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的教学设计题【参考4篇】
【导言】此例“教师资格证的教学设计题【参考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师资格证的教学设计题【第一篇】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
( 第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
( 5),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
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知识的体系来看:“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是“等差数列及其前 n 项和”与“等比数列”
。 内容的延续、不仅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也为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 1)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与方法,等比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
( 2)教学对象:高二理科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 , 表现欲较强 , 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
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
(3)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 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
n 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
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
q = 1 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
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
基础上,并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
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
---
-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探索中获得成功的
体验,感受数学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
简洁美。
四。重点 , 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及公式应用中
q 与 1 的关系 。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 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 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
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一句话: 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六。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时间设定:
3 分钟)
[ 利用投影展示 ]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
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
64 个方格上,第一格放
1 粒小麦,第二
格放 2 粒,第三格放 4 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
64 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
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
课的主题与重点 ]
---
-
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
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 1
2
222
326
3(二)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5 分钟 ] 提出问题 2:1+ 2+ 2 + 2 +
23
+2
63
究竟等于多少呢 ?
) 有学生会说:用计算器来求(老师当然肯定这种做法,但学生很快发现比较难求。 提出问题 3:同学们,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和式有什么特征?(学生会发现,
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 2
倍)
提出问题 4: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
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那么我们若在此等式两边同以
得到另一式:
[ [ 利用投影展示 ]
...S6463 1 2 2
2
3
2
2.........(1)
2S64 22 2
2
3
2
46
42.......(2)
比较( 1)(2 )两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比较发现:( 1)、( 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
提出问题 5:将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什么呢?。(学生会发现:
S 64
26
41
[ 这五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剖析了错位相减法中减的妙用,使学生容易接受为什么要错
位相减,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也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神奇
]
这时,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错位相减法,并
提出问题 6:同学们反思一下我们错位相减法求此题的过程,为什
么( 1)式两边要同乘以 2 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错位相减法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也为探究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
做好铺垫 ]
(三)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 时间设定: 10 分钟 ]
提出问题 7: 设等比数列 a a n 的首项为1, 公比为 q, 求它的前项和 Sn
即 S n a1 a2 a3
a
n
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老师巡视课堂,发现有典型解法的,叫同
学板书在黑板上。
[ 设计意图:从特殊到一般 ,从模仿到创新 , 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能力提高,让学生在探索过程
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
---
2,
-
(四)分析比较,开拓思维。 [ 时间设定: 5 分钟 ]
将不同的的方法进等行比分析数评列价。{根an据},学公生比的为认识q状,况它,的可前能有n如下项几和种方法:
错位相减法 1:
S
n
aa1 q a q
21
1
a q
n 2
a q
n 1
1
qSn
a1 q a1q
2
(1 q)Sn a1等比数列
a1 q a1q a1 qna1q
n2n1n
错位相减法2{ an },公比为
a2 a2
q
,它的前 n 项和
Sn a1
qS n
a3 a3
a n 1a
an an
n 1
an q
(1 q ) Sna1 an q
等比数列 {an },公比为
,它的前 n 项和
提出公比 q
qSn a
1a2 a3
2S a a q a q
n
1
1
aa1
n 1n
a q
1
1
n2
a q
1 1
n1
1 1
a
1
q(a a q
1a q
n 1n
n
3a q )
n2
aq
( Sn
a1q )
(1 q)Sn
a1 a1 q累加法
等比数列 { an },公比为 ,它的前 n 项和
q
aa
n 1
Sn a1 a2 a3
n
a2 a3 a4 an a2 a3
a1 q a2 q a3 q
an 1q
an q( a1 a2 a3
an 1 )
Sn a1 q( Sn an )
(1 q)Sn a1anq
可能也有同学会想到由等比定理得
---
-
Sn a1 a2 a3
a2 a3
a1 a2 a2 a3
an
aaan an
n 1
q
q
即 a1 a2 San n 1
1 an q Sn
(1 q)Sn a1 anq
设计意图:共享学习成果,开拓了思维,感受数学的奇异美 (五).归纳提炼,构建新知。 [ 时间设定: 3 分钟 ]
提出问题 8: 由
(1- q)s = aq
1? q 1 时是什么数列?此时 Sn ?
