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映日《荷花》别样红【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12483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映日《荷花》别样红【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映日《荷花》别样红【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吗?)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1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同学们见过荷花吗?还记得它长什么样呢?

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I(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在学习课文前,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伴着美妙的音乐,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播放背景音乐)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在听、在看的时候都快入迷了。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看提出来,大家都被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你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看看叶爷爷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美好的享受?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挨挨挤挤 莲蓬 花骨朵 饱胀 翩翩起舞 舞蹈 蜻蜓 昨夜 好梦 破裂 一幅 衣裳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充分朗读,激活语感。

(1)解决了这些读书时的“拦路虎”,我们就可以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啦。有谁愿意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或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说说叶爷爷是怎样看荷花的?(迫不及待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3)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老师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再组织学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韵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初读时的充分诵读,就是为了使学生读透课文,为感悟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的多了,学生理解的也就多了,老师需要讲解的也就少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便是这个道理。现今,我们也常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但仅仅靠讲读课文时的那点“读”是远远不够的。一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又要让学生读中感悟,时间根本是不允许的,结果仍然是老师“包办代替”——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因此,在初读时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透课文,过了这一关,到精读课文、品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

①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②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饱胀:饱满得发胀。

⑤破裂:出现裂缝。

⑥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朗读课文,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1.出示问题,指导再读: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内在脉络可寻的。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在新的教学思想下,我们不提倡以往的给课文划分段落。其实对1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需要一个死的划分,就如这篇文章,可以分为“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甚至还会有其他的划分方法。但把握思路、理清脉络也是需要的,只是在方法上、思想上灵活一些,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不必再追求一个死板的、固定的答案。)

4 . 品读描写荷叶,荷花的句子(课件出示)

小结: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查阅《古诗通》、询问家长、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3 . 同学们,你还能画出更美的画吗?

映日《荷花》别样红【第二篇】

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越峰分校 金丽芳

师: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是围绕“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这句话来写的。

师:荷花开放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姿态?自由读读有关句子。(第句)

师:荷花美吗?这么美的荷花,你想不想画一画呢?请你挑一种你最喜欢的姿势来画,请班上的三名“小画家”到黑板上分别画。(学生兴趣盎然,分别挑选作画)

师:画完后,我想请同学们给上面的小画家评评分,看他有没有画出荷花不同的美丽姿势。

(学生纷纷评说,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结合课文理解了“才展开”“花骨朵”“饱胀”等词)

师:看来,这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让人看了真是不愿离开,你能再次读读这些句子,读出荷花的美吗?

(第二次在画画、理解的基础上读,学生读得更美、更陶醉)

师:这一节除了写荷花还写了什么?(荷叶)老师这里有一些荷叶,谁能把它们和荷花贴到一起?

(贴的过程中,再让学生评一评,荷叶应贴得紧一些,并贴在荷花下面,以此来理解“挨挨挤挤”“冒”的意思。)

师:看,一幅美丽的荷花图构成了。下面,我们请“几朵特别美的荷花”到上面来表演,老师给配上音乐,别的同学在座位上为他们配乐朗诵,好吗?

(在轻柔的音乐中,孩子们边演边朗诵,陶醉在荷花的美丽中,陶醉在语言文字的魅力中)

映日《荷花》别样红【第三篇】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执教老师整堂课都在极力渲染荷花的美,通过图片、视频、音乐,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笔下荷叶的绿、荷花的美,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我不禁心存疑惑,这首诗仅仅是1篇普通的写景诗吗?如果是写景诗,那题目为什么告诉我们,诗人在早晨送别好友林子方;如果是送别诗,通篇为什么只是写景,却不见别情?真是咄咄怪事!

课后,就这个问题我与执教老师以及同年级组的老师进行探讨,他们都一口咬定,这不是送别诗,就是一首写景诗。我一时哑然,但又心有不甘,于是查找了许多资料,但都没有找到确切答案。的确,在唐诗宋词中,只要题目中有“送别”之意的,均表现了“别情”,或者是“挥手自兹去,啸啸斑马鸣”的不舍;或者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或者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鼓励;或者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豪迈;或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而这首诗却不曾流露出片言只语的别情,的确有点另类。

