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孙子兵法读后感【参考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91350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孙子兵法读后感【参考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孙子兵法读后感【第一篇】

今天我阅读了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孙子兵法》一书。以前,我就听说过《孙子兵法》的鼎鼎大名。这使我向往不已。看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孙子能在战争时期写出这么好的兵法书籍。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些历史战役,将帅们是运用什么样的战略取胜的。孙子说过:“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就是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本书不能不看。

首先孙子从战略术上,概括了九种不同作战地区的基本特点,论证了它们对官兵心理状态的影响。并提出具体灵活的应变措施,倡导在突袭作战中充分发挥战斗力。然后,孙子推崇战略出击,提倡深入敌国进行作战,认为这样做具有使士兵听从指挥,努力作战,就地解决部队休养,士兵勇敢无畏等优点。第三,孙子结合战略突袭行动的特点,提出一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治军主张,比如强调政令严明,军令如山,禁止迷信谣言,重视保持军队的团结一致等。

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随机应变、肯动脑筋、抓紧时间、遵守纪律都值得我们学习,这样能使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着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的《齐孙》,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着,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的。

《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孙认为,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

《谋攻》篇主要论述了如何进攻敌国的问题。孙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毁灭敌国。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就特别强调以谋略取胜,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知己,还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讲如何利用物质之“形”来保全自已,取得完全的胜利。孙认为,只有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才能夺行战争的胜利。当取胜条件不足时,应采取守势,当取胜条件具备时,则应采取攻势。因此,会用兵的人善于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必胜无疑的地位,擅长于创造战胜敌人的机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要失败的敌人。而上述足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物质之“形”,便是由国土的大小所产生的物产、军资、土卒的多少,以及军事实力对比的强弱。

《势》篇主要阐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态势,来压倒对方。孙认为,只要选择有才能的将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为基础,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有力态势,士卒就会勇猛无比地战胜敌人。而要造成有利的态势,就必须正确组织和部署兵力,善于指挥调动军队,擅长出奇制胜,即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

“奇”、“正”是相辅相生的关系,它们的变化是无穷的。所以,要出奇制胜,就应善于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根据情况的变化,改换奇正的战法。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态势,还必须善于故意向敌示弱,诱敌以利,以达到欺骗和调动敌军的目的,造成战胜敌军的有利时机。《虚实》篇主要论述指挥作战如何争取主动权,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孙认为,要取得主动,就要善于诱敌以利,调动敌军而不被敌军所调动,就要善于了解敌情和隐瞒我军的意图、行动和用兵规律。如能做到这些,就能掌握主动,集中我军兵力,分散敌军兵力;利用敌军的弱点和错误,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因敌而制胜。

《军争》篇论述的是如何通过机动掌握主动,先于敌人造成有利态势和取得制胜的条件。孙认为,两军相争时,最困难的莫过于要懂得将迂曲视为径直,以不利为有利,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之地,先敌取得制胜的有利条件。孙还指出,要先敌取得制胜的条件,必须避免轻率冒进,把握各国的动向,了解道路、地形,重视向导,善于欺骗敌人,根据情况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长指挥军队,根据军队的土气、军心和军力,因敌而变,去夺取胜利。

《九变》篇主要论述如何发挥指挥上的灵活性。孙认为,灵活性的。基础在于对利弊进行全面的衡量。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设法威胁、挫折和困扰敌国,以利诱敌,才能常备不懈,使敌无机可乘。只有全面看待利弊,在有利的情况下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因素,方能根据具体情况,趋利避害,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行军》篇主要讲述了如何配置、组织军队,观察判断敌情和团结将士。孙认为,行军作战必须占据便于作战和生活的有利地形,善于根据地形配置兵力,必须对敌情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善于深谋远虑,从现象到本质,对各种症候作出正确的判断。孙还指出,将帅只有在取得士卒的信任后,才能用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好士兵,率领全军去争取胜利。

《地形》篇主要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孙认为,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将帅应重视地形,善于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础上,将帅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确判断敌情,以夺取胜利为行动的唯一准则,并能使全军上下团结一心,服从指挥,那就能无往而不胜。

