,还是一流本科专业的打造,处于绝对优势的是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而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在优势专业建设中总是处于落后状态。对于条件较差、基础薄弱、处境艰难的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来说,借力新文科建设优化专业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二、新文科建设中地方高校优化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难点
(一)传统专业难以升级改造
如今,传统媒体日渐式微与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渐行渐近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类传统专业对增加媒体融合教学内容苦无良策。二是在传统媒体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经营运行举步维艰、从业人员纷纷逃离的严酷环境下,如何为学生开辟新的就业领域、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内生动力,让新闻传播学类传统专业教师一筹莫展。
(二)特设专业难以成长壮大
为适应近年来传媒变革的特殊需求,地方高校纷纷增设新闻传播学类特设专业。但办学条件欠佳的地方高校增设特设专业普遍面临以下难题:在青年教师占比较大、专任教师无法胜任部分专业课的情况下,难以提高专任教师教学水平,优化师资结构;在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严重匮乏的情况下,难以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与教材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验实训设备不足、专业实习场所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三)交叉专业难以跨科互融
地方高校创办交叉专业往往面临以下难题:开设两个学科互相融合的专业课程难以找到学科间的契合点,两个学科嫁接的专业课程往往存在“两张皮”现象,两个学科交织融合的课程体系难以构建。此外,在交叉专业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交叉专业归属学院的选择、教师的调配、课程的分派、实验设备的使用等,以上都是很难处理但又必须处理好的难题。
(四)落后专业难以淘汰出局
专业优化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如果没有淘汰落后专业这一环节,就很难实现真正的专业优化。通常情况下,地方高校面对某个落后专业往往难以作出撤销的决定。因为撤销某个专业会引发原有教师的安置、原有教学设备的闲置等一系列棘手问题。正是由于不愿进行专业“减肥瘦身”,许多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只增不减,于是就出现了专业数量持续增长、劣质专业“野蛮生长”的现象。
三、新文科建设中地方高校优化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着力点
(一)督促专业教师更新知识提升能力
地方高校督促专业教师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可采取三大措施。一是督促专业教师学位、经历双达标。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规定“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的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专业业务类课程教师必须具有在相应媒体工作、挂职半年以上的经历”[4]。就多数地方高校而言,落实专业教师学位、经历双达标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落实专业教师学位、经历双达标是促使专业教师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最有效的措施,学校和院系要优化教师职业成长环境,为教师学位、经历双达标提供便利条件。二是建立完善专业教师业务学习和培训制度。加强院系与业界的业务联系,经常开展业务交流活动,促使专业教师掌握业界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开拓学术视野;委派担任业务类课程的教师参加传媒技术培训,促使教师掌握现代传媒主流技术应用技能。三是实现跨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的最佳组合。郭金录认为:“要应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新文科建设必须更注重社会变革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更关注问题导向的研究范式,利用科技运用、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5]就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的优化而言,要解决各专业领域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有能力开展跨学科项目研究、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新型专业师资队伍。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科背景搭配应当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教研室的教师不应都是新闻传播学科出身,应当根据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武汉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之所以在全国遥遥领先,是因为该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隶属于信息管理学院,教师队伍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
(二)打造培养规格统一又各有特色的专业
就一所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的整体优化而言,应当从根本上确保各专业学生的培养在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诸方面执行统一的标准。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可通过两方面体现出来。其一,为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开设统一的通识课程。在大一、大二阶段通过构建各专业通识课程,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人文素质、科学与艺术素质的培养,为各专业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二,面向各专业学生开放统一的各专业核心技能实训课程。明确各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架构,在大三大四阶段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新闻传播学各专业核心技能,可将新闻学专业的摄影、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排版、广播电视学专业的音视频剪辑、广告学专业的平面广告设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网页设计等技能列为新闻传播学所有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为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新闻传播人才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将传媒业界广泛使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4K和8K超高清、虚拟现实、无人机等技术融入专业教学之中。