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白杨》教案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48940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白杨》教案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白杨》教案【第一篇】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九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白杨

二、检查预习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我们一起来汇报一下自己的预习情况好吗?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上的生字,你能不能准确、大声地读出来?

生:能

师:谁来读给同学们听一下?

生一:(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他读得既准确声音又洪亮,很好。

师:大家从这些词语中还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枝干”的“干”是个多音字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那当它读gàn的时候还可以组什么词呢?

生:干活

生:树干

师:它的另外一种读音是什么呢?

生:gān

师:那读gān的时候又可以组什么词呢?

生:干净

生:干了

生:干枯

生:干涸

师:看来干字的读音大家掌握的非常好了,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词语。

生:集体读词

师:生字大家预习的很好,你在预习课文之后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写了白杨。

生:主要写了白杨的特点。

生:主要讲一位父亲向子女介绍白杨。

师:说得真准确。

三、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特点。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几句话(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师:那位同学说一说你画的是那几句话?

生:(交流父亲说的那段话)

师:请同学们再来默读这几句话,想一想,白杨有哪些特点?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白杨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分别是从那句话中得出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关键的词归纳出来的。

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

生甲: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白杨树很直。

生乙: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白杨适应性强。

生丙: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师相机击键,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段话,在学生重点讨论的三句话上有黄色线条作标识。)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

(板书:直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白杨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白杨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杨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

(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生充满赞美之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刚才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你说得也很精彩,想读吗

生:想!(朗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甲:她很喜爱白杨。

生乙: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什么?

生:是为了赞美白杨!

师: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

四、分析句、段,感悟主旨

师:既然在赞美白杨,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疑呢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是的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什么样子?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资料和画面思考。

(大屏幕显示新疆建设兵团的组建和支援边疆建设的历史资料,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师:爸爸、妈妈正是当年支援建设新疆的许多建设者中的一员,当年他们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你有何感想?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那大家觉得他们跟谁有共同的特点呢?

生:同白杨一样,坚强有毅力。

师: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知道了,爸爸在赞美白杨的同时,其实就是在赞美这些建设边疆的建设者们。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

(板书:建设边疆)

师: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在借物喻人呀!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

生:(齐答)卫士!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白杨的特点是——

生:高大、挺直、坚强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

生:赞美建设者!

六、作业

1、课下搜集有关的资料,了解现在西部大开发的情况,寻找建设者们中感人的故事,互相交流。

2、老师为大家推荐1篇文章——《白杨礼赞》,请大家对比阅读这两篇文章,进一步体会白杨的特点和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反思:

《白杨》是1篇抒情散文,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课前让学生搜集白杨的资料,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外在特点,以便为下文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作铺垫。课堂上通过朗读两个孩子的对话,归纳出白杨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第二步,深入研读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通过朗读、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抓住关联词“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反复朗读,充分体验感悟,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最终体会白杨树不择环境,生命力强的特点。虽然此时学生还是不太明白爸爸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至少学生在此时已经体会到了白杨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通过质疑: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继而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心”。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接着又“浮起了一丝微笑”。由爸爸的神情变化深入体会最后一句话“那时因为他看见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通过联想:爸爸看到了什么,在想什么?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第三步,回过头来朗读爸爸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的时候说的那段话,从而真正领悟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现在读这句话,学生已经清楚地明白原来“树似人,人似树”啊,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合二为一。借此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课堂上我努力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同伴商讨……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白杨,赞美白杨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成长,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屈、尽职尽责。

由于本文的历史背景离我们比较远,学生又不熟悉,因此,课堂上恰当的出示了新疆建设兵团的组建和支援边疆建设的历史资料,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让学生对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有了深刻的了解。

尽管课堂上我努力地营造着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但还是不够的。今后,应该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同学都得到发言的机会,让小班化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小班化教学作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学生观上能真正转变观念,在了解学生个体智力情况、情感状况、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的前提下将个别化教学与集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其可操作性,使其发挥更大效益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深入探讨。

