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信仰纪录片观后感【汇集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30098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信仰纪录片观后感【汇集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信仰纪录片观后感【第一篇】

故乡:福建三明市宁化县

宁化人鬼叔中从2008年开始,搜寻拍摄客家民俗农事和传统工艺,先后完成的《玉扣纸》、《老族谱》、《砻谷纪》等三部纪录片,分别记录了手工造纸、雕版木活字手工制谱和钉土砻这三项濒临失传的老手艺,也诠释着他对于乡村的解读与记忆。2009年,《玉扣纸》入围第6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2010年《老族谱》入选第7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而《砻谷纪》更是在2011年被知名的“栗宪庭电影基金”收藏,入选第8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十佳纪录片。

2007年,某个午后。鬼叔中坐在窗前喝茶,顺手拿起一本书翻阅。这是一本由人类学家、法国远东学院劳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主编的关于宁化宗教、经济与民俗的书籍。书里系统地概括了宁化县的文化、民艺与风俗,让从小就在这里长大的鬼叔中第一次对这个县城有了陌生的感觉。当时他的身份是一个诗人,在福建省内小有名气,也曾独立创办过一本叫《放弃》的诗歌民刊。

这种陌生的感觉让他决定做点什么。并不需要提前完善的准备条件,确定了内心追属,接下来的一切就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

第一次,鬼叔中决定跟踪拍摄玉扣纸的手工生产过程。这是离他记忆里最接近宁化乡土的点。小时候乡里曾有过20多家的造纸厂,在被忽视的时间里逐渐消失殆尽。他四处托人打听,终于找到了最后在影片里呈现出的土纸寮。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每天与造纸工人住在一起,拍摄玉扣纸的生产过程,包括每一道竹的加工过程,捞纸浆、焙纸,他保持敏锐的视觉,向这项传统工艺的内部张望,并以影像的姿态使之永久存活。

怎么也无法绕开对民俗美感的追忆。民俗对他而言,与其说有什么值得玩味的美,倒不如说是某种对于记忆的挽留和生命的审视。他老家的祠堂里,陈列着一本《甯氏八修族谱》,当1992年的时候,鬼叔中在祠堂里看见师傅制作这份族谱的场景,就对木活字印刷以及一整套的仪规产生好奇。

2009年,鬼叔中在一次田野调查中偶遇同样钻研修谱工作的邱志强。他拍摄邱师傅工作的流程场景,了解越多,越觉得民艺的消失多么惋惜,“老手艺人都感叹没有年轻人想学了,因为学了也没市场。这个时代传统文化的格局被打破了,文化的脉络仿佛被突然切断了。”

《砻谷纪》一片记录的,则是农业工具土砻。砻谷机原来是很日常的东西,家家户户都有,但是后面就没有人再使用,也就没有人学钉砻了。这一纪录片,“记录的可能是最后一台土砻的制作”。

去年,鬼叔中、孔德林、杨韬,3个宁化人,一位纪录片导演,一位画家,一位先锋设计师,合作了《清明・忘》,也是关注乡村、传统、民艺。鬼叔中用纪录片的形式记录工艺、传统的流程,孔德林更为随意地做一些绘画创作,杨韬则希望,把鬼叔中镜头下的那些好东西,最终通过设计,使之功能发生变化,与现代生活产生关联,比如将鬼叔中片中所述宁化玉扣纸,作为包装元素,用来包装普洱茶和一些食物。

几年来,鬼叔中几乎去遍了宁化镇的所有乡村。他在客厅贴着一张大大的宁化县地图,对每个村落的民间信仰进行挖掘。他相信,民间信仰是了解一个村落民俗最直接的通道。2012年,鬼叔中针对各种民间流行的“迷信”,拍出了《罗盘经》,生动地呈现出客家民间的底层信仰和生活习俗。口语中的客家方言,亦被字母还原成为古雅的汉语。

对他来说,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有太多的故事需要与人分享,而选择纪录片的方式,就是故乡带给世界的一个口信。

海峡旅游

×鬼叔中

海峡旅游:现在想起故乡宁化,印象最深的童年记忆是怎样的?

