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的课件(汇总4篇)
【导言】此例“高中美术鉴赏的课件(汇总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案【第一篇】
高中美术鉴赏课件
教学目标
理解审美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初步了解一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教学基本思路
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所以本课的教学首先从什么是“美”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美”的观念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进而使学生明确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及其开放性的内涵。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明确“美”的概念是极为丰富的,它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当以一种历史的、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
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
课程介绍:
1)自我介绍
2)我们手上拿到的这本美术鉴赏教材分三个单元共有24课时,我们第二单元不上,这样的话剩下是17课时,再加考试1节课。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我们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时候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尤其是一幅经典的绘画作品时,我们怎样看出画中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感受呢?这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审美鉴赏的意义在哪里呢?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对此有所了解。
1.什么是“美”?
我国汉字中的“美”由羊、大两字拼成,“羊大为美”。羊成为美的对象和社会生活中畜牧业的出现是分不开的。羊作为驯养的动物是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人类可亲的对象。尤其是对原始人类来说,还有什么东西比又肥又大的羊能使其感到美呢?从“美”字我们可以看出,美与经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美”与“不美”是人们看待美术作品甚至是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情感。通过这样一种朴素的情感,人们摆脱了像动物一样无意识的、被自然所左右的状态,有目的地去创造各种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美术作品),从而不断地改造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由此可见:
(1)“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美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例如书中所举的中国书法艺术与彩陶、青铜器的实例。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美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美术作品。
2、初步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法则:
放一段的外国流行歌曲(学生不熟悉的)。
设问:你觉得这段歌曲美吗(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呢(由于学生不熟悉,对外文歌曲表现的内容一般不能描述)?
教师以此继续发问:你不知道歌曲表现的内容,那它美在哪里呢(学生一般都能问答出它美在旋律、节奏、音色、音质上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旋律、节奏、音色、音质就是歌曲内容的存在方式,它所产生的美感,我们就把它叫做形式美。我们说,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中有形式美,美术也有形式美……那么美术中的形式美又是什么呢?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经常把动物的牙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开始他是作为一种勇敢的象征,或乞求神赐于力量。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步脱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人们看到他们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时候,他已经成为一种装饰品,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形式上的美感。这就是形式美。因此,形式美是人类独特发现和创造之一。
到了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对形式美的研究和探讨,并归纳总结了许多关于形式美的法则。比如,对称、均衡、比例、对比、多样统一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A、请4位学生在黑板上写“永”字,其他同学在下面写。
写好之后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位同学写的最好?为什么?
(幻灯出示写歪的“永”和正规的“永”)总结:在汉字结构规律中,重心平稳、左右均衡是极为重要的法则。人们写字时以米字格作为辅助,就是为了使初学者遵循这种美的法则。
B、观看教材中“彩陶鲵鱼纹瓶”、“永”字、“羊”字的图片,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的美体现在哪里?(六位同学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将思考的内容在作业纸上写下来,最后请几位同学总结)
(引导学生从重心、对称、平衡等形式美的角度寻找“彩陶鲵鱼纹瓶”、“永”字、“羊”字之间的联系。)
师:什么是美术作品?(包含着形式美法则的物品都可以称为美术作品)
3、形式美的来源:
许多我们现在认为的美术作品,在其产生之初其实是实用品,只是到后来才被当做“美术作品”看待的。但是在这些物品中同样包含着美的观念和形式美的法则,因而,它们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术作品,但并不妨碍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来观看它们。如原始社会的彩陶,古时候是盛水,吃饭的普通器皿,现在却成了博物馆里供人们欣赏的价值连城的古文物;又如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是宗庙里祭祀用的器具,而在明代的《竹院品古》图里,青铜器已经被当作了供人欣赏把玩的美术作品,它的器形、装饰、色泽成为了关注的因素。今天,老师也请大家来简单鉴赏一下彩陶和青铜器。
请说出在过去学过的语文、历史知识中你所了解的彩陶或青铜器的精品1-2件?
