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淡影读后感(精编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远山淡影读后感(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远山淡影》读后感1
这一周出差两天,在出差的火车上我读完了这本有点“莫名其妙”的小说。作者是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封面那么美,结合书名,我本来以为是一本散文似的回忆录或者自传体小说之类的。然而事实是跟想象的完全不同,一直到读完整本书还觉得云里雾里:什么?这就完了?
虽然一共只用了几个小时,但这一周的空闲时间我似乎都在想这本书的内容,也经常会重新看一遍某些段落。从一开始的压抑恐怖到最后的释然和感叹,不得不敬佩作者的高超写作技巧,果然是大师,处女作就有这样惊人的水平。
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住在英国的老年日本妇女悦子回忆年轻时的一段不堪往事。因为经历太过痛苦,她在回忆中虚构了另一个自己,试图用别人的故事来伪装自己。
读日本人的书总是有一种淡淡的娓娓道来举重若轻的口气,虽然作者是个住在英国的日本人,文风也给人这种细腻的感觉。
书的第一章通过小女儿妮基来看望悦子引出大女儿景子死了这件事,然后内容切换到悦子数十年前在战后日本长崎的一段回忆。作者的叙述在现实和回忆中自然穿插。
悦子突然想起了当年的短期好友佐知子和佐知子的女儿万里子。当年的悦子是一个心态平和、温柔知足的年轻孕妇,佐知子是她的邻居。这个邻居因为战争失去了丈夫,从东京搬来,独自带着一个不满十岁的女儿生活在破旧的小木屋中。悦子觉得自己理解和同情佐知子的不合群,渐渐地她们成为了朋友。于是我们得以窥探到佐知子和女儿万里子的故事。以前的优渥生活环境和战后母女俩的磨难重重的生活,让佐知子一心希望逃离日本,去美国重新开始。
一开始我挺喜欢佐知子的,喜欢她即使在最艰难的境况下依然注重生活中微小的美好。也许这种品质会有让人继续往前的勇气。
“我用惯了好陶瓷,悦子,”她说,“你瞧,我不是一直都住在这种”——她朝屋子挥了挥手——“这种地方。当然了,我不介意吃一点苦。可是对有些东西,我还是很讲究的。”
但是读到后面,我们很多次对佐知子的性格和做法倒吸一口冷气。
因为她对待女儿万里子的漠视,让人觉得她实在不是一个好母亲。
万里子是这本小说中最让人心疼的一个角色,可以说是这本书戏剧冲突的支点。
她在小时候曾经有一次可怕的经历,战后她曾经亲眼看见“一个女人”把自己的孩子浸在水里淹死后自杀。这给她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她可能觉得有一天她的妈妈也会以同样的手段对待她,所以她一直很没有安全感,一直不停地希望妈妈能多关注她的本身,而不是总是口口声声说为了女儿的利益要去美国生活却看不见女儿已经受到的伤害。
万里子认识悦子后又几次提到“有个女人”,“那个女人”,“住在河对面”,“带着灯笼”,“让我跟她一起去她家里。”,这般诡异,简直像在读恐怖悬疑小说。还有万里子第一次不见,悦子和佐知子在河边发现她时,作者用的是“一捆东西”,看得人毛骨悚然。也许后来的“那个女人”都是万里子的幻想,正说明她内心一直无法摆脱这个阴影。
看前面几章时一直觉得很奇怪,对于悦子和佐知子之间的友谊。她们似乎是完全不同性格的两个人,而且看起来是朋友,但其实没有交流。每一次对话场景都很奇怪,两个人总是各说各的。
比如佐知子总是对女儿不闻不问的态度,而悦子却很关心万里子。怕她受伤,怕她不安全,但同时又总是默默地站在旁边。
比如佐知子一心渴望去美国,总是兴奋地和悦子谈论自己的开心和去美国的种种,而悦子却一直自说自话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其实这时候我已经有点察觉,这就像电影中一个人的两种人格在对话。善良的一方试图打退邪恶的一方,激进的一方试图说服隐忍的一方。