设计意图: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完善知识结构,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
提出问题 9: 等比数列的前 n项和公式怎样 ?
a1 (1 q )
n
, q 1
a1 an q
Sn1 学生归纳出 Sn
, q 1
1 q
na1, q 1 q
na1 , q 1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数学思想,加深对公式特征的了解 (六)层层深入,掌握新知 。[ 时间设定: 15 分钟 ]
基础练习1已知 an 是等比数列 , 公比为 q
(1)若a=,q=,则S 1 3
3n(2).则a1
2, q 1,则Sn
练习2 判断是非
n 2 1
1 (1 2 )
n(1).1-2+4-8+16-
+ -2
2 3
n
1 ( 2)
n
1 (1 2 )
(2).1 2
2
2
2
2
3
8
1 2
8a(1 a )
1 a
(3).a a
a
a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简单题来剖析公式中的基本量。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短、浅、快” 练习。通
---
-
过总结、辨析和反思,强化公式的结构特征。
例 1 已知数列 an 是等比数列 , 完成下表
题号 a1 (1) 1/2 (2) 27 q 1/2 2/3
n
8
an
Sn
8
( ) -2 -96
-6
33设计意图:渗透方程思想 .通过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求二 ”的题型
.掌握公式中 ”知
练习3:求等比数列 1, 1 , 1 , ,
2 4 8 16
1 1 1
11前 8 项和;
63
变式 1、等比数列 2 , 4 , 8 ,16,
前多少项的和是 64 ;
111变式 2、等比数列
, , 1 , , 求第 5 项到第 10 项的和;
2 4 8 16
变式 3、等比数列 a,a,a,
2
3a, 求前 2n 项中所有偶数项的和。
n
(先由学生独立求解,然后抽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讲评学生完成情况,寻找学生中的闪光
点,给予热情表扬。 )
设计意图:变式训练 ,深化认识,增加思维的梯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渗透转化思
想.
练习4
有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到一家私营企业去工作,试用期过后,老板对这位大学生很欣赏,
有意留下他,就让这位大学生提出待遇方面的要求,这位学生提出了两种方案让老板选择,其一:
工作一年,月薪五千元;其二:工作一年,第一个月的工资为
20 元,以后每个月的工资是上月工资
的 2 倍,此时,老板不假思索就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于是他们之间就订了一个劳动待遇合同。请你分析一下,老板的选择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七)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 时间设定: 2 分钟 ]
(1)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是什么?应用时要注意什么? (2)用什么方法可以推导了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设计意图:形成知识模块,从知识的归纳延伸到思想方法的提炼,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八)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 时间设定: 1 分钟 ]
必做:( 1)P66练习1
---
-
研究性作业:请上网查阅“芝诺悖论”
选做:求和: 1 2 2 22 3 23 4 24
n
2n
设计意图: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布置了“必做题”
;“选做题”又为学有余力者留有自
. 由发展的空间,布置了“探究题”以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立足课本,着力挖掘,设计合理,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在教学思想上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还特别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究
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体验求知的乐趣。
---
教师资格证的教学设计题【第二篇】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回忆今年的这场大雪,在回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选材,并有顺序地将所选内容写下来。要求在写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在确定内容后给自己的文章取上一个吸引人的题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谈谈关于“雪”的话题。板书:下雪了!
2、同学们记得今年的那一场大雪吗?雪,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久别重逢的老友,看到它漫天风舞时,我内心涌动着重逢的激动与喜悦。自古以来,雪在那些文人墨客的眼中也各有各的风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雪的灿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是雪的壮观;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雪的绮丽;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是雪的浪漫;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雪的孤寂。
二、指导习作
1、勾起回忆
在这样的雪天里,你的感受和老师,和诗人肯定是不同的。请你用词或短语,写下你对雪的真实感受,写得越多越好,等会比比谁写得多,时间2分钟。
2、寻找联系
A、刚才我们写下了那么多对这场雪的真实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B、你们的'感受让老师想到了这样一些句子,想与你们一同分享,我来读,你们把它们记录下来,好吗?
