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精编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时间的计算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时间的问题。
教学对策:以口答为主,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借助直观的线段图或钟面帮助理解,相互启发,体会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时间。
教学准备:节目预报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24时记时法:
出示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上午8时50分 金色的童年
上午9时30分 儿童英语
…… ……
下午2时 六一剧场
下午4时 美术星空
下午4时40分 七巧板
…… ……
晚上6时30分 大风车
晚上7时 新闻联播
…… ……
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同桌两人练习。
出示节目预报表。
二、新授:
1、这是小红暑假一天生活中的部分时间安排记录表,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出示:6:30 起床
7:00——7:30 吃早饭
7:30——8:00 做家务
8:00——9:00 做作业
9:00——11:00 到新华书店购书
11:00——11:20 吃中饭
11:20——11:40 饭后休息
11:40——12:40 午睡
12:40——13:00 在家休息片刻
13:00——14:30 游泳馆游泳
14:30——15:20 看电视
┈┈
2、 小红的生活活动有些是从整时开始整时结束,有些是从几时几分开始到几时几分结束,你能将上面的'活动时间按这样的情况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将活动时间分成三类:
1)整时 —— 整时
2)几时几分 —— 几时几分(几分是一样的)
3)几时几分 —— 几时几分(几分是不一样的)
3、你能算出小红什么活动所用的时间?你是怎样计算的?同桌或小组讨论。
4、小结交流计算方法。
整时的比较容易理解,只要用后面的时刻减前面的时刻,16-14=2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一样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不一样的,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计算可借助钟面图或借助线段图。
有两种思路:例14:30——15:20 看电视
(1)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算从15时到15时20分是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钟。
(2)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30分是1小时,15时30分与15时20分比,超过了1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10分=50分。
三、练习:
1、节目预报表
(1)回到复习的节目预报表(24时记时法)
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看的节目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播放了多少时间?
交流汇总。
2、书上53页想想做做第1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交流怎样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40到17:00是1小时20分,合起来是2小时50分。
(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时,再从5上时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40是2小时10分,所以是2小时50分。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时间的计算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进行时间单位的简单计算,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加深学生的时间观念。
2.在时间单位换算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
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用具 :演示钟、钟面模型,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答:1时=( 60)分,1分=( 60)秒。
2.5时=(300)分 120分=(2)时 3分=(180 )秒 180秒=( 3)分
3.(1)教师报时间,学生在钟面上拨出相应的时间
9时48分 12时25分 11时5分 23时00分
(2)在11时5分的基础上,再加15分,分针应拨到什么地方?4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学习“时间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简单计算)
三、教授新课
1.教学例1。
(1)提问:1时等于多少(60)分? 2时就是几(2)个1时?是多少(120)分?
(2)2时是120分,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相加,60加60就是120分。
(3)试一试:3分=(180)秒,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教材第62页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3.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题目要求,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出示第一、二个钟面图。
①让学生观察后回答: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②讨论:你是怎么想出来的?(6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③教师重点讲解数大格的方法。分针从7时30分开始走到7时45分,一共走了3个大格,一个大格是5分,3个大格是15分。
4.练习: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2题。
出示图片第2题,学生思考后口答。
课堂练习
1.填空:
(1)50分比1时少(10)分 ,1时比45分多( 15)分。
(2)一节课是( 40)分,课间休息(10 )分,再加上( 10)分,就是1时。
2.练习十四第4题。
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时间单位的简单计算,重点学习了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
2.时刻和时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时刻是表示一天内某一特定的时候,如10时25分上第三节课。时间是表示两个日期或者两个时刻的间隔,如一节课上了40分。
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2,3,4题。
《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四中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会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用具:挂图、钟面模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
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 )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
秒针走一圈的时间是( )
1时等于( )分 1分等于( )秒
2、教师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问:1时等于多少分?那么2时呢?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通过类推得出结论)
1时 = ___分 1分 = ___秒 5时 = ( )分
180分=( )时 120秒=( )分 240分=( )时
3、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2:(投影出示小明上学的情景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说一说,教师及时的补充、引导。
小精灵要求我们解答的问题是什么?
(7:30离家,7:45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小组讨论: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怎样想呢?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选择嘴优化的方法。(在计算方法上肯定学生的多种正确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
2、出示商店营业