《白杨》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重点、难点: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cai播放画面)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在这浑黄的基调上出现了一片翠绿,那就是(白杨 生齐说)。你看它高大挺秀,傲然挺立,他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上,抵挡着风沙的袭击;它们又像不屈的勇士,面对狂风暴雨,巍然毅力,它们给这贫瘠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爸爸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节课,很多同学认为这个句子很难理解( cai出示难句),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表白了爸爸的什么心愿?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12~16自然段,把最能体现白杨特点的句子划出来,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特点

生:自由朗读12~16自然段,勾画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读完以后,还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读好了的同学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你从哪个句子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与同伴交流。

三、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刚才老师参与了大家的交流,发现同学们学习十分认真,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板书:直

师:你真会读书,白杨树直的这个特点,你是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

生:我从“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个句子中的“从来、直”这两个词读出了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cai出示句子。)

师:你能抓住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咱们学习语文就得这样。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就是向来。

生:是一直以来。

师:看来白杨树向来就这么直,一直以来就这么直。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个别读、齐读。

师:你还从哪儿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我从“哪儿需要它,它……长出粗壮的枝干”中的“哪儿、哪儿”知道了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师相机板书:

生命力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咱们把这里的“哪儿”换成一个具体的地方好吗?(生齐说好)老师先来说,(相机cai出示)在气候适宜的城市需要它,它就在城市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是啊!白杨在沙漠也能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还有谁说?

生:在干旱的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瞧!这个同学说得更好了,在沙漠前面加上“干旱”一词,句子就变得更具体了。

生:在草木丛生的山崖需要它,它就在山崖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荒芜人烟的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因此,我们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齐说。)

师:白杨树的生命力实在是太强了,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哪儿……哪儿……”这个词读得特别好,让人感觉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生:读。

师:这真是一株无论在哪儿都能很快的生根发芽的白杨。

生:读。

师:读得简直比老师还要好,听了你的朗读,我们脑海里仿佛浮现出屹立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来,让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全班齐读。

师: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

生:我从“不管遇到风沙……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个句子中的“不管……不管”体会到白杨树很坚强。

师相机板书:坚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同学们,咱们假设。

(师引读,生接读。)

(师)遇到风沙,白杨树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雨雪,白杨树还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干旱,白杨树仍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洪水,白杨树依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因此,不管遇到(生)风沙还是雨雪,(师)不管遇到(生)干旱还是洪水,(师)它总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请看,这就是坚强不屈的白杨。

(相机播放画面。)

师:刚才看画面时,有很多同学发自内心地赞叹:呀!白杨树简直太坚强了,就像坚强的卫士。 谁想把自己心中的赞叹读出来?

生:读。

师:这是遇到风沙时的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不动,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

生:读。

师:你注意读好了“不管……不管”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坚强。

生:读。

师:你读的是遇到干旱时的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让坚强的白杨再次出现在我们脑海里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白杨始终那么坚强不屈,这就是白杨的品格。请同学把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从来”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直立挺拔。

生:读。

师:你读出了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生:读。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株生命力极强的小白杨巍然挺立在戈壁滩。咱们时刻要注意积累语言,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还不能背的同学可以偶尔看看书。

生:积累语言(背诵)。

师:有很多同学能把爸爸介绍白杨的这段话背下来了,真了不起!能不能把“介绍”换个词呢?

生:换成赞美。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cai再出示难句)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让我们联系上文白杨的特点,联系下文的“三个知道”去读书,透过字面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意思,去了解爸爸的心愿。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四、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生:联系上下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

师生合作读:(生读)他们只知道……(师读)他们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吧!相信可以帮助你们了解爸爸的心愿。

(师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

师: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建设得如此繁荣,想象一下,他们在建设边疆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提倡。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相机板书:建设边疆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爸爸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动摇。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具有白杨的品格,长大以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了解了爸爸的心愿,相信再来读这个句子你们会读得更好。

(cai再出示难句。)

生:个别读、齐读。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回顾全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自由读文,提出置疑。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想过去,想自己,想千千万万和自己一道建设边疆的战友。这一次他又在沉思什么呢?

