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62847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

一、教学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清清的溪水》。

二、教材分析

这是1篇既有时代感,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课文里有11个自然段落,分为“溪水变黄---变黄的原因---溪水变清”三部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毁掉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就会使溪水受到污染,变浑,要使水变清,就要多栽树。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比、赛、负”等14个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3、自己观察图画,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溪水的特点。

4、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溪水由清变浑,想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五、教具准备

大象、棕熊和白兔的头饰、图片,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及奖品。

六、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请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圆柱形玻璃瓶、镊子、小棍、水、牙签。

教师演示:小黑板几块。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片。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师: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猜测一下,我们今天会研究什么?(研究土壤)

师:“土壤”我们在三年级研究过,四年级学习岩石时也提过,你们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板书:“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翻看课文,读课文第一段。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么?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对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师:这是一份刚从地里挖来的新鲜土壤,把它倒在一张白纸上。材料员拿出白纸放在桌子中间,再把新鲜的泥土倒在白纸上,同学先用肉眼仔细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书本第3页的表格中。

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汇报: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有水分、动植物活体或残体、沙子、黏土、腐殖质等)。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 ,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板书设计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 大多数金属 热胀冷缩

(锑 、铋 ---- 热缩冷胀)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指导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初步了解的构成及其功能。培养他们科学用脑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进行初步人体科学的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人的神经系统图,人体神经传导信息图,人脑外形图(或人脑模型),人脑功能示意图(或使用相应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话:

1、我们已经认识了人体的哪些器官,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天气渐渐变暖了,被称为“四害”之一的蚊子又渐渐多起来,干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你发觉被蚊子叮咬时,你会作出什么反应?

3、做一做这一反应过程,讨论一下你是怎样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一反应的?这一反应过程是靠人体的哪些部分来指挥和协调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人体的神经系统图。

(2)讨论:你通过阅读知道了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问题?

(3)出示“人的神经系统”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自由发言,并根据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4)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2、指导学生认识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

(1)学生分组实践:去拿桌上的苹果(或钢笔),说一说从看到拿的过程。[先是眼看到苹果,并把这个信息由视神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脑决定“去拿这个苹果”,这个命令由传出神经传到手上的某些肌肉,这些肌肉收缩,这样就伸手拿到苹果了]

(2)计算一个米高的人,光脚无意踩上一燃着的烟头所作出的反应过程要用多长时间?

(3)讨论并汇报: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一是单向传递,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两种;二是速度快,100米/秒。

3、指导学生认识脑的构造及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1)观察:课文上脑的外形图(或挂图、人脑模型)。

(2)讨论:①人脑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②大脑各部分有哪些功能?

(3)汇报并归纳小结:人脑中有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称为左脑和右脑,大脑(对照大脑各部分机能图)中各部分的分工不同,不同部分分别管理书写、运动、感觉、视觉语言(阅读)、听觉、视觉、识别等,但分工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各部分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4)根据大脑各部分机能在插图上的相应位置认识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4、对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知识教育。

(1)阅读课本第25页。

(2)讨论:根据大脑的活动规律,谈一谈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用脑?(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每天不少于9~10小时;二是不连续很长时间做一种工作,而是要交替进行各种工作;三是经常用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大脑反应灵活。)

课后感受:学生对脑的结构与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

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

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

4、小组活动:分组测量。

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6、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7、三分钟热身活动。

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

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

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靠平静时的次数了?

四、拓展延伸

1、小资料: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呼吸频率

年龄每分钟呼吸次数

新生儿40—50次

5岁儿童20—30次

10岁少年25次以下

15岁青少年20次以下

成年人16—18次

心跳频率

年龄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140

3岁儿童110

4岁儿童100

10岁少年90

成年男子70—722

成年女子76

德国综合理科教材(初中版2)。感觉这些数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所以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向学生作推荐。

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资料来自学一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126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