A、幻灯展示:彩陶中的纹饰。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些图案漂亮吗?他们都遵循了形式美中的那些原则?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图案画在这些器皿上?你知道这些图案都表示什么吗?(六位同学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将思考的内容在作业纸上写下来,最后请几位同学总结)
师:有一些很特殊的'图形,如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是在盆的内壁描绘图案,用装饰的手法画出一个圆圆的脸,三角形的鼻子,用两根短线画出眼睛,似乎闭目在默默地祈祷什么,双耳和嘴的部位都画着鱼,盆的其它部位也画着鱼。这种图形似乎和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是图腾崇拜的产物。
彩陶中的动植物形一般都用几何形把它概话出来形神兼备,显示了彩陶艺术写心写意的高超水平。彩陶的象形图案多种多样,最基本的主题是生殖主题。有大量的鱼、蛙、植物果实、花朵的描绘(左图)。半坡时代人的寿命平均二三十岁,生育是即神秘而又急迫的事情。所以鱼蛙这些多产的动物就成了生育的象征。尤其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对生育能力的赞美就是对女性的赞美。生育繁衍的主题在民间艺术里一直延续到今天。
B、青铜器是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皿和工具。先秦时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和造型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堂皇的地位,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视频展示:商代和周的青铜器
提问:商代和周的青铜器有什么不同?
幻灯展示:青铜器中的纹饰。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些图案都遵循了形式美中的哪些原则?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图案画在这些器皿上?你知道这些图案都表示什么吗?它们的灵感来自哪里?
师:青铜器的纹饰有多种纹饰这些怪兽图案,大都是氏族图腾崇拜的残余,在维护社会习俗,沟通人们的精神世界方面,与文字一起扮演着政治、宗教和艺术传统等各方面的特殊职能。
总结:古时候人能把自身体验到的运动、均衡、重复、强弱等节奏感用画笔表现出来,这无疑是神奇的创造。上述作品的纹饰之所以看起来比较美是因为它们是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律创造出来的,而它们的灵感就是我们的祖先从自然万物的形象中获得的。
4.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A、展示一些作品,包括一幅绘画作品,一幅雕塑作品,一幅木版年画,教材中的“漆盒”,教材中的“民居院落一角”。
教师提问:这些物品哪一些可以被称之为“美术作品”?为什么?
教师:绘画和雕塑是美术家为了审美的目的而创作的,这毫无疑问是美术作品。但是有一些生活用品,它们最初被制造的目的不是为了用于单纯的审美活动,而是源于生活的需要,例如教材中所列举的青铜器、明代的漆盒、云南纳西族民居院落等,但是,他们最初也是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制造出来的,在当时虽然普通,但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会逐步获得较高的审美价值。
B、这些手提袋、手套、门票都是美术作品吗?试以本课所学的知识简要的分析它们?以证明你的观点?
师:一方面,这些日常物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形式,因而也存在着形式美的因素。例如,物品的长宽比例、色彩的搭配、图案的运用,这些都是为了使物品更加美观,是形式美法则的具体运用。其次是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关系。好的物品往往是把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的。例如手提袋要求轻巧灵便,简洁大方,色彩鲜艳而富有装饰性,既方便提东西,又具有醒目的审美效果。又如手套,不仅色彩使人感到温暖,而且图案的方向变化既可以交代各部位的不同功能,同时也可以打破形式上的单调。
5、美术鉴赏的意义?
教师提问:看了上述作品,你认为美术鉴赏的意义有哪些?