但是,“自古多情伤离别”,古人交通不便,一别之后,再见遥遥无期,比起今人更“伤”得厉害,杨万里莫非与常人相左?非也!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常见的表现手法。难道这首诗不可以理解为,诗人借西湖景,抒离别情吗?于是我豁然开朗。诗人与好友即将分别,一时默默无语,见到接天的莲叶,满湖的荷花,诗兴大发,即兴吟诵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其实是在暗示好友: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这样解读,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不就跃然纸上了吗?可是好友执意要走,诗人干脆就祝愿友人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

行文至此,还是怕自己的解读牵强附会,还要试图为自己的理解寻找注解,于是再上网查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在百度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词条中找到一句话:“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江南人留客不说话,只有那小雨唰唰地下;杨万里恋友不流露,只有那荷花别样地红。

外1篇

这诗的真实意思与景色其实毫无关系!

首先得说明一下,这林子方是谁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皇帝御前办公室的一个秘书,别看官不大,可是天天的在皇帝眼前出现,再加上小伙子本身聪明很得皇帝喜欢,于是破格提拔连升两级,调任外省做官。这林子方自然是高兴极了,于是收拾行李准备上路。那这杨万里又是谁呢?相当于现在的御前办公室秘书长吧。此人也很欣赏林子方,和林子方关系也不错,当他得知林子方外派做官后很是着急,为什么呢?你想啊这近水楼台先得月啊,在皇帝身边多容易有发展啊,就算是个小官,可能天天见到领导,有表现的机会还愁没前途吗!于是他就想劝林子方留下,就算是升迁也得就地升迁,别离开皇帝的视线。可这话又不能挑明了,于是就写了这首诗送给他。

诗是这样写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面蕴含了什么意思呢?首先这“毕竟”二字就表明了杨万里的迫切心情,“西湖”代指当时的首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六月天”是什么呢?去过杭州的人都知道,阴历六月的杭州就一个特点——热!所以前两句的意思就是说,毕竟你是在全国最炙手可热的地方,这里的机会、环境是与别处不同的。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天”暗指天子,也就是最高统治者,“日”是太阳,这里也是暗指皇帝,所以这两句的意思就是,“因为你能‘接天’,也就是能见到天子,所以你这片普通的莲叶才会无穷碧,也只有在太阳地下的荷花才会红的与众不同!”说白了,就是你离开皇帝的视线就什么都不是了。可惜的是林子方并没读懂诗中暗含的玄机,一拍大腿叫到“好诗啊!好诗!”然后翻身上驴,从此消失在白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就能得出什么是定向移情,就是要懂得说话人话中的特殊含义,就是咱们常说的“话里有话”,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做一个高情商的人。

映日《荷花》别样红【第四篇】

作者:林华强    转贴自:福建省厦门市吕岭小学    点击数:68

挖掘《荷花》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作者:林华强/孙… 文章来源:福建省厦门市吕岭小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事、物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深刻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感受出作品中的真、善、美,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并从中得到教育。《荷花》是1篇能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的课文。这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作者欣赏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作者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不到400字,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同时,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荷花》一课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文章的内容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审美的能力。

一、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对语文教学来讲,学生为教师的讲授所陶醉就是感染。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感染的情境,教之生情,授之生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就容易激起学生美的感受和学习的热情。因此,语文教师就可以精心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这对于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具有重要的作用。

1、以读引情,呼唤美的情感。

情感性是美育的首要特性,在美育中,人的情感一旦被激发起来、活跃起来,就不仅会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唤起一种新的力量,使他“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朱墨处而为其染”,而且会使受教者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表情朗读是一种高层次的朗读,它具有移情的作用,能激发美感。这样,朗读者进行朗读,听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在指导学生美读之前,教师尝试着在古筝的配乐下进行了优美的、富有感情的范读,通过自如的声音、生动的语气、抑扬顿挫、轻重徐疾、长短升降的音调节律,使作者的感情运动直接冲击学生的感觉和知觉,让学生循声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更激发了学生想要把课文读好、学好的强烈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朗读贯穿始终,以读助教,诵读不仅要求读出声、韵、情,还要反复吟诵,才能入境、察情。教师范读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多读几遍,再同桌读、指名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在读到“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时,学生摇头晃脑,声音高低起伏,可谓是声情并茂,进入了身临其境的境界,使执教者也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师生共同得到美的享受。

