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泊船瓜洲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43110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泊船瓜洲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泊船瓜洲【第一篇】

教学要求

1.学习《泊船瓜洲》一诗,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领会诗的意境,体验诗人对家园的深切思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补充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深化学习,扩大阅读量。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4.学习并初步运用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2.乐曲、《泊船瓜洲》的配乐朗诵。

3.简笔画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出示王安石作品《梅花》,齐读。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

2.激情介绍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著名文学家。他,曾官居宰相,为解黎民之苦,积极实行变法。但,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辞官而去。神宗熙宁八年,他二次上京任相,罢相又复相,对一个经历了政治斗争风雨的人来说,对前景并不抱幻想,兴奋喜悦之中,掺有几丝忧虑。此时,他路经瓜洲,望月抒怀,作下此篇《泊船瓜洲》。

二、解题。

(1)齐读题目。作者旅途停在什么地方?出示简笔画。

(2)“泊船瓜洲”这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学法

“知诗人,解诗题”是学古诗必不可少的一步。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

三、学习古诗

(1)那么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诗。(正确流利)

(2)指明读,纠正字音。

(3)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4)集体汇报,明确诗意。

谁来简单地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在说之前老师再看看几个字你有没有搞清楚?(指名提问:“间”、“数”、“绿”、“何时”、“还”)

画出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

(5)揭示学法

我们刚才抓住了诗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抓字眼,明诗意。

四、欣赏古诗体会感情

1、听范读,初步体会诗人感情。

学习古诗,要了解诗的大意,但更重要的还要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这首诗,大家听听,体会体会。

2、想象诗的意境。

(1)听老师读了,我想大家对诗人的感情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怎样才能更深地体会到呢?

刚才你们听着诗,觉得诗人吟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那么,在你们的想象中,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着哪儿吟这首诗的呢?天上有什么?

(2)那么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眺望江南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让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照着诗想想看。

播放音乐,教师随着音乐提示:

明月之夜,晚风徐徐,诗人走出船舱独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对岸就是京口,由这些诗人想到……现在又是春天了,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来:青山——绿水——河岸,诗人望着明月又怎么想呢……

(3)诗人看到想到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现在,如果你们就是诗人,就是王安石,能说说你们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四人一组,一人说,其他人补充。

指名上台做诗人。

3、学习三、四两句。

(1)刚才同学们扮演诗人,想象到了诗人脑海中浮现的家乡春天的许多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诗来概括的呢?

(2)那么,你觉得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呢?让我们再用“绿”来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好在哪?,体会到了吗?

(3)指导朗读,多种方式朗读,激发朗读兴趣。

(4)学到这儿,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学过的另一首写诗人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那就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揭示学法:想意境、悟诗情。

5、朗读、背诵。

(1)下面我们再听一遍配乐朗诵,进一步体会体会诗人的情感,听的时候老师就要看,哪些同学想象到了意境,领悟到了诗情。

放配乐朗诵录音。

(2)学生自由读背。

指名背诵。

我们一起来背一遍。

13.小结。

这首诗写了诗人泊船瓜洲时的所见所思所感,他觉得家乡是那么美,那么可爱,他是那么急切地想回到家乡,这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的家乡多爱啊!

五、扩展学习《回乡偶书》

1.导入。

对家园、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是人之常情。这种感情是无比深沉,无法磨灭的。下面这一首唐朝诗人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大家先自己读读诗,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2.联系现实。

这首诗表现的这种离家多年回到故乡的情景,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

3.齐读。

4.小结。

六、总结

今天这一课我们学习了《泊船瓜洲》和《回乡偶书》两首诗。这两首诗一首写思乡,一首写回乡,读了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爱家乡是一种崇高的情感,我们的家乡是美丽可爱的济源,她如今已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创卫也取得圆满成功,我们邵原更是被评为神话之乡,让我们也为家乡尽自己的一份力吧。

五、板书

泊船瓜洲

远望钟山

泊船瓜洲 春绿江南 赞春、思乡

见月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第二篇】

设计理念

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

二、品味诗意

1、解题目,知诗人。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

2、熟读古诗。(课件出示标有停顿、重音的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全班配乐齐读。

3、品味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三、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已经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那你是从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预设:

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2、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好?为什么?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D。(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江南的景色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他对字词的推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4、入境悟情: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假如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

5、融情诵读:看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融入诗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四、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搜集、欣赏更多王安石的诗歌。

附: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一水间

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只隔

思念家乡之情

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何时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第三篇】

又一个月了,生活在紧张忙碌中前进。这个月在学校,工作又细又杂,没有什么大的事情,25日,上了一节示范课,校长说,给学校的老师提供一点教学思路,于是,我就在六年级讲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上过课,我写了教学思路,作为校本教研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把它放在这里,也算自己的一个资料吧。

这次学校让我在六年级上一节示范课,我决定讲一首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只有一节课的时间,所以不能讲其他的内容了。在讲课前,我没有和学生接触过,要想很好的完成这节课,就要注意课堂的导入,课堂气氛的调节,内容的分析要具体,还要让学生学过之后有所得,所以,在上课前,我精心做了备课工作。

首先是课堂的导入,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就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入手,我提问:“同学们,你有过远离家乡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家?想家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学生很自然的就会说起他们想家,这样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减少师生间陌生的感觉,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紧接着,我又和学生说,大家知道李白想家的时候做了什么吗?他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静夜思》。()那投洒在床前的盈盈月光,无时无刻不在拨弄着游子的心,使他们弹奏出了世上最动人的思乡之曲。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另一位伟大的诗人王安石,走近《泊船瓜洲》。

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在作品中传达出的思想感情,我要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所以,我在讲课时给学生展示了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确读诗需要完成的几个步骤。这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理解,和诗人交流感情。

正是基于这些步骤,我引导学生朗诵诗歌。在朗诵前,还要了解作者的情况和写作的背景,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准确理解。所以我用课件让学生了解作者、理解背景。课件有文字,有配图,图文并茂,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就是指导朗读了。读,就要读出感情,读出诗味来,我提出了朗读的要求:

1、请打开书本,自由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四遍,读一二遍时,注意诗中的几个多音字,读准了,诗的意思你就懂了大半。读三四遍时,你再体会一下,如何读出诗的韵味来。

(生自由读)(我展示课件:诗歌内容,配有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插图)

2、你们读好了么?(指名一人)请你来读,注意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把诗读得字正腔圆。

3、全班同学一起读。注意“字正腔圆”四个字。

4、(再指名一人)老师对你的要求提高点,行吗?看能不能读出一点诗的韵味来。

5、有那么一点味道了。读诗啊,重要的是多读,读好了,诗就算学会一半了。怎么读才能读出诗的味道呢?要注意诗中的节奏,停顿,我们先听一下名家范读。

(我播放课件:范读,这种范读可以给学生深深的感染,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听好了吗?对啦,大家再自由读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自己的味道来。(生自由读,再指名一个人来读)

学生读过诗歌,已经对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继续通过课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品诗:

1、看完了?看懂了吗?诗人此刻在哪里?他的家乡在哪里?

理解:瓜洲是渡口,在长江北岸。京口在瓜洲对面,在长江南岸。钟山,今南京紫金山,是诗人的家乡。

2、诗人离家远吗?有多近?

理解:“一水”指的是长江水,下游段,江面宽约千米。“只隔数重山”指的是仅仅隔着几座山。

3、从这个“只”字当中,你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想法?

4、此时,你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吗?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在讲解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的比较容易,我对诗歌内容进行了分析,特别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分析得比较深入。

接下来是文字的锤炼。“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这个“绿”字,据说诗人作诗过程中曾用到过“过、到、入、满”等字,(板书这四个字)最后定稿时才选定了“绿”字。诗人为何独独钟情这“绿”字呢?(我让前后同学讨论后再说出他们自己的想法,学生能够说出换的几个字,通过朗读对比,也能体会出诗句感情的区别。)我对文字的锤炼进行了分析指导,然后又告诉学生在他们自己写作文时要学习这种炼字的功夫,以对他们有所启发。

