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一篇】
小学生创新性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的思想很纯净,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正处于努力向世界探究的阶段。社会是复杂的,小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必须受到正确的引导,接受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在我们的关注中茁壮成长!小学生思品课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法律常识﹑生活常识﹑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等方面内容。
一、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原则
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全国各地大同小异,课程标准要求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拘泥于课堂与书本,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变革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走出课堂,到社会去感受生活,融入社会,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通过参加老师组织的各类社会活动,真实感受领悟课本内容,从而进行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发展。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开展,必须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内容和教师的教育引导。小学生年龄小,思想意识模糊﹑不稳定,对其进行思品教育时需把握几个基本准则。
1.针对性的突破。从教育教学方面来讲,针对性是指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使其形成的不良习惯和不正确的认识得到及时改正,避免误入歧途。小学生中发生这类问题的有很对,这就要求我们思品课老师要针对事情的严重程度和来龙去脉对他们进行教育,列举身边事实,引导他们吸取教训,认识自己的过错和鲁莽。
2.多样性的坚持。多样性是指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课堂讲解、课堂讨论、专题班会、社会实践……各种教育形式都有其适用的价值,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思想品德课的开展的效果。
3.示范性的坚持。这一条主要是针对思品课教师的行为而言,它要求我们思品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说到做到,决不可说一套做一套,坚持身体力行,做学生的好模范、好表率。因为,小学生的模仿欲望和能力极强,而思想又不成熟,很难判断一个行为的好与坏,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教师在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讲究卫生爱护公物”等德育要求时,教师必须首先做到,不然学生会产生比较的心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德育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必须“言必行、行必果”,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坚持示范性,保障对学生的德育教学效果。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开展的创新性
优化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做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首要任务。优化是针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育资源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优化的目的是在思想品德课上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最终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1.改变固定的课堂教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特性,行为教学替代呆板的讲授更适于小学生思品课的开展,因为它是小学生乐于适应、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1)首先,思品教学要打破场地的限制,教师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的场所去进行活动,或者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例如,课本上讲到《上下楼梯靠右走》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楼梯口,讨论我们在上下楼梯时,为何要靠右走?并及时地进行上下楼梯走一走的活动。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亲身体会,更会理解为什么上下楼梯要靠右走,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自觉的遵守这一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合理利用身边资源,开展思品教育。只要有心,你就会发现,其实教育无处不在,学校中时时处处蕴涵着教学的良机,而良好的环境熏陶能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合理利用学校的墙壁资源,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校园环境布置中多一些与思品教育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图片,很自然地与思品教育结合。另外,充分利用班内的展览角、板报、信息角等资源,使其与思品教学联系起来,从而深化思品教育。
(3)创新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与形式。我们都有过这种体会,亲身经历的事记忆最深刻,理解也最透彻。因此,思品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味道,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幸福……若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的思品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必须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上的认识,而不是给予学生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使小学生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地产生良好的行为。
(4)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我们做思想品德课程设计时,要多做一些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手动脑的课程安排,这样的思品课可以锻炼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设计一个环境保护体验课,通过一个小小课题的研究,不仅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
2.思品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引领
小学生在上思想品德教育课的过程中,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想法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这就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变数。因此,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反而可以利用这一变数,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对话信息,引领对话,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才能提升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才是对充满灵性和发展的学生生命的尊重。
3.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开展小学生思品课教育
万事万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社会科技文化在变、小学生的思想在变、教育教学方法在变……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拿着一成不变的教案照本宣科的对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课教育。因此,我们在开展思想品德课教育时,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课本和教案,做的既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实现“三分在课堂,七分在课外”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应该灵动多变,既包括书本内容,又容纳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真正实现思品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
三、结束语
所谓创造性地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就是要求我们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创新性地开展思品教学,思品教育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稚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3.
[2]王清平。放眼生命的成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新视野[Z].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04.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二篇】
关键词:三丰富;提升;品社;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063-02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只重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思想。由于教材中的内容有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遥远,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就不能较好地内化到学生的道德经验之中。所以,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不能把学生局限在课堂上,更不能局限在教材内容中。下面,笔者就结合泰山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真诚对待他人》这一课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
一、联系生活实例,丰富道德资源
核心教学片断一:
课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真诚对待他人的例子。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朋友吗?生:有。师:那么,你们认为朋友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应该是什么?生:要信任对方,不能欺骗对方。生:要诚信,不能说假话。师:对,朋友之间要真诚相待,要诚信。没有诚信就没有朋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真诚对待他人。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生活中真诚对待他们的人与事,说一说他们是如何真诚待人的。(同学之间交流)师出示一封来自同桌的忏悔信,让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思考:
1.“我”是在什么情况下给同桌写信的?