鬼叔中:童年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个青山绿水的贫乏时代,也是一个单纯的幸福时代,就像看伊文思的电影《早春》,大家都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每个人脸上的笑容是从里到外洋溢出来的。

海峡旅游:闽西客家人日常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对您的成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鬼叔中:据我观察,宁化及周边客家地域的人很注重时令节俗和婚丧嫁娶之仪式,这里的风土风物,包括民俗民艺、民间信仰、乡村礼仪、饮食文化等等都还保留得比较古朴完整。

我感恩少年时代清贫的乡村生活给予我的馈赠,童年的乡村经验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诗人雷平阳说,故乡我们干嘛一直要回去呢?因为它是有法度,有尊严,值得爱的。也许就是这个情结让我要初心不改地做一个念旧的人、一个传统农耕文化的拥护者和记录者。

海峡旅游:第一次萌生出把这些老传统、老手艺拍成纪录片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有了这样的想法?

鬼叔中:2007年我接触到人类学家、法国远东学院劳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主编的《宁化县的宗族、经济与民俗》一书,我发现书中所写,明明是我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但却奇怪地觉得有点陌生,我才意识到自己对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如此不了解。于是我开始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跑自己的家乡,跑劳格文教授书中提到的那些村子。2012年夏天,有幸与劳格文教授在复旦见面,我感谢了他对我的启发,让我开始了拍摄收集整理客家风土民俗的工作。

海峡旅游:在持续关注故乡,回顾传统之后,您自己的生活、态度有因此产生什么大的变化?

鬼叔中:对生命更加珍惜,对自然更加敬畏,警醒自己不骄不躁,安住内心。

海峡旅游:您觉得传统生活、习俗、手艺对现代人有什么样的意义?

鬼叔中: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几十年来传统都处于劣势。但是就像童年记忆对一个人影响至深一样,传统就是中国人的童年生活。一个人在渐渐成熟和老去的时候,会慢慢地学习回头看自己的小时候,才知道自己现在一切的个性、态度与情感,都可以从童年中找到根芽。我相信,传统习俗和手艺所传达出来的是一种现代机器化无法代替的温暖,传统的回归和复兴会成为一种趋势。

海峡旅游:对未来有怎样的计划?

信仰纪录片观后感【第二篇】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

近日,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成为我我们党员干部热议的话题。在收看了这部纪录片后纷纷感慨:“这是一部激人奋进的党史教育片,它带给人们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真实可信”。

通过观看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在这样一个先进的、坚强的集体中,始终有无数马列主义的信仰者,为了追求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事业不辞劳苦甚至不惜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首先要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从他们身上找到前进的信心、榜样的力量,要充分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构成,充分了解其先进性合理性和伟大性,以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在认识上根本的认可和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才可能去积极的传播和践行,所以大量的社会主义书籍是必看的,各种先进模范的视频是要看的,因为这是改变一个人观念的大问题,是对所有新时代人们进行的精神领航。

我们已经远离硝烟烽火,对共产党人的考验依然剑悬头顶。是执政为民,还是执政为己?是贴近群众,还是酒色升平?是公私分明,还是占公为私?是为大多数人利益奋勇开拓,还是为小集团利益围墙筑垒?在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刻,是挺身而出还是胆怯逃离?在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里,我听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新一轮的集结号:到“中国共产党100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经历了多少艰难险境,多少次历尽艰辛,绝地前行。为绝大多数人民谋利益,这是共产党人信仰的出发点,是共产党人由始至终对人民最庄严的承诺。或许前面还有湍流险滩,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将人民视为上帝,人民就会成为承载我们的大地,我们就是不可战胜的。“责任、人民、国家”,让我们记住这些神圣的字眼。它们会赋予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它们会让我们产生战胜畏怯的勇气和舍弃安逸的精神。它们将指引我们做该做的,能做的,和我们会做的,去为神圣使命而奋斗。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张文芬10070502015)

6月24日至25日晚,为庆祝建党91周年,展示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全篇共分为三集。第一集:只要主义真;第二集:壮志换新天;第三集:时代先锋行。每集时长约50分钟,影片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信仰》兼具了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将展现历史、刻画人物、阐述理论融为一体,以人带史、以事论理,主题鲜明突出,故事真实感人,表现手法新颖,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经典电视片,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优秀电视片。该片着重“有情、有义、有力量”的表达,用人的故事讲党的道理,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虽然只有短短三集,却包含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镜头资料,是我们党克服重重困难走向胜利的缩影,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的宝贵教科书。

