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49529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篇】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1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1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略)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二篇】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所作。本文的题目就与众不同,实际文题应该是“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作者巧用逗号,取代了“是我”,题目对本文主题高度概括,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觉得大自然好像诗那样,给人以美好的享受。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娇丽多变的景象,按时间的顺序展开,从对自然的朦胧之爱到赋予自然诗化的情感,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然的感受不断发展的心灵进程。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本文语言富有诗意,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思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每段的前标明时间的关键词,纵观全文,明白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不同时期,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所接触环境的逐渐扩大,加之所学知识的增多,视野不断开阔,对自然的感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看到的自然之景到由景而生的特殊感情进行深刻的理解。本文想象丰富,调动学生的思维,动手操作,力求把作者的想象转化为图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并积累好词佳句,学习时按作者的描述拓宽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的共鸣。为写作打好基础,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纯真的刻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感受生活与自然的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读写“酷爱、幼稚、抒情、遥远、搅动、弥漫、诗情画意、凝思、遐想、脉脉相通、写照”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特有的感受。

教学准备:

师生可以在课前收集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相关作品(诗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1.导言:同学们,我们在成长在进步,我们耳闻目睹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低头在水边玩耍,抬头望见空中的云霞,让我浮想联翩,郊游让我大开眼界,外出求学之际,我心旷神怡,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板书课题: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2.解题:看课题,你知道“大自然”是谁心中最美的是吗?(我)文题用逗号取代了“是我”我具体指谁?(宗白华)

3.简介作者宗白华:(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事?

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象引发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用笔标出自然段,并找出自然段开头一句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圈起来。观察这几个词,看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按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3段)并概括段意。

第1段:(自然段)写孩童时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2段:(3自然段)写少年时大自然引起的奇异的情感。

第3段:(4~7自然段)写青年时与大自然结成微妙的音符。

三、仔细品读,理解感受

1、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思考,找出作者在每一段时间内,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所产生的特殊感受(想象),说说你对这种感受的理解,并读一读。

2、交流感受,朗读体验

学习第一段,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时候,天空的白云和石桥畔的垂柳,云谱。)

小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孩童时候。板书:孩童

作者见到云联想到什么?找一找写云的句子读一读,读的时候语调要错落有致,表达出作者的兴奋点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间。边读边想象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都是什么样子,并在书下边的彩图上有简笔画出各种云的示意图。练习读。指名读。(略)

刚才我们画了一些云的示意图,说说你对作者这种幼稚的幻想的理解。板书:幼稚

(目的:唤起自己孩童时对所钟爱的事物的体验。)

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是他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迷恋大自然的脚步越走越快,作者郊游去的地方,景色宜人,我们也一同去看一看吧!用“——”画出所去的景点及见到的景物,用“~~~~”画出作者的感受,体会凄凉的感觉与幸福之感结合的奇妙之情,练习朗读。

教师小结:小时候,作者无论是一人观赏,还是与小伙伴郊游时,他都被大自然的秀美与深邃所陶醉,痴迷于自然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并觉得自己与自然合二而一,飞升远去,显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此时作者的想象叫幻想。

板书:幻想

你也有过如此入情入境的时刻吗?说一说。

(目的:启发学生想象)

这一段的板书我们也学习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老师教学生连词成句,使板书成为:孩童幻想幼稚起

接下来我们学习学习第二段:

十三四岁我们叫做少年,板书: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已经成为一名少年,大自然又引起他哪些奇异的情感呢?板书:情感第3自然段内,有时间,也有作者的感受,但没有具体写出所见到的'大自然的美景,结合你现在的年龄,替作者添补上他所见到的景物。说说你的奇异的幻想。

(目的:联系实际联系进行说话训练)。

作者长大了,有自己的观点,自信,突出坚定并活泼好奇之意。板书:奇异体现我对自然的爱越来越真切。

这一段的板书,谁愿意概括?尽量让学生完成。

.板书:少年情感更奇异

下面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第三段:

学生汇报

板书:好音符

师小结:作者17岁时到青岛德国高等学校中学部修读。此时他已经是一个青年了。板书:青年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岛是海滨城市,他可以经常去看海,大海浩瀚无垠、气势不凡,是生命的发源地,面对有这样特征与内涵的事物,他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与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出一种理性认识: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象征”用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与特殊意义有相似处或必然的关联。大海气势壮阔,又是生命的发源地,与世界和生命之间关联紧密,作者抓住了关联产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联想。这种联想是微妙的。板书:微妙

这一段的板书:青年微妙好音符

作者引用朋友的诗句,体现出他爱诗,写诗,读诗,因此作者“心中涌起美诗意”

板书心中涌起美诗意

3、通读全文,体会情感

师:思考作者喜欢写诗,与大自然有什么关系?

