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5769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的勇敢,进而受到思想教育。

2.借助工具书,联系课文语境学会生字新词:危在旦夕、忧心忡忡、自告奋勇、憔悴、义务、义无反顾、翘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描写汉斯勇敢的语句,母亲阻止以及海上危险的语句,体会汉斯的勇敢,进而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导入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老师给大家带来的1篇文章《勇敢的少年》,这勇敢的少年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把课文自由轻声地朗读一遍,边读边思,用两三句话回答。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指导认读难读的生字词语。

2.交流课文大意。

三、抓住重点,品析体会。

1.设疑激趣:汉斯自告奋勇地参加海上救援工作,你们觉得他应该去吗?他可以不去吗?(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

2.默读思考:觉得他应该去的理由是什么?可以不去的理由又有哪些呢?请同学边读边思考,画出有关的句子。

3.交流对话,诵读想象,体会“勇敢”。

明白自告奋勇去救援的原因,初步体会汉斯强烈的责任心、人道主义精神。

(1)认为汉斯应该去的同学发表以下你们的看法。

(2)指名回答,并读出课文相关的语句。出示内容“看着母亲憔悴的面容……我们就得竭尽全力帮助他”(出示卡片,理解“憔悴”)

(3)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这个句式说说汉斯主动参加救援工作的原因吗?(板书)

(4)初步理解“义务”的意思。

(5)描述过渡:是呀,在汉斯心中“只要……就得……”所以汉斯非常坚定地对妈妈说——引读汉斯说的话。

理解汉斯前去救援受到的阻力及将面临的危险。

(6)汉斯可以不去吗?指名说,指名读。

汉斯才十六岁,还只是个孩子。;

海面上的环境十分恶劣;

他是母亲唯一的依靠。

通过“可以不去”但是“应该去”的对比学习,体会汉斯的“勇敢”。

(7)体会汉斯面对母亲的哀求,心里虽然很难过,但是还是下定决定,履行义务。真的,汉斯有太多的理由可以不去冒险救援,而且,母亲又是这样苦苦地哀求他,汉斯改变主意了吗?是他不理解自己的妈妈,不爱自己的妈妈吗?

(8)是呀,汉斯是很爱自己的母亲。可是,在危险面前,汉斯想到的不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汉斯的话把话补充说完)

(9)多么令人尊敬的汉斯啊!!他的那份对生命,尤其是他人的生命的爱与热情,那份“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每个人的心灵。再次朗读体会汉斯说的话。(分角色朗读3、4小节)

想象结局,再次感受人物的勇敢,揭示结局,歌颂勇敢的人儿。

(10)汉斯“义无反顾(出示,理解)地登上了救援队的划艇,冲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汉斯的命运将会如何呢?请同学们当回小作家,给故事添个结尾。(学生写)

(11)交流。汉斯可能再也没有回来,这样的结局,汉斯料想到了吗?如果真的是这样,汉斯会后悔吗?

(12)教师范读故事的结尾。听了故事的结尾,同学们又想说些什么?

四、总结升华,激励情感。

同学们,其实在课文中勇敢的人不止汉斯一个人。你们发现了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们对勇敢有哪些更深的认识呢?

让我们向文中勇敢的人们学习,尤其向年仅十六岁的汉斯学习,记住他说的话,引读板书。

五、作业

1.抄写文中的生字及成语。

2.课外阅读勇敢者的故事,在班里开展“我心目中的勇者”故事会。

板书:

勇敢的少年

只要有人需要援助

就得竭尽全力帮助,这是我的义务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篇】

教材分析:

这是1篇10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设计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学习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观,展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二、师生交互,让学生感知文本。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任务驱动:编写导游词)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朝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文本。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超越文本。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4个生字。

2、读背古诗。

3、能根据诗句的描绘想像画面。

过程与方法:

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想像,读懂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

导读、导析法。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朗读录音磁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投影出示插图,并配以古典音乐,尽可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

2、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清明》这首诗的资料拿出来,互相交流。

二、走进古诗

1、学生各自试着读读《清明》,注意准确地读认“魂”“借”“牧”“遥”。

2、听录音,学生划出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根据刚才听的录音朗诵,学生进行反复自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4、同桌之间相互示范读,互相指正。

三、走进诗中

1、自读自述

学生结合工具书自读自悟全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清明》所表现的画面和情境进行描述。

2、互读互述

同桌或小组间相互讲、相互说自主品味诗句的收获。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3、让学生结合插图和诗中所反映的景与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找一些关于清明的诗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查找有关欧洲国家和城市的资料;教师制作教学幻灯片。

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内容,提出疑难,展示自学;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创设条件

1、置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确实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请结合课文内容,小组学习,谈一谈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三、组织研究

1、激情: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哪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呢?现在,请同学们自愿结组,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分组讨论:

(1)乌塔的说法和做法好不好?我们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2)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3)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2、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3、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a、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b、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c、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五、布置实践作业:(任选两题)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回想自己游玩过哪些地方,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文并茂,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175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