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00630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演说写——我教《将相和》(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第一篇】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通过查资料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出课文的三个小故事,理清课文思路。

2、通过抓住人物语言的句子采取学生质疑,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展示,教师归纳梳理的方式交流将相不和的原因及蔺相如是如何做到上卿的。

3、能够按照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文语言品读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特点,感受蔺相如的智慧、勇气、爱国心。

教学重点学习蔺相如言行的语句,感受蔺相如的智慧、勇气、爱国心。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学习体会将相和之间的故事联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一、生字学习,可以试着这么学习:

通过_________识字方法,我们记住了_________字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本课难写的字是__________,请大家跟我一起书写

我们认为本课易写错的字是_________,请大家注意,跟我一起书写

二、词义理解,可以试着这么解释: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我们理解了________词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哪个同学有不理解的词语,想跟我们交流。

三、诵读句子,可以试着这么朗读: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找出了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同学们看课文第___段,因为这个句子断句容易出错(或句子里有多音字),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一遍。

四、读文理解题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读完课文,我理解了课题的意思:题目中“将”指          ;“相”指           ;

“和”的意思是:     ______ ; “将相和”的意思是:                                      。 我知道这篇课文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小故事讲述将相从不和到和的过程。

整体感知

1、读了课题《将相和》,你有什么疑问?

2、快速浏览课文,你读到什么地方,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试着用横线划线来。

细读这段话,思考:导致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

廉颇是怎么做到上卿的?他认为蔺相如是靠什么做到上卿的?此时的廉颇对蔺相如的态度是什么?

合作探究

研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赴秦前、朝廷上、归璧后、渑池会上四个场合)

a) 划出四个场合中对蔺相如语言描写的句子。从蔺相如的语言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b)通过“抓关键词、联想、联系生活、结合资料”等方法,在句段旁边批注上自己的感受。

c)小组之间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有序讨论,互听想法,交流补充)

你可以运用以下模式进行交流:你认为蔺相如是靠_____________做到上卿的,他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词语补充

(     )﹙ ﹚之宝         (    )直(    )壮         完(    )归(    )

(    )无不(    )      负(    )请(    )    (    )心(    )力

2.我认为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第二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及因果联系,充分感受人物的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筑基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3.读写生字词(见第二课时)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画下来。同时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每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

四、深入研读

1. 找出这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书中作批注)

2.汇报自学情况。

3.初步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因果关系。

4.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谁能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课文所说的几个故事吗?(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故事里的将相分别是谁呢(学生答“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课文中的主要词语(幻灯片):

和氏璧 蔺相如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渑池 廉颇 鼓瑟 击缶 拒绝 上卿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2、利用所读词语,复述文中的一个小故事,说说其中的因果关系。

二、感悟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1、我们大家复述了故事,那你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蔺相如形象。

2.然而廉颇说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爬到了他头上,你同意他的说法吗?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从前两个故事中选取重点句子进行理解)。

(1)完璧归赵

“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的聪明机智还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故事——将和氏璧送回国也能反映他的机智)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也就是他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③请两个同学站起来,演示一下蔺相如说话时候的表情、动作,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④请同学评价一下刚才两个同学的表演后再一起读一读。

(2) 渑池相会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让同学分角色朗读。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请回答比较正确的同学板书)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顾全大局

三、感悟体会廉颇的人物形象。

1、出示廉颇不服气的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①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你怎么知道的?

(如嫉妒、不满等,可以从“就靠一张嘴”“爬”等上看出来)

②把廉颇心理的滋味读出来,集体读、自由读

③对廉颇的这种想法你有什么看法?

(重点是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观察人物理解人物,并且对学生进行引导)

2、感悟廉颇的另一面,在渑池相会中的表现。

3、你同意廉颇这样说 “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吗?如果不同意,你该怎样劝说他呢?

四、人物角色体验

1、读蔺相如向众人解释的段落。

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3.引导学生看插图,说一说廉颇能主动请罪的原因是什么呢(读课文中蔺相如、廉颇的心里话)

4、课文总结:将相都一心牵挂着国家,都能够顾全国家的利益,他们都是“忠贞爱国”(完善板书)

5、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后来人们从文中提炼出两个成语。谁能说出由文中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呢?对,就是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所以,中国才有了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那你还能说出含有历史典故的成语吗?