真正让读者恍然大悟悦子和佐知子就是同一个人的,是小说快结束的时候。
佐知子终于确定了要去美国了,她手忙脚乱收拾行李的时候,万里子却在不停地质问她:“这些小猫怎么办?可是妈妈你说过我可以留着它们的。”
然后佐知子终于忍无可忍,拿起装小猫的木盒就冲到了河边。她当着女儿的面,亲手把整整一盒的小猫淹死了。而这个女儿,曾经看见“一个女人”用同样的方式杀死自己的孩子。所以佐知子是多么残忍能做到这种程度!而同时,万里子一直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面无表情,比痛哭流涕更可怕。
读到这里真的感觉不寒而栗,我特别害怕下一秒小女孩就会跳进水里自杀。
后来,悦子提着灯笼出去找万里子,高潮终于出现了。“我”对万里子说“如果你不喜欢,我们可以回来。”到了这里,悦子终于脱掉了伪装,与佐知子合二为一。我们也终于明白,悦子就是佐知子,而万里子就是悦子死去的大女儿景子。
书的最后,悦子和小女儿的对话中,提到在日本时的一次出游,轻描淡写的一句“那天景子很高兴。”也向我们承认了原来景子就是万里子,而她就是佐知子。
当所有脉络都清晰以后,我们才发现有几个细节描写真是让人细思极恐。
悦子其中一次出去找万里子时,脚上被不知道哪里来的草绳缠住了,这让万里子十分紧张,一直不停问你带着那个干什么?
最后一次悦子和万里子的对话中,万里子又对悦子手里拿着的灯笼特别紧张,因为她口中的那个“河对面的女人”曾经也带着灯笼。
草绳和灯笼,说明万里子在害怕什么呢?她害怕的或许是她的妈妈佐知子(也就是悦子)会亲手杀死她。
那次缆车出游大概是全书万里子最开心的时候,三人回家乘电车的途中,突然又写到佐知子看到“一个女人”。惊恐的氛围又来了。读完才知道当时佐知子看到的那个女人也许就是悦子,这两个女人是同一个人的不同面。
悦子说有个下午似乎看到一个先兆,而这也映照了后来景子在英国上吊自杀的画面。这个画面成了老年悦子内心的一个巨大伤口,无论如何也不能抹去的画面。
石黑一雄说,某个人觉得自己的经历太过痛苦或不堪,无法启口,于是借用别人的故事来讲自己的故事。这种写作方式也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也许故事的背景不是完全一样,但人物之间的冲突却相似。关于悦子是如何带着景子离开日本去了英国,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提到。但我们知道景子去了英国后是不开心的最终走向了自杀,也许她一开始也像万里子一样是拒绝的。
回忆可能是最不可靠的东西,回忆的内容常常被你回忆的环境所大大的扭曲。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
悦子通过佐知子和万里子的故事,描述了内心的悔恨和自责。虽然通篇没有诸如“也许当初不那样,后来可能不一样。”这样的文字,但在悦子的回忆里,每个人都在对她说"你会是一个好母亲的”。意思也就是,如果重头再来,你会更加关心孩子真正的需求,会成为一个好母亲。
父母对待孩子,孩子对待父母,其实很多时候角色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互变的。书中悦子的公公绪方先生和她的丈夫二郎的谈话实在是太让人尴尬了,老人的小心翼翼和儿子的表面尊敬实际敷衍形成鲜明对比。对二郎冷漠的态度震惊之余,也反省我们自己平时和父母说话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态度?甚至连伪装的尊重都没有,而只有不耐烦和盛气凌人的怼怼怼。
这本书让我们思考对待父母,对待孩子,是不是都应该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一想?