90多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

观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共产党员的信仰,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三集里,分别阐释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面貌以及党员的理想信念。系统地观看下来,我发现不论是“只要主义真”的建党之初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壮志换新天”的建国之初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抑或“时代先锋行”的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时期,不同时期党员的使命和职责不同,但是党员的信念始终不变,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论是奔向战场杀敌,还是跳入油田挖井,或者献血植树造林,行为不同,可信仰始终如一,正如片中彭湃的孙女彭伊娜所说:“他们更关注‘大我’而不是‘小我’,所以他们是为了实现一个‘大我’去寻找信仰,去践行信仰。”国家和民族是“大我”,个人是“小我”。共产党员可以为了“大我”而忽略“小我”,甚至可以牺牲“小我”来保全“大我”。生命对于人的意义不言而喻,可比生命更高的东西是什么呢?“时代先锋行”这集中有一段话给出了答案——“一位外国哲人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反复地思索,越会觉得它永远新鲜,并不断增长对它的赞叹和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

我认为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科学,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德才兼备,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知识渊博的合格接班人。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要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实际,认真查找不足之处,从现在做起,团结同学,坚持正义,少说空话废话,多干实事正事,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创先争优,努力学习,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

袁红波

中组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级组织部门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观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按照上级的要求,我于2012年6月24日-26日分别观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该片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时长50分钟,该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90多年光辉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一部兼取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经典电视片,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

通过观看《信仰》,本人认为:信仰和信念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和思想境界,是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信仰和信念涉及到我们执政党的指导思想、社会制度、发展方向、前进道路、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是每个共产党员政治立场、政治原则的根本问题。

看了《信仰》,使我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更加坚定科学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在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中增添工作新干劲、树立新形象,在工作中干出新的成就。

通过观看《信仰》,我看到了个人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让我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工作的的信心和干劲。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勤奋学习。加强学习是坚定信仰和信念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学习,做到“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学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从而督促自己,不断进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节拍,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体现价值,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强化理论学习,增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自觉性。作为共产党员,必须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它是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掌握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必须的思维方式。

二、培养自己的世界眼光。新世纪,谁有世界眼光,谁就能抓住时机,在经济和科技竞争中领先。作为执政党最基层的党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开阔的视野,学会敏锐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变化,才能始终走在时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三、爱岗敬业。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坚定信仰和信念,最根本的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我来说,能否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能否自觉地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确立并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自己能否不断进步的关键。要锤炼忠诚坚定、攻坚克难的作风、埋头苦干的作风。特别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面临考验的关键时刻,既要有信仰信念,更要践行信仰信念;既要开拓创新,更要埋头苦干,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一鼓作气、一马当先的魄力,发扬勇当标兵、争当尖兵的锐气。在免疫规划工作中苦干、实干,干出样子、干出水平。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做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模范。

信仰纪录片观后感【第三篇】

观看纪录片《初心永恒》电影《杨靖宇》心得体会

9月25日上午在驻马店日报社“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的过程中,我观看了纪录片《初心永恒》和电影《杨靖宇》,观看后感触良多。

在观看记录片《初心永恒》时“最后一口饭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正是无数共产党员救国救民立初心,奋斗奉献为初心,流血牺牲殉初心,殷殷嘱托留初心,中国共产党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戴”“无论我们走的有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时代变迁,初心永恒”等经典语句深深打动了我,跟随纪录片的镜头,通过探访革命历史遗迹遗址、走访战争亲历者及其后代,回顾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这28年间,中原大地的红色记忆,我深刻了解了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不渝初心和使命。此次观看,使我思想得到了升华,政治上得到了淬炼,我有信心继承好革命先烈的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从纪录片中得到的启示转化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全力做好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4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也是杨靖宇将军诞辰114周年。杨靖宇将军是从驻马店走出去的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之一。

通过观看电影《杨靖宇》,我对于追寻初心和使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电影《杨靖宇》生动讲述了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同日寇在白山黑水间展开殊死战斗的壮烈故事,真实再现了杨靖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国家解放、民族独立,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节。影片主题鲜明、情感浓郁,撼人心弦、催人泪下,我受到了极大震撼与感动。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我都会保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道德追求与信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久奋斗,就要不畏艰难、不怕吃苦,持续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将牢记自己促进党和人民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这一光荣使命,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共产党员!