(雪,这位冬之精灵,迈着轻盈的舞步走来,来给我们的世界梳妆打扮。
雪,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也给许多人带来了不便。
下雪了,终于下雪了,我已在每片雪花上写下了祝福。)
C、指名读,教师评价。
D、偷偷告诉你,这四句话都是老师准备写进自己文章中的句子,我将把它们放在每小节开头。你能猜猜在每句话的后面老师分别会写些什么吗?
E、这些都是老师所想告诉大家的,那么你呢?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呢?你也能像老师一样,写上一句话,作为一小节的开头吗?请你马上写下来。
F、学生写后交流。
3、取个好题目
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题目能抓住读者的视线,吸引他一睹文章内容。可见,给自己的文章取个好题目也是非常关键的。好好想想,根据你所要写的内容,准备给自己的文章取个什么题目?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现在,请你接着你刚才所写的话,围绕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把这段内容写完整,写具体,等会和老师一同来分享你对雪的独特感受。友情提醒:写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性地运用刚才我们交流的那些词或短语。
四、指名朗读,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五、总结
今天,顾老师与同学们就“雪”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我们谈到了关于雪的方方面面,并且你们还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的话题写了一段精彩的文字。在这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处处留心皆文章”,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不愁写不出感人的文章来。
教师资格证的教学设计题【第三篇】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
难点原因:
突破途径: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2、内容的组织安排: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 ( 分钟)
l 导入……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 ( 分钟)
新课学习:
第三环节: ( 分钟)
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第四环节: ( 分钟)
布置作业:
分为两部分:
(1)书面作业p……和复习本节。
(2)预习下节内容,目的是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和顺利学习下节课做准备。
第五环节:
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资格证的教学设计题【第四篇】
幼儿教学设计题1
1、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或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l 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课件出示乌龟壳、小提琴、播放小提琴优美的旋律) (音乐转换为沉重的曲调,教师语气沉重地讲述)l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鸵鸟等少数动物种类。1859 年英国移民带去 20 多 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 19 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二、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列方面任选一项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发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自己的发明设想;自己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
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交流内容相同的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小组。
自主推荐在全班汇报的代表——教师适当引导激励上台少的同学,善于发现突出典型并积极向组员推荐。
三、全班汇报,互动交流 1.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评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两三名同学来激励学生;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
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课外去查阅资料、实践探究。
2.评选“最佳创意奖”“查阅资料能手”“超越自我奖”等,进行精神奖励:全班鼓掌、打节奏为获奖同学唱一支歌曲。
四、同桌互说,强化提高 请向获奖的同学或你认为最出色的同学学习,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再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讲,对方听一听、问一问、夸一夸。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习作 一、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2.小结: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二、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一、2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四、誊写作文底稿。
第三课时习作评讲 一、个性展示台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
词语:上台在黑板上写。
句子、段落、篇章:上台宣读,自己谈谈向大家宣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对于有特色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发表或参赛。
二、教师做小结 1.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2.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三、个人再修改 各人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明显错误或有毛病的地方,错别字词订正写在习作“眉批”空处,每个写三遍。
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完善。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2.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在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语气稍重一点儿。
3.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举一举例子: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一组例句来吗?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2.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
3.多种形式积累:自主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
4.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注意引导学生背一背当地常说的气象谚语。
幼儿教学设计题2
活动内容五:好玩的番薯造型活动目标:
1、喜欢自己动手制作番薯造型。
2、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创作出不同的造型。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番薯若干;牙签、小棒、画笔若干;装饰用的各种纸等。
2、范例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例谈话。
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这些有趣的小动物、小饰物老师是用什么做出来的?
二、启发思维。
1、教师随意地取出一个番薯,引导幼儿观察这个番薯的外形像什么?可以做成什么?
2、想一想一个或几个番薯拼起来,可以做成什么?
三、讨论交流。
1、请小朋友相互讨论交流:我准备用x个番薯做什么?
2、再次引导幼儿观察老师带来的作品,说说老师用几个番薯做成了什么?
