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69183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北师大版一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第一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一、本册教材的特点:

1、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2、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3、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学生情况分析:

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由于家境好,大部分养成了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习惯。

他们学前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但整体水平一般,两极分化较明显,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的,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学期教学的内容及目标:

本册教材安排9个小单元,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数与代数: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认识钟表、比较。

2、空间与图形:认识物体、位置与顺序。

3、统计与概率:小统计和分类。4、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有找一找、说一说;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说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整理自己的房间,向同伴说说是怎样整理的;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怎样分类,并与同伴说一说;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班中每个小组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等等。/ 4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0~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2、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4、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5、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6、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7、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4、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5、在小统计的过程中,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4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3、通过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四、教学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3、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和家长积极沟通,做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系统化。

五、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7课时(1——3xx)第二单元比较3课时4xx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12课时(5——8周)第四单元分类2课时9xx/ 4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4课时10xx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2课时11xx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8课时(12——14周)第八单元认识钟表1课时15xx 总复习4课时16xx以后/ 4

北师大版一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第二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

2篇)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但,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根据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三、教学重点、难点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法。这两部分内容和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方法与措施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改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2.加强游戏、儿歌、演示、观察与操作,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加强听、说、读的分量,创造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4.贯穿审题、解题思路训练,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思考。5.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6.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教学进度安排1--2周3--4周5--6周7--9周10--11周12--13周14--15周16--18周19--20周可爱的校园、生活中的数比较加与减(一)整理与复习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图形

数学好玩、认识钟表总复习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但,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根据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编排教材,课堂教学以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为主。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到10各数。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

10以内数的大小。

0

=”、第二单元“比较”。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 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第四单元“分类”。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几何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以内数的大小。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活动的兴趣。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钟表

20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计时。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在认识钟表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知道要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习惯。三、具体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学习用品起,怎样听讲、怎样书写、怎样记作业,以及的简单的检验作业的方法等都是学习习惯的内容。课堂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2、备课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按照学校要求进行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互相取长补短,把集体的结晶运用到教学中。同时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3、上课(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究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4、作业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布置分层作业,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

。5、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

10以内的加减法,但不能够把题意表述清楚,所以教学时重点就要放在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把话说完整;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上等。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6、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思。六、教学进度安排

1--2周3--4周5--6周7--9周10--11周12--13周14--15周16--18周19--20周可爱的校园、生活中的数比较加与减(一)整理与复习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图形

数学好玩、认识钟表总复习

北师大版左右教案_一级数学教案_【第三篇】

北师大版《左右》教案_一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北师大版《左右》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左和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2.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教学难点

体会左和右的相对性.

教学设计

一、初步认识左和右.

(一)活动一:认识汉字.

1.教师:老师早知道你们没上学的时候就认识好多的字,对不对?

出示汉字:左右

2.教师:谁认识?都谁认识左和右?把手举得高高的.

3.教师:你们真棒!那么多同学都认识!你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那只手呢?你用右手做什么?

(二)活动二:通过左和右介绍自己

1.教师提问:谁能把你的手举得高高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哪是你的左手,哪是你的右手?你的左手和右手可以帮你做什么?

2.教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想不想向同学们介绍介绍?(眼、耳、脚……)

(三)活动三:找朋友游戏.

1.教师:我们的身上有那么多的好朋友,下面咱们就来找一找这些好朋友,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2.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我一说左手,你立刻把左手举起来,一说左腿立刻指左腿,说哪指哪,看谁反应最快,指得最准确.

3.放“找朋友”的音乐,慢到快,由有规律到无规律:右手、左手、左腿、右腿、右肩、左手(空)摸左耳,右手(空)摸左耳……

(四)活动四:找位置.

教师过渡语:爱吃水果吧?桌面上每个袋子里都装了一些水果,轻轻倒出来.

1.看见什么了?

2.请像我这样摆上三种水果.(苹果、桔子、梨)

教师提问:最左边是什么?最右边是什么?

3.拿出香蕉,把香蕉和苹果挨着,放在苹果的右边.再拿出西瓜,西瓜和梨挨着,你们说放在哪儿?桔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4.盖住三个水果贴在右边,告诉学生从右数梨是第四个,能猜猜白纸后面藏着几个水果?为什么?现在一共有几种水果?