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课程作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完成承揽项目等途径学技能、长本领,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胜任力。各专业之特色可通过三大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在选修辅修课程的开设上体现特色。增加选修教学环节的课程种类与数量,完善辅修专业制,各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选修辅修课程,构建有特色的知识体系。第二,在实践教学中体现特色。坚持以生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与学生志趣和能力相契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在作品设计与制作环节上,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专业特长。第三,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体现特色。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显示,新闻学专业设置了数据新闻报道方向,传播学专业设置了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设置了媒体创意方向,广播电视学专业设置了国际新闻传播方向、电视摄影方向,编辑出版学专业设置了新媒体方向。显而易见,在各专业开设向某个领域延伸拓展的专业方向,有助于培养有特色、有专长的人才。
(三)实现跨学科交叉专业的重组融合
新文科建设提倡文科与相关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鼓励创办交叉专业。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实现跨学科交叉专业的重组融合可采取两种方式。第一,开办第二学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应精心设计第二学位教学方案,优化第二学位课程体系,吸引本校其他学院的学生到新闻传播学院选择专业修读第二学位,同时鼓励本学院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其他学院开设的第二学位。第二,采取新闻传播学学科或其专业与外学科或其专业重组融合的方式,培养跨学科、跨专业人才。例如,新闻学专业可与经济学专业重组,培养财经新闻采编播人才;可与法学专业重组,培养政法新闻采编播人才;可与医学专业重组,培养公众健康新闻采编播人才;可与农学重组,培养“三农”新闻采编播人才。同理,编辑出版学可与教育学重组,为教育出版单位培养编辑;可与艺术学学科下的美术学专业重组,为美术出版单位培养编辑等等。由此可见,采用新闻传播学学科或其专业与外学科或其专业重组融合的方式,可以培养从事某个专业领域内容生产的专才。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新闻传播学学科或其专业与外学科或其专业的重组融合,一方面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和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当地传媒机构设置及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考虑学生的就业创业意愿。
(四)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传媒业界的变动不居及其对后备人才素质能力要求的不断变化,使新闻传播学教育界不得不适应业界的变革,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果断地将不宜继续办下去的专业淘汰出局。近两年,有两所顶尖级高校在主动撤销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方面为其他高校树立了榜样,清华大学的新闻学专业2020年停招本科生,中国人民大学的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2021年不再招生。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自我调整优化机制,应严把专业入口、畅通专业出口。首先,严把专业入口,建立健全专业准入机制。增设新闻传播学类新专业前,应对传媒业界人才需求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全面分析,撰写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确认业界对新增专业人才有相对稳定的需求;应以新闻传播学学科为依托或体现交叉学科的融合,确保该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应具备开办专业所需的基本条件,包括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和教辅人员、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其次,畅通专业出口,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要开展专业质量自我检测,使招生计划、就业情况与专业发展三挂钩。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将该专业列入撤销名单:师资力量薄弱,教研室考核长期处于末位;录取新生时,第一志愿报考率极低,大类分流时选择本专业的学生极少;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极低,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极低。总之,应以严把专业入口、畅通专业出口为着力点,完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动态自我调整优化机制,进而达到整体上优化专业结构之目的。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中的专业优化是建立在以往的专业建设活动基础之上的,而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在前几轮的优势专业建设中总是处于落后状态,因此更应当借力新文科建设加快专业优化步伐。尽管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中面临诸多难题,但只要找准着力方向,采取有力措施,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就能得到明显的优化。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未对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结构优化更深层的问题进行探讨,开展专业结构优化的研究需要对当地新闻传播人才需求进行调研,探究区域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和新闻传播类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而提出面向新文科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引导性建议。期待有识之士对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宏邦。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J].青年记者(上),2020(12):63-66.
[2]钱双,刘柳。西华师大入选全国新闻人才培养基地[N].华西都市报,2013-09-06(4).