生:他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呢?

生:他在担心,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师: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成长起来时,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生: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

生:也就是说建设者们不仅自己终身建设边疆,乃至于他们的儿子、孙子,世世代代都扎根边疆。

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板书: 无私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像白杨一样都是卫士。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让我们再次感受儿女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真心、信心和决心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配乐)。

六、总结全文,写法指导

师:爸爸借白杨(板画)表白自己的心(板画),这也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边疆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长。同时,老师还深信,在座的三十棵“小白杨” 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

师:让我们带着各自对白杨的情感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白杨坚强的赞美。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边疆建设者们的无比敬佩。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儿女们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带着各自的情感齐读课题。

七、课后作业

1、课后欣赏歌曲《小白杨》。

2、背诵12~16自然段。

板书设计:

白杨: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

(借物喻人)                            无私奉献

爸爸: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课后反思:

这节课能做到的有几个方面:1、课前所预设的目标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具体呈现。2、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而对于自己了解的事物也才能感兴趣。本篇课文中所讲到的白杨的生长的环境——戈壁滩是学生所不熟悉的,因此,本节课运用了媒体手段展示了戈壁滩的景象,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了戈壁滩的印象,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渴望进一步了解白杨的冲动。3、品词析句,以读悟情,并引导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为了能让学生理解白杨的坚强不屈的品格,抓住了 “从来” “直” “哪儿”等关键字词进行理解品味,以读悟情,带着感情朗读。4、搭好“脚手架”,建立内容之间的联系。介绍白杨的目的在于歌颂驻扎边疆的建设者,因此,教学的一个重点是理解好白杨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点由物及人,引导学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部分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

《白杨》教案【第三篇】

形近字组词

抚(抚摸)介(介绍)茫(苍茫)洪(洪水) 扶(搀扶)价(评价)芒(光芒)烘(烘托)      疆(边疆)辨(辨析)埋(埋怨)晣(清晣) 缰(缰绳)辩(辩论)理(道理)析(分析)      挺(挺拨)    廷(宫廷)近义词

清晣──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反义词

清晣──模糊  软弱──坚强  动遥──坚定  消失──出现

精壮──细小

词语解释: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为戈壁,这种地区尽是沙子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卫士担任警卫工作的士兵。

抚摸用手轻轻地按着来回移动。

介绍使双方相识或发生关系,引进、带入(新的人或事物)。

浑黄一体指天和地都是黄色,分不出界限。这里讲风沙大,天地间分是黄色。

表白对别人说明自己的思想。

挺秀(树木、身材等)挺拔而秀丽。

思路思考的线索。

分辨辩白,向别人说出自己不同意见。

界限本课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清晣清楚。

沉思深入地思考。

词语造句:

浑黄一体⑴ 在戈壁浑黄一体的世界里,白杨树是唯一的风景。

高大挺秀⑴ 虽然柳树婀娜多姿,但是我却更喜欢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白杨》教案【第四篇】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生坐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师指屏幕)

生:(齐读课题)白杨。

师:(播放课件)几十年前,新疆的大部分土地是这样的,目之所及是茫茫的大戈壁。这里没有山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沙石。大风衣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孩子们,看到这里,你对大戈壁有了怎样的认识呀?

生:我觉得大戈壁非常的荒凉。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我觉得大戈壁是一望无际的。

师:茫茫的大戈壁,一眼看不到边。(李金洋)

生:我觉得大戈壁是寸草不生的。

师:很好。你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书中也有描写大戈壁景象的内容,咱们一起打开书第70页(学生打书)我们一起来齐读第一自然段,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播放课件)列车就行进在这人际罕至的茫茫戈壁滩上,每隔几秒钟,窗外就会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这就是生长在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那么,文中是怎样描写白杨的呢?请你自由朗读文章的4——13自然段,把描写白杨的句子画下来。好吗?

