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推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70963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推荐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文输入单元的最后一课。在众多的学习内容中,输入法练习最消耗时间,也最枯燥。尤其是经过了4节课的学习,一些学生对输入法的练习可能已生倦意,因此,本课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形式的变通,以赛代练,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体验练习带来的乐趣,保持和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打字练习无疑是比较枯燥的,因此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打字竞赛活动,提高了活动的趣味性。同时,在小组内进行词语接龙比赛,通过组内竞赛让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纠正不正确的姿势和打字方法。此外,通过文章输入的测试,针对全班学生开展打字比赛,能够使学生根据小组内比赛获取的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打字的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强化中文输入的方法。

2.强化中文输入练习,提升技能。

技能性目标

通过比赛,提高打字的速度和准确率。

情感性目标

通过比赛活动,促进相互交流与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中文输入的速度与正确率。

教学难点:

中文输入的速度。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

2.教师:同学们,中文输入是电脑操作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无论生活和学习,我们都离不开文字的输入。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较高下,看看谁的中文输入得又快又准?

学生观看课件,了解中文输入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更多应用。

调动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词语接龙

组内比赛

1.口头练习词语接龙。

2.组织比赛,记录比赛结果。

3.评价与交流。

对每组打字速度快的学生进行口头奖励,并交流成为小组打字高手的方法。

1.练习口头词语接龙,降低比赛难度。

2.熟悉比赛规则;查看规定时间内输入字数。

3.在交流中学习提高打字速度,收获比赛心得。

通过小组内的竞争,让学生互相交流,扬长避短,纠正自己文字输入过程中不正确的姿势和方法。培养学生互帮互助、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文章输入

全班参与

1.明确任务。

句子和文章的输入是最常见的应用。刚才有的同学输入技巧不够,没有取得好成绩,现在,我们来一次全班的打字比赛,看看谁才是我们班真正的打字高手!

2.进入比赛测试页面,组织比赛。

运行“金山打字通”打字测试页面,分别选择“童趣”“金色花”“天上的街市”进行测试,每次限时5分钟。

3.每个时间段结束,老师记录前三名学生的成绩,给予适当的奖励,并让其介绍输入技巧。

1.跃跃欲试,刚才小组比赛是预热,这次才是打字高手的较量。

2.分别测试3篇文章的输入速度,并在课本上填写测试成绩记录。

3.交流中文文章输入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全班竞赛,调动学生比赛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新知,交流经验。

以赛代练。

一赛一交流,一赛一评价。让学生感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从而维持学习兴趣。

四、加强练习

巩固提高

布置“做一做”任务,强化学习效果。

自主练习,完成“做一做”内容。

巩固比赛中获得的经验,提高速度。

五、评价总结

巩固提高

1.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完成课本评价表,教师进行总体评价,表扬和鼓励学生。

2.组织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并点评、总结全课。

1.学生自评、互评。

2.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并小结。

培养学生评价能力。通过教师的点评激励学生。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什么),例如:

⑴初步了解。

⑵让学生学会。

⑶能够掌握。

⑷使学生熟练掌握。

⑸能按指定要求。

⑹能够根据指导要求。

2、过程与方法:(怎么学:通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⑴通过直观演示,自主探究及实践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知识与技能。

⑵通过预设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⑶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法解决预设问题,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⑷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⑸在老师、同学帮助下,感受学习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得怎样)

⑴通过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⑵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作作品的乐趣,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⑷通过作品展评,培养学生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⑸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本章、本节应该掌握的技能或知识点。

教学难点

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哪里学习有困难的技能或知识点。教学重点要重在将知识的“透”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难点则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情境导入、问题导入、谈话导入、激疑导入、复习导入、游戏导入、谜语导入等。)

二、信息处理(新授):(信息处理)(讲授法、示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教学法、“兵教兵”合作法、游戏教学法)

1、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师:对的操作,怎么做呢?请同学根据书中xx页内容进行操作,然后说说以下几个问题:

(教学意图:带着问题让学生利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法解决xx问题,任务驱动、加深印象。)

2、直观演示法:

教师演示,强调步骤,学生观看。

三、课堂活动(作品制作):

首先,教师要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其次,要精心组织好操作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边操练边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再次,老师要在课堂上巡回进行技能练习指导。

四、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作品展示):

(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为主导原则)

五、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完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让信息技术真正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去。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理论和观念在不断发展中

现在教学设计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些新的见解和观点也层出不穷,各家争论也比较大。