石黑一雄说他不喜欢读者把他的书的背景限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地点,他要探讨的是人性,放在任何背景都成立。
确实,小说虽然说的是二战后的日本,但对于某个个人来说,战争的灾难和任何其他挫折或许一样。在全书压抑沉闷和淡淡的忧伤之外,也有一些感动。
比如悦子几次提到藤原太太,都说要向她学习“往前看”。坚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品质呢?就是永不放弃吧,哪怕只有一点点盼头。
“如果人们没有往前看,这里恐怕还是一片废墟”。所以“我决定以后要过乐观的生活”。
这也许也是老年悦子对自己的安慰吧。
《远山淡影》读后感2
简单的故事情节,甚至鲜有冲突和波折,就在轻描淡写中,石黑一雄就把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空背景中的几个人物刻画的生动、鲜活和深刻。
区别于其他作品描写战争对人类摧残的血腥与残暴,只是区区几点暗示的背景点缀,却让人更能感到那种令人窒息,深入骨髓的压抑与伤痛。
战争让名门闺秀的佐知子失去了几乎所有家人,让她流落在她所唾弃的生活环境和邻里环境中,只能不断欺骗自己通过一个只会玩弄她的美国醉鬼让她摆脱困境重燃美好生活的假象,这些失去也让她变得冷漠甚至残忍,她淡定的试图淹溺小猫的场景是多么的令人寒意顿生,而她从伯父家带走(偷走)精美茶具也把她的品味追求描写的多么栩栩如生。
万里子阴郁、多疑、任性、执拗、不能像同龄人一样去学习,也没有一个朋友,面对对她甚至都冷漠的母亲,生活里可以说没有一丝色彩。可是她爱好美,她喜欢画画;她渴望友情,陪伴着她的小猫;或者她掩藏的充满着爱,她也试图去取悦于母亲,当看着被母亲淹死的小猫时,她的无助、痛苦又是何等的撕裂。
第一人称的悦子是一个富有爱也被爱着的人,她可以给素不相识的佐知子以无私的帮助,她被绪芳先生所解救也无微不至的疼护着绪芳先生,她热爱生活,喜欢杜鹃花,她善良,甚至要特意停下脚步放误入油灯的昆虫出来,她包容,小心呵护着她两人丈夫,和两个一个热烈一个阴沉的女儿。
还有热爱着祖国与传统却被时代抛弃的绪芳先生,身居高位的遗孀却放下身价重拾生活的藤原太太,难以走出痛失爱人阴影的藤原儿子,一心努力争取生活却惨遭不幸的二郎,包括一直悲惨自杀却始终未出镜的景子等等都诠释了在那个背景下丢了生活却又重拾生活的人们的纷杂场景。
人,有的时候很脆弱,包括肉体,可能为疾病、意外、战争所摧毁,支离破碎。
人,有的时候很坚强,比如精神,卑微或高贵,平淡或热烈,总是在那,描述着人本身。
《远山淡影》读后感3
一本很像散文的小说,主人公兼叙述者悦子的大女儿景子自杀后,她的小女儿妮基前来看望劝慰她,与她共同居住了5天,这5天内,悦子时不时回忆20年前的一段往事,出人意料,这段往事表面看来只是悦子的朋友佐知子与其女万里子的母子往事。
二战后的日本,佐知子失去了丈夫,客居丈夫的伯父家,而她一心向往美国,以期改变生活。但是她的女儿却想居住在伯祖家,而且对妈妈选中的美国男子十分鄙夷。后来,佐知子无法承受伯父家的沉闷空气而搬离其大宅院,暂居在其长崎的一个阴暗潮湿的小木屋中,等待那个美国男子寻觅机会带她母女移民美国。可是一次又一次地前往美国的计划都成了泡影,佐知子却还在傻傻地等待。这期间佐知子口口声声说前往美国是为了女儿,可是对于她的女儿的生活、心理、诉求她的表现却是漠视的,母女关系是疏离的甚至矛盾重重的,矛盾的激化就是面对又一次前往美国的计划,佐知子不顾女儿的坚决反对,坚决溺死了女儿深爱的小猫咪。她们的故事就此结束。后来怎么样悦子就不再回忆了。
作为叙述者的悦子,二十年前,刚刚怀孕,其丈夫工作正处在上升期,其公公曾是中学校长,对待子女还是比较开明慈爱的,那时她一心期待孩子的降临,对万里子表现出了关心呵护。可是后来她却移民英国。发生了什么事导致她移民、怎么移民、移民后怎样……文章没有交代。只是说,移民后她的女儿景子很幽闭,最终选择了自杀。
在大女儿自杀下葬后、二女儿来看望她时,二十年一个夏天的往事,断断续续地在悦子脑海、心田、梦中不断沉渣泛起。这就奇怪了,自己的女儿死了,悲不自胜,为什么以别人为主人翁回忆往事呢?