信仰纪录片观后感【第四篇】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 视觉元素; 听觉元素; 修辞方法

电视不同于报纸,报纸在编码与传播过程中只有视觉符号;电视也不同于广播,广播在编码与传播过程中只有听觉符号。电视具有视听两种符号并举的特点与优势,具有可视性和可听性。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同样是视听结合的艺术。所谓电视纪录片影像的修辞性,其实是对电视纪录片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修辞性的概括说法,对其影像修辞性的分析,归根结底是对其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修辞作用的分析。

1 电视纪录片视觉要素的修辞作用

画面是电视纪录片之本,是纪录片展开纪实的基础。电视画面的构成要素包括景别、光线、构图、角度等。

景别的修辞作用

景别的大小既是由摄像机与被摄对象间的距离决定着,又被影像记录者所用光学镜头的焦距所左右。不同的景别有着不同的含义,它们起着描写环境、叙述情感、展示情绪、抒发情怀的作用。电视纪录片对于“远、全、中、近、特”五种景别的创造性运用能够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远景着重渲染博大的空间和整体的气势,全景能完整地观照事物和场景,中景能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近景能表现人物的局部表情和细微的动作,特写则具有透视心灵的冲击力和爆发力。

在纪录片《英和白》中,拍摄者运用特写镜头来反映人物的内心。片中多次出现“英”或“白”通过窗户向外瞭望的特写镜头,这是以镜头相似性使“英”和“白”形成呼应,同时也是以特写镜头来刻画人物内心,让观众更好地体会到白内心的孤独之感。又如在《最后的山神》的结尾,是以远景来展现主人公孟京福在蜿蜒无边的结冰的河面上骑马远去的场景。通过这样的画面,观众很容易感受老一辈鄂伦春到远离家园,信仰势微的无力以及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

角度的修辞作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在电视纪录片的人物塑造和创作者主观情绪的表现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角度的变化能够增强影片的观赏性和可视性,角度的变化越大,感情色彩越强烈。角度越是趋于常态,其效果越是平淡。同一被摄对象用不同的角度表现,会得到不同的视觉形象,并体现出不同的感情倾向。平角拍摄使人感到平等、客观、公正、亲切、冷静;仰角拍摄常用来表现崇高、庄严、伟大的形象;俯角拍摄则能鸟瞰环境,还能具有贬义,使人物显得压抑、萎缩。

如在纪录片《俺爹俺娘》中,“我”向观众展示了一副“俺娘”在自家地里劳作的照片。这张照片在拍摄时选择了仰拍,使“俺娘”的头略略向下俯视。将片中原本瘦小的母亲的形象瞬间显得高大起来,同时也呼应了解说词所说“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啊,您是儿子心中永远的生命雕像”。

构图的修辞作用

构图是指被摄对象与环境在电视画面中的位置分配。构图通常分为静态构图与动态构图。绘画、图片摄影的构图属于静态构图;电影摄影、电视摄像的构图则属于动态构图。与电影一样,纪录片的构图同样具有表意和抒情两方面的作用。

在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为了表现孟京福由于年老力衰以及猎物减少而很难扑捉到猎物的那种复杂的心情,影片中有一段画面,孟京福位于屏幕右上角坐在一刻倾倒的枯木上,枯木自画面左下角直通右上角,形成透视感很强的对角线构图。这样的构图一方面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是观众注意到坐在画面右上角的孟京福,另一方面孟京福在整个画面中所占的比重又非常小,同时还被前景的树干和枝杈遮挡。通过这样的构图方式使孟京福内心的无力感跃然屏幕之上。

光线的修辞作用

电影被称之为光影的艺术,无光影则无光影艺术。由于对电影艺术的借鉴,光线同样是电视艺术用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创造性元素之一。纪录片中大多数是采用自然光进行拍摄,通常情况下,这种光线可控性不强,所以需要及时利用好晴、雨天及不同时段太阳光的照度和色温,来表现画面中人物与景物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当然,在自然光条件不足以反映创作者意图时,也可适当的加入人工光源的设计。

如在《最后的山神》中一段抒情的段落里,由于大兴安岭伐木现象严重,山林里的野兽日益减少,狩猎也日益艰难,鄂伦春人认为山神不再保佑他们了,主人公孟京福也感受到山神渐渐离他们远去。此时纪录片的画面呈现的是昏暗的夜晚,远处月光照在前景孟京福和妻子的身上形成剪影效果,造成一种人物仿佛被周围的黑暗吞噬的效果。通过这样的镜头,观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孟京福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又如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姐弟》中,幽暗的乡村夜间,一对留守小姐弟忘记带家门钥匙,不得不借助编导提供的手电筒的微弱灯光钻进自家院子,这黑暗中的一点亮光不仅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情境,而且更加真实的反映出这对留守儿童生活在被父母遗落的黑暗中,他们只有靠自己微弱的力量才能够活出自己些许的光亮。

运动镜头的修辞作用

与固定镜头相比,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具有在画面框架相对运动、使观众视点不断变化等特点,具有更大的修辞空间。推可以突出重要情节因素和细节;拉可以形成反衬、比喻的效果,发挥感情的余韵;摇可以表现对比、并列、暗喻、因果的关系;移能造成现场感和真实感。

