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 透 镜汇总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凸 透 镜汇总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凸透镜【第一篇】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探究式学习,鼓励奖信息技术渗透与物理教学之中。本节课的教学从设计上力图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有机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探究式为主,其它教学方式为辅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探究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增强探究过程的实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入新课、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诱导,深化实际问题,形成物理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想,涉设计探究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初步认识凸透镜的秤想规律。在利用凸透镜秤像的课件模拟实验,获取凸透镜成像的动态信息,归纳结论。整个教学以“设计—探究—发现”为基本过程,策动、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课题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材
北京市21世纪教材第八章第六节
教学目标1.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条件。2. 知道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像的大小随物距变化的定性关系。3.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4.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5.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和原理。
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计算机、凸透镜成像原理的课件
重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难点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
入引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照相机、投影仪、电影机、放大镜等成像元件都是凸透镜。但是,通过照相机所成的像是缩小的,通过投影仪所成的像是放大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猜
想投影仪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光学仪器,大家仔细想一想,要想让屏幕上的图像大一些,应怎样调整?大家可以讨论讨论,也可以到前面来适适。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嘛!大家讨论得很热闹,谁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同学认真回忆着投影仪的使用情况。并逐渐形成几个同学间的讨论。有同学到前面来用投影仪做实验。同学纷纷将自己的想法与其它同学交流。可能的猜想:与物体到透镜距离有关;与屏幕到透镜距离有关;与物体和像是否在透镜的两侧有关……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明
确
任
务
制
定
计
划
大家说的都很好,但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来验证。我们为每组提供了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器材——光距座及其附件,并在每组的计算机中安装了研究凸透镜成像所用的课件。大家可以任选其一或共同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条件。提示:1. 我们事先为同学们准备了探究方案,同学们可以参照,也可以自己制定实验方案。2. 小组同学间注意分工合作。3. 物距(u)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v)表是像到透镜的距离。有的小组参照学案制定实验计划,有的小组讨论分工并准备实验器材。
实
验
探
究教师巡回指导进行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并记录
展
示
分
析
数
据各组的实验基本完成了,那个组愿意将实验数据来与同学共享;并阐述你们的到的初步结论。以组为单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实验数据。并阐述通过实验所得到的初步结论。
师
生
总
结
结
论将每次实验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这样的结论: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透镜的二倍焦距,但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透镜的焦距时,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与教师一起总结结论。并根据自己的实验经验体会、理解结论内容。
师
生
总
结
结
论进一步研究表明: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另外,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如下规律: 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物距在不断减小,像和像距都在逐渐变大; 当物体从较近处远离透镜时,物距在不断增大,像和像距都在逐渐减小。与教师一起总结结论。并根据自己的实验经验体会、理解结论内容。
引
导
深
入
研
究提出讨论问题: 1.在成虚像和实像的情况下,轻轻吹蜡烛的火焰,使它像一侧偏斜,观察火焰的偏斜情况。 2.如果我们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利用实验继续探究
作
业1. 记忆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2. 轻松联系:目标教学中的联系题。3. 预习下一节内容。教学后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对探究方案的制定,实验数据的处理,还是最终知识的形成,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学习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发现权、思考权、发言权,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中“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一知识,教师不是用传授定论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在获得某一知识结论的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接受知识的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另外,学习者在获取“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从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还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长效”的知识。 本节课中基本实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为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提出了很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凸透镜【第二篇】
§ 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
会作出凸透镜成像的三条特殊光线
理解实像和虚像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思考总结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通过光路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让学生记住成像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已经探究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
物距(u) 像距(v) 像的情况
放大缩小 倒立正立 实像虚像
u > 2f 2f > v> f 缩小 倒立 实像
u = 2f v =2f 等大 倒立 实像
2f >u > f v > 2f 放大 倒立 实像
u=f 不成像
u < f v > u 放大 正立 虚像
那么为什么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会出现不同的像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从光路来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