四、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1、启发幼儿根据番薯的不同外形,大胆想象,创造出与别人不同的作品。
2、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及时发现幼儿的需要和特殊的创意,并及时给予幼儿一定的帮助。
五、展示幼儿作品,相互介绍。
1、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作品的名称,用了哪些材料制作而成的?
2、师幼一起评出形象奖若干个。
活动内容六:大豆、扁豆、四季豆活动目标1、认识大豆、扁豆、四季豆,学习比较它们的异同。
2、学习剥大豆,体验劳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只盘子,盘子里放大豆、扁豆、四季豆。
2、晒干的大豆若干。
3、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1、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秋天到了,豆宝宝们都成熟了,请大家来看看它们吧!
二、观察豆的不同特征。
1、出示图片,认识植株。
2、分别出示三种豆,让幼儿观察,将植株与果实一一配对。
让这三位豆宝宝找到妈妈。
3、说说各种豆的特征。
4、剥豆,认识豆荚和豆籽。看看里面果实。
5、观察三种豆豆荚的不同。
大豆豆荚小,绿色,上面有毛,摸上去比较硬、薄;扁豆的豆荚大、扁,有点紫色,摸上去较硬、较厚;四季豆的豆荚细长、绿色,摸上去厚、软。
6、观察比较三种豆籽的不同。
三、了解豆的食用部分。
1、提问:“你们喜欢吃大豆的什么部分?扁豆和四季豆呢?
2、小结:大豆剥了荚吃它的籽,大豆籽还可以晒干(出示干豆籽),做成豆腐、豆腐干豆浆---------,扁豆、四季豆的豆荚及豆籽都能吃,因为它们的豆荚很嫩。
3、教师小结。
大豆、扁豆、四季豆营养好,大家都喜欢吃。
四、师幼一起剥豆,然后将剥好的豆送到厨房。
活动内容七:粮食丰收了活动目标:
1、尝试用重叠的方法画出景物,有疏有密地安排画面,体会布局的变化。
2、大胆表现自己见到过的粮食丰收的景象。
活动准备:
1、已经观察过水稻丰收的景象。
2、绘画用具:水彩笔,纸。
3、表现丰收的照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回忆与欣赏。
1、师启发幼儿回忆在田野里看的粮食丰收的景象。“我请几位幼儿来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2、教师出示田野里粮食丰收的照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二、讨论交流。
1、师:“我们已经看到过粮食丰收的景象,也看到过丰收的照片,那么如果让你来画,你觉得画什么可以表现粮食的丰收的情景?(丰收的田野、运粮忙、收割稻子……)
2、师提出作画要求:粮食丰收的画面一定要画上粮食,可以重叠画景象,但可以不画人。
三、自由创作绘画。
1、幼儿自由创作画画。
2、教师启发幼儿:远的景物要画的小一点,近的景物要画的大一点,排列要有疏有密。
3、师提醒幼儿要注意各种颜色的相互交叉,搭配。
四、相互评价。
1、师请幼儿相互看看画面是不是体现了丰收。
2、对于敢大胆创作,体现个性化的幼儿进行表扬。
活动内容八:棉花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棉花,知道棉花的结构组成。
2、能用语言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棉花的用途与好处。
3、大胆运用棉花棒等作画工具,进行绘画,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实物棉花一株。
2、已剥好的棉花若干。
3、火柴若干,水彩颜料,颜料盒,纸。
活动过程:
一、认识棉花。
1、教师出示一株实物棉花。“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株我们植物?(棉花)它是生长在哪里的?它长的怎样?引导幼儿从棉花的形状,颜色等方面回答)
2、师“请你们仔细地观察一下,棉花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3、教师小结:哦,原来棉花是一株生长在地里,由根,茎,叶,花,果实组成,它的果实的白色的……
二、棉花的用途。
1、师:“现在我们已经清楚了棉花的结构,形状,颜色,那你们知道棉花有些什么用吗?有我们好处吗?