(作者是我国的美学家,还是诗人,是大自然给了他诗的灵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诗)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的诗《我生命的流》。

四、阅读鉴赏,突出特点

1.写景,并直接抒发感情。找到有关的句段。

2.全文运用想象手法,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指出具体的句子。

板书设计: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1.按时间顺序(小时候)孩童幻想幼稚起

2.写景,产生联想(十三四)少年情感更奇异诗情画意

3.语言优美(十七岁)青年微妙好音符想象丰富

4.层层深入结尾扣题(上中学)心中涌起美诗意

第2课时

一、回顾全文,概括内容

课文讲了什么事?(作者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物引发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背诵佳句

1.指名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比赛背诵。

三、迁移练习,巩固生字

1.识字写字同时组词。教师有针对性的范写。

2.理解词语:酷爱、幼稚、抒情、遥远、搅动、弥漫、诗情画意、凝思、遐想、脉脉相通、写照。

3.照样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

(晓雾弥漫)的海()的海()的海()的海

4.添音节

脉脉()含情的春水,滋润着正当勃勃生机的山脉()。

5.摘抄自己喜欢的妙词、佳句。

四、实践拓展,读写结合

回忆你所见到的自然景观,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对它很有感情,写写自己的感受。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三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并理解这个词: 啼(tí)啭(zhūàn) 形容鸟儿婉转地叫。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二、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 / 无字的歌谣,神奇地 / 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 / 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 岩石、每一片 / 树叶、每一丛 / 绿草,都变成了 / 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d飘飘洒洒的雨丝 /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 /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 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三、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四、作业

完成同步习题相关作业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威胁、弥漫、衰弱、喜出望外、瞻仰、奄奄一息、收敛”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相互交流最感动的地方。

3、运用学习方法,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体会红军战士团结友爱、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运用学习方法,通过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颧”字的读音是“quán”;“弥”字的读音是“mí”,不是“ní”。

2、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并查找资料,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表达运用

在充分理解文本后,以“老班长,我想对您说……”的形式写话;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红军故事娓娓道来,一颗红星亮闪闪

1、视频导入。

同学们,关于红军长征你了解多少呢?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讲有关红军过草地的故事。(课件出示红军过草地的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

课件出示:

远远望去,草地似一片灰绿色的海洋,不见山丘树木,没有村寨道路,一眼望不到边。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直至被完全吞没。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变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所以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没有在战场上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地死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地,一起去看看那位伟大的老班长。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音乐和图片,让学生用多重感官参与课堂,让学生轻松地感知画面,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受到更真切的感染。

板块二文本故事初次读,班长形象眼前现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查字典等方法读准字音,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

颧(quán)骨威胁喜出望外收敛弥漫衰弱瞻仰奄奄一息

3、检查学生读准字音。

“颧”字读“quán”。

4、借助查阅资料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互相交流理解不懂的词语。

5、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指名学生概括,全班同学补充:课文叙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

6、小组合作学习。

按照故事的发展,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7、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板书:接受任务护送病号壮烈牺牲永远怀念)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从自由朗读课文开始,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再到要求掌握课文中字词的正确读音;最后是概括文章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板块三文章描写细细品,红军精神心中立

1、学习第一部分。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老班长的任务是什么?

画出文中对老班长外貌描写的句子,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在文中寻找重要信息。

②在自己读完之后,小组交流。

③全班汇报,重点交流老班长外貌描写的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课件出示: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①指名读外貌描写部分。

②提示:重点从“背有点儿驼”“布满了皱纹”等描写去感受人物形象。

③预设:快四十岁,却显得苍老,可以看出老班长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

2、合作学习第二部分。

(1)小组合作学习:在护送病号的途中,老班长是怎样做的?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写上批注。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课件出示:

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

预设1:班长因为没有吃的感到忧虑,所以他整夜合不拢眼。

预设2:从“喜出望外”可以看出发现了鱼,对班长来说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

(3)指导朗读:分男女生读。

(4)小结:抓住关键词体会老班长的心情。

(5)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作批注,再读一读。

①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课件出示: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②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③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老班长的可贵精神。

3、学习第三部分,感悟老班长的高尚品质。

(1)快要走出草地时,老班长怎么样了?

(2)老班长奄奄一息,却为什么不喝鱼汤呢?

课件出示:

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3)学生交流。(舍己为人,忠于革命,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4)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找——圈——议——悟”的学习向导,深入文本,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有读有思,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

板块四“金色鱼钩”入人心,革命精神世代传

1、学习第四部分。

(1)老班长永远留在了那片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鱼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探讨。

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写鱼钩,实际上是在写老班长,他亲手做的鱼钩挽救了三个战士的生命,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永放光芒!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拓展延伸。

(1)课后收集有关红军的故事。

(2)写写你想说的话。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现在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对老班长或其他人说的话吧。

课件出示:

老班长,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抒发自己的情感,以“老班长,我想对您说……”这样的写话形式结束课文,不仅升华主题,也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文叙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在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

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我提前让学生查阅资料,在课文导入时也别出心裁,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音乐和图片,让学生用多重感官参与课堂,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2、带着问题阅读文本。

本文是1篇略读课文,内容篇幅较长,不过好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快速阅读课文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所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有读有思,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124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