各种规律成像的光路图如下
1、两个分界点 f和2f
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2、u、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 u↑ v↓ 像↓
当u 3、实像虚像 (1)实像: 1、由实际光线(直射光线、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 2、能用光屏承接,也可用眼睛看到 3、实像都是倒立的(如小孔成像、投影仪和照相机成的像) (2)虚像 1、由实际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2、成虚像的位置并不存在实际光线,因此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观察 3、虚像都是正立的,并且像与物的左右相反(如用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平面镜和球面镜里所成的像) 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2) 过焦点的光线,(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5、实验 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三、小结 四、板书 § 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分析 1、两个分界点 f和2f 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2、u、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 u↑ v↓ 像↓ 当u 3、实像虚像 (1)实像: (2)虚像 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2) 过焦点的光线,(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5、实验 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五、作业布置:万向思维 教学反思 教学设想 为体现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思想,我将《凸透镜成像规律》设计成学生通过实验以及数据分析得出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组织教学,基本流程为复习提问(有关生活中的透镜)→引导提问→讨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实验评估→交流合作→实际应用→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根据猜测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数据的分析、实像和虚像 器材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照相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件动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 的简述 引 入 新 课 播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动画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提问,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答问题,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 激发探究的兴趣 提 出 问 题 播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动画和成像差异表格 同样是凸透镜,成的像有时倒立,有时正立,有时放大、有时缩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猜猜看 根据动画和成像差异的表格,学生讨论 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猜 想 和 假 设 出示: 合理猜测与假设 根据动画和成像差异的表格,帮助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1.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2.可能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小有关等等 培养根据图表分析做出合理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设 计 实 验 出示合理的实验方案 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引导要验证猜想最好实验。 介绍实验仪器:凸透镜:f=10cm,光具座(重点:光具座上的刻度、光屏以及暗示学生光具座上的物体、透镜、光屏都是可以移动的)、蜡烛、火柴 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回指导 让实验组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并说出仪器所起作用教师确定一个合理方案,指导观察实验数据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 补充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 学生同时观察实验数据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 观察屏幕,了解实验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精神, 实 验 探 究 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发现问题: 有的组像在光屏的边缘,怎么办? 怎样的像才是清晰的像? 提问在光屏得不到像时,怎样观察像?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实验, 点蜡烛、移光屏,观察,读出物距和像距,将数据记录在学案的表格中,结合猜想思考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分析 和 论证 实物投影:学生较标准的数据 选出学生较标准的数据实物投影,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讨论是否证实了猜想,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根据数据实物投影开始讨论,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启发学生分析数据,找出规律,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评 估 实物投影:学生有代表性的数据 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估 举手发言,做出评估 培养评估,表达能力, 实 像 和 虚 像 演示动画,出示文字: 能光屏接收的像称为实像,不能用光屏接收的像称为虚像 指导学生得出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指导学生讨论得出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规律,并补充到前面总结出的规律中。 学生领悟,思考得出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学生讨论总结出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规律,并补充到前面的规律中。 理解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应 用 演示图片,动画: 1.照相机的原理 2.投影仪的原理 3.放大镜的原理 指导学生认识构造,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一步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 学生观察思考得出原理。 培养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原理的意识 课堂 小结 出示文字:谈谈你的收获? 请同学们谈谈今天的课里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交流,简单汇报 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 一、--思路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 f=10cm和f=5cm凸透镜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玻璃片、水、烧杯、滴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测) 教学资源安排 视频激趣 引入新课 (3min) 师: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完毕,师: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手上拿了什么? 师:请大家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用手触摸一下它的厚度,它一样厚吗?是什么光学器件? 师:原来放大镜就是凸透镜,请大家利用手上的凸透镜近距离看学案上的箭头,会看到什么现象? 