[3]王文锋,孟令坤。示范与引领:2019年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报告[J].教育传媒研究,2020(6):33-37.
[4]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9-100.
最近新闻消息范文字【第二篇】
2月28日上午九点整,金山初中20xx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了序幕。同学们带着对寒假生活的美好记忆,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共同开启牛年新篇章。
开学典礼上,各班学生代表发布本班各具特色的的新年“关键词”,展现同学们对新学期的愿景和祝福。
701班xx同学作为七年级学生代表发言,她从学习、锻炼、品格这三方面与大家共勉。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到:习惯至上,阅读不减;远离手机,保持锻炼;不折不饶,坚韧乐观。
904班xx同学作为九年级学生代表发言,她希望同学们新学期要调整好精神状态,绝不能用散漫的态度对待学习;认真把握时间,利用起每一分每一秒。
教导处xx副主任分别对三个年级的同学提出了希望:希望九年级同学能制定好计划,明确目标、增强信心、虚心求教、刻苦学习,科学安排时间,坚持不懈地努力;七年级的同学能养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养成不懂就问、敢于质疑的好习惯;八年级的同学能做一个珍惜时间,再接再厉,勇攀高峰的人。
xx校长为新学期致辞,陶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同学们从小立志要有高远的理想,为人处世要以道德为根据,待人接物要依傍于仁,立身立功要凭藉才艺。
政教处xx主任发言。顾主任回顾了过去一学期里金山初中在德育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并在校纪校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全体同学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的金山人。
新闻类论文【第三篇】
网络信息资源定义与类型脱节
当前,在对网络资源进行定义和类型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问题:(1)在狭义上的定义和分类。例如,依据形式对网上的信息类型进行划分,简单的将网上的信息资源看作为网上的出版物,这就狭义的将网络信息资源划分为了HTML数据库和HTML文件两种类型。(2)广狭定义与分类,这中分类方式相对来说更加准确。(3)广义的定义与狭义的分类,这种情况在现代网络中存在较高,当前许多的论著在网络信息资源上都是广义之说,而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则是狭义的,这也造成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不符,导致理论体系不够完整。
多种标准被应用到同一级次划分
文献信息分类的准则表明,在统一区分上进行等级划分时必须要运用同一标准,否则可能造成类目混乱交叉的情况发生。这一规律在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的划分中同样适用,而在第一点中提到的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几种划分方式却与其相违背。例如,我国学者马静在对信息内划分上依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和用途上进行,在划分标准上主要有四点:全文型信息、数据库类型信息、实时活动型信息、网络资源信息,这样的信息分类不仅不准确,而且违背同一分类规律。
分类标准与方法具有较大歧义
分类标准与分类方法具有较大歧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依照统一标准进行划分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例如张晓娟在对同样的网络信息进行划分时划分出了信息单元、文献、网络一次文献、网络二次文献。(2)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却划分出相同的信息,例如张晓娟,在对非网络资源信息进行划分时将信息划分为参考书、图书馆等,而在依据信息的存储类型划分时又将信息划分为了书目型和图书馆型等。
没有完善的体系
传统的网络信息划分最大的弊端就是每次划分上都需要选择唯一标准,这样在对网络信息是只能从一个侧面进行分析。这样的分类方式,虽然能够给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入口进行研究,也可以使研究人员可以从多个角度认识网络信息资源,但却无法使人们能系统、完整的认识信息资源。
2构建资源类型体系