(五)活动五:找同学家.

教师过渡语:左和右的用处太大了,你们看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1.出示图片:找朋友

教师:小龙到好伙伴小明家去玩.只知小明家在左边,到底是几号呢?他犯难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

二、进一步认识左和右,使学生明白左和右是相对的.

(一)活动一:讨论.

1.指定学生和老师一起玩.

2.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右边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3.把你们的右手举起来,判断一下我们俩谁做得对?

4.怎么办?

教师:由于老师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玩拍手游戏.)

(二)活动二:帮一帮.

1.出示图片:上学路口

教师:小明上一年级了,他想我都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要自己去上学,于是,妈妈欣然同意了,妈妈把上学的路线告诉了小明.到了路口,可把小明难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2.找人来指一指.像小明这样站好指右边.

(三)活动三:上下楼梯.

1.出示图片:少年宫

1.教师提问:这些小朋友是靠右边走的吗?

2.展开讨论.

3.学生体验.五人模仿上楼,五人模仿下楼.想想靠哪边走.中途停.

(1)老师提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老师提问:(亲自体验上下楼的同学)你们是靠右走的吗?

那你的右边怎么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又在那边呢?

4.除了在楼道里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之外,还有干什么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靠右?

(四)活动四:找球.

游戏规则:找一个同学被蒙上眼睛,再找一个同学拿好奖品站在教室的某一个位置,游戏开始,全体同学开始告诉被蒙眼睛同学的行走路线,如果你们把行走路线告诉得特别清楚,他就能找到球,我就把球送给你们.

三、小结.

你喜欢上这节课吗?为什么?

教案示例二

左右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领会左右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一、活动一: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左右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左右吗?哪是左,哪是右?

1.学生:左右手;左右眼;我写字的手是右手.……

2.引入课题:你们说的真好,说明你们对左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左右.

教师板书:左右

(二)在游戏中初步认识左右

教师: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1.游戏(师说生做)

(1)请举起你的左手,右手……

(2)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做?(指名做:举左手、右手、左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

(3)快请你们看一看挨着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教师提问:不知你们看出没有,这个同学怎么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呢?

二、活动二:动手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左右)

(一)情境引入

今天,一些同学要去看电影,他们准备带上一些水果,我们快看看他们都带了哪些水果,并把水果摆整齐.(小组拿出水果图片)

(二)老师说,小组合作摆.

1.中间摆一个梨,梨的左边摆一个苹果,梨的右边摆一个草莓,在这三个水果的最右边摆一根香蕉.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1

2.桃子摆在从左数的第二个.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2

(2)观察这五个水果的左右的位置,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3.把糖摆在梨的左边(体验不同的摆法)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3

(2)出示图片:水果图片4

(3)出示图片:水果图片5

4.讨论:为什么这三种摆法都对?

(三)练习

1.教师:观察你座位的左边都有谁?右边都有谁?

2.自由活动

还有一块饼干,请你们把饼干摆个位置,摆好后说一说饼干的位置在哪.

三、活动三:在生活中进一步认识左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一)出示图片:找朋友

1.教师:我们帮同学们整理好水果,准备出发了,可是一检查还少小明没有来,于是

就派小刚去请,但小刚却忘记小明家是几号房间了,只知道是在一上楼的左边,我们快帮助小刚找一找吧!

2.集体反馈

3.拍一拍、想一想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左右,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2)拍手游戏

小组两人相对,用自己的右手拍对方同学的右手,用自己的左手拍对方同学的左手.

(3)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4.做一做,动动脑

(1)教师:认识左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2)出示图片:练习3

(3)小结:由于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作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

下楼时,都要向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按次序走.

(4)出示图片:练习4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你们喜欢这节课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认识左右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就让我们在生活中去体会吧!

探究活动

拍手游戏

游戏目的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前、后、左、右、上、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反应能力.

游戏歌词

冰板、冰板,冰冰板板,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骨碌骨碌锤,骨碌骨碌叉,骨碌骨碌一个还剩三,看谁能得大红花.

游戏过程

1.教师介绍拍手游戏的歌词,并教会学生.