另外,运动镜头还可以通过对运动速度的把握,制造出一定的节奏,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像《飘逝的江船》中,运动镜头就像瓯江的水一样缓慢地变化着,使作品充满了优美的乡情。

画面蒙太奇的修辞作用

电视艺术的蒙太奇同电影的蒙太奇作用相同,早在库里肖夫实验之后人们就已经承认了电影蒙太奇的创造能力。电视剪辑是通过剪辑者对作品的独到理解而展开的具有个性、想象力、审美、贴切形式感运用的一项创造性活动。

画面 蒙太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叙述蒙太奇,这是纪录片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它把许多镜头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集中在一起,作用是叙述一段内容,展现事件。叙述蒙太奇在电视语言中主要表现出叙述语法层面的意义。集中体现出修辞色彩的是表现蒙太奇,又称为对立蒙太奇,它不注重事件的连贯和时间的连续,而注重画面的内在联系,它以两个镜头的并立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两个画面的冲击产生一种直接而明确的效果,引发观众的联想。

具体来说,电视纪录片中较出现的蒙太奇主要有:平行蒙太奇,错觉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积累蒙太奇,对比蒙太奇,联想蒙太奇,比喻蒙太奇,心理蒙太奇等。这些手法将不同的画面以不同的方式组接起来,创造出不同的修辞效果。比如在《沙与海》中,就使用了平行蒙太奇,沙漠中的刘泽远和海边的刘丕成两户不同人家,两种生存环境,两种生活方式,两种对生活的期望,在片中平行地组接,相互衬托出同一个主题:“人生一辈子,在哪儿生活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又如在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有着一段意味深长的剪辑段落,在新一代鄂伦春族人的聚居地,孩子们在一起玩乐游戏,成年人的生活更其他民族已经没有什么不同,这一段生活环境画面之后紧接着是孟京福独自坐在聚居地村口发呆。影片通过将两组场景剪辑在一起突出了孟京福复杂的心境。

2 电视纪录片听觉要素的修辞作用

听觉元素对于电视纪录片的作用也很重要,电视的听觉元素包括:音乐、音响、语言三大要素。听觉元素往往起着承载情绪、拓展视觉空间、掌控叙事节奏等作用。

音乐的修辞作用

音乐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元素,音乐无法直接地描绘现实生活的画面,也不能叙述现实生活的时间,但是它却能以一定的顺序、节奏组合排列,构成听觉艺术形象。以之作用与人的情感,来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以声表情”是音乐最基本的艺术手段。

《幼儿园》中主要运用了两首乐曲,一首是《茉莉花》,还有一首不知名的音乐。前者旋律清新悠扬,适合表现童年的单纯和欢乐;后者带有淡淡的忧伤,适合表现童年逝去的哀伤以及影片更深层次批判主题。两首音乐交替使用,更好地表现出幼儿园那种,既是童年乐园又是一个小社会的复杂性,同时也使观众的情绪随两首音乐的旋律时而欢喜时而忧伤。

音响的修辞作用

音响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拥有着巨大的表现力。首先,现场声音还原的效果音响直接影响到我们对镜头内容的感知。其次,音响可以成为有特定寓意的语言符号,这种寓意有时候是对创作者主观意图的说明,能够传达镜头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再次,音响还可以起到制造气氛、形成节奏的重要作用。

在《英和白》中,电视机这一带有象征意味的典型道具的出现,有时是带有电视画面的,更多时候是只有声音。《英和白》中常以电视的同期声作为背景,伴随“英”或“白”的日常生活。通过这种不相干的两方面的联系,反衬了“白”生活的封闭,使观众体会到其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又如在《雕刻家刘焕章》的片尾,镜头从小巷中拉出,离刘焕章的家越来越远,而“咚、咚”的凿木声却越来越响。这时,自然发出的凿木声,经过艺术化夸张,已不仅仅是传达刘焕章在凿木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而是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象征着刘焕章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这音响留下了情绪延伸的余地,使片子结束后,仍余音绕梁,令观众回味无穷。

解说词的修辞作用

有学者认为解说词伤害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也有学者认为如果解说词使用得当,不但不会对纪录片造成伤害,还能够对纪录片的整体风貌起到优化作用。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解说词不但能够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同时对于影片整体框架的建设,整体风格的营造,实际内容的拓展都有影响。解说词不仅要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电视创作者应该把它视作一种创造性表达的重要元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53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