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学设计范例(精编3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二物理教学设计范例(精编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二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是有强弱的;
2.知道电流的单位是安培,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和微安;
3.知道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4.能正确读出在电流表的示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用电流的效应来研究电流的强弱,提高学生用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电流表的读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准确读数的技能。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生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在学生对电流表读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连接电路,正确使用电流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
手电筒、玩具小汽车、电池、开关、导线、小灯泡、电路示教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入新课
[师](出示电路示教板)这是一个由池、灯泡、开关、导线构成的电路,当闭合开关时,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灯泡亮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电路中有了电流。
[师]你看到电流了吗?你怎么知道电路中有了电流?
[生]电流倒是没看见,但灯泡发光了。
[师]对。如果用手摸灯泡,还会感觉到热,这说明电路中通有电流时会产生各种效应,如给灯泡通电后,灯丝会发热,热到白炽状态就会发光,这叫电流的热效应,除此之外,电流还有磁效应和化学效应等。本来电流是看不见、闻不出、听不到的,但我们可以利用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研究它。
[生]我们周围的空气也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刮风时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是不是一个道理?
[师]很正确,你的思维比老师还快。实际上这是一种间接研究问题的巧妙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桌上的小灯泡,看灯泡上标有什么?
[生]有数字和符号。
[师]灯泡上一部分是它的电流值。I是电流这个物理量的符号,是同学们实验时用的小灯泡的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值。电流I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下面我要问大家了,表示什么意思?
[生]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安培。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安培是怎么来的?
[师]安培是法国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安培在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被后人称为“电学中的牛顿”。为了纪念他,物理学中用安培作为电流的单位。希望同学们能向安培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开拓和创新。
[生]电流还有其他单位吗?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中另外两个电流的单位,并完成下列问题:
[投影]
1.电流的单位还有_______和_________,符号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__。
2.电流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1A=________mA
1mA=_______μA
3.把《小数据》中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值、半导体收音机电源的电流值,手电筒中的电流值分别换算为以安培为单位的电流值。
[师]同学们阅读了一些电器的电流值,为什么都不一样呢?
[生]说明电流有强有弱。
[师]大家看我手里有手电筒和一只玩具小汽车,当它们的灯发光时,你能判断谁的电流强,谁的电流弱?再换一辆不同的汽车呢?
[生]灯泡发光越亮,电流越强。
[实验]怎样连接电流表。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灯泡、导线、电池组成电路,先用一节电池供电,再用两节电池供电,注意观察灯泡的亮度。
[生]用两节电池供电时灯泡亮一些,说明电流大。
[师]现在每组发一个能直接测出电流值的电表——电流表。在刚才的电路中,再接入电流表,就可以测出灯泡的电流值。不过,大家要先阅读课本,讨论一下,要注意什么原则才算正确连接电流表。
讨论之后,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则:
规则1: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规则2: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进去;“-”接线柱流出来;
规则3: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学生用电流表有两种量程,电流值小时用标着“”的接线柱和“-”接线柱;电流值小于时用标着“3”接线柱和“-”接线柱;
规则4: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师]掌握电流表的连接后,两人一组开始把你的电流表接入电路中,要注意规则。
(学生实验,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
[阅读课本]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
读数时,要看清两点:看清所选量程的每一大格、每一小格各表示的电流值;看清测量时表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
学生读数后,教师让几个小组把测得的灯泡电流值报上来,讨论出现的问题:
[生甲]我们组测得的值与灯泡上标的正常值不太相符,我们讨论后认为是导线上消耗了一部分电能,所以电源的电能输送给灯泡时达不到灯泡需要的正常电流值,灯泡也就不如正常时的亮。
[生乙]我们组连接电路都正确,但读数时看到另外的量程刻度上了,所以和别的组不一样。经过认真检查后,改正了错误。
[生丙]我觉得连接电路时关键要注意电流表“+”接线柱是“”接线柱还是“3A”接线柱,确定之后就好办了。
[生丁]我有一个问题,这个实验中的小灯泡上标有“”于是我们选“”接线柱,如果灯泡上不标电流值呢?
[师]经过两节的电路学习,同学们对电路不再陌生。实验时很认真,实验后又能很好地总结。现在,又提出了问题,我非常高兴!这个问题可以用试触法解决,你把两根导线和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只要一接触(不要固定),就可看出电流表的表针是否超过你估计的量程。如表针正好在你估计的量程内,你只要把导线固定好读数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计的量程内呢?
[生]换成另一量程的两个接线柱即可。
[师]对。这种试触法在以后的电学中还会用到,如用电压表测电压值等。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可以用电流来表示电流的强弱。
2.正确连接电流表: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要串联;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进,“-”接线柱出;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要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3.正确读出电流表的读数。
四、布置作业
P10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初二物理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八年级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3、常识性了解频率的概念及其单位
4、常识性了解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音的频率范围
能力目标:
1、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但是一门实用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很美的一门学科、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我们周围的两类声音:一类是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一类是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声、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生活中有关实例的分析和概括,引入了乐音的三个基本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由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多数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材安排了用硬纸片划木梳和拨动橡皮筋的实验,教材在出现频率的概念和单位这一较深知识点的同时,又举出一个有趣的人、狗、猫听觉范围对照的实例,以有利于学生对频率的理解,同时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给出其关系后,教材利用插图介绍了一些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的方法,使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由于音色是三要素中较为复杂的概念,教材只是简单指出了声音有这个特征,而未进一步探讨、
教法建议
1)引入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教材、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的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
2)注重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较低,而这节教材的知识点虽少,但感性东西较多,单纯靠讲是不行的,必须加进大量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活跃课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如可增加让直尺振动发声,演示振动快慢与音调的关系;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演示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等、
3)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4)本节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课内教学也不要在这些名词上多费唇舌,否则将适得其反,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学生参与实验
教具:
录音机、磁带、旋转齿轮装置、木梳、硬纸片、硬塑料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学准备乐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
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音
方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二)新课教学
一、音调
方法1: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总结
[实验1]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谁是发声体?拨动快慢对发声体有何影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实验1]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系、
方法2: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同学上前观察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请同学注意听用硬塑料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动发声;齿数多,振动快;齿数少,振动慢、
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简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响度:
1、响度的概念: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觉声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师提问: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说明?
(除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鼓、鼓锤和镲之外,其它仪器一律不限,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
控制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
归纳总结出结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方法2: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可操作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纸屑),调节音量观察球(或碎纸屑)的跳动幅度、
[实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
总结结论、
2、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同学们在论述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时,都使用了"声音的高低"一词,而没有使用"声音的大小",可见,同学们是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区别的
参考书37页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三、音色:
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由学生讲述猜测的理由,教师给出音色的概念、
(三)总结、扩展
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某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2)了解某种乐器的制作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通过了解乐器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乐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尝试制作乐器;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尝试制作乐器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不一定成功)、
3、和其他成员交流、
初二物理教学设计3
速度和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
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机械运动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机械运动教法建议
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
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
教学设计示例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
二。实验:速度的计算
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
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
三。速度的单位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
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
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
四。平均速度
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
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
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速度单位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教师辅导参考
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
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
评价方法
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
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
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