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句子。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画了哪些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生:我画的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是描写白杨的句子,是吗?(生点头)还有其他的句子吗?有就大胆地说出来。

生1:你看那树多高。

生2: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生3:你看它多直。

师:同学们画得这些都是描写白杨树的句子。今天我们就重点来学习这部分内容。(课件出示文字)这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请同学们再默读这段文字,想一想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

生自学,教师巡视,交流。

生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画的重点词是直、高大、不管、风沙、雨雪、不管、干旱、洪水、总是、坚强、不软弱、不动摇。通过这些重点词,我能感受到白杨树是坚强的,不怕困难的。在爸爸的心中,白杨树在什么地方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的。

师:思雅,你画了这么多的重点词,老师和同学们听得不清了。你能一句一句的说吗?

生:可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我画的重点词是直和高大。

师: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高大挺秀。(师板书:高大挺秀)

师:读一读书上白杨树高大挺秀的一段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师:感受到挺拔的白杨树吗?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多位同学,要有语气)

师:思雅谈了她对第一句的理解,看看还有其它的补充吗?看看还能抓住哪句话,哪些重点词呢?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对于这些困难白杨树永远都不畏惧,更加坚强。(师板书:更加坚强)

师:在这戈壁滩上白杨树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遇到怎样的风沙呀?

生:漫天卷地的风沙

师:会遇到什么样的雨雪

生:瓢泼样的大雨和鹅毛般的大雪

师:还会遭到什么样的洪水

生:汹涌的洪水

师:还会遇到怎样的干旱呢?

生:寸草不生

师:大家想白杨树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谁能给大家读读这一段。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来,当漫天风沙袭都吹不倒它,它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谁能再读一下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狂风暴雨压不挎它,它咬定青山不放松。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土地出现裂纹,寸草不生它无所畏惧;洪水如猛兽袭来它也不害怕,白杨树就像是戈壁滩上的中流砥柱一样巍然不动。让我们大家再来读这段文字。

师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这是在哪儿生长的白杨树呀,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还能生长,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师:怎样的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是这样的坚强?

生: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师:这样地方生长的白杨树它需要怎样?

生:它需要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支干。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特别强调很快地这个词。纪方你为什么这么读啊?

生:白杨树知道戈壁滩的情况非常恶劣,要很快地长出来把戈壁滩变得完善一些,增添一些色彩。

师:增添一些什么样的色彩?

生:绿色。

师:让这满地黄沙的戈壁滩能够有一抹绿色。在恶劣的环境中,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谁还想来读。

(指名朗读)

师:谁能通过朗读告诉我们是贫瘠的土地需要它,是寸草不生的土地需要它。

(指名朗读)

师:很好。它一样在这样的土地上舒枝展叶,顽强生长。这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那你怎样通过朗读,把我们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呢?

(生自有练习朗读,指名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白杨树在需要它的地方顽强生长。(板书:因需要而生长)

(齐读)

师:孩子们,爸爸只是在向你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

师:很多同学坚定地摇头。爸爸也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到底在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5自然段,结合老师给的提示,自己先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自学,和同桌交流)

交流:

生: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爸爸妈妈自愿去新疆工作是因为他们知道戈壁滩的环境比较恶劣,他们去支援新疆。

师:他们到这里是要改善这里的环境。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是因为爸爸也希望下一代也来建设新疆,也希望他们像白杨树一样那样高大。

师:你的意思新疆这样贫瘠,有他们这一代人来建设可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他们的下一代,所以来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我想给胡洋补充,爸爸妈妈自愿去新疆工作是因为戈壁滩需要白杨,更需要我们的建设,让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大戈壁变成绿洲,不再是难以生存的大戈壁。

师:爸爸是这样介绍白杨树的(播放课件)那他在表白什么心呢?出示课件:爸爸不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更是在表白自己一颗(      )的心!

生:爸爸在表白自己一颗建设新疆的心。

师:爸爸要成为新疆的建设者。

师:爸爸既然想表达自己建设新疆、扎根新疆的愿望,那他为什么要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呢?