笔者最近查了一些资料,根据美国的最近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作为教学设计理论最重要的参考书,居前三名的分别是:迪克和加里的《系统化教学设计》(1996年)、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原理》(1992年)以及加涅于1985年写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理论》,这说明在美国传统的教学设计工具书多年来没有太大变化。所以我们这次教学设计大赛,还是介绍一些目前比较公认的,比较成熟的设计方法。

但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考虑,如何让我们设计出来的课程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比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等,因为在不同的教学观指导下,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比如你是按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布置作业,五大环节的程序来设计教学,人家一听就知道你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而一个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师,他设计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提供问题—建立假说—讨论验证—形成概念,其教学策略是发现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改的要求,我们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问题的分析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学策略的决策者、教学资源的组织者。这是保证我们的教学设计与新课改指导思想一致的前提。

2、什么是教学设计

各家说法大同小异,最简洁的是李克东的定义,“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①从教学设计的定义可以看出,教学设计首先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设计的目的是要对课堂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协调和控制,使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优化。

②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需求为基础的。因此要首先作好教学分析,分析之后要明确解决教学问题的目标是什么。

③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考虑达到目标需要哪些条件,采用那些方法,通过什么样的步骤,帮助我们接近教学目标,这些方法步骤被称为教学策略。

④作为完整的设计过程,在实施之后都要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修订,使方案趋于完善,这样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我们教师的课后小结就是一个自我评价、修订、完善的过程。)

以上四项就是教学设计所涉及的全部内容,但是请大家注意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考虑一定的教学条件,在什么样的教学空间展开教学。我们现在依托的信息技术环境有三种:

依托校园网的教室多媒体环境

基于网络教室的局域网环境

直接利用INTELNET的广泛互联网环境

老师们常用的是前两种,我们也主要是介绍前两种教学环境的设计方法。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

(一)知识点、教学目标的配置

①教学目标受课程标准的制约

课程标准以前叫教学大纲,被称之为教育宪法,改称课程标准是考虑到教育固有的规律,有意识地弱化了大纲的指令性质。但是课程标准是课程最终达到的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总体性的终极标准,不能充分体现对每一节课的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针对一节课的知识,它要求很具体,根据知识点的性质不同,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也不同。

有影响的教学目标体系有两个,一个是加涅的认知目标体系,另一个是布卢姆的认知目标体系,我们国家广泛使用的是布卢姆的体系。但布卢姆的教学目标深受美国文化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各国在引进时都作了相应的修改,我们国家各省市对教学目标分级处理也不同,比如吴边显在《新教学论》中就将认知水平分成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级,我们在进行知识、目标与教学策略配置时,应当根据北京市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定教学目标。

各位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有行为动词,因为只有通过对学生外显行为的观察,才能随时掌握你的教学是否达标了。

另外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目标分类,布卢姆的教育目标是认知领域的,对于劳技课一类的教育目标还有一个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为模仿、操作、精确、联接四级。对于思品一类的课有一个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注意、反应、价值判断、组织化、价值复合形成个性五级。在此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②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决定教学目标的因素有三个

课程标准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往往在一个时期是不变的,是较稳定的常量。

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阶段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在某一学年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大致保持同步,在一段的时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就相对稳定。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清楚所教学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根据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和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对学生的分析就更要摆到突出的地位。事实上即使在同一学年段或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属于视觉型的;有的属于听觉型的;有的属于动觉型的。因此在学习目标确定以后,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和组织教学资源时要考虑满足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材的知识内容的性质教材知识内容日日更新,是最不稳定、最活跃的变量,因此,设定目标最关键的是要做好教材分析。进行教材分析要有两点必须考虑的

所作课在整个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承接关系。一般单元起始课往往要求学生记住定义、粗知方法,而单元的结尾课往往要求学生会运用定义和方法解决问题。

所作课有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中有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然后根据知识点的性质配置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哪些知识只要知道就可以了,哪些要达到理解水平,哪些不但要理解,还要会应用。

教学目标是一个体系,包括三方面,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凡是整合课要把信息技术素养作为目标融到相关的条目中,比如通过对网上资料的浏览提高快速阅读能力;使学生掌握超文本的阅读方法等描述语句。如果直接上INTELNET在情感目标中还可以写:能自觉规避网上不良信息等内容。三方面要写全,再强调一遍知识点后面要跟行为动词,技能的升华就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当于思想渗透和思想教育。

③如何交待教学目标

A.交待教材、章节、单元、第几课;

B.交待学生已具备了哪些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C.交待本课与前后章节各方面知识的关系;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D.交待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交待各知识点的性质;

E.根据课程标准,所教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最后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F.交待资源形态的特点,根据特点交待信息素养目标。