对于什么是网络信息资源,还没有一个让人们都信服的定义出现,目前我们可以将网络信息资源定义为是通过计算机网路传递的信息的合称,其也势必会随着计算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日益扩大,因此依据这一理解构建一个网络信息资源体系是一个可行的行为。通过对现代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总结可以发现信息资源类型在划分上可以依据以下原则进行。例如,分层划分、定义和类型统一、实用性、体系化原则等。在人类信息交流的历史可以说网络信息是一给信息交流带来一次重大的改革,信息交流的随意性、扩散范围、扩散速度都发生了改变,人们在网上可以通过正式、半正式、非正式等形式对信息进行查询。网络信息资源主要分为:非正式(出版信息),其下主要包括电子邮件、电子新闻、电子会议及网络论坛等;半正式(出版信息),其下包括各种报告、会议文集、产品介绍等;正式(出版信息),其下包括一次出版的电子书刊、电子报纸、电子期刊收索引擎等,二次出版的网络评述、网络导航、检索数据库等,三次出版的网站推荐、参考数据库等。在划分上我们也将非正式(出版信息)称之为“黑色的”,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类型的信息在网络上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在传播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难以对其内容进行控制和保证。半正式(出版信息)也被称作“灰色的”这一类网络信息的质量相对来说可靠性更好,具有知识产权,在网络上具有较高的利用率。正式(出版信息)的可靠性在三种类型的信息中是最高的,具有较高得的利用率。
3网上信息资源的几大类型
网络数据库
网络数据库也被称作资料库、文献库,它是最早一批对电子信息资源产生冲击的网络资源,它的出现使计算的资源脱离了单机模式,成功的同网络相结合。网络数据库中主要包括了联机检索以及光盘数据库。早在上世纪80年代联机检索就达到了顶峰,其本质就是数据库同通信的合理结合,也就是信息需求者在设备的终端通过检索快速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虽然联机检索具有安全性好、准确率高等优点,但其操作相对较为复杂,所需费用也十分的昂贵,因此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进入到21世纪后,网络上各种收索引擎的出现也使联机搜索逐渐的走出了“网络人”的世界。正因为联机检索所需要的费用较高,而且需要有终端才可以操作,所以从事网络工作的人员开始努力的寻找一种价格低廉可以存储、检索信息的方式,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下发现了光盘存储技术,这一存储技术也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光盘数据了具有成本低、容量大的优势,光盘数据同联机检索相比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检索信息的及时性没有联机检索高,因此在因特网列车上出现了光盘数据的身影。部分光盘数据库在镜像光盘塔和阵列式光盘塔及相关管理软件的使用下,也都间接或直接得融入到了因特网之中,同时被人们所应用。
网上馆藏数据库
信息集散地的最大地点就是图书馆,而近年来在网络的影响下,图书馆内的信息也逐渐的走向了数字化、电子化和网络化。为了使图书馆的信息的利用率能够最大化,我国的许多图书馆都建立了馆藏机读目录数据库,在并其依靠网络向所有读者提供了联机供检索目录服务。从目前情况来看已有超过6000个电子图书馆的馆藏目录通过网络向外开放,这样所有的读者无论在何时、何地,只有读者身边有网络,就可以利用图书馆的URL查询到读者所要寻找的馆藏,这种形式是图书馆的馆藏的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网上出版物
网上出版物同现实中的出版物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需要编辑、出版然后在发行,只不过同现实出版物不同的是网络出版物的编辑、出版的过程中都要在网络上完成。网络出版物主要有网络期刊、网络报纸、网络图书等。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上网时间增长)这都为网络出版物的发行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也使网络出版物的数量迅速的增长着。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上的图书的数量在逐渐增多的同时,其内容涉及的方面也在逐渐的增多,其中网络参考书更是独树一帜,例如词典、手册、百科全是等图书都逐渐的进入到了因特网中,通过网络对这些参考书进行应用可以使用变得更加便捷;同网络图书相比网络期刊的数量要显得更加的庞大,这主要是因为期刊的内容新、周期短、发行快,而网络的特点也正好符合期刊发行的特点。至今为止,在因特网上已经存在上万种电子期刊可供上网人们进行使用,其中许多都是免费的,这也促进了网络报纸的发展速度。
