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科学教案(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25405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六年级科学教案(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查阅有关节能和开发新能源的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能够围绕白炽灯与荧光灯哪个效率高,展开探究活动。

3、能够对未来住宅如何利用自然能源作出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节约能源。

2、知道什么是新能源。

3、知道如何开发利用新能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

2、树立节能意识。

3、体验到要用发展的眼光开带能源问题。

二、教学重点:知道如何节约能源。

三、教学难点:知道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方法及合理性。

四、教学准备:白炽灯、节能灯、各种资料等。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导入:

1、复习: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2、检查风能转换模型制作情况。

3、评比。

4、揭题: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面对日益枯竭的不可再生能源问题,我们人类该怎么办呢?

5、板书课题。

二、探讨如何节约能源。

1、了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事例。

过渡: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交流。

我们为什么要节约能源?

小结。

2、探究白炽灯与节能灯的效率比。

出示:白炽灯与节能灯。

这两个灯泡大家都见过?

当灯泡点亮的时候,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你们家里主要用哪种呢? 为什么?

学生交流。

实验分析:

预测哪个效率高

演示实验,学生记录数据。

分析数据交流。

3、小结。

三、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及开发新能源。

1、过渡:人类为了提高利用自然能源,科学家想了很多方法。

2、看图思考:

这是一座未来的住宅,仔细观察,它在哪些方面有效地利用了自然能源?

3、学生观察讨论。

4、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投影提醒)

你能看懂这幅图吗?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

这幢房屋是如何利用自然能源的?

这幢房屋为什么可以节能?

有哪些节能的方法?

5、小结。

6、认识太阳能的作用。

太阳能是能源之母,为什么这样说?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太阳能?

为什么太阳能将是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7、了解我们可以开发新的能源。

阅读P52 。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四、巩固应用

1、现在有很多购房着喜欢景观房,特别喜欢有落地窗的房屋,请想想,落地窗在能源的利用上有哪些优劣?

2、

五、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出份能源小报。

板书设计

4、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自然能源 太阳能

(可反复利用) 地热

风能……

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教案【第二篇】

教师要牢牢抓住科学课堂这个主阵地,以教材为依托,基于学生的经验,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和使用教材,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阅读能力,下面为大家分享六年级科学教案,欢迎参考!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 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六年级科学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课时

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一、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1.谈话: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对太阳系行星运转轨道的认识,我们进行一项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2.讲解游戏方法:操场中心由一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8位同学举着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进场。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谁走的路线离“太阳”远近的次序错了则出局,全部走对后开始第二局。(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不要在地上画出轨道圆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确定自己离太阳的远近和“运行轨道”,同时让那些走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

3.学生游戏,并在活动中熟悉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建造模型

1.提问: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2.学生思考汇报,教师小结,指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计算好之后会发现“土星”已经距离“太阳”有143米了,一般学校的操场已无法完成这样的建模活动,如果算上最远的“海王星”更是距离“太阳”有451米之遥!

3.将一颗直径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阳,在草场上分别量出距“太阳”米、米、米、米、

米、米、米和米的8个点,在这些位置上安排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一次“太空之旅”,当走到某一行星前时,不仅强调该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关系,还可以邀请同学说一说他们自己对该行星其他特点的认识。

4.小结: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

2.会查阅资料,并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教学准备

各种有关太阳系天体介绍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

一根米长的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1)播放录像:太阳系各天体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教师提问:关于刚才播放的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2.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例如:太阳有很强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能量使得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还在不停的运动、天体之间有磁场在不断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中使得它们不停地运动。

(2)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板书要点。

3.制定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取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别的小组方案中明显的问题或漏洞,帮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

(2)教师在各小组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当学生按研究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当研究方案出现问题,到了不修改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时,教师可提供指导。

5.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

6.办专题小报。

(1)学生小组讨论完善专题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2)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专题小报。

(3)根据学生专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第二课时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谈话:猜想一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影响行星公转周期的,把你的假设写在实验记录上。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5.在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并给予评价的基础上,讲解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其次,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橡皮塞旋转形成的圆代表行星的轨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第三,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

教师在组织同学开展此项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事项:

(1)先组织学生进行假设,例如: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短。然后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2)在此实验中,保持橡皮塞的匀速运动是操作难点。为此。课文设计了套管装置,使实验者能利用重物砝码来显示橡皮塞是否匀速运动。在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在橡皮塞转动过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绳长保持不变时,说明运转基本达到匀速,这时开始计时和记录橡皮塞转动的圈数。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绳子上用彩笔或贴纸、橡皮筋分别标出离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学生控制转动橡皮塞的力量,使转动的半径保持恒定。

(4)要求学生每次转10圈,然后用转动所用时间除以10,要至少重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为其公转周期。

(5)注意小组内学生的分工合作。可通过小组讨论或指派的方法,确定转橡皮塞、计时、记录、监督的人选,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本活动适合在操场上散开进行。

6.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写下来,从而验证假设。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8.谈话:在这个实验中,你还发现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还有其他方法吗?

4、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162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