学习诗歌,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相近的诗歌作品。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思乡诗,学生能够说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我又给他们介绍了王维的《杂诗》和张籍的《秋思》,以扩展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今后自己学习诗歌时的方法,那就是分类积累。因为语文是需要广泛积累、厚积薄发的。

总体来看,我上的这节课,教学内容比较多,所以有些环节时间显得有些紧张,没有很好展开,效果不太明显。比如最后的扩展,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读过后背一背,对《泊船瓜洲》最后两句的理解,还可以从社会意义角度再深入展开一些等。这节课是和大家交流,对诗歌的教学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路子,在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所以,有问题还需要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泊船瓜洲》教案【第四篇】

泊船瓜洲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绿:吹绿。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5.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创作背景: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也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赏析: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顾,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如此强化政治色彩来解析《泊船瓜洲》诗的诗意,是很有代表性的。

但这样的解析,却存在着无法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处:诗人既想早日辞官,就不可能有奉召回京之欣喜,既想急于赴京上任,也就不可能有想早日辞官的想法,这二者犹如水火,是难以相容的。也有论者断言,诗人此次复出还政,可谓春风得意,大喜过望,那所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恋乡情绪,不过是虚晃一枪的矫情之词而已,是不可以认真对待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骨子里说的是对皇恩的感激,是对新法实施前景的乐观描绘,是诗人内心的还朝施政喜悦的移情于景,诗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乐观的。

上述两论,是历来解读《泊船瓜洲》诗的论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但把该诗作为政治抒情诗来解读,是既不符合诗人作诗时特定的际遇和心境,也不切合诗作自身建构的艺术形象的内蕴的。《泊船瓜洲》应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它的感情基调应是忧郁伤感的,是毫无轻松、喜悦、乐观的色彩可言的。

诗人写作此诗时,已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几年来,围绕着新法旧法,朝廷上无休止地争论和攻讦,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艰难。因而本来就有些消极思想的王安石,在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罢相的坎坷遭遇之后,心力交瘁,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罢官期间,他曾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写闲情逸趣的诗作。对于这次的朝廷以“同平章事”的重任重新起用,王安石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这次的上任,从心情上说,是十分勉强的。而在他上任以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重又回到家乡江宁,过起了舒心适意的隐居生活。

从这次短暂的复出过程可以看出,重新还朝施政并非王安石所期盼的,所热衷的,相反地他还把复出视为畏途而屡拒屡辞。显而易见,在这样的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不在字里行间注满忧郁、伤感、消沉的感情了,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他又怎么可能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喻皇恩浩荡,抒发什么如愿以偿的为复出而欣喜的感情呢? 再从诗作本身看。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诗人对复出还政并无如愿以偿的喜悦,更无急不可待的热切。相反,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乡还未从视线中消失,内心里就已真诚地发出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仕途险恶,吉凶难测,那“何时”二字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蕴含了诗人对险恶仕途的担忧,对施行新法前途的顾虑。诗意忧思深切,格调也十分苍凉,是如闻其声的一声喟然长叹,是诗人抑郁消沉心态的真实自然的流露。

从结句定下的乡愁沉重忧切的感情基调反观,“京口瓜洲一水间”也不可能是在时间上强调船行之快来写诗人心情的轻松愉快了,它与“钟山只隔数重山”一样,都是从空间上强调家乡的山山水水离此时旅次江北瓜洲的诗人距离之近。此时诗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数重山,真是近在咫尺。但空间距离上的近,却反衬了诗人心理距离上的远。因为家乡虽如此之近,但可望而不可及,看近实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还会越来越大,更何况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这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还会更为悲观地想到,将来还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

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以近写远、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惋深切、无可奈何的伤感心情,展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失落感、孤独感。其实,一水长江,数重大山,相间相隔的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很大的,诗人反以近写之,也是为了强调诗人对家乡的强烈依恋,是恋恋不舍的思乡爱乡眷乡之情的自然流露,又何来轻松愉快的喜悦心情呢?