总结:
1)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
2)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形式美的法则。
高中美术鉴赏课件【第二篇】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试讲教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
(四)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教法: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理由: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要直观和具有乐趣。)
2、什么是美术鉴赏?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
高中美术鉴赏课课件【第三篇】
高中美术鉴赏课课件
高中美术鉴赏课课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民间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了解民间美术与普通人的生活之间的重要关系以及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其他美术作品相比毫不逊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民间美术的一些常见形式、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间美术与人们的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别。
3.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
4.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民间美术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其他地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自发性的美术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积累中,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以及祈求幸福的愿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美术门类。
本课主要围绕中国的民间美术这一主题来展开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能够自觉地保护这一传统。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一些深入浅出的论述,向我们分析了民间美术的内涵以及一些相关的知识。首先指出,民间美术扎根于人们的具体生活,甚至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与人们对美的要求以及祈求幸福的愿望密切相关。在这方面,教材就民间美术的种类以及与生活的关系列举了若干图片,目的是让学生对此有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指出民间美术的价值:
①它是研究民俗的重要途径;
②它体现着劳动人民质朴、自然的创造力,有着专业美术不可替代的价值;
③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来一些风格独特的生活用品。
④它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它是艺术家们重要的灵感源泉之一。
接着,教材又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以及它们的内涵,列举并分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实例。
2、教学目标
理解民间美术与人们的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别;认识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a .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
b.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可以找一些录像资料来给学生观看,尤其是关于本地民俗的资料片。或者找一些教材中所列举的一些中国现代导演拍摄的电影中涉及到民俗与民间艺术的内容,
使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所具有的巨大价值。让他们在体验中意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门类,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认识并且注意保护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和形式。
可以建议学生分小组来完成,去图书馆查询本地区的资料或者询问一些长辈。如果条件允许,在本地区又有很有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被保留下来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集体活动的形式来进行现场调查与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制作或者收集的一些民间美术作品来装饰自己的居室,然后与同学们交流装饰居室时的构思与所产生的效果以及自己的感受。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学生对本地民间艺术耳闻目染较了解。但对其它民族民间艺术了解甚少。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制作或者收集的一些民间美术作品来装饰自己的居室,然后与同学们交流装饰居室时的构思与所产生的效果以及自己的感受。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了解民间美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促使他们了解多种美术形式。引导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作品,提高他们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民间美术的一些常见形式、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四、教学程序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1、导入:教师展示一幅中国传统的文人画作品以及一幅剪纸作品,请同学们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材料、形式以及创作者和作品的服务对象等方面来进行比较。
2.教师总结,对民间美术进行简单的介绍。
3.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中所列举的关于民间美术种类的图片,并且回答:我们在什么场合能够见到这些民间美术作品?
4.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展开思考,可以将生活中见到的或者在电影、电视以及报纸、杂志上见到的作品都讲述出来。
5.教师总结,指出民间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6.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民间美术植根于人民生活中”以及“民间美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两部分内容以及图片,并且分小组讨论“民间美术与生活的关系”这一问题。
7.同学们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①教师总结。
②教师展示一些民间美术作品(“民间美术的独特艺术语言”部分),请同学们对这些作品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形象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10.学生思考并且回答。
11.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民间美术的独特艺术语言”部分,对这些作品的内涵有所了解,并且请一些同学起来分析作品的内涵。完成第84页的“思考与交流”。参考答案:喜鹊和梅花的组合是“喜上梅(眉)梢”的意思;石榴代表“多子”。
12.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进行一个简单的剪纸练习。
13.教师请同学们讲一下,自己的剪纸打算用来做什么用。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追根溯源,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大时代大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安定所导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亦或是陶俑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把生活中的“乐”继续带入到另一个世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文本上将生活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为侍女画题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后者情况———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幅相仿的白纸长卷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内容的绘画作品文化感的认同及理解;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去体验和深刻地理解美术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俗题材长卷构图形式。
难点: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展示《五百强盗成佛》图片及东汉《笑俑》图片。
让学生以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表情分别是什么?(哭和笑)
这两种表情说明了什么样的心理呢?一个字概括(苦和乐)。
教师总结:我们在佛教艺术中去体味苦的真谛,在世俗题材中去回味乐的滋味,同学们有苦有乐才是人间真实的生活。你们每天快乐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东汉的人为什么笑的这么乐吗?我们来根据画面内容来找一下有哪些原因。
请同学找寻一下东汉时期人们吃什么?(看图故有思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种的。)
教师问:米不仅可以吃PPT《庖厨》还能用来干什么呢?
PPT《酿酒场景》
教师问:除了吃喝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东汉的人这么快乐吗?