师:箭头被放大了,是正立放大的像,所以人们称之为放大镜。那么凸透镜只能成正立放大的像吗?大家再用同一支凸透镜观看远处大屏幕上的图片和文字,看到什么? 师:将两次看到的现象进行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那么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放大镜。 学生:不一样,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 学生:正立放大的箭头。 学生观看后答:倒立缩小的像。 学生:同一支凸透镜能够成各种不同的像。 课件播放视频《金装四大才子》第一集中片段: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与对手进行蹴鞠比赛,还忙里偷闲擦拭他的放大镜。 课件显示: 一张放大镜成像的图片。 观察对比 提出问题 (4min) 师:凸透镜不仅能成像,还能成各种不同情况的像。有正立的,倒立的;还有放大的和缩小的像。那么关于凸透镜成像大家想知道什么呢? 说明:师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并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写在黑板上。 师介绍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学生讨论并可能提出各种问题: 1.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成放大的像?(或者: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情况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成正立的像?(或者:像的倒正与哪些因素有关?) 3.成不同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4.物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等等。 猜想假设 (2min) 师组织学生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进行猜想。 提示:用同一只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字和远距离看屏幕上的字一样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猜想:可能与物距有关,当物距大时,成缩小的像,当物距小时,成放大的像。 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 (9min) 师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以及用法。 师: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果移动光屏使它得到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用点燃的蜡烛作为成像的物体,自行选择其它器材,制定实验计划探究凸透镜成的像的大小情况与物距的关系。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并强调: 在设计实验时要明确目的,理清思路。目的是要探究成像的情况与物距是否有关,所以实验思路就是,让一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然后改变物距,观察像的情况;或是让一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比较物距。 师组织学生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估,兼顾研究其它问题,确定最佳方案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交流所选器材和实验方案。 出示光具座 课件显示: 实验目的和实验思路。 课件显示: 实验方案的具体内容。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5min) 师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①将f=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在光具座的刻度尺上的一倍焦距处和二倍焦距处贴上小红点标记。 ②将蜡烛和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点燃蜡烛,调节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 师:下面我要求第一至第七组的同学移动蜡烛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缩小的像,第八至第十五组的同学移动蜡烛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清晰的放大的像。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学生按教师要求动手进行操作;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 课件模拟显示在光具座的刻度尺上的一倍焦距处和二倍焦距处贴上小红点标记,并调节三者高度。 分析论证 评估交流 (12min) 师让小组代表上前将物、像的位置在屏幕上用不同颜色的点标出来。 师引出实像的概念。 师由图象引导学生分析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的条件并板书: u>2f 倒立缩小实像,物像异侧f 师由图象引导学生分析成倒立放大实像时的条件并板书: f2f 师要求学生将蜡烛移到u 师: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是虚像,怎样才能看到此时的虚像呢? 师板书:u 师要求学生将蜡烛移到u=2f和u=f处,观察成的像的情况。 师板书:u=2f倒立等大的实像,物像异侧 v=2《》f;u=f时不成像 师:我们的猜想得到验证吗?与焦距是否有关?同学们的问题都得到答案吗?在实验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师:大家今天都很出色,像科学家一样成功完成探究任务。(掌声鼓励) 多位学生代表上前将物、像的位置在屏幕上用不同颜色的点标出来。 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并汇报: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的情况。 学生尝试观察后发现:从光屏这一侧透过透镜就能观察到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生实验并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学生思考并回答。 课件显示:两幅图片,图中不同颜色的点可以用鼠标拖放。 规律再现 总结提高 (5min) 师: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动画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 师演示“三段两点”成像的规律。 师: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能不能发现新的规律呢? 师移动动画中点燃的蜡烛从左向右逐渐靠近凸透镜。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认真做了实验,还动脑思考了,这是非常好的,学习的重点是学会思考,如果养成习惯,相信同学们学习会越来越好的。 学生观察将知识内化。 学生再次观察后总结出新的规律:一倍焦距处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课件显示:flash动画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识应用 解决问题 (5min) 师:现在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用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是正立、放大的? 师:这时凸透镜对物体起放大作用,所以我们叫它放大镜。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越厚,焦距越小,折光本领越强,放大倍数越大。所以通常选用焦距比较短的厚凸透镜作为放大镜。 师:有一天边喝水边看书,不小心一滴水滴到课本上,看到如屏幕所示的现象,请大家用提供的玻璃片、水和滴管动手操作并观察解释。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照相机将美丽的瞬间保留下来,如果别人给你照了一张这样的相片,你满意吗? 师:那怎样才能使相片中的人像大一点如第二张相片一样。 师: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这时书上的字位于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学生小组实验,用滴管将一滴水滴到玻璃片上,然后观察玻璃片下的字。 学生回答:水滴相当于凸透镜,当字位于它的一倍焦距以内时就能起到放大的作用。 学生:不满意,像太小了。 学生:人向前走一点。 学生:因为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课件显示: 水滴放大镜 课件显示: 两张背景相同但人像大小不同的相片。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师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回顾这节课的收获。 师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代表积极发言,畅谈这节课的收获。凸透镜【第三篇】
凸透镜【第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