2.要求学生根据歌词加上手上的动作.

3.学生以两人为一小组,分组进行表演.

4.选出最好的一组作为班级课间休息的游戏.

听反话

游戏目的1.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会左右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游戏规则

1.学生要根据教师的口令做出相反的动作.

2.做错动作的学生要为其他学生表演节目.

游戏过程

1.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纵队),面向教师站好.

2.教师发出口令,学生做出相反动作.如:教师说:“向左看”,学生就把头转向右边;教师说:“向前一步”,学生就向后一步;教师说:“摸左耳”,学生就摸自己的右耳.

游戏说明

1.这个游戏可以在教室中进行,也可以在操场上进行.

2.在操场上活动时,可以增加一些内容.比如“向上跳”“向前跑”“蹲下”等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数出数量是4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4.

2.了解4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4以内数的大小,掌握4的组成.

3.初步建立“序数”概念,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4.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4的含义,掌握4的组成.

教学难点

掌握4的组成.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个数字娃娃,你们看,谁来了? 演示动画“3的组成” 生:1来了.

问:1的后面应该是几?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师:对!现在2也来了.谁说说2是由几和几组成的?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问:2的后面是谁呢?

师:对!是3,看3也来了.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问:几和几组成3?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问:你们知道3的后面是谁吗?

师:对!就是数字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4的认识”.(板书课题)探索新知

1.建立4的概念

出示图片“4的主题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有3辆拖拉机在收割,后来又开来1辆,一共是4辆. 我还看到有4位农民伯伯.

师:4台拖拉机、4位农民等,它们的数量都是4,都可以用4来表示.(出示“4”)师:这就是印刷体的“4”.你能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吗?请你试一试. 请你用掌声表示4.

问:谁愿意模仿小动物叫4声? 4里面有几个1?几个1是4? 2.了解4以内的数序

演示:先拨3颗珠子,再拨1颗珠子,现在一共拨了几颗珠子? 问:3添上1是几?4去掉1是几?(再拨去1颗珠子)出示图片:点子图.

问:3的后面是几?4的前面是几? 让学生从1数到4,再从4数到1. 3.比较大小

出示图片:方块图

问:左边的图可以用几来表示?右边的呢?

比较3和4的大小用怎样的符号连接?为什么?(板书:3<4=)问:由“3<4”你能想到什么?(板书:4>3)4.教学4的组成学生摆学具:将4个小圆片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总结出:

师生对口令,练习4的组成.

5.建立“序数”概念

演示动画“序数”

问:这些人在干什么?

师:他们多有秩序啊!

问:谁排在第一个?小朋友排在了第几个?

师:听口令:这一行第4个同学起立,前4个同学起立……

6.指导书写

演示动画“4的写法”:学生练习描红,然后独立写一行4.

巩固练习

1.填空

2.按顺序摆出1、2、3、4的数字卡片.

3.划掉任意4个圆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片断赏析

“圆的周长”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第十一册教学内容,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解答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目标是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探索过程,初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情感目标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现节选几个有创新的片断,与各位同行探讨。片断一:

开始上课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谈,老师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大家还记得吗?”“整数”、“小数”、“自然数”、“分数”学生纷纷回答,老师继续说:“你能说出一个小数吗?”学生举例:“”、“”……老师接着说:“你能说出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吗?”有的学生说:“我知道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老师问道:“还有哪些同学对π有一些了解,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生1:“π也就是圆周率。”生2:“祖冲之研究了圆周率。”生3:“圆周率是……。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老师适时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史:

自古以来,古今中外的很多数学家都在研究它。公元480年,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祖充之就计算出π在到之间,是世界上把π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第一个人,直到一千多年后,欧洲人才求出来。祖充之在数学上的伟大贡献得到了世界的公认。1959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三枚宇宙火箭,第一次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把其中一个。定名为“祖充之山”,由此可见,祖充之在国际上享有崇高荣誉。1946年,人们开始用计算机计算圆周率,试图把它算出来或发现它的规律,算到了620位,但是没有获得成功。到1999年,日本的两位科学家把π值精确到2061亿位,如果把这些数字全部记录下来长度可达421185千米,如果用A4纸把这些数字一个挨一个的打印出来,这些纸落起来的高度和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塔一样高,即使是这样,人们还是没有算出它的结果。