动态消息
网络是一个交互性和开放性都较强的平台,在网络上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例如由政府机构所的消息、通告、回忆、论文集、新闻等等,这些都是网络动态资源的组成元素。
其他类型消息
网络信息资源除了上述的几种类型外,还有大量的其它类型信息。例如娱乐游戏、应用软件、电子邮件、教育培训,在网上这些资源也是相当的丰富,而且多数都是免费为人们服务的,给用户带来的巨大的好处。近几年,微博的出现也使“120字”信息在网络上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4结束语
新闻报料【第四篇】
传媒产品创新的首要任务是考察传媒产品的总体环境,发现制约发展的问题和障碍。纵观《信息时报》面临的市场危机,其不利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报业自身的内部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外在因素的影响。
1.瞄准内部
(1)定位趋同
《信息时报》从2001年的“民生大报”过渡为2005年的“城市大报”。2006年3月21日,再次调整,力求报道城市中“新财富人群、新生活人群、新思维人群、新权力人群”,成为一份代表“城市新势力”的报纸,一份与广州日报领跑华南报业市场的主流报纸。
从表面上看,定位宣传口号与联通“UP新势力”殊途同归,这让人回味联通品牌强大渗透力的同时,无疑暴露出《信息时报》缺乏差异化竞争意识的纰漏。
从内涵上看,母报《广州日报》在市场竞争中借鉴了都市报革新的经验,实现了与都市报的成功“对接”,实质上已属于综合性都市类报纸。《信息时报》在定位上强调“永远掌握着变化中的城市主流”,与母报《广州日报》“追求最出色的新闻,培育主流大报的鲜明特色”大同小异,导致资产增值乏力,降低行业整体利润率。
同城其他平面媒体《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虽定位各有侧重,但无一例外全部瞄准于覆盖读者面较广、广告投放量较大的综合性市民报这一市场空间,发行、广告区域大部分重叠,陷入无序竞争的局面。早期迅速占领市场的《南方都市报》已经达到一定的覆盖密度,《信息时报》、《新快报》等子报分割市场,门槛不断筑高导致利润“摊薄”,单纯的同质化竞争必然导致盈利趋于饱和和微利。2006年3月《信息时报》改版后,报道重心逐渐由原有的社会新闻向财经时政新闻转移,然而因自身新闻来源和报道手段滞后,难以提供有深度、有前瞻性、有指导性的新闻报道,发展陷入停滞。
(2)内容重复
在功能定位趋同的前提下,各子报的格调和内容也陷入重复,缺少独家新闻和独家言论,缺失版面特色,缺乏冲击力和原创性。由于近年来媒体间对有限新闻资源的争夺加剧,对新闻报料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职业新闻报料人”的出现,增加了突发新闻的重复率。各报在采写重大事件新闻报道时,主要以新闻通稿及网上下载新闻为新闻来源,在编辑过程中只能靠筛选修改内容各显神通。如在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信息时报》与其他都市类报刊除采用的标题和篇幅略有不同,在报道角度、新闻内容、编排手法、版面风格上都惊人的相似。
传媒个性丧失直接影响了读者对报纸的选择率。子报必须根据发展的需要作出必要的选择和调整,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作出缜密研究,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创新报道内容与版面设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羊城晚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推出的四联张《盛世龙腾》,8月9日奥运会比赛第一天,晚报继承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已采用的全跨版形式,头版和底板相连接,创造性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3)经营老化
以广告为单极经济支撑,对广告市场依赖性强,抗风险能力差。在同城强势媒体的排挤之下,《信息时报》对品牌广告商吸引力逐步减弱,虚假率极高的医疗、医药、保健品广告乘虚而入,极大地损害了报纸公信力。部分媒体管理者丧失新闻专业精神,将媒体话语权兑换为“广告费”、“集体小金库”乃至“打压同城竞争对手的武器”,这种扭曲的寻租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
以广州为主要投放市场,密集分销力度较弱,促销模式趋同。《信息时报》密集分销的程度还不够合理,尤其是零售终端的覆盖率不够高。《广州日报》、《新快报》、《信息时报》以广州地区作为主要投放市场。《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的投放区域则以广州市为中心过渡到以广州、深圳地区为重点,向珠三角辐射。《羊城晚报》保持珠三角的区域优势向广州集中投放。六份报纸采用发行流程雷同,发行网络利用率不高,存在着销售盲点。各报均以价格折扣、赠送礼品、买报抽奖、捆绑价格优惠等方式推广发行,加剧了发行渠道冲突,发行收入增长缓慢。