2.如果你是那位同桌,你会怎么办?
3.想一想,当这位同学发现了这封忏悔信之后,他会怎么做?
4.想一想,后来这两位同学会怎么样?
思考: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真实的生活,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认可,更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中,从学生的调查中,从发生在社会上的典型事件中,精选课程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对学生有强烈的情与理的“冲击力”。就像案例中,我从学生生活中与社会事件中选取了一些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搜集来的发生在身边的一些诚信故事。由于都是学生亲眼看到的,或者亲耳听到的,所以就容易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为他们的道德形成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阅读一封来自同桌的忏悔信,并让学生讨论。因为丢东西或者错怪同学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当错怪了同学时,应该怎么做,这里就给学生指明了方向。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进入真实的道德环境中,让学生对这些真实现象进行评判,实现自我教育。
二、结合时代脉搏,丰富道德标准
核心教学片断二;
师:真诚对待他们也需要符合法律,要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真诚要有道德底线,也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要以诚相待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个故事,讨论一下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的做法对不对。(师投影出示《明山宾卖牛》的故事)
生1:我认为明山宾的做法是欠妥的。虽然你告诉买牛人的真实情况,但是不应该退钱给他。因为当时他买牛的时候,牛是好的,并没有病,即使不告诉他,也不能说自己不真诚。生2:我认为明山宾的做法是对的。因为虽然牛目前没有毛病,但是如果买家稍不注意喂养,就有可能旧病复发,所以我感觉明山宾是一个真诚的人。但是我认为买牛的人行为不好,人家告诉了你牛有毛病,你应该感谢明山宾才对,就不应该再向明山宾要回一些钱。所以我感觉买牛的人不厚道,就欺负明山宾的老实与真诚。生3:我认为买牛的就应该要回一些钱,因为这个牛是次品。在买牛时并不知道,如果知道了,他还不一定买呢。所以也不能说人家不厚道,也许他对待其他事会比明山宾做得还好呢。生4:我认为二者的做法都对,就好比我在一个商店买了一个次品回家,虽然我当时不知道,但是回家后知道了,我还是可以选择退货的,甚至我还可以商家。思考: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变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与改变,也许以前的一些认为合理的东西而现在却不合理了。现代社会的讲诚信有着比过去更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涉及到道德层面,而且还涉及到法律方面。当我们期待每一个人在做好自律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行为合不合法。
三、直面社会问题,丰富道德策略
核心教学片断三: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做一个真诚的人呀?生:想。师: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真诚的人呢?下面几位同学的做法,你能帮一帮他们吗?
1.学校开运动会,小明要把自己的运动鞋拿给同学穿,但是妈妈却不同意。这时,小明应该怎么办?
2.王宇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就对教师说自己的作业忘记带了,放在家中了。
3.李飞在学校与别人打架。当李飞母亲问王成,李飞在学校的表现时,王成应不应该把李飞在学校打架的事告诉他妈妈?
4.张亮与陈良约好下午放学后一起打球,但是张亮放学后却忘记了,没有去。从此,陈良就再也不理张亮了。说一说他们两个人的行为是对还是错的。
5.活动课上,高强没有按教师的要求来制作小飞机,而是自己别出心裁地进行设计,结果失败了。这时,你会怎么做?
