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桥的作文汇总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描写桥的作文汇总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描写桥的作文【第一篇】
一、整组阅读明人物特点
“人物描写一组”和《草房子》中的人物都特点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教学目标直指习作――写一个有特点的人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及字词的基础上,将教材中的几篇文章和《草房子》中的片段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不同人物形象的不同特点。如:小嘎子的机灵和好强,严监生的吝啬,秃鹤的秃等。这也告诉学生:写一个人,我们要抓住人物身上的某个突出特点来表现,不要泛泛而谈。这种整合教学要充分借助学生的合作学习,通过任务驱动,激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梳理。学生细读文本,整体感受人物形象,明确写作中不贪多求全、只抓人物的某个特点来写。如《草房子》中的秃鹤给每位孩子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故事就是紧紧围绕一个“秃”来写的,不管是写发生在秃鹤身上的事情还是其外貌。
二、回归文本练表达方法
人物特点通过怎样的方法展现才能体现人物的鲜活个性呢?可指导学生回归文本寻找方法和规律。
例如,严监生在临死之前,他的招牌动作就是伸着两根手指时的摇头,学生在相关语段中圈出了这些短句:“伸着两手指头、把头摇了两三摇、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把眼闭着摇头”,学生的批注是:三次摇头都是不同的,尤其第二次不仅反映出严监生极为着急,而且“把两眼睁得滴溜圆”,这些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感受到严监生“吝啬”“爱财如命”的特点。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发现了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才是破译人物心灵的密码,才能了解人物的所思所想。这样学生提炼出写好一个人物特点的方法有:列举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
三、品读词句悟表达密妙
对同一个人物的同一个特点的描写,有的孩子语言干巴滞涩,有的流畅灵动。这当然是由于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不同,在这一点上需要孩子本身的语文素养和平时的积累语用。老师仍然需要在平时的阅读课中引导学生向优秀作品学习。利用合适的读物(教材+课外书籍)为样本,帮助儿童找到表达的秘密。在教学中我就依托了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草房子》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我让学生重点阅读书中曹文轩描写桑桑、秃鹤、纸月的片段,发现规律,虽然之前孩子们已经读得不亦乐乎,但关注内容和情节更多,没有对表达这方面关注过。通过再次阅读他们惊喜地发现,作者也是抓住诸多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将人物活灵活现、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比如秃鹤的“秃”、纸月的“白”。
一个“秃”的特点有什么好写的呢?我请学生仔细研究一下: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表达的效果好在哪里?学生很快发现这是外貌描写。整段外貌描写就围绕“秃”字展开,不唆、不重复,形象生动,就像剥笋一样由表及里进行描写。从直观地看到脑袋“光溜溜”的样子,再写脑袋光到什么程度,并进一步用形象的比喻凸显光得发亮;不仅如此,还从人们的感觉再进一步表现他秃得是那么彻底,让人产生摩挲的欲望。作者将自己的感官充分调动,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力,将“秃”的特点一再强调和描摹,给人鲜明的印象。
带领学生一遍遍地在文字间穿梭来回,领略文字表达的美妙,感受人物的心跳。就算学生的写作水平暂时不能突飞猛进,但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播下了种子,终有一天会发芽。
四、联结生活架读写桥梁
当学生领会经典作品的表达奥秘之后,需要的就是结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照例子的表达方式来依样画葫芦。依托教材,以教材的文字为参考,带着写作中的问题进行阅读教学,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架起一座读写的桥梁,在自悟自得中突破写人难的瓶颈,这是读写结合的妙处所在。在此环节,我请学生写一写自己身边的小伙伴,要求抓住一个特点,可以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来表现,然后请同学们猜猜是谁。学生兴趣被激发,又有教材文字作参照,也不觉得之前感觉很难的写人作文有多难了。
描写桥的作文【第二篇】
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当太阳早早地从嘤鸣湖里蹦出来时,寻知桥已经精神抖擞地屹立在湖上,开始工作了,为新的一年,新的一天带来了好的开始。
夏天,知了在树上叫着:“热啊,热啊……”柏油路融化了,小径上一个行人也没有,可寻知桥不顾烈日炎炎,还是巍然端坐在那里,为夏日增添了一处美景。正如樊发稼诗人在《桥之思》里写到:“各种造型优美的桥,在给人方便的同时,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桥下满湖碧绿的荷叶和粉红的荷花,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远处的白鹭翩飞,偶尔金鸡独立在桥上,也许它们正在讲述着寻知桥和嘤鸣湖的故事吧。野鸭“唧唧”叫着,突然消逝了,湖面上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不一会儿,“唧唧”的叫声又从几米外传来。哦,原来它和小鱼小虾在玩潜水游戏吧?