(4)沟通不畅
信息时代,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新闻媒体应开展深入细致的受众调查,科学评估受众的注意力价值和消费力价值,并衍生出对媒体内容和广告经营策略的评估与调整,这被誉为是媒介市场化改革的标尺。
据笔者访谈了解,《信息时报》乃至广州其他几家大报尚未开展过全面的读者调查。显然,单靠读者热线、来信来访、联谊酒会对潜在的读者群开发很难形成科学指导意见。与受众沟通渠道不畅,企业难以准确、及时地获得受众需求信息,做出正确决策。受众的意见建议不能传达或者不能及时传达到报社决策层,导致编辑方针不能跟踪受众的意愿和价值取向进行适度调整,办报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5)导向偏差
缺乏健全监督管理体制。不少子报为了生存降低新闻品质,忽视了媒介社会责任,编辑稿件把关不严,刻意追求“轰动效应”,不经核实刊发摘转虚假失实报道。如:2007年3月13日《信息时报》A3版“广州焦点”版面刊登香蕉林感染巴拿马病毒和“香蕉有毒论”,传播经济信息严重失实,严重损害了媒体自身公信力和形象,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缺乏对社会主流的把握。部分子报主观臆断,片面夸大社会新闻的“卖点”,案件报道过多过滥、报刊泄密严重、有偿新闻屡禁不止、娱乐新闻低级趣味、广告经营严重违规、虚假医疗广告泛滥等现象屡禁不止。
2.环视外部
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环境这三大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和作用于报业的发展。
(1)经济环境压力过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成品油价上涨、国际贸易间不平衡造成运输成本与日俱增以及国内治理环境污染、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导致了新闻纸价等主要成本支出的急速上涨,发行投入水涨船高,严重影响报业的利润。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景气或相关政策的变动将会引起广告收入的大幅波动,子报若单纯依靠资讯的简单加工很难保持收入稳定、持续增长。
(2)新兴科技飞速发展。新媒体快速崛起,导致广告和受众双重市场的分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分去了广告市场中一块诱人的“蛋糕”。子报陷入资金来源不断流失的螺旋,从而使生产、销售、投资、设备升级以及参与市场营销吸引受众和广告商的能力也随之下降。如果不寻找新的出路,这个螺旋将使子报无法继续正常运作。
(3)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不断破除制约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瓶颈和体制机制性障碍,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②子报如何利用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真正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必须在深刻反省自我的基础上对报业固有观念以及运作手段进行实质性的突破。
二、借鉴:市场细分操作方式
社会结构的变迁,需要传媒予以多元化的满足受众的需求。笔者认为,《信息时报》可在深入考察自身能力结构和外部市场结构的基础上,借鉴《精品购物指南》市场细分操作方式,依据现实和潜在受众的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的差异性,寻找市场缺口和突破口,确定目标市场,实施转型。
1993年1月8日,《精品购物指南》作为我国第一份生活服务类彩报在北京正式创刊。1998年一跃进入全国报业10强,实现广告收入亿元,居第9位,晋升为北京主流媒体,被誉为“中国报业奇迹”。今天,《精品购物指南》成为国内时尚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第一品牌,并相继开办了《风尚志》、《优品》、《世界》、《时尚生活导报》、《数字商业时代》、精品网等子媒体,力求打造引领都市时尚生活的传媒集团。
《精品购物指南》的办报理念,突破大而全的传统办报理念,“处处贯彻‘方便是金’原则,降低受众获得传播服务的代价和费力程度”,③定位为“精致生活·品味时尚”,适应不断细分市场需求,用全面的消费报道、全新的生活理念、全力的品位营造服务主流受众。
