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电影《大国粮仓》精编观后感【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06194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电影《大国粮仓》精编观后感【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大国粮仓观后感1200字【第一篇】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当我看完《大国粮仓》这部影片,我心中感慨万千!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众多,地皮又少,人们饿的饿死,逃的逃荒,那场景惨不忍睹。后来以党中央为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知识青年下乡开恳北大荒改造梯田,后来又有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遂步完善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又实施了承包责任制到户的政策,粮食紧缺的困境才得以缓解。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农业科技攻关征程上矢志创新,勇攀高峰的奉献精神影响下,中国人民解决了粮食生产,水利灌溉,种业发展,粮食储藏等等奇迹工程。现在我国出产的棉花、玉米、粮食稳居全世界第二,真不愧是“大国粮仓”啊!

当我吃着香喷喷的白米粉,就马上想起中国的大功臣袁隆平爷爷,如果没有他的伟大壮举,我们大中国十几亿人口现在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享受其他待遇了。

2021年5月22曰,中国工程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世长辞,国人悲痛不已。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禾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他和助手在稻穗下乘凉。另一个梦想就是要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中国人的手上。”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袁隆平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屡经挫败,攻克一个又一个顶尖技术难关。

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为重,科学事业为重,名利却最轻。他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从最初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到现在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已突破1500公斤,中国人牢牢端稳饭碗,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这让上亿人口摆脱了饥饿。

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大面积种植,种植面积达700多万公顷。

袁隆平爷爷这些感人的英雄事迹,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日子,都是老前辈们拼死奋斗换来的。我们怎么能不加倍珍惜?爸爸经常跟我提起他小时候的痛苦生活,土地承包责任制到户之前,农村生活非常艰苦,爸爸家里人口众多,他的哥哥姐姐很早就没念书了,全家大小都去队里挣工分,挣了一年的工分也只能换取几百斤口粮,哪里吃得上饱饭呢?只能用烂红薯,野菜来充饥。后来,被逼无奈,伯父带领姊妹几个历尽千辛万苦去开垦自家的荒山,种上红薯、黄豆、玉米等五谷杂粮,才得以勉强维持温饱。今天之所以能吃上饱饭,这完全是袁隆平爷爷的功劳呀!父亲经常告诫我:“要节约粮食,不要随意浪费,一粒粮食一点汗。”父亲的这番话我牢牢记在心中。

我们不但要爱惜每粒粮食,而且每个人从小就要有自己的梦想,通过自己刻苦学习,努力向上,坚持不懈,不畏艰难险阻,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大国粮仓电影观后感【第二篇】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田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大国粮仓电影观后感【第三篇】

袁隆平不是因循守旧、盲从的科学家。在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中国科学界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盲目跟风、盗版抄袭、低水平重复成为中国科学界整体上缺乏创造性成果的硬伤所在。袁隆平曾说,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其中的“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在袁隆平所处的年代,水稻方面的鸿儒大家有很多,但他们不敢也无法突破前人,最终没有产生什么创新性成果。而袁隆平作为一名普通中专教师,却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金科玉律”提出质疑,根据实践提出了相反的设想,开始了独辟蹊径的研究。“不迷信,不迷信书本,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袁隆平认为这是一名科学家的重要素质。鼓励科学家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特别要让年轻人勇于实践、敢于超越,应该成为我们今后科技创新努力的方向之一。

当今学界,浮躁、浮夸之风盛行,门派成见根深蒂固,为了评职称、快出名,不少人甚至不惜剽窃,一些单位仍然论资排辈盛行。这些都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理论的创新以及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而袁隆平是中国科学界一个难得的帅才,他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用自己的火炬点燃了一片火炬。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杂交水稻的人才梯队。上世纪,他曾把自己发现的野生稻资料无私地提供给各地的科研机构,从而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他还把政府拨给的数千万元资金奉献出来,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袁隆平的学生邓华凤根据老师的思路,历经两年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的设想变成现实。报奖时,邓华凤想在名单上把袁隆平排在第一的位置,袁隆平却坚称,不排第一、不排名,他本人不参与评奖,充分表现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广阔胸怀。

发掘和弘扬袁隆平的精神价值,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每一位知识分子都应该以袁隆平为榜样,耐住寂寞,集中精神,在自主创新的征途上奋力向前!

《大国粮仓》观后感个人心得【第四篇】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可以说没有他,我们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还是会挨饿,但是为了让人民吃饭,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吗?1960年7月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从此便开始独自研究杂交水稻,那时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认为他一个大学生去种什么田。后来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团队来研究。而1960年——1997年这37年间,他都独自一人奋斗,在稻田与实验室间。

听过一个故事,就是在时期袁老将他保护级的实验品种在4分田中,后来,稻株被收,他看见一口深井中,竟还有几株竟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可以说没有这几株实验稻就没有今天的杂交水稻,袁老奋不顾身可以说今天的粮食是袁老拿生命换来的呀。

袁老在采访中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简简单单几句话虽使用了夸张却难看出他的雄心壮志。袁老,您逝世了,我们一定会完成您未完成的梦想的!

采访中,记者问袁隆平“如果您再次看饥荒您会怎么做……”主持人话音刚落袁隆平院士便马上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这是一个人对他产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对杂交水稻的用心良苦体现了他的初心。2021年5月22日13时17分32秒袁隆平院士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当时许许多多的人站在医院门口目送车对远去路过之处设有几辆车,就算有也是停下鸣笛致敬。场面,一度十分壮观。本来我还想什么时候能见他一面,因为离得比较近吗?这下,可是再见不到了。

雨,落下来,又慢慢下大。这场雨带走了袁隆平院士,都将他印在了我们的心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80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