(二)如何确定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就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学习活动程序、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资源和媒体的组织与呈现的总体考虑。

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的基础是分析教材,根据教材分析制定教学目标。第二步就是根据知识的性质,学生的学习风格配置策略和方法。

我们国家引入布卢姆的教学目标时,专家对有关的教材知识性质作了分类,即事实性的知识、概念性的知识、技能性的知识、原理性的知识、问题性的知识,对不同性质的知识作了教法提示,即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设疑思辨。构成一个直角梯形结构图。这个结构图可以作为制定教学策略的参考。

评价

设疑思辨

综合

分析

应用

理解

知识

呈现过程

提供示范

创设情境

展示事实

事实知识

概念知识

技能知识

原理知识

问题知识

其实这个结构图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索引,学生可以根据这个结构图,直接去搜索学习资源,比如事实的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去查找典型事例,像赵州桥的样式等;原理性的知识学生可以去查找事物的演变过程,像减数分裂等等。设计时这样处理的教学策略,就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策略,我们现在基本上是以课堂群体学习活动为主,环境是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环境或者是网络机房,组织形式上表面看与传统的组织形式没有太大区别,主要分三种:集体学习活动,适合于新知识的学习或群体练习;个别化学习,适合于有针对性的事实查找,简单问题的解决;分组合作学习,适合于复杂问题的意义建构。其中个别化学习与分组合作学习更适合在网络机房学习。当然多媒体教室里也可以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但如果分组时间过长,在知识处理上会遇到困难。

学习活动程序就是我们常讲的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在设计活动程序时,要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学习活动的时间分配,很关键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的学习活动留出充足的时间。

在知识材料的组织上,由于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情境和大量的资源,教师要将网上的资源与课本的知识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系统知识提供给学生或者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内容。这一点是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

在学生进行“会话”和“协作”时,教师不要忘记自己是“知识意义”的承载者,要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这种交流只能是启发式的、引导式的、质疑式的,决不能是灌输式的,传授似的。

2、交待教学策略要注意说明选择策略的依据。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主体,是教学设计的重心所在。在交待教学策略时,要讲清为什么选择这种策略。比如你采用设疑法导课,你就要说明“疑”可以启动学生的思维,集中注意,引起思考;如果你采用复习方法导入,你就要说明这是为了唤起学生头脑中旧知识的苏醒,以使新知识找到生长点。总之要善于用现代教学理论解释你的教学行为。

3、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①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来考虑,比如上例所举导课的例子。

②从知识点的性质来考虑,比如地理现象具有大尺度、慢变量的特点,要想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讲述清楚有困难,所以采用视频手段来“浓缩”亿万年的变化过程,或是利用计算机来模拟这种演变过程。

③从学生的认知需要来考虑,教学中当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与新的知识有距离时,教学就会产生困难,这时教师或者设计一个恰当的类比事物(举例)使两者发生联系,或者利用课件或网络资源,提()供替代经验,以弥补学生自身经验的不足。

上面介绍的三个方面以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价值最高,因为这样的设计是从学生出发考虑教学,符合主体教育和建构主义认识论的教学潮流。

(三)信息环境与教学资源的配置

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经济条件及心理条件。课本,教学媒体,网络环境、学生的心理素质都属于教学资源。为什么说学生的心理条件也是教学资源呢?现代教学论认为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教学就会取得巨大效果,比如前几年推广的快乐教学、成功教学、情境教学就是充分调动和运用了心理条件。另外像上个世纪中期保加利亚洛扎诺夫搞的暗示教学,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发挥超常的记忆力,一节课可以使学生记住上百个单词。这是调动人潜意识资源的典型例子。

但是具体到媒体的组合上、信息环境的选择上、信息资源的配置上,也同样有设计组合的问题。因此在配置资源和信息环境时,首先要有对资源和媒体的分析。

1、分析的依据一般有以下三点:

(1)是教材的需要,或是弥补教材的不足,或是改变教材的知识形态,使知识形态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知识是分形态的,有文字的形态、声音的形态、图像的形态,不同的人对知识形态的敏感性不同,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声像形态的知识接受能力越强。

(2)是学生的需要,或是为学生提供替代经验;或是创设教学情境;或是简约概括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意义的构建。

(3)是考虑媒体的功能,比如音乐引导情绪升华感情的功能;音视频有引情入境的作用。

2需要指出的是,过去我们对常规电教媒体研究的是比较透彻的,对幻灯投影、录像机等媒体的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都有过分析和测试。信息技术进入教学以来,对一些软件平台媒体,则分析研究得不够,但是只有了解各种形态的资源特点,媒体的功能特性,我们在资源的组织上,软件媒体平台的选择上才会心中有数,运用自如。下面根据老师们在教学中的使用经验,做一个初步的归纳。

