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618066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辩认其余三个方向。

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并且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3、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教具:小黑板 字条(打印)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老师第一次来到石良完小,谁能给帮老师一个忙。介绍一下 校园的情况,分别找一找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建筑?我有一些了解了,感谢同学们的介绍。

一、 课前小游戏,导入新课(复习东南西北,起立,指说)

现在,上课(师生起立问好) 咱们来个小竞赛,看哪个小队的同学反应快,回答流利、干脆。准备好了吗?想一想,你现在是面对什么方向,(三个小队分别说)?再一个问题:你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为什么老师提同样的问题,而你们的回答却不一样? 这节课咱们来研究方向与位置。(板书)

二、联系实际,自主探究

1、刚才,同学们给我介绍了校园的情况,我也找了几个建筑物,你们知道它在校园的哪个方向吗?(厕所 操场 科技楼 食堂)(东 西 南 北)从你现在的位置来观察,它在你的哪个方向?从你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来找一找?

2、为了让我更清楚地认识校园,请同学们再帮我一个忙。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填在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图上,制成一个平面图。利用你们已有的经验,开始独立完成。(生独立完成平面图,师巡视指导)

3、请3个学生把不同结果板演到小黑板上,并让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讲明白是面对哪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什么建筑?后面?左面?右面? (转身,分3个方向演示小黑板,并标上方向。演示完成后再把小黑板集中摆放。)

4、同学的平面图都有道理,但为什么不一样?同一个校园,平面图却不一样。怎么办?所以必须统一规则。在国际上人们绘图或者平面图时,规定按上北,下面就应该是(学生说,师板书到中间)以后再绘图的时侯就必须按这个方位。 再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按到方位图上。哪个平面图是符合这个标准?为了看的更明白,再加上方向标。

5、这两个图怎么变一变让它也符合标准?(旋转,也标上方向标。)

三、实践应用

1、 实小平面图

通过这个图,你说一说知道学校的哪些情况?

2 做一个学校周边环境平面图

师: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制作一个平面图。调查一下学校周边的情况?(板书东埠 西埠 下河头 石良集 )把它们写到另一张纸上,做成一个平面图。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

2、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除法的估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分钟计时口算)

口算卡:

50×9= 60÷20= 40×8= 80÷40=

300×3= 120÷30= 20×3= 180÷60=

60×4= 240÷40= 80×5= 420÷60=

50×9= 240÷60= 6÷2= 400÷80=

24÷6= 720÷90= 40÷8= 359÷40≈

90÷3= 220÷18≈ 80÷4= 80÷38≈

60÷5= 62÷20≈

二、谈话:

师:今天我们学习什么?

生:口算除法。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看屏幕上知道的。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老师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个优点,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三、1号学案:

知识点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自学 限时5分钟)

1、请打开书78页,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80个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求:( )里面有几个( )。

所以用( )法计算,列式是( )

2、研究口算方法:

方法一:算除法想乘法

因为20×( )=80 所以80÷20=( )

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因为8÷2=( ) 所以80÷20=( )

3、请你完整的列式解答

时间差不多啦,你完成了吗?看看你的同桌,如果两人都完成,交流你们的学习结果,如有困难,先求助同桌再四人小组合作。

没有问题请总结归纳:

整十数除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①

师:有问题吗?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知识点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5分钟哦,你能行!)

83÷20≈ 80÷19≈

想:观察发现,( )接近( ),所以在计算83÷20≈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83÷20≈( )

同理,( )接近( ),所以在计算80÷19≈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 )÷( )=( ) ,所以80÷19≈( )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很简单吧,同桌看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吧!“小结”看黑板,和老师的一样吗?

没问题就试试看,你会算吗?(选择其中一竖行,同桌两人口述,要说明你的口算理由啊!)