2、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回答,教师适时对幼儿的回答做补充说明。(如:可以做棉衣,棉鞋,棉裤,穿着舒服,暖和,不会过敏,对身体好……)
3、师小结:“原来棉花的用处和好处有这么多,我们应该感谢农民伯伯种出这么多雪白的棉花来。
三、我用棉花来画画。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棉花,准备好了水彩颜料,火柴等材料,我想让你们用棉花来画一幅好看的图画。
2、教师示范作画:在火柴棒上绕上一些棉花,然后用棉花棒蘸需要的颜色,在画纸上画下来。
3、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尝试用棉花做成棉签在纸上做画。
4、教师巡回观察,并及时对幼儿进行指导与帮助。
5、教师提醒幼儿要保持画面的整洁。
活动内容九:黄豆爷爷找朋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黄豆与豆制品关系的欲望和兴趣。
2、引导幼儿初步认识黄豆及其制品,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3、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辨别黄豆并区分豆制品的能力。
活动准备:
黄豆、红豆、绿豆等各种豆子,各种豆制品若干,蔬菜、水果若干,图片“黄豆爷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幼儿品尝豆制品,引出认识黄豆的课题。
1、教师与幼儿边品尝边互相交流。
2、教师提问:这些食物都是用什么做的?
(二)基本部分:(重点、难点部分)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及讨论辨别出黄豆,掌握其外形特征,了解其营养价值,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区分豆制品。
1、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尝试性地寻找出黄豆。(教师提供黄豆、绿豆……请幼儿看、摸,并运用经验找出黄豆。)
2、认识黄豆外形特征。
(1)幼儿相互交流,掌握黄豆外形。
(2)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出黄豆外形特征。
教师提问:
a、黄豆是什么颜色的?
b、黄豆是什么形状的?
c、黄豆上有什么?
d、黄豆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3、认识豆制品,了解它们的营养价值。
(1)幼儿利用已有经验,理解黄豆与豆制品的关系。(教师讲解什么是豆制品。)
(2)引导幼儿通过生活经验,说出豆制品。
教师提问:你还吃过哪些豆制品?
(3)帮助幼儿了解豆制品具有的丰富营养价值。
4、引导幼儿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区分出豆制品。
(1)出示各种豆制品及非豆制品食物。
(2)通过游戏“豆宝宝找爷爷”让幼儿在众多食物中找出豆制品。
活动内容十:妈妈的菜蓝子活动目标:
1、通过比赛讲述蔬菜种类,让幼儿感受到秋天是蔬菜丰收的季节。
2、了解荤菜与素菜的合理搭配:荤菜少吃,素菜多吃。
活动准备:
幼儿画的各种菜,菜篮子等。
活动过程:
一、蔬菜火车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我们在中班的时候认识了许多的蔬菜,绿叶的菜,现在大班了,讲讲我们新认识了哪些蔬菜!
A:我的火车就要开,蔬菜、蔬菜快上来!
B:青菜、青菜上来了!
A:我的火车就要开,蔬菜、蔬菜快上来!
C:萝卜、萝卜上来了!
3、统计每一组一共讲了几种蔬菜。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数数。
二、帮妈妈买菜
1、妈妈每天都要买菜的,想一想妈妈的菜篮子里除了蔬菜还有什么菜?为了全家人的健康,今天妈妈叫我们去帮她去买菜,你会怎么配菜?
2、幼儿自己选择各种菜,并贴在菜篮子里3、统计自己的菜篮子里买了哪些菜,荤菜有几种,蔬菜有几种。
三、比谁配的菜最有营养。
1、看看有这么多的菜篮子,你们知道谁的配的菜最有营养吗?
2、还记得保健老师说过什么吗?(荤少、素多)3、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哪些菜配的有营养,哪些菜配的营养不合理?
4、这里有两篮菜,一个荤菜有1种,素菜有4种,另一个荤菜有2种素菜有6种,哪个更有营养呢?为什么?
5、让我们一起去问问保健老师吧!
幼儿教学设计题3
活动目标:
1.能欣赏和理解儿歌《留住小鸟》。
2.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和意义,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3.了解保护树木的途径、爱惜树木。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搜集树的资料或图片。
2.关于我国林木资源缺乏或森林火灾的新闻片断。
活动过程:
一、欣赏和理解儿歌《留住小鸟》。
1、教师朗诵儿歌《留住小鸟》。
2、讨论:小猫和小狗用什么办法留小鸟?为什么没有留住小鸟?小兔子用什么办法留小鸟?为什么留住小鸟了?小鸟为什么喜欢树?