《九地》篇论述了在九种不同的作战地区指挥作战的原则。孙认为,在不同的作战地区,将帅应根据地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动。用兵的原则在于善于发现敌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备,迅速行动,集中兵力,抢先攻占其战略要地,以压倒敌军的抵抗。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标、种类,发火的物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实施方法。孙认为,火攻只是辅助军事进攻的一种手段。所以,火攻者应利用纵火所引起的敌军的骚乱,适时发起攻击,发展并扩大战果。

《用间》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孙认为;是否了解敌情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要先知敌情,只能求诸间谍。只有大圣大智大仁大义之人才能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着作。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孙子兵法》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处时代的限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瑕不掩瑜,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它的光辉,丝毫也无损于它的伟大。

孙子兵法读后感【第二篇】

《孙子》就是《孙子兵法》,齐国人孙武所著。孙武曾经在吴王阖闾手下当军事顾问,写了这本13篇的兵书。后世的孙膑就是他的子孙。中国自古就有写兵书的传统,黄帝李法,周公司马法,姜太公六韬都已经散轶。《孙子》作为后世能看到的最全的古兵书,历来是名家研究的重点。曹操、杜牧等都做过注解。杜牧甚至把自己注《孙子》作为人生最大的成就之一。

《孙子》整体上是一本教人怎么胜利的读物,世事的规则往往大抵相同。胜利既可以是行军作战的胜利,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胜利,端看读者自己要如何运用。整本书不算注解只有将近六千多字,短小精悍。但其中所凝聚的智慧火花即使穿越两千年也没有丝毫褪色,使人获益匪浅。特整理笔记。

一、上卷·计篇

胜可知,胜负开始在行动之前。

如何决定是否要打一场战?孙子认为应该考量五个方面:道、天、地、将、法。也就是人和(道)、天时地利(天地)、将领(将)、指挥体系(法)。以这五点的长短衡量一场战争胜负。现实往往比书本精彩,两方对阵很少有一方压倒性的五点全是优势。那么在五种因素各有胜负之时,如何断定胜负?

人和往往是决定性因素。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民、士兵若是有与国家共存亡之意志决心,则可胜过一切不利因素。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到“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够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依靠的就是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同样的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得民心者的天下,得军心者驾驭军队有如手足。五种因素,道之一者乃是根基,在此基础上再谈其他因素方有意义。当然天时地利、将领指挥对胜负同样有决定性作用。纵使上下一心,但忽视客观困难,选人适当,制度混乱同样要造成失败。

当衡量各方面因素,胜算多者则有胜势。所谓胜势,就是用自己的优势条件去压制对方的不利条件以最终达到胜利。当然,对方也不可能看着自己被抓着短处打压。所以就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优势,也要善于隐藏自己的战术意图。“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否则反而可能被对方抓住自己的战术意图反将一军。同时在操作上,要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最大化行动效率。

具体应该如何操作?有八项指导原则:利而诱之,通过  利益调动敌人;乱而取之,等待敌人内部混乱乘机攻取;实而备之,对待基本盘稳固的敌人应当时刻戒备,待敌人情况变化再做具体打算;强而避之,避敌之所长不做正面冲突;怒而挠之,激怒敌人直至敌人指挥错误;卑而骄之,通过恭敬让敌人自大做出错误指挥。佚而劳之,通过调动敌人使其疲劳;亲而离之,破坏敌人内部团队稳定,待内部混乱攻取之。

当然,按照四大天王一定有五个人常识,八项原则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自己的战术一定要守口如瓶,不能泄露。否则无论采取什么战术,胜利都是空谈。

夫战者,决胜庙堂而后于人争利。毛主席就曾通过敌我双方的客观情况以及国际形势的分析对战争整体做出了无数正确判断,写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一系列不朽巨著。

凡事先运筹帷幄,而后可以决胜千里之外。

二、上卷·作战篇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想要打胜仗,首先要有物资准备,不可以抛开物资消耗去谈战争。一千万人的大军是挺威风,但是一千万脱离生产的军队,吃喝拉撒是任何国家都不能承担的。所以有两项基本原则:

第一,兵贵神速。用兵时间越久,物资消耗越多。宁愿手忙脚乱一下打完,不可以花里胡哨磨蹭半天。磨蹭到最后国力亏空,自己就开始内部出现问题走向瓦解。这样是不可能获得最终胜利的。长期作战容易拖垮国家,频繁的发起战争也是高风险亡国因素。忘战必危,好战则必亡,历来穷兵黩武的没有一个得到好下场。远的汉武帝晚年发布罪己诏,近的美帝国主义在阿富汗、伊拉克深陷战争泥潭。都是鲜活的例子。

第二就是要取之于敌。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运输粮草、作战工具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很大负担。所以务必要取之于敌。我小时候唱的游击队之歌就有句歌词“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战胜敌人同时补充自己,则越战越强,自然立于不败之地。毛主席在土地革命也曾对没有缴获的胜战提出批评。在低弱我强的情况下,即使是以一换五也是必败无疑,必须胜敌而益强才有取胜之机。

三、上卷、谋攻篇

战争不在于杀敌而在于取胜。

打仗不是搞种族灭绝,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利益诉求,所以要用最有效率的手段。百战百胜未必就是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费一兵一卒完成战略目标才是真正的战神。诉诸武力,其实是不得以而为之。武力用多了就会出现上文国家财政亏空的弊端。

若是不得已非要动用武力,有几个原则。十则围之,我军力远远胜于敌军,可以四面将敌人团团围住进行殴打;五则攻之,而我军力在敌军数倍以上,则可以尽情的正面进攻;倍则分之,若我军力两倍于敌,则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正面作战,另一部分作为奇兵攻击敌人侧翼或者后方;敌则能战之,若势均力敌,设奇兵、打埋伏,各种手段全用上;少则能逃之,若是兵力不足地方,则依靠地形进行防守,不主动出击;不弱则能避之,实在打不过就跑。不可再坚守阵地。

所以善战者在一场具体战争打响时,首先要知道敌我力量,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判断是否可以一战。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不知己而不知彼,每战必殆。

当然孙子在具体战争中的原则依然受到战役整体原则的制约。兵力不足就防守,打不过就跑。听起来是个很简单的原则,实际上古代打了败仗后从根据地转移的,基本很少善终。经常半路上部队逃散最后自己变成光杆司令然后被土匪流寇杀死。为什么工农红军能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根据地的大转移?归根结底还是在一个“道”字,与最广大人民群众走在一起。人和是一切战争的基础,抛开人和谈任何战略战术都是没有意义的。

四、卷上·形篇

胜利是一种龟缩的艺术。

战争的胜利需要有己之不可胜与敌之可胜两个方面因素齐备。首先是自己要像个铁皮王八一样没有任何破绽,然后再等着敌人露出破绽。善战者可以让自己没有破绽,却不能让敌人露出破绽。露不露破绽,决定权在敌人自己,所以胜利需要等。这就有点像某些金融大鳄的投资策略:平时手里拿着大量的资产,不作任何大动作。一旦有人出现破绽(比如97年东南亚几个国家的外汇不足)马上出手赚一笔大的,打的这些国家头破血流。

但是敌人即使有了破绽,也不会大摇大摆显露出来。一个善战者必须能够通过各种细微情节,在敌人的破绽尚未显露之前就预先判断。这样的话,战争的胜负就变成了简单的一加二大于二。我方天衣无缝,没有任何劣势,敌方出现破绽。胜利的走向,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般转向我方。一个好的指挥者,要善于控制自己不露任何破绽,耐心等待敌人自乱阵脚。胜利不需要有破釜沉舟这种惊天逆转,一切就应该如同春雨滋润大地,无声无息但却不可抗拒。

孙子兵法读后感【第三篇】

如果说《武穆遗书》是武侠小说中的兵学圣典,那么《孙子兵法》绝对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可以说孙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兵法之祖。这段时间我参读了书中的“始计篇丶作战篇和谋攻篇”,颇有收获。