《精品购物指南》的版面内容,通过不断的扩版改版,适时调整读者结构,提高所在市场的进入壁垒,实现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客观效果。目前,已扩版到六个版组:时尚主张、风格北京、健康主义、旅游视界、财智人生、汽车风尚,综合运用多元素视点,建立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
《精品购物指南》的广告营销,开创之初,因与大众新闻类报纸、专业类报纸的读者交叉率极低,具有明显的市场独占性。站稳脚跟后,又以整合分类广告,降低广告版面比例,营造情感体验,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充分利用活动促使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有效吸附了来自相关产业的广告。
综观其市场细分操作方式,从根本上突破同质化恶性竞争的格局,是市场后进者快速上位的捷径。这为《信息时报》在新的市场条件下改变传媒产品转型策略,实施“模仿(Imitation)—改进(Improvement)—创新(Innovation)”的“3I”战略④提供了范本,推动报业市场回归良性竞争。
三、重构:调整定位开拓创新
“任何同一市场的同类报纸,其赢利阶梯不会超过四级,并最终有缩成两级的趋势。”⑤在分众化与碎片化时代,《信息时报》如何在全球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结合自身的生命周期特点,成功转型,延伸品牌价值,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消费文化促使内容变革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解决经济危机应当鼓励消费和投资,于是鼓励消费的经济政策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广泛的重视与实施。消费主义也就成为支配人们消费行为的一种观念。”⑥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海啸,刺激消费无疑是带动全球生产能力快速恢复的重要举措,城市居民消费需求随之发生较大变化,服务性消费逐渐成为消费新动力,同时也驱动报业市场定位和受众整体观念的重构。在美国,除少部分以新闻全景覆盖受众之外,大部分媒介都是专业化媒介,他们根据市场和受众市场的变化来设计和划分自己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受众,及时调整市场细分战略,适应市场变动的需求,“乐于报道那些有关生育、兴趣爱好、购物等等的新闻,并把它们罗列在头版,而政府新闻被挤了出去”。⑦
反观广州报业市场,三大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三张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新快报》)将主力集中定位于无差别的广州市场,发展到今天,虽然报道空白点很少,但广州特有的城市消费文化仍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有待深入挖掘。与北京、上海等高消费城市相比,广州市民对时政兴趣相对淡泊,善于理财和投资,特别注重商品的性价比。市民消费特点决定报业市场的发展走向。“媒介即讯息”,广州除了需要综合性市民新闻类报纸外,还需要面向主流精英阶层的生活时尚媒体,满足市场细分化带来的生活服务资讯选择性阅读,在局部市场形成聚焦效应和规模优势,体现资讯整合的专业化和完整度。
根据施拉姆“传播获选的或然率公式”,即“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指信息被大众注意和选择的或然率与它能够提供给大众的价值成正比,与大众获得它的代价程度成反比。因此,《信息时报》应在科学缜密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放弃单纯嫁接与克隆内容的寄生型报纸,以核心受众为本位决定报纸的资讯采集、资讯处理和话语表达,用“减法”思维来构筑市场定位,改变新闻素材形态,提供理性消费的价值判断和深层关怀。重视对公共利益和公信力的维护,积极介入公共事务,设置公共议题,引起受众关注,克服由消费主义的不良诱惑带来的消极影响,从单纯的信息提供者变成“意见领袖”,使读者拥有一份“消费指南”。
2.市场竞争激发经营创新
媒介产品的营销水平,是衡量媒介经济实力的标尺,也是制约媒介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子报创新市场经营,实现成功转型,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倡导整合营销。随着厚报时代的到来,子报在内容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发行成本与日俱增,发行利润大幅下降。《信息时报》应借助《广州日报》的营销渠道完善发行数据库,注重有效发行,实施数字化、一体化、品牌化的整合营销战略,加强“统一战线”,走联合发展的道路。“‘站在巨人肩膀’上进行创造性整合,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读者市场、销售网络,加上自身的系统化创新,形成独特的核心竟争力资源”,⑧将短期促销与长远的品牌塑造相结合,切实提升子报的市场占有率。