60÷30= 90÷30= 80÷40=

61÷30≈ 92÷30≈ 80÷38≈

2号学案:(请你按照1号学案方法自学下面内容)

一、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打开书79页(2),快速完成(只说不写)

1、理解题意,要求 就是求 。

2、口算方法:⑴算( )法想( )法

因为 所以 。

⑵利用( )计算

因为 所以 。

3、完整解答。

师生汇报

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计算122÷30≈ 和120÷28≈时(同桌俩人各选一个,照下面的样子说明你的计算方法)

我选择( ),我观察发现:( )接近( ),所以在估算 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 )

比较1号、2号学案,你来总结:(总结完成后看看我的和你的一样吗?)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是:⑴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一般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指导思想:

以《数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不在家,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学期应加以改进及重视。

三、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5、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6、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7、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因此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初步学习了三个运算定律后,当学生碰到“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此类题时,错误就更多了。究其原因,因为这类题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部分,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要想顺利完成这种题,学生必须要透彻理解简算的原理,完全把握简算的本质,既不能把可以简算的题轻易忽略了简算,也不能把无法简算的题错误地进行简算。经过整理归类,我发现学生简便运算主要是对运算定律混淆不清。

如:18×101=18×100×1=1800

125×48=125×(40+8)=125×40+8=5008

125×48=125×(40+8)=125×40×125×8=5000000

101×52=(100+1)×(50+2)=100×50+1×2=5002

25×64×125=25×(60+4)×125=25×60+4×125=20xx

这些错误的发生,说明了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这两条运算定律产生了混淆。这是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致使一些学生造成知觉上的错误。

四、我的思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老师都是从“数”的角度来帮孩子加强理解,这对于孩子是有用处的。也有很多老师提出要加强练习,这样的做法也是有用处的。“练习不等同于重复”,练习不等于简单机械的重复操练,而是要敏锐发现学生学习的节点,分析成因,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设计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在乘法运算定律中的教学,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模糊的问题明朗化,孩子们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使他们由最初的迷茫发展至现在的茅塞顿开,达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结合律、分配律的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借用数学模型(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结合律是拆数等分成相同的几组,所以连乘,分配律是不等分分成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3、通过回顾错题的练习,让学生自觉用点子图帮助找错误原因,以提高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用数学模型(电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知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使用这两种定律。

难点:正确认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

(一)创设情境,引出点子图

1、光明学校要组织一些学生参加区运动会的入场式表演,同学们要站成这样的队形(PPT出示人站成的图形15×18),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算式?

(15×18)

2、如果用一个黑点来代表一名学生,站好的队形就成了这样的方阵(PPT出示点子图15×18)。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生活中的方阵计算一共要多少名学生,转化为点子图求一共有多少个点,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展示算法多样化

1、学生四人一小组,看哪个小组能用尽量多的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巧算,并结合点子图把算式里的想法在点子图里圈一圈,一种方法用1张图,用彩笔圈点子图,圈的时候先要想好了再圈。四人一组,讨论操作。

2、汇报

(预设)15×18=15×9×2

15×18=15×6×3

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5×18×3

15×18=(10+5)×18=10×18+5×18

15×18=(20-5)×18=20×18-5×18

学生分别把7种解法的点子图做个说明。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之后进行的,一方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展示算法多样化。

(三)分类,观察分析点子图及算式,找到两种定律的本质区别

1、分类

学生尝试把这些方法分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2、找到结合律的特点:因为等分成几组,所以连乘

观察结合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2×9

15×18=15×6×3

15×18=5×18×3

3、找到分配律的特点:因为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观察分配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20-5)×18=20×18-5×18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了解学生观察算式的角度,分类一共有两种情况:按方法分成结合律(点子图的特点“等分”)和分配律(点子图的特点“不等分”);按拆18和拆15分类。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观察“等分”成几组只能连乘;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从而找到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四)概括: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要时刻想着点子图

PPT出示:

总结:看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脑子里得想着点子图,是等分成几组,还是不等分分成几块,如果等分成几组就得连乘,不等分分成几块就得乘加或者乘减。看来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点子图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找到了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拆数,让学生掌握在做相关类型题的时候看着拆数的不同,头脑中要结合点子图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

二、回顾错题,利用点子图分析错误原因

回顾过去的学习出现过的错误利用点子图进行分析

(PPT:错题1)125×48=125×40×8

(PPT:错题2)如:125×48=125×(40+8)=125×40+8

设计意图:用探究到的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区别,结合点子图说明错误原因,使学生加深对本质区别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

8×12+4×36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总结:今天我们借助图来帮助我们研究数的问题,其实不光是点子图,还有其它图形也能帮助研究数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下次在碰到有关数的问题的时候能够想到我们的图形朋友。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熟练的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

熟练的进行时间单位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1米=( )厘米 1公顷=( )平方米

1时=( )分 1吨=( )千克

2.导入:演示动画“名数的产生”他们俩到底谁高?同学们想不想给他们做个裁判呢?好,老师一起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1)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位小朋友所说的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千克这些数有哪些特点?(即有数又有单位名称)

教师指出: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2)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教师明确指出: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

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3)让学生分别举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

2.教学例1.

(1)出示例1 3米=( )厘米

教师提问: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米是多少厘米?5米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说明:由米到厘米,是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前面的数乘以进率.

学生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的例子.

(2)教师出示2吨50千克=( )千克

教师设问:这几道题目与上面的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学生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确:首先把2吨变换成千克数,因为1吨等于1000千克,所以2吨=1000×2=2000千克,再加50千克,就等于2050千克.

(3)4千米180米=( )米 7米6厘米=( )厘米

补充:5平方米2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5时30分=( )分 3日12时=( )时

(4)引导学生总结:由高级单位名称改定成低级单位名称时,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以进率,再加上低级单位的数.

3.教学例2.

出示例2: 5000平方米=( )公顷

375分=( )时( )分

(1)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两道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提问:低级单位的名数能否转化为高级单位的名数呢?

小组讨论交流:应该怎样改写?

学生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①因为1000平方米=1公顷,50000平方米有几个10000平方米,所以5000÷10000=5公顷,就是把平方米改写成化顷数,要除以进率10000.50000平方米=5公顷.

②因为1时=60分,375分中有几个60分就是几时,就是用375除以60,商6余15,所以375分改写成几时几分,要除以进率60.375分=6时15分.

同桌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的例子.

教师归纳方法: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商就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就是低级单位的数。

(2)练一练

6090克=( )千克( )克 420时=( )日( )时

490秒=( )分( )秒 2040毫米=( )米( )厘米

4.引导学生概括名数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刚才这两个小朋友谁说得对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说明吗?

2.18平方米=( )平方分米 6米45厘米=( )厘米

5千米300米=( )米 3时20分=( )分

2千克80克=( )克 2日16时=( )时

120000平方米=( )公顷 7600千克=( )吨( )千克

1070毫米=( )米( )厘米 3004米=( )千米( )米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678秒=( )分( )秒

50个月=( )年( )个月

2.比较大小.

2小时15分215分 3米5厘米350厘米 49千克○4090克

7米20厘米720厘米 3吨300千克 184时7日10时

3.解答下面题目.

(1)4辆卡车共运了8吨400千克的货物,平均每辆卡车运多少货物?

(2)王刚从家到图书馆用了1小时10分,他行了4千米200米,他平均每分钟行了多少米?

(3)一根绳子用去了3米5厘米后,剩下的比用去的2倍多4分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3.还有什么疑问?

4.刚才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重呢?千克与32千克哪个更重?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一种播种机的宽度是4米.用拖拉机牵引,每小时行5千米,可以播种多少公顷?

2.每人每天大约吃食盐6克.一个食堂有240人吃饭,一个月(按30天计算)大约需要食盐多少千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618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