3.教师:你喜欢树吗?你为什么喜欢树?你喜欢什么树?
二、分享和讨论植树节的资料
1、教师请幼儿展示和分享自己搜集的树的资料或图片。
2、教师请幼儿讨论树的作用、好处。
3、教师介绍植树节的来历,意义,分享林木资源缺乏或者森林火灾的新闻片断。
4、教师请幼儿讨论保护树木的办法。
三、以植树为主题分组绘画。
1、教师请一组幼儿把讨论的保护树木的办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教师请一组幼儿设计宣传植树节、植树造林的宣传画。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踏青观察春天的树木。
附:儿歌:留住小鸟小鸟飞进小狗的院子里,小狗想留住小鸟,为它搭了一间漂亮的积木房子。小鸟看见了,扑扇着翅膀飞走了。
小鸟飞进小猫的院子里,小猫想留住小鸟,为它编了一只精美的小笼子。小鸟看见了,扑扇着翅膀又飞走了。
小鸟飞进小兔的院子里。小兔想留住小鸟,为它栽了一棵小树苗。小树苗慢慢的长大了,长出了许多绿叶。小鸟扑扇着翅膀说:“谢谢!谢谢!”
小狗和小猫明白了:树是鸟儿的家,有树才能留住小鸟。瞧,他们拿起铁锹去种树啦!
幼儿教学设计题4
一、设计思路
在《有用的植物》主题二级分支“绿色菜篮子”中,有一首儿歌“菜地歌谣”,它将蔬菜的外形特征、口味、生长位置编成琅琅上口的问答歌,让幼儿在一问一答中巩固对蔬菜的认识。我以这首儿歌为载体,将其删减改编,使每一句中的蔬菜特征更突显,并精减至四句,为幼儿创编预留空间。
二、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辨别常见蔬菜在外形、味道、食用部位等方面的不同,借助歌谣大胆进行表达。
2、知道蔬菜中营养丰富,多吃蔬菜有益健康。
活动准备:“菜地各要”翻翻板、幼儿操作材料(长方形底板、正方形纸、蔬菜图片、水彩笔)
活动流程:
一、我最喜爱的蔬菜
导语:蔬菜是我们食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最喜欢吃哪一种蔬菜?说说对这种蔬菜的了解。
提问:它的外形是怎么样的?味道如何?我们吃的是什么部位?吃过哪些用它烹调的菜?
(教师将幼儿的表述以歌谣中的句式进行小结)
小结:正如小朋友所介绍的,蔬菜既美味营养又丰富,特别是维生素含量高,平时多吃新鲜的蔬菜能使我们更健康。
二、菜地歌谣
导语:这首歌谣中每一句话都介绍了一种蔬菜,根据线索猜一猜,就能欣赏完整的歌谣,想不想挑战一下?
1、根据线索,破译歌谣。
提问:这个关键词提示我们蔬菜的什么?
2、跟着节奏,念念儿歌。(口齿,速度)
第一遍:教师问幼儿答
第二遍:幼儿开火车问答
第三遍:幼儿点名问答
过渡:这些只是蔬菜家族中的一小部分,你们想不想将其它品种的蔬菜也编进菜地歌谣呀?
三、结合经验,仿编歌谣。
1、小组合作,仿编歌谣。
提问: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关键词呢?(颜色、外形、口味、生长位置)
要求:1.三人合作,人人都要出力
2.你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文字,图案)
3.时间5分钟
2、小组介绍,幼儿猜猜。
延伸:猜猜今天午餐吃什么?