追求广告特色。广告不仅是维持和扩大子报再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读者了解市场、获得资讯的重要来源。在激烈的广告争夺战中,子报应改变策略,不再追求依靠加大发行量与机关报平分秋色,而是围绕自身生活时尚类报纸的定位优势和商家产品的核心特点进行广告的大胆创意与精心策划,以活动带动广告,强化公共关系,激发目标受众潜在消费心理,实现报纸品牌特征与企业广告投放目标的“成功对接”,促使消费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消费行为,打造传媒形象,以品牌营销品牌。
深化核心业务。尚处于资本积累阶段的子报从事多种经营,不能满足战略转型和急速扩张的需要;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又会给子报的健康发展带来相当的风险和压力。因此,集中力量深化核心业务开发,无疑是稳中求进的办法。集中优势专项开发,并不意味着单纯依靠掌握讯获得“价值支撑点”,而是调动有限的资源全力开发产品,注重资讯的传播价值的深加工,创造高附加值,精细化掌握社会的“注意力资源”,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
3.体制改革延伸品牌价值。
“品牌是一个名称、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分开来。”⑨对于报纸来说,品牌是“报纸的标识、品质、风格、特色、自身文化等要素的总和,与其他报纸形成明显差异,为相当数量的读者所认同、追逐、偏好、忠诚,以独有形象获得良好的口碑。”⑩2008年,《广州日报》再次跻身中国平面媒体品牌价值的三甲,且一年内品牌价值升幅达亿元之多。而《信息时报》近年来市场份额下滑、广告效益偏低、竞争力削弱,所信奉的品牌理念亟待重新评估。
报业集团化运作,不仅要考虑单位传媒产品的效用优化,还要考虑同一集团内部同级市场内各媒体的效用情况。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是国内成立的第一家报业集团,但其“主报独大式”的管理模式却导致两个不同层级的《广州日报》与《信息时报》定位交叉,内容重叠,管理成本高,“集而不团”。《广州日报》负责《信息时报》的行政管理职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流动性较差,缺乏双向沟通,组织绩效低下。报业集团设立子报年度盈利指标,根据指标完成情况给予奖惩。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由于子报采编业务未与经营业务真正分离,易受利益驱动过于追求卖点而忽视舆论导向。
笔者认为,在传媒产业升级与结构性重组的“合竞时代”,报业集团应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实现由强制性指标的硬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重视对子报刊体系进行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子报的种类布局、覆盖范围、读者群体,形成“立体化规模效应”,实施“蓝海战略,即遵循整合资源,创新管理,打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的转变”,?輥?輯?訛以期对整体市场的全面占领,延伸品牌媒体的品牌价值。
注释
1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王鹏:《传媒板块体制改革带来历史性机遇》,《中国证券报》,2006年12月28日。
3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一个传播学者的实证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页。
4XuQR,ChenJ,ina,[J],IEEETransactiononEngineeringManagement,1998,45(4).
5张立伟:《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6雷定安、金平:《消费主义批判》,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
(1991,April).Whenreadersdesignthenews,
8周燕群,万智炯:《武汉报业:第二子报如何生存》,《中国记者》2004年第5期。
9[美]菲利普·科特勒主编:《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10罗建华:《大报品牌影响力的优患与优化》,《中国记者》200l年第8期。
11崔保国主编:《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