细心的读者,才能发现,原来,现在的悦子就是过去的佐知子,自杀的景子就是过去的万里子,而过去的悦子是不被生活裹挟的理想化的“佐知子”。战争,抑或想逃离现状的欲望,夺取了佐知子的优雅贤惠,所以在万里子的思想中,有个母亲死在水中了,在小木屋的对面一直有个他人看来不存在而万里子却确信存在的女子存在,而在佐知子看来这只不过是万里子的幻想罢了。面对女儿的自杀懊恼不已的悦子,自然反思自己的责任,可是她却难以直面这样的结果,所以借助别人的故事,深挖了自己种的恶果。作者真是高明。
战争,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二战作为跨国战争,还激荡了一些人的思想。贵族夫人藤原太太,丧父,失子,富足高贵的生活也灰飞烟灭。面对如此悲痛,藤原太太,放下身段,抑制悲伤,开了小面馆,自给自足,还时不时鼓励他人要积极乐观,在佐知子生活陷入困境时,还接收她来打工。这是母辈面对意料之外的困境的处置方式,这种处置方式无疑是作者肯定的。
佐知子,失去了丈夫,丈夫的伯父愿意收留她们母女,伯父家有大大的院子还有仆人,可是安逸的生活,在佐知子,却是沉闷的寂寥的,人生没有希望的。她向往美国,觉得只要到了美国,有的是希望,有的是机遇,就会有不一样的有意义的人生。佐知子的父亲打开了佐知子的世界之窗,可是战争却关闭了佐知子走向世界的门。面对这样的打击,佐知子没有听天由命,她选择一个美国人作为她前往美国的路径。可是这个美国人,甚者在睡室里解决大便,所以在万里子看来,他只不过是个酒鬼,是个懒猪。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计划带她们母女去美国,但总是在最后时刻,不辞而别,他甚至花光了佐知子的积蓄。小孩子万里子都懂得这样的男子靠不住,可是佐知子却对其坚信不疑,耐心去等待。面对创伤,佐知子选择逃离现有环境,这也是不错的一种选择,可是她却把开启新生活的砝码错误地压在了一个不可靠的人身上,她一心只想着移民,忽视了与女儿的沟通交流,乃至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女儿。
即便成功移民,就真的能够融入到异国生活乃至文化之中吗?悦子的小女儿妮基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她只习得了不良的生活方式,并没有真正地开启自己正常的人生。在和母亲相处的五天中,她的生活状态也慢慢地展现,和其姐姐景子没有感情,没有工作,和男友同居。景子、妮基的结局与现状无声地对佐知子的选择做了回答:错。
控诉战争是作者的一个思想,思索日本女子的出路也是题中之义;如何处置母子关系,读者可以以文中的几组母子关系为镜,进行深入思考;时代变更中,众多思想纷纷萌芽发展,身处其间的大众,何去何从,读者自行考量。
《远山淡影》读后感4
好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部小说了。也曾读过之前的诺奖小说,总觉得有文化隔膜,或者干脆读不下去。但这部小说,一看名字和封面配图,朦胧淡远,很是中国韵味,便先合了心意。然后随女性视角的叙述一口气读了下去,突然就到了结局,真的是没有心理准备。
有评论说这部小说是以自责和内疚感为主题的,可我感觉这部小说是对二战期间遭受核弹攻击后日本社会创伤痛苦的诉说,不是那种白描式的诉说。而是将痛苦和创伤进行了淡化和柔化。这是不是《远山淡影》和小说采用女性视角的重要原因?又或者是作者不愿直面这种痛苦和创伤,但又希望自己能够战胜这种痛苦创伤的努力?藤原太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掩饰创伤和痛苦,只能使之更加久远。
除了核弹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之外,日本传统文化价值观也受到了重创,给以绪方先生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儿子那盘没下完的棋以及和儿媳悦子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女儿景子的悲剧也是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击的结果,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和调整对外来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的态度和策略呢?
但作者意欲表达的无疑是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藤原太太也好,佐知子也好,都在努力走出创伤,构建或重建新生活。
作品中绪方先生和悦子之间有趣的对话让人对这种温馨的家庭生活充满喜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