《始计篇》中孙子提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较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必须从道义丶天时丶地利丶将领丶组织结构五个方面,将双方各种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后,预测是否能够获胜,再选择出兵与否。这其实就是当今SWOT分析法(优劣势分析法),它常用于制定集团的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我认为,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应用这种方法,与身边的同学朋友相互比较,分析自己的优劣势,扬长补短,使自己不断进步。不过孙子的思想不能完全照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孙子兵法》毕竟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它强调以强胜弱,不是以弱胜强,比别人弱,就不要战丶不能战,战必败矣。在比赛中,如果我的实力比别人弱,难道我就弃权不比了吗?显然孙子的思想也是具有局限性的,即使不如他人,我们也应该努力求胜。

《作战篇》中强调战争最重要的是速胜,他提到:“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战争旷日持久,消耗的人力物力不断积累,国家就变得疲惫,国力就会衰弱,所以就算赢得了战争,对国家也没有益处。学习工作也是这样,起初定了目标,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拖延行动,到最后它也仅仅是个目标,读后感。这里我所强调的不是为了最快达成目标不择手段,而是定了计划就不要拖延,要为了实现它尽最大的努力。这个篇节中也讲到,善于用兵的人,是懂得将敌军的资源化为己有,减轻自己国家的负担。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最好的例子。企业竞争中,如果能够将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抢占过来,那么对竞争对手的经营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削敌壮己。

最后是《谋攻篇》,这篇的思想精要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他被孙子誉为是“打仗用兵的最高境界”。凡是战争,必定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如果利用高深的谋略让敌军不战自败,就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企业竞争也是一样,如果通过商业间谍让竞争对手内部集团人心涣散,自我瓦解,那样企业就能避免消耗大量财力物力来取得竞争的胜利。

读了《孙子兵法》前3篇,我发现《孙子兵法》也不像传说中那样神秘莫测,而是平凡的道理而已,只是我们习惯于将孙子看做圣人,把他的兵学著作看做天书而已。我了解到,外国对《孙子兵法》的推崇是很高的,美国人将它灵活运用于战场,日本人将它运用于商场,日本二战后经济仅用20多年就恢复有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在经济中采用了孙子的思想。所以,我们也应该重视起来,认真学习体会其中的思想精要,把它运用到学习生活,国家建设当中去。

孙子兵法读后感【第四篇】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话说当年拿破仑都买过。

我在看完一堆历史书后,听说古代好多名将都是读过这书的。于是也慕名而来,忍不住要一睹它的风采。

看完之后唯一的感觉就是精彩……难怪从战国时期起就开始风靡流传。里面讲了许多诸如:打仗的必备条件,通过所具备的因素就可知双方的胜负几率。还有各种战斗队形,战斗谋略。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本书开头所说的战斗的五个方面: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看起来还不是很明白,那我来解释一下:第一个,道,就是君主和民众目标,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的是昼夜、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宽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的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这五个方面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如果哪个将领能够真正领会,他就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将领。这五点何其重要,我细细读了很多遍,都觉得句句在理。

另一部分要说是队形了,不同的战斗,从地势考虑,就必须选择不同的队形。一般是几人一组,有攻有防。地形宽广的时候每组人要多一些,地域狭窄时就要相对减少,因为这样活动起来方便灵活。我听过一个叫俞大遒的将领,运用这种队形就用得非常到位。前面一排手持盾牌,后面两人一排,持不同的武器攻打。这样既保护了本队的人,又能有效消灭敌人。听说有一场战役,运用这种队形,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几百个人攻打几千人,不但把敌方杀得片甲不留,自己这一方居然只有一两个士兵轻度受了点皮外伤。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还有一些便是怎么样才能壮大队伍,获得民心。这里还要讲求一些美德,不如不能杀投降的人。其次用武力解决还不是个好办法,最好能够通过谈判解决,减少伤亡。更高难度的是,还可以把敌军归为自己的队伍。总之,除非万不得已,不要用战斗来解决问题,因为必尽战斗的成本太高了,长期战斗,会变的贫困。

《孙子兵法》让我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他们的作战技巧,让我们现代人都为之叹服。再那么一个兵荒马乱时代,能写出这样一部巨作,实属军事天才!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149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