PPT《盘鼓、叠案、跳丸》
PPT《画像砖和拓本》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的这些画叫做“拓本”,我们比较一下原来的画像砖和拓本,就像图章一样,同一个图章,可以在纸上印出好几个一样的图案。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版画”的来源。
除了这些以刀为工具创作的画像砖展示世俗内容外,在画家的画笔下有没有展现世俗内容的作品呢?我们来看看。
PPT《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游玩。
PPT《捣练图》张萱—工作。
PPT《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节庆。
一开始分别展示,第二部一块展示(全景展示)。
教师问:你们看得清楚吗?
故意的,你们发觉这三张画都有一个什么特征—很长。
这么长的画,你们觉得古人平常会怎么收藏呢?
板书:“长”—“卷”
教师总结:长卷是中国画独有的构图形式,也是古代达官文人拿在手中把“玩”的绘画形制。
这是一卷尺幅等同于一般长卷的卷纸,你们谁有兴趣把它拿在手上去品读它呢,去体验一把古人的如何去把玩手卷的心情。
两种状况,从左到右,教师引导——古人阅读习惯。从右到左,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讲述先看到的应该是哪一片断?
再次学生回答:什么东西点出了夜宴的主题。
教师总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点明主题。(以屏风为间隔的分割作用,屏风及床的隐私性象征。)
我们今天就以《捣练图》为例看看长卷的构图中画家是如何安排人物来突出宫中贵妇工作场景的。
板书:画一展开长卷
左手打开它,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以古人阅读习惯来书写板书。)
板书“张萱—宋徽宗—金章宗”—偶像问题—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捣练图》下方的句子,设问:“今天在美国波斯顿博物馆的这张《捣练图》是宋画还是唐画?”
我们看得出这是唐画还是宋画吗?看不出,那就先看画面内容是什么,是宫中贵妇捣练的工作流程图。
画面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几段呢?——3段
板书:将长卷分为三段。
第一段我们先看到的是哪一位女子呢?
这四位女子在干什么呢?给我一个字概括。
板书:捣
她们在捣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呢?——练
“练、绢、缎”共性是“丝字旁”,“练”就是用“捣”这一动作将生丝捣成熟丝的第一步工序。
四个女子围着木槽手握木杵捣练的场景,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很像我们看西方画中的一个完整的画。那是因为画家张萱在长卷的形制中有两个视线,一个是浏览的视线还在继续向左前进(中国)。还有一个就是四个女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形(西方)?结合旁边的思考题思考,你能看出来吗?
教师演示并总结。
PPT第二个画面,出现两个半人物?
这个画面告诉我们第二个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一女子坐在毯子上,一女子坐在凳子上,她们在干什么呢?
毯子上的女子在绞丝,红色的披帛和绿色的毯子告诉了我们中国的配色主调是什么呢?
这样的配色方式一直都贯穿于整个画面,第二个女子也是如此。
大家注意,她头上的梳子—玳瑁。这样的器物描绘有别于我们对传统中国画绘画题材—梅兰竹菊。因为这是后人所认为的院画体系—工笔重彩。后者是文人画体系—水墨。
板书—绞,缝
还有半个人物—丫环。
板书—丫环的形象来源。
丫鬟的角色设置在构图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还记得这是一张宋画么?我们看不出线条的羸弱来体现时代性,只能在内容上辨认。
丫环手中的扇子:细微展现—指甲盖大小的宋画(形式扇面,文人气质;宋内容萧瑟,唐内容富贵。)
我们顺着丫环的指向,将视线转到了第三段。构图巧妙,烧炉子中的炭告诉我们第三段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板书:熨
找撞色—桃红配柳绿,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紧张的工作场景中,画家设置了一个极为幽默的角色,她在干什么呢?
幽默体现在哪里?