五、联系生活

历史让我们读懂了很多东西,那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看到了这将相和动人的一幕,请你回想一下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你又想对他们两人分别说什么呢?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我们国家的将“以热爱祖国为荣”作为的第一条,我希望我们所有同学都能牢记,并在生活中去践行,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学校,爱我们的班集体。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背一下的第一条—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六、作业设计(附后)

板书:

将 相

完璧归赵

廉颇 渑池相会 蔺相如

知错就改 负荆请罪 勇敢机智 顾全大局

《将相和》作业设计

骆亚军

一、 解释加点字

1、 理屈:

2、 攻无不克:

3、 负荆请罪:

4、 完璧归赵:

二、 填空

1、 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联系,其中是的发展,、的结果又是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的故事。

2、 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词穷 无( )之宝 ( )直( )壮

战无( ) 同( )协( ) 负荆( )

3、 写几个形容英雄人物的成语:

三、 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与他说说心里赞美的话。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认识过渡句、过渡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借助过渡句、过渡段给课文分段。

2、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

3、在“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的问题的探讨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

重点借助过渡句、段给课文分段。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难点在人物语言、行动中分析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将相和

读课题,分析。

t:课题中“将”、“相”在文中各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教师简介时代背景。

二、听课文录音、思考(8分钟)

t:刚才同学们说“和”是和好的意思,那么有和好必有不和。现在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思考:

1、听准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

2、思考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用文中的词来概括故事内容。并思考故事之间是怎样联接的,用直线进出连接的内容。

3、思考:将相不和的原因。

学生听录音思考。

三、检查(10分钟)

1、t: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说,教师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2、三个故事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学生读划出连接的内容。(检查过渡句、段)

投影出示文中的过渡句、段。学生读过渡句、段,体会作用(过渡句、段的作用在于启下。)

t:过渡句、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它有助我们分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指导看单元学习重点)读单元学习重点。出示投影。

给课文分段。

3、“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中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上卿,官职比廉颇高。廉颇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不了大功,蔺相如有什么样能耐,就凭一张嘴,反而官位比他高。引起了将相不和。

出示投影:廉颇的话。学生读这段话。

t: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廉颇很不服气,才产生了将相不和。

4、设问导趣:

t:那么蔺相如是不是像廉将军所说:就凭一张嘴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故事。

四、深入阅读第1段:完璧归赵(17分钟)

1、学生阅读第一段:

t:蔺相如是不是就凭一张嘴,获得比廉将军更大的官?如不是,那凭什么?(机智、勇敢)从哪些材料中可以看出来。

(分组讨论)(教师提示:在赵国:在秦国)(自由组合进行讨论)(7分)

2、交流材料,教师归纳。(学生交流教师板书。)(10分)

⑴ 带玉前往:

读蔺相如的话,体会:谋略周全,能挺身而出“如果……就……;如果……一定……”重点圈出。

t:从蔺相如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胸有成竹。

⑵ 要还宝玉。读蔺相如的话,体会:机智。

⑶ 以死抗争。(学生说蔺相如的话。)

t:这是何等的勇敢。理解“理直气壮”。

齐读这句话。要求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体会:智勇双全,不畏强权。

⑷ 送玉回国。(从蔺相如的行动中分析,体会:机智。)

⑸ 据礼力争。

(从蔺相如的神情、动作、语言中体会:智勇双全。)为会么他能大大方方地说话。谁能大大方方地说蔺相如的话。抽重整旗鼓民蔺相如的话。

t:秦王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五、形成认识(2分钟)

1、刚才同学们都回答了这么多理由,蔺相如如果光凭一张嘴,是不可能完璧归赵的,从完璧归赵中处处显示出蔺相如的聪明机智,难怪赵王要封他做大夫。

2、今天我们利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来分析人物的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按今天学的方法自学二、三个故事来分析廉颇、蔺相如的品质。

2、完成《作业本》。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第四篇】

下面是关于《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整个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为课文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是在一堂课上只能把握其精髓,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是通过品读人物蔺相如为主线,精读前两个小故事,深入研究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劝服廉颇,得出“将相和,平天下”这个故事所宣扬的主题。

几次磨课试教的大致过程和体会是这样的:

根据课堂教学的预设,我第一次执教课堂,具体分三个板块开展:

首先是在“走进名著,了解内容”这个导入环节,教师导入说:“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其实,除了“四大名著”,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还有很多。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写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其次是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将”和“相”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能和好?)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待到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历史背景。接着请同学们想一想,说说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预习充分的学生能说出一二,可也出现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到此时,课堂上还未进入品读人物环节,文本也刚接触。

第三,在“深入研读,感受形象”环节,教师预设问题:“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两人不和。”根据学生的找读,出示重点句子:“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接着指导学生读读这段话,说说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让学生试着把那种不服气和不满读出来。

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以后,说:“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就有麻烦了。你能劝服正在气头上的廉颇吗?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再去浏览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只是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待到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大家“劝服”廉颇。师生交流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虽说是尽力让学生去说,学生也积极响应。但到头来,没有让学生朗读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学生都是脱离文本在发议论。人物的特点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得到内化。课堂上也没有完成必要的书面练习,就匆匆结束了课堂。

课堂结束以后,一方面自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个:从课堂开始至出示课题,这个导入环节时间近4分钟,导入节奏缓慢,罗嗦,超时;研读人物脱离文本没有深入;课堂缺乏语言文字的训练,人物形象没有得到内化。在听取了听课老师的建议以后,我进一步研读教材,重新梳理课堂教学内容,对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了修改。

几天以后,我按照预设的四个板块第二次施教,具体可以从以下环节看出来:

在“走进历史,揭示课题”这个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出示地图,在激烈的厮杀背景下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利用情景,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马上出示课题《将相和》。设问: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是什么呢?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很快进入故事,阅读全文,进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先带领检查文中词语,帮助扫除阅读障碍。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和“负荆请罪” 三个小故事后,老师接着说:

师:课文就是写将相怎么“不和”,后来又怎样“和好”的过程。

师: 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两人不和。请你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1:很嫉妒。

生2:很不服气。

生3:对赵王和蔺相如都很不满。

师:是啊,此时的廉颇心里窝着火哪!

师:你能把那种不服气和不满读出来吗?学生读,教师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师:在座的同学们,廉颇认为“蔺相如的成功是靠一张嘴。”而你们是亲眼目睹过蔺相如带着国宝出使秦国的,你们也经历过蔺相如在渑池会见上的情形的,你认为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呢?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前两个小故事,把描写蔺相如的重点句子或重点词划出来,看看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

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准备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教师指导学生体味句子,品读人物。

……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我廉颇现在才知道蔺相如是一个不畏权势、有勇有谋、忠君爱国的人啊!他的确是一个有能耐的人哪!是我错怪他了。我这就去向蔺相如认错赔罪(教师出示“负荆请罪”的画面)。

师:同学们,就是这一跪一扶,标志着将相和好,从此坦诚相对,共同辅国。就是这一跪一扶,给朝廷百官做出了团结协作的榜样,从此国家空前团结,国力大增。也就是这一跪一扶,给赵国百姓带来了十多年安定祥和的生活。《将相和》这个千百年的故事,尤其是蔺相如这个人物在告诉我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同学们,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历史人物和经典故事,就请你走进《史记》,走进名著!(阅读资料袋)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感觉教得还算轻松,学生学得也较愉快,课堂教学效果也大为改观,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大了课堂参与度,课堂学习研讨氛围浓烈。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不过细究起来,还是有些欠缺:首先是词语教学部分还需改进,重点应该突出对成语的理解,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积累这些重点词语。对于梳理课文内容部分,还要帮助学生建构故事体系,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研读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尤其在朗读廉颇的不满语句时还不够到位,当时还是有些忽略;二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还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三是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对人物进行说写,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使人物形象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内化。

两次的课堂实践,使我对于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除了把词语教学部分适当改进,在人物体会之后增加小练笔环节,我更多的是花时间去朗读课文中的句子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因为这是统领课堂教学的关键句子,围绕这句话开展学习,全课教学的思路就十分清晰。

所以,在展示课(第三次上课)上,我大力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廉颇说话时的感情,指导学生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我问学生:“蔺相如的成功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认识到自已错了,让学生把廉颇心中的话表达出来,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成功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不但使1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体会后说写人物语言,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对重难点的点拨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9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