正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浓浓的乡愁的抒发,所以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重心,也不是像一般论者所说的落在了对江南春天美景的描绘上,它的语言重心不是“绿”字而是“又”字。而人们之所以特别欣赏“绿”的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春天美景的生动形象、富有色彩感和感染力的描绘,原因就在洪迈的《容斋续笔》所记载的那一段脍炙人口的炼字故事上。其实王安石在这里并不是要刻意描绘江南春景之美丽,他把诗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绿”字上,他要表达的是“春风”尚且有情,还知道一年一度“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无限乡愁的真实写照。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看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并不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而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

《泊船瓜洲》教案【第五篇】

配图解诗,整合资源师:因为是(上北下南)好,我们把它们的位置调换。请大家对照自己的图画,你觉得这位同学的图还需要补充吗?

生:(板画)要补上月亮和诗人。因为"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明亮的月光什么时候照诗人回家。

师:那"明月"画成小船样好呢?还是画圆月好?

生:随便怎么画都行,只要能照诗人回家就行。

生:画圆月好。因为"明月"是说明亮的月光。

生:我也觉得画圆月好。因为圆月有皎洁的月光,仰望星空,更能勾起诗人无限的思乡情怀。

生:八月十五,中秋月儿圆,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圆月更能看出作者想还乡。

生:(板画)除了画圆月,南岸要画些绿草。因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

师:那北岸画吗?

生:不用。诗中只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没说长江两岸。

生:我觉得要画。长江两岸不就是隔着几十米,最宽上百米吗?春风会把两岸都吹绿了。

生:那"春风又绿江南岸"应该理解为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

师:是啊,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可诗人为什么只说"春风又绿南岸"呢?

生:因为诗人家乡在南岸,春风吹绿了南岸,强调诗人难忘家乡。

生:其实两岸都有绿意,诗人只是突出南岸,因为南岸有自己的家,他是多么想回家啊!

师:大家能结合生活体验,说得很有道理。据说,这"绿"字作者曾改过几次,最后选定它。你们猜猜作者原先可能用什么字?

生:吹,春风又吹江南岸。

生:来,春风又来江南岸。

生:……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作者为什么最后选定"绿"字?

生:因为"绿"可以看出春天来了,到处充满绿色。

生:因为"绿"可以看出万物复苏,富有生命力。

生:这"绿"字看出景色美,体现作者热爱家乡。

师:同学们理解的很好,有从内容领会情感,又从情感这个高度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这又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内容——情感——内容)。现在,我们对照课文插图,看看它与我们画的什么不同?

生:多了两只大雁。

师:为什么多画两只大雁?

生:画面更好看,有静态,又有动态。

生:说明长江两岸环境好,有"绿"才引来了大雁。

师:看来,春风吹绿长江两岸,还吹来了大雁,有静态美,还有动态美,课文插图的作者水平就是不一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知道,课本封底有写着。

生:插图作者有四个人,我们不知道是哪一个?

生:他们可能是合作画的。

师:这有可能。我们不是也在提倡合作学习吗?

生:写封信给人民教育出版社问一问不就明白了吗?

师:对,凡事就要弄个明白。同学们写信问的时候,顺便帮老师问个问题:课文插图,为什么把诗人画在下边呢?你们知道吗?

生:(交流)

师:(提示)人在北岸,景在南岸,这样的'图看起来给人感觉会怎样呢?

生:作者这样画,符合生活(视觉)实际。人看景物,画图总不能人在远处,景在近处。

师:作者画图,总是与生活实际相吻合的,这又是画技高超的一个体现。为便于理解,我们可以给书中插图加个方向标,怎么加呢?

生:画个箭头向下,写个"北"字。

师:现在给大家一个机会,把自己的简笔画补充修正,使它符合生活实际。

……

感悟:

一、探究学习。语文学习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形象性,学语文重在感受、体验。教师让学生诗意图示形象化,刺激学生兴奋神经,并且以此引导慢嚼、细品、深悟,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师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巧设问题,情中有理,理中有情,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

二、资源整合。拓展语文空间,建构多种资源整合的立体的语文校本资源,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整合了美术绘画、自然地理(方向、圆月)、环境保护等学科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三、回归生活。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师努力增强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沟通生活库存与言语实践的联系,使儿童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课程学习的广阔开地。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304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