秋天,大雁南飞。金风轻拂,桥旁的银杏叶从树上飘落,像一只只金黄色的蝴蝶翩翩起舞。秋风婆婆送给寻知桥一件礼物——一件由黄叶织成的大衣,把寻知桥装扮得更加妩媚。大学生们勤奋学习,没时间在寻知桥的“怀抱”中驻足停留,寻知桥不但不生气,反而开心地为大家服务,为大学生们迎来送往。
描写桥的作文【第三篇】
师:同学们,课文的第5自然段写得非常具体,也非常精彩。请大家认真默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描写战争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我发现,这一段用了很多动词,如“冒着、驾着、团团围住、钩住、跳了上去”等词,写出了“郑家军”官兵的英勇善战。
生:我从“团团围住”“乘势用钩子钩住”“刚巧打中了弹药库”等词语体会到“郑家军”不仅英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
生:我从这些词语当中体会到郑成功的智勇双全,指挥有方,官兵们英勇善战都是在他的指挥之下。
师:非常好。许多同学关注到了这一段“郑家军”的一面。你觉得还有哪些词语也用得准确、传神呢?
生:我觉得“负隅顽抗、惊恐万状、乱作一团”这些词用得好,写出荷兰侵略者不堪一击。
生:这几个词语在写出了侵略军战败后的狼狈相和可耻下场的同时,也反衬出“郑家军”的英勇。
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看一看屏幕,有什么发现?(写荷兰侵略者的文字用蓝色显示,写郑军官兵的用红色显示)
生:我发现课文是一会儿写荷兰侵略者,一会儿写“郑家军”官兵。
生:第5自然段写战斗场面是把敌我双方交织在一起写的。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这样能够充分显示出战斗的激烈。
生:战争本来就是在交战双方不断变化中推进的,这样能够把战争非常有序地写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除了这一点,还有什么发现吗?(师将第5自然段的文字再用两种颜色显示,写许多人战斗的地方用橘红色显示,写一个炮手的地方用绿色显示)
生:这段文字不仅有整个场面的描写,还有点的描写,就像电影有全景的镜头,还有特写的镜头。
师:真了不起!想想为什么要写这一个炮手呢?写别人不行吗?
生:这个炮手打中弹药库,是战斗中最精彩的镜头,写他能够更加突出场面的激烈。
生:这是这场战斗中最关键的细节,郑军击中荷兰敌舰弹药库,是战斗胜负的决定因素。
师:谁能总结一下这一自然段描写战争的方法?
生:这一段描写战争场面写得有序,把敌我双方交织在一起写,点面结合,还特别注意了词语的感彩。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的《七律・长征》,其中“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场面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运用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试着来写一写《飞夺泸定桥》。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战斗片段,想想这片段中,哪个点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学生观看电影片段《红军飞夺泸定桥》)
师:哪个点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十三根铁链上攀爬向前挺进的一个红军战士,他被敌人子弹打中了,他极力地抓住一根铁索,想继续战斗,但是他实在支撑不下去了。他那一点点松开的手,坠落河中的身影震撼了我。虽然他牺牲了,但是这悲壮的一幕激励其他战友,为胜利开辟了道路。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红军在岸边的指挥员,虽然他不是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之一,但是他指挥有方,最后也中弹了。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个冲过桥的勇士。他在枪林弹雨中毫无惧色,机智地与敌人周旋,以大无畏的精神夺下了泸定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师:是啊!只要我们找出自己心目中决定战斗的因素,言之有理,都可以作为点进行描写。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一片段描写。
品析 在这个案例中,作者捕捉到课文的第5自然段写得生动精彩,把激烈的战斗场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在结构布局方面都可圈可点。教师做了预设,以两种色彩的对比,帮助学生发现描写战争应该将敌我双方交织在一起写,这样不但能够表现出战斗的激烈,还能以敌方来衬托我方。之后又启发学生,使学生发现点面结合的“点”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所选取的“点”应是决定战斗和比赛胜负的关键点。因为是学生自己探究所得,所以这几种表达方法学生容易理解,教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电影片段《飞夺泸定桥》,有课文的言语范例在前,学生的练笔写得得心应手。
描写桥的作文【第四篇】
不信的话,请看一位同学写的《新风赞》――
春天的一天,红日当空,路上的柏油好多地方都被晒化了。我和夏明同学放午学后一道回家去。来到胜利桥边,我俩看见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正拉着满满一板车生姜,往桥上爬,当姜车爬到桥半坡时,老人怎么也拉不上去了。只见人在拼命地用力拉,作了一次次努力,可是车子仍然停在桥坡上。这时,一位骑自行车的工人恰巧路过这儿。他想到雷锋同志为人民做好事,又想到助人为乐是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连忙下车,大步迎上去,帮老人把姜车子推上了桥。老人边擦汗边说:“你真是一个新时代的好电工,你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那位工人连忙说:“别说啦,别说啦!这是我应该做的。在助人为乐方面,比起雷锋同志来,我还差十万八千里呢!再说,我们小组所有的同志基本上都比我做得好。”说完,就兔子般一溜烟地跑走了。
初读乍看,文字一大片。细加推敲,文章的问题可不少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