思考:
学生的道德品质只有在直面现实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才能强化学生的道德意志,让学生在以后的与人交往中有参考对象、拥有正确的言行。所以,在核心教学片断三中,设计了几个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来让学生帮着想办法。学生在想办法过程中就把自己的道德品质给暴露出来,就可以及时纠正这些道德品质,从而丰富学生在解决有关道德问题时能有一系列的策略,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有效地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三篇】
关键词品德学科 社会实践 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79-0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课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品德学科社会实践课型常见问题的分析,进行了社会实践的策略探究,形成了社会实践的基本操作流程,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成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常见问题与分析
1.重“安全”,轻“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都明确规定学校有保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的义务,且更多文件也规定领导的相关责任。安全问责制的实施加大了领导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同时,“安全第一”这一前提也导致许多教师为保护自己和学生而取消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殊不知学生的认知水平是由感性向理性螺旋式上升发展,品德中学到的一些道德认识如果只是宣而不为,那就很难令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
2.重“结果”,轻“过程”
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成长,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目标。可在现实的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过于追求实践成果,带来的仅仅只是一些结果汇报、成果展示,而往往忽略了实践过程、活动本身所带来的一些思考。认为实践活动无非只是一个活动而已,忽视了在这个实施过程中作为一个人应有的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情操,或是一个人对自然、社会应尽的责任。我们往往也忽视了活动前延后续的特点,所以我们的目光不应仅仅锁定在结果上,而应聚焦在其过程上,和在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上。
3.重“校园”,轻“社区”
品德课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材,品德课教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应当“走出去,请进来”,实行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教师与社会上特殊老师的合作。但目前,我们更多地发现,品德老师因为怕麻烦,把社会实践的范围压缩在校园里,学习《春天在哪里》,就带领学生到学校植物园里去转一圈;学习《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就组织学生到校园或校门口去捡拾白色垃圾……如此实践,学生根本就没有与社会亲密接触,学生的体验也是浅层次的。
二、实施策略与内容
1.确定主题,制定方案
这个环节是社会实践课型的关键点。只有确定实践的主题,制定明晰的调查方案,学生才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保证实践的质量。教师要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选好主题,并进行方案的策划。
如学习《在公共汽车上》一课,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公共汽车乘车环境的调查”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在方案策划的过程中,要求用好家长资源,要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一次乘车体验,并要让学生在乘车过程中去发现值得赞扬或应当批评的行为,然后让学生带着体验走进课堂,实现与文本的沟通和对话。
2.合理分工,开展活动
在主题、方案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小组长要根据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分工,每个人根据实践的要求领取任务,实践的目的就更明确。还是以《在公共汽车上》为例,学生根据主题和方案,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领取自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进行社会实践:擅长设计调查表的,进行调查表的设计;比较会动脑筋的,就进行调查内容的策划;乐于与人交流的,就成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小记者,通过采访了解乘车环境的现状;擅长总结的就把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就准备在课堂汇报的时候进行汇报。但虽然各有分工,社会实践的过程需要小组成员全程参与。
3.调查实践,记录信息
小组成员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下,开展调查实践活动。在调查实践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家长和辅导员的全程参与,确保调查实践活动的安全开展;其次,需要整合实践资源,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再次,根据事先的分工,让组员进行相关的记录,尽量把原始的数据记录清晰,或者可以用数码相机记录调查实践的过程,为小组汇总积累最原始的数据。
4.成果汇报,互动交流
小组将成员调查的信息进行汇总,并从汇总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小组调查实践的结论,组长或组员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汇报时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组与组之间进行互动,可以通过“有一说一”“你问我答”等互动的形式,把实践的目标、过程和认识说清楚、说透彻,并通过小组互动交流,实现组与组之间思维的碰撞,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5.提升认识,课后拓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第四篇】
一、课堂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原大纲是这样表述的:这一学科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而新课标却做了重大的修订:这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尽力做到把教材的教学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如在《我是学校的小主人》教学中,笔者没有像往常那样照本宣科的讲解学生该怎样做,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作为学校的小主人”应该怎么做才是“称职”的小主人,讨论完分组汇报。结果学生例举了校园生中活存在的主人公现象例如,作为校园的小主人,见了地面上有垃圾会及时捡起来放进垃圾池,让校园保持干净整洁;看到低年级小同学追逐打闹或做危险性游戏会及时制止,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影响学习;遇到需要帮助的同学会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等等。没有了以往道德的说教、行为规范和准则的灌输,通过学生相互的发言、影响和启发,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
由于课堂教学设计与小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近距离的通道,形成了密切的关系。所以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课堂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来组织课堂的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来组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有适应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1.引导学生收集资料
交际和活动能力是小学生走向社会,从事社会活动的最主要的能力,因此,学习每一单元,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挖掘能力发展点。
如在学习《寻访“三孔”》一课时,给学生布置了自己独立动手或者合作收集关于“三孔”文史资料、历史典故、故事传说的作业,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导游,向班里的“小游客们”介绍“三孔”。
2.引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引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旨在让学生走近社会生活,阅读、理解文本。在学生已有体会的基础上,必然会理解得更深刻。如教学《学习是苦还是乐?》,在“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个探究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案例会使学生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了教学育人和生活育人的目的。
三、社会实践应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中,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感受到德育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因此,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