资源库、网络资源及校园专题学习网站:信息成海量;交互性强;自主选择性强;知识形态丰富;超文本结构;易读取和下载;信息更新快。有些信息结构不良,须学习者重组。

PowerPoint的教学功能

(1)能将教师冗长的叙述语言,简约、概括地表达出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记忆。

(2)能提示操作步骤,有利于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3)能呈现问题,引起思辨。

(4)贴上图片,能展示事实,引起话题。

(5)提供行为暗示,获得期望的行为。

(6)快速提供大量例题,进行学习训练。

(7)设计递进问题,指导思维方法,训练心智技能。

(8)设计反馈问题,进行诊断和评价。

课件(包括链接的音频素材、图片、动画等)

(1)模拟、仿真,提供替代经验。

(2)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3)提供示范,养成正确的行为动作。

(4)展示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自然现象。

(5)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布朗运动、纵波、横波等。

(6)微化宏观、放大微观,如讲天体、讲电子云等。

(7)辅助教学语言的说明,如讲圆周运动、行程问题、势能转换等。

下载或扫描的word文档

(1)提供最新的事实、实例,保证教学的鲜活性。

(2)提供教学的背景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

(3)对课本作前后延伸,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如预习指导,有关科技的新进展。

(4)提供范文,增加阅读量。

(5)当堂删改、点评,进行作文教学。这是word软件对作文教学的最大贡献,有了word软件可以群批群改,面批面改了。

FrontPage综合了PowerPoint和课件的功能,由于它是一种网页型的课件,可以提供多种学习素材,是一种较好的知识容器,可以提供多种进入途径,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3、媒体及网络环境的运用策略。

可以配合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选择;

要考虑最佳作用时机、最佳作用点;

要考虑知识点的性质用那种媒体呈现最佳;

什么样的问题把它作为认知工具最为适宜;

那些问题需要用网络或多媒体创设情境(其实语言和问题也可以创设情境)。

三、当前常用的学习理论简介

通过以上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分析,就可以组织出完整的教学设计了。教学设计最终的表现形式是教案,但我们必须把整个的设计过程,教学策略选取的依据表述出来。这种表述是要说明策略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以此证明自己设计的合理性。教师应能够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解释自己的教学行为。现在大家都在用建构主义解释教学过程,但是教学活动是涉及到许多复杂认知行为,因此教师们应该从多家教学理论中去寻求解释设计和行为的依据。

行为注意学习理论。重视学习的外部条件,重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人的外在行为反应。对学习动机、学习的迁移原理等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整合时应重视动机原理、迁移原理的运用。

社会学习理论。行为是生理与社会交互的产物,而观察学习是获取信息反映形式的重要方法。观察学习也叫建模或模仿,有四个过程:注意、记忆、原动力重演、动机。整合是要提供积极的样板和范例;范例要有社会性、典型性,可操作性能引发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要有激励机制。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的作用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的优质潜能得以发挥出来。整合时要真诚对待学生,提供研究条件和认知工具,让学生参与研究,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建构注意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整合时最好用发现法,协作学习,联系和思考是建构的关键。

在此很粗疏地蜻蜓点水的介绍,使希望老师们了解各种学习理论对教学,对整合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在国外这些理论都没过时,我们要积极吸取各种理论的精华,指导我们的教学设计。我们在解释自己的教学行为时才会有丰厚的理论北京作为支撑。

四、关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药组成部分,他有一整套的检测工具和检测方法,像目标达标度检验,S-P曲线检验,需要做专门的测试,大多数老师还很难掌握,所以在作表述时,这一部分一般是不要求老师做的。但在日常教学中,课后的教学笔记,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评价手段,希望教师们把它充分地用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断地向深层次发展。

五、关于教学设计的评价

一句上面介绍教学设计的要点,我们进行一下归类和梳理,做出了一个评价表,供大家作教学设计的参考。作为一节独立的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来说,我们在坚持课程本位的同时,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有信息素养目标,在组织知识信息时应该有信息资源的内容,在选择媒体时必须有信息技术技术的参与。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教学

目标

阐述

1、理解教材,对教材分析透彻

2、对学生的分析符合年龄、心理特点

3、了解学生有关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4、符合课程标准,且明确、准确、全面(有信息素养目标)