2、电教展示,创设美的情境。

电教媒体最能展现光、色、形、声的丰富变化与组合,对于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荷花的图片、诗歌、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或者到公园去看荷花、拍荷花、画荷花。在学习课文前,学生们利用投影仪充分交流了有关荷花的资料。为了渲染清净悠远的氛围,教师接着放入一盘古筝演奏的《高山流水》的音乐磁带,随着清脆、幽雅的乐声响起,伴着教师那舒缓、沉静的朗读声音,把荷花随风摇曳的各种姿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师生都沉浸在淡淡的荷花清香中,得到欣赏后的满足感。见学生的情绪被大大调动起来,教师立即在屏幕上展示荷花图,荷花图中的荷花是静止的,但教师针对学生的兴趣,利用自己的手工特长,用白色、黄色、绿色的卡纸制作了一朵白荷花,洁白的花瓣中间有一个可爱的莲蓬,通过几根细线,还能控制花瓣的开合。在投影仪中,演示了含苞欲放的白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慢慢的展开两三片花瓣,接着全部展开,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纸荷花的开放使学生惊讶不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须教师开口,学生们便纷纷拿出自己拍的、画的荷花与教师竞赛,边展示边读课文,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学习情景中。这就是视听媒介所创设的情境,推动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领会了文章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

二、品味词句,体验语言文字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是隐性的,是包含在语言文字叙述之中的,是美的内容与美的语言的辨证统一。因此,《荷花》教学中审美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基础上,即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内涵,语言的和谐、回环及多样统一,从而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用手势帮助理解、想像白荷花的样子,学生双手合拢、手背拱起,表示“有的还是花骨朵”;双手微微分开,表示“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双手完全分开,表示“有的花瓣而完全展开了”。文中的“冒”用得很好,刚开始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去体会,教师采用读悟法让学生朗读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景象美,一个学生在朗读时把“冒”字重读了一下,教师抓住这一发现询问学生:你为什么强调“冒”字?学生思索片刻答道:这个“冒”字让我觉得荷花是活的,它从水里慢慢钻出了水面。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试试把“冒”换成“钻”、“长”、“伸”、“露”,比较一下哪个词好?为什么?有的学生说:“钻”出来的东西总是要削尖了脑袋,如果用这个“钻”的话,显得白荷花一点也不美丽。有的学生说:什么东西都在长,用“长”字太普通了,白荷花是高高地长在荷叶之间,用“冒”好。有的学生说:我觉得“伸”字是从侧面伸出来的,可是,白荷花是笔直地长在那里。有的学生说,“露”是因为荷叶太少才会露出来的,但上文说荷叶挨挨挤挤很多,不可能是露。通过词语比较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冒”的妙处。

又如在教学“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时,教师引导学生闭上双眼,在心中想象荷花池中的美景,荷花是怎样舞蹈的?再让学生戴着荷花头饰,随着音乐自行表演,在表演中,学生完全融合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觉得自己就是这荷花中的一朵,在充满情趣和兴致的学习中,体验课文语言文字之美,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合一的意境美。

三、填补空白,展开想象,创造形象美。

学生的美育主要是形式美的教育,但美育除了进行形式美的教育,还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途径。《荷花》一课具有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用形象化的语言去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唤起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需要,调动积极性的联想与丰富的想象,“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文中的情感和美的内涵,这样,学生眼前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字里行间就会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审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怎样地冒出来?除了课文中说的荷花的几种样子,荷花还有什么样子的?”并进行想象写话。因为学生看到的荷花只是荷花池的一角,而通过想象形成的画面会更丰满、更生动。学习结束前,请学生听音乐想象“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可能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想象,使学生仿佛自己就在入神地看荷花,仿佛自己感受到了荷花、荷叶在想什么,做什么,说什么。体现了大自然的美对人的感染,人也被吸引进去,成为其中一员。正是有了这种感受,学生们纷纷抒发自己对荷花的赞美。有的说到:荷花,你真美呀!我多想搬到荷花池边住,这样就可以天天欣赏你了。有的学生说道:荷花姐姐,我是一只蝴蝶,在天空中飞累了,想在你的荷叶上躺下好好休息休息。荷花微笑着说,我有你们这些可爱的邻居真开心……

想象能够弥补学生生活空间狭窄的缺陷,丰富事物的内涵,赋予形象极大的审美价值,创造出形象生动、情真意切的艺术世界。《荷花》一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课文进行二度创作。通过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沉潜于荷花所呈现的审美世界中,深刻领悟并获得无比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指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可能和谐。”实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每个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将审美活动推向更高级的阶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41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