生:因为爸爸想让他的孩子像白杨树那样坚韧不拔。

师:他是借着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他介绍的是白杨树的形,而向孩子们传达的是有这样的“神”。白杨树就成了爸爸的代言人,他是在告诉孩子。

(学生齐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想着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感受着爸爸这颗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你要怎样表达爸爸的心愿呢?

(指名朗读)

师:想着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感受着爸爸这颗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你们能表达出爸爸这火一样的热情吗?

(学生齐读)

师:想着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感受着爸爸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我们能读出爸爸一定要把新疆建设好的坚定的信念吗?

(学生齐读)

师:通过爸爸的介绍,孩子们多了一些知识。孩子,你多了什么知识呀?

(生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陈天一,你多了些什么知识?

生:读“在通向新疆的路上……”

师:孩子们,你们多了什么知识呀?

学生齐读。

师:通过的爸爸的介绍,孩子们对新疆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生:和教师一起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正是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奔赴新疆。1954年,驻疆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组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0年代初,共和国从山东,湖南等地招募了大批女青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兵。60年代,12万余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的知识青年来到了新疆,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工具,他们就自己制作。生活上也是那样艰辛,用油桶烧水,在青石板上烙饼。没有地方睡觉,就只能在戈壁滩上挖了洞穴来居住。他们在这里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就是为了能够把新疆早日建设成绿洲。孩子们,他们不也像白杨树一样吗?那么,我们就用赞美白杨树的最朴实语言来赞美这些建设者吧!

生:齐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爸爸的介绍像一粒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望着火车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爸爸此时陷入了沉思。

师指一学生:爸爸,你在想什么呢?

生:我在想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希望以后也有很多人这样。

师:也有很多建设者像你一样到这里来。(指另一学生)爸爸,你在沉思什么呢?

生:我想在戈壁滩上多种一些白杨树,把戈壁滩变成绿洲。

师:这荒凉的戈壁滩需要更多的白杨树在这里扎根。也需要更过的建设者在这里扎根。他们能来吗?(生点头)此时,爸爸的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作为孩子你能理解这微笑的深刻含义吗?

生:爸爸是高兴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能像他一样建设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爸爸此时是在高兴自己的孩子也会像他们一样呢?

生: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作为孩子你理解爸爸这微笑吗?

生:因为爸爸看到了以后的新疆不会再荒凉,也会像首都北京一样繁华。

师:这些小白杨不正像孩子们的代言人一样吗?(课件出示)他们会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坚信这一点。因为……

生:齐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播放课件)这张面孔,在2004年曾经感动了中国,他叫徐本禹,是个大学生志愿者。他本来可以在繁华的都市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是他却毅然自愿到贫苦的山村去支教。这是我们能叫得上来名字的志愿者,而还有许多志愿者我们根本就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他们都是自愿到祖国的西部去扎根,去建设。

师:我们曾经被执着感动,曾经被英勇感动,也曾经被幸福感动。而今天我们却因为这些大学生志愿者的平凡而感动,为像他们有白杨树这样因需要而生长,遇困难更坚强的精神而感动。

师:正是有这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奔赴了新疆,奔赴了祖国的西部,今日的新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播放今日新疆的画面)昔日那个荒凉的戈壁滩,如今却是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刚才我注意到很多同学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你们在赞叹什么呢?

生:我想说现在的新疆和以前的戈壁滩简直就是两个地方。

师:今昔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离不开像白杨树一样扎根在这里的建设者。

生:我看到这几幅画面,更加坚定的认识到和知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份力量,像白杨树一样,往后的新疆的日子会比现在更好。

师:不止新疆,祖国的西部乃至我们整个国家一天会比一天好。

师:孩子们,就让我们记住这生长在我国西北一种普通的树。

生:白杨。

师:更要记住的是这具有白杨精神的……

生:建设者。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把书合上。

(生合书)

师:下课(学生起立)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和听课的老师说再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648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