5、重点、难点、知识点清晰、准确

教学

策略

阐述

6、教法、环境有利于展开教学且理论依据充分

7、教学组织有利于发挥主体作用能体现分层指导平等参与

8、设置的教学问题联系实际,能吸引学生参与

9、设置的教学问题能引发思考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第四篇】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的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为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的教育方式提出的新要求,但是新课改实施了多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效教学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信息技术如何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在一起呢?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

1.教师缺乏主动应用的积极性

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初期,对信息技术手段充满兴趣,但经过一段实践之后感觉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一种负担,渐渐失去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兴趣。教师在应用理念上有误区,开始认为在教学中用了就比不用强,用的多就比用的少强,现在认为不用最好,于是教师们还是选择了自己最熟悉最方便的教学方式。

2.教师欠缺应有的整合能力

有的教师课件用得过多、过滥,有用没用都要演,课件播放满堂灌。有的课件用得没有重点,一味追求课件的精美度和娱乐性,使课件的播放冲淡了教学的重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课件用得不适时机,学生正在思考,教师就急于展示课件,造成了课件的展示过程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的应用不但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而造成了课堂的低效甚至是负效。

3.教师缺少有效的操作方法

教师对信息技术整合感到无从下手,是先考虑教学需要还是考虑现有课件呢?备课时先备什么,后备什么,不是很清楚。教师对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用于什么课型,什么环节,用什么媒体,用到什么程度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和有效的方法。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

1.备课

(1)分析教材。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体裁广泛、内容丰富,要探索学科教学内容的规律就应该把教材内容进行分类,探索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阅读课文可以按体裁分类,也可以按教学内容的字、词、句、段、篇、章分类。如,每个学年在备课时可以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典型备课”的思路来进行备课。

首先,要通读教材、理解新课程标准,从整体把握教材的教学目的,然后把教材按不同体例进行分类,建立教材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其次,进行单元备课明确本章节在全册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选择典型课例,通过对典型课例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教学策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规律。

(2)了解学生。探索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着力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在备课时要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知识基础。小学生的认知大多数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的,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采取,生动、直观的学具、图片和影像进行形象思维训练,随着年级的升高慢慢由形象思维训练向抽象思维训练过度。研究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才能把未知转化为己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了解媒体。了解媒体功能,根据媒体功能进行系统分类。我们可以把现行的媒体根据它们的功能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媒体,一类是动态媒体,静态媒体又分为单一功能媒体和多功能媒体,例如单一功能媒体中有板书、挂图等,多功能媒体包括标本、模型等。动态媒体可分为手动媒体和自动媒体,例如手动媒体包括FLASH动画!老式幻灯片等;自动媒体包括电影、唱片、磁带等。不同的媒体有其不同的功能,在不同的教学任务中要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走出媒体应用过多、过滥的误区,使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2.上课

(1)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环节的整合。新课导入不但预示着一节课的开始,它更能预示着一节课的成败。恰当的导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高涨进入角色,愉快接受新知识,而且还能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而与文本相应的视频,音乐,图片穿插在导入环节本身就是培养兴趣的有效手段,有效的使用,更能将学生带入文本角色,易化学习过程。有效的导入将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甚至将影响学生一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信息技术,作为新生的教学手段,以其独有的新奇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新授环节的整合。新授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环节,它承载着新鲜的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根据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新授环节是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再细化到具体的品词析句的过程,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教师讲授,学生探究,小组学习等。可当学生遇到1篇离生活实际较远的陌生文章时,老师的讲解再生动,学生听起来也只是字面。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显得无力了,因为他们没有人了解或看到这一事物或景色。不能用原有生活经验带动学生阅读学习的。时候,信息技术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陌生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3)信息技术在巩固训练环节的整合。小学语文学科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应用学科,是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本领的应用学科,为了达到应用,必须通过严格的训练。训练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特质,巧妙设计巩固训练环节不可小视。传统的教学中,巩固环节真可谓是做到了听、说、读、写。教师不厌其烦的带领学生读,逼迫学生听,一本本的抄写,背诵,还要让学生来说说做以检查"这是应试教学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真正能力的提高没有达到,信息技术的到来又一次地改变了这一现状。

(4)信息技术在拓展延伸环节的整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灵活运用,拓展能力,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如果说课本的教学是学生基础积累的过程的话,那么拓展与应用则是语文教学的升华。拓展延伸的知识高于文本知识,但却与文本密不可分"对文本的拓展延伸正是以文本知识为基础的升华,是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沟通桥梁,同时,合理的拓展过程也是学生迁移练习,进一步探索语文知识的启蒙教师。

总之,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合理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小学语文学习活动更加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来提高教学效率。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470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