板书:几个圆的形象设计
动作模拟—打招呼。
绘画内容的结束,问:长卷就这么结束了吗?—没有,还有跋尾。专门记录后人收藏的心情及品评言辞。还可以不断的添加,教师最后点出长卷形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时间性在画面中的展现。
本课总结:PPT—最后,让我们以这个生活在唐朝可爱的小孩子打招呼的动作来结束这堂课。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幽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本身。
教学反思:
凡是美术类绘画作品,均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在《人间生活》这一课中,我发现绝大部分课文中所举例的世俗题材的绘画作品都采用了“长卷”的形式(形制)。所以在课堂展示中我用白纸制作了尺幅相仿的长卷,内容是空白的。我原本设想学生能够根据古人的阅读习惯(从右往左)来展开“长卷”白纸。但是在现实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先前我用言语提示的思考思路没有用心,抑或是没有意识到,倒显得后来的体验程序有点来得突如起来的“尴尬”。我想倘若将这一环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流程(起床,吃饭,上学,放学……)以简单的图案画在长卷的形制上,让学生展开的时候,能够以绘画的内容(时间性程序)让学生自己判断展开的方式到底正确与否,我反思到这样的流程设计恐怕在内容上更与学生的生活常态接近,也能在构图顺序上判断出长卷形式作为中国画传统和独有的构图方式,在形式中内含了“时间”这一因素,也带动这一体验去正确的方式“打开”传统世俗题材中中的长卷代表作《捣练图》。
待我欣赏了袁老师的《新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体验环节,想法创新,和教学内容相合,我想这样的体验环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品味古画需要心境的安宁,则不适宜多人参与。一个学生抑或逐个体验为佳,趣味性的体验,画面形象的夸张化、儿童画,让学生自己在长卷的形式中去构图,去创作。以一整面教室的白墙为“长卷”画纸的模拟,让学生按照从右往左的一般构图方向去模仿绘画中人物的位置、动作及言语乃至人物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老师们的点评:
课堂是不是无需示范
课堂是不是无需老师示范?老师如何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引导和提升?很多课堂老师不知道怎样进行演示示范或必要的引导,胡老师通过自己体验拉动长卷这样的形式,这样一件较为灵活的办法让学生获得一些要素性的东西,即古人的阅读习惯。胡老师把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教学语言变为了“如果我来做我想这样做?从而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当然,这堂课似乎还是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东西还是少了点,在师生互动方面还有待于思考。
老师有效示范作品的构图
课堂条理清晰。老师通过人间生活和的吃喝玩乐来串连整节课内容,分析原先学生不易理解的大量古代绘画拉近了学习距离,让学生觉得原来这些绘画也就描绘了平常不过的生活而已。
注重细节。老师在分析绘画作品时不忘提示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如《捣练图》中的凳子引出由唐朝引进的胡凳;让学生尝试打开古代长卷来理解古人阅读的习惯;找仕女服饰的颜色来说明中国传统的压色法,等等,让学生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时懂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语言幽默。能让学生在长时间集中精力来欣赏作品,气氛轻松而活跃。
教学示范的有效性
老师示范能促进课堂有效性,能使学生极快地掌握美术技巧、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绘画、制作水平。但老师示范必须是有效的,胡老师的课是一节欣赏课,其中的几个教学示范给我印象很深。关于长卷怎样展开的示范,我觉得,胡老师用一张自制的白纸作为长卷,通过先请学生亲手体验展开方式,再自己演示长卷这一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讲解了中国古代画卷的特色,整个环节流畅自然,示范到位。老师在讲解《捣练图》的构图时,特意提到了两个人物(丫鬟和小姑娘)的动态为画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及时做了两个示范,画了这两个人物的发髻,个人觉得,如果胡老师能示范两者的动态,对讲解这幅画卷的构图这一教学内容会更有效。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不仅会促进学生对绘画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其教学的功效也更为直接和深刻,良好而准确的示范,不仅直观和显形,同时,在技能技巧的训练方面,也能起到催化作用。教师的示范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学习美术的习惯培养均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我个人认为:美术教师有效的示范是解决目前美术欣赏课有效教学的有效方式。
总之,胡老师在这一节欣赏课中,教学思路清晰,讲解到位,语言较为幽默,当然如果多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