附:
什么青青细又长?豇豆青青细又长。
什么黄黄藏地下?土豆黄黄藏地下。
什么脆脆藤上长?黄瓜脆脆藤上长。
什么辣辣尖又尖?辣椒辣辣尖又尖。
三、活动反思
活动分三个环节,以经验再现——经验唤起——经验运用的线索层层推进,达成活动目标。
第一环节: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蔬菜。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开放性的提问“你最喜欢吃什么蔬菜?说说你对这种蔬菜的了解?”由于问题的切入点贴切幼儿日常生活,幼儿回应的面广且个性化。有的幼儿说:“我喜欢吃胡萝卜,因为喜欢它桔桔的颜色,而且吃了胡萝卜眼睛会亮。”有的幼儿说:“我喜欢吃青菜,因为它吃起来糯糯的,它绿油油的颜色像春天。”……幼儿结合自己一日三餐以及对蔬菜感性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实现了有效的经验分享。
第二环节,根据线索,破译“菜地歌谣”。在肯定了幼儿对蔬菜的丰富认知后,我又以询问“想不想根据线索猜猜,欣赏完整的儿歌?”引发幼儿挑战的兴趣,符合大班年龄特点。每次教师翻转出示或幼儿选择翻开一个提示蔬菜的关键词,通过系列追问帮助幼儿进行猜测,如出示图夹文“藏地下”进行追问“藏地下提示了我们蔬菜的什么?”“什么蔬菜是藏在地下的?除此之外还有吗?”“你为什么认为是土豆?”等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第三环节,小组合作,仿编歌谣。我预设了提问“以从哪些方面考虑关键词呢?”引发幼儿从颜色、外形、口味、生长位置、营养等方面来思考仿编儿歌。
四、专家点评
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对学习书的的素材点进行适当的改编,符合本班幼儿的发展需求。
教师的随机性比较强,当教师发现一名幼儿在念儿歌时不自觉地拍起了手的时候,教师及时跟进追问“为什么你会情不自禁拍起了手呢?”引发幼儿关注已经潜在感受到的儿歌韵律和节奏。教师斟酌了活动中的每一个提问、每一次回应,其实在活动中还有许多细节不容忽视,我们可以通过预设活动细节来引发师幼间的有效互动。在大班活动“菜地歌谣”中,教师通过几个细节的预设,有效地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幼儿教学设计题5
设计意图:
最近,我班正在开展《我们的城市》这个主题,孩子们积累了很多关于超市的经验,其中储物箱就是他们关注的一个点。在交流的过程中,一些孩子谈到了储物箱打不开的话题,孩子的话题引发了我的思考。于是我设计本次活动,这个内容隐含了很多的教育价值,活动的主要立足点就是运用数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寻找密码的情景中感知3个数字不同的排列组合。
2、在活动中体验大家在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快乐。
活动准备:排列卡、PPT、密码箱、礼物(博士帽)
活动过程:
一、交流(回忆超市购物的经验)
1、这是什么地方?(乐购超市)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你们真聪明,看到汉字、看到标志就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地方。
2、这是乐购超市里的什么呢?有什么用?怎样打开储物箱?
小结:超市的储物箱是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密码条是为了让我们能打开储物箱。
3、看,发生了什么事?
小结:原来他的密码条弄丢了,箱子打不开了。但打只记得密码条上的3个数字,是2、4、6,到底哪个数字排在前,哪个数字排在后,她忘记了,怎么办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启发幼儿排排看,有几种排发?)
二、幼儿操作(在情景中感知数的排列组合)
1、分散操作,教师观察。
2、交流:请一名幼儿将操作结果介绍给大家,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展示。(当场来试一试能否打开)
3、小结:你们真了不起,知道了3个数字排列出6个密码。密码一个也不能漏,漏掉了一个密码就有可能会打不开。
三、幼儿再次操作(运用数经验来解决问题)
1、你们本领真大,老师要奖励你们!奖品就在这个箱子里。想要得到奖品一定要打开箱子。告诉你们这三个箱子的密码都是不一样的,但它们的数字都是一样的,是3、5、7.你们知道三个数字可以排除几个密码吗?好,我们赶紧把6个密码排出来。
2、幼儿个体操作,教师观察幼儿运用经验的情况。
3、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数字排列组合的规律。
四、延伸
投放三个数字和四个数字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兴趣。(区域中进行)
幼儿教学设计题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