在老师讲述的过程中,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着,就连平时那些坐 不住的学生,此刻也深深地被故事所吸引。这时,老师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对于这样奇妙的一个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生1:“我想知道π是怎样算出来的?”生2:“我想知道π到底是多少?”……老师顺势点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π。”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数学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发生与发展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找到一个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契机: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实践的效果: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充之在数学上做出的伟大贡献,以及在世界上享有的胜誉,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同时,在研究圆周率的漫漫历史中,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付出了很多艰辛,但至今仍没有计算出它的结果,使学生对这个奇妙的数产生了神秘感,产生了研究的欲望,因而提出了“圆周率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圆周率到底能不能算出来?”等一系列疑问,学生的学习欲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正如新大纲所要求的,不仅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使探究、发现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陶冶。片断二:

在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老师请各小组讨论:要想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 倍数关系需要做哪些工作?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出示探究建议:(1)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2)记录数据;(3)进行计算;(4)得出结论。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的探究材料有:纸杯、硬币、圆形杯子垫、硬纸片剪的圆、纸剪的圆、布剪的圆、直尺,线绳、水彩笔,剪刀。每组学生可以从学具盒中选出2--3个圆形学具进行测量,把数据和结论填在表中。(表如下)圆的直径 圆的周长 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1 2 3 4 在汇报交流时,各组测量的方法多种多样:

方法1:用硬纸片剪出的圆或圆形纸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方法2:先用线绳绕在纸杯口,然后再把线绳拉直测量长度。

方法3:先用剪刀沿着布圆或纸圆的周长剪下一条,剪得越细越好,再测量布条或纸条的长度。

方法4:先用水彩笔沿着硬币的圆周长涂上颜色,然后将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量纸上留下的痕迹的长度。

各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之后,老师问学生:“虽然大家的算出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观察后发现:“都是3倍多一些。”老师进一步激疑:“为什么大家算出的结果会不一样呢?”老师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引发了学生深入地思考,过了一会有同学说:“可能是我们在测量圆周长时有误差吧)这时,老师借机介绍科学的研究方法“割圆术”(老师一边讲述,一边演示电脑课件):

我们的祖先也曾用这种方法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后来,人们发现,圆的周长是无法精确地测量出来的,于是改进了研究的方法。把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看作是圆的周长的近似值,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后来,又把圆内接正六边形的边数加倍,得到圆内接正十二边形,再加倍得到正二十四边形,边数越多越接近于圆,它的周长也越接近于圆的周长,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也越来越精确,但是人们发现,它永远也算不完,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数,人们把它命名为希腊字母π,于是人们就用π来表示圆周长与直径的倍数,这种研究的方法叫“割圆术”。

听了关于“割圆术”介绍,有的学生恍然大悟地点着头,嘴里情不自禁地说着;“噢,原来这么回事),有的学生还在若有所思地回味着、思考着,……,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显然对“割圆术”颇感兴趣。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学生对“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数学教学内容始终反映着显性的数学知识(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和隐性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这两方面。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形成优良思维素质的关键。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我在设计“引导学生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一教学环节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为这正是一个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的很合适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想办法测量圆周长的过程中,由于圆的周长是曲线,无法直接用直尺测量长度,这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是一个挑战,无论学生想到哪一种都方法,都是在想方设法把曲线变成直线去测量,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激起学生心中的疑问之后,适时地介绍“割圆术”,不仅渗透了“极限”的思想,而且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引发了学生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积极情感,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片断三:

在巩固应用部分,我以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作为素材,设计练习题: 第一组练习:

出示史家胡同小学操场的照片:

老师提问:“这是我们学校的操场,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里面有圆形吗?”学生一看是自己的学校,积极性很高,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找。学生很快观察到“罚球区是圆形的。”老师提出问题:“要想知道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回答:“测量圆的直径。”老师提供数据:“我们班的体育委员帮大家测量了一下,这个圆的直径是米,你能算一算这个罚球区的圆周长是多少吗?”学生兴致很高地算了起来。第二组练习:

出示史家胡同小学操场另一个角度的照片:

照片一出,学生立刻发现:“大树的围栏是圆形的。”“大树的树干是圆形的。”老师提出问题:“要求大树围栏的周长,该怎么办?”有的学生还是想先测量围栏的直径,再计算圆周长。但马上有学生提出异意,生1:“测量围栏的直径不方便,因为有大树在中间挡着。”生2:“测量围栏的半径也不方便,中间也有大树挡着。”听了生1和生2的发言,大家觉得有道理,那该怎样测量呢?这时,生3提出:“可以用皮尺直接测量围栏的周长。”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噢,对了),生1自言自语“这么简单的方法,我怎么没想到)正在学生颇有兴致地进行交流时,老师抓住时机又进一步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大树的直径,有什么办法?”生1:“先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再算出它的直径。”生2:“先用两块很大的木板把大树夹在中间,然后测量两块木板之间的距离。”生3:“把大树锯开,测量横截面的圆的直径。”有的学生提出生3的方法不好,如果把大树锯开,就破坏了生态环境。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第一种方法比较好,既方便可行,又不浪费。这时,老师提供数据:”我测量了一下,这棵大树树干的周长是米,你能算一算树干的直径吗?”学生迫不及待地算了起来。在计算第一组题和第二组题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脸上始终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第三组练习:

出示史家胡同小学运动会六年级接力赛跑的照片: 在放录像的过程中,由于都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让他们感到非常亲切,颇感兴趣。这时,老师提出问题:“这是我们六年级四个班在进行接力赛,他们为什么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呢,你们知道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他们沿着不同的圆周长跑,跑步的长度不同,所以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教师追问:“你们知道怎样确定他们的起跑位置吗?”有的学生怕没有机会回答问题,还没等老师叫他的名字,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应该根据圆周长的差来确定起跑位置相隔多远。”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习情绪非常高涨,直到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京

“数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修订版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通过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求解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在设计“巩固应用”这一教学环节时,我想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身边很多地方都有圆形,如果把他们熟悉的事物编成练习题,就会让他们感到更加亲切自然,更加有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获得成功感。于是,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校园操场作为研究题材,如篮球场的罚球区、大树围栏、大树等,并都是“以你……”的语气陈述,这样使学生身临其境,当解决问题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完成了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而且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全体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第三组练习本是一道思考题,但学生并没有感到很高深,而是觉得是自己身边的事,接受起来很容易。刚一下课,有一个同学高兴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今天做的题挺有意思,我特别喜欢)由于这些问题就在学生的身边,就让他们感到有意思、有想头、不枯燥,他们就愿意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教学效果。正如华罗庚所说的:对数学产生枯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11――20各数的写法教案

教学内容:第86页的内容:11―――20各数的写法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十六的第3----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十位和个位”

学生情况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教具准备:小棒若干,数位筒,计数器,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和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数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一堆有几个十?几个一?

一捆加一根

一捆加三根

2捆

4、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往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

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再在右边放4根,这时一共是几根?

问: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

(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数。”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讦数器

观察:从右边起,每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边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边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在个位上写几。

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4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等待教师摆小棒,学生写数。

讨论:“20”个位上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三、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

十一

十九 十四 十七

二十 2、听老师读数,学生写

517

16203、给小马虎错误

十一写成10十八写成81

二十写成24、做练习十四的第3―――5题。

教学后记: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北师大版一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第四篇】

小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三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

9.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说得比较完整而简洁。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轻声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合作。能与同学友好合作完成数学游戏、数学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学研究。

⑼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5.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本班数学教学工作,班里共有学生32人,三分之一以上同学表现出对学习的极大兴趣,剩余部分学生对学习兴趣浓厚,但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积极引导。

四、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改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加强游戏、儿歌、演示、观察与操作,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听、说、读的分量,创造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贯穿审题、解题思路训练,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思考。

5.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6.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教学进度安排

1--2周 可爱的校园、生活中的数 3--4周 比较 5--6周 加与减(一)7--9周 整理与复习 10--11周 分类 12--13周 位置与顺序

14--15周 认识图形

16--18周 数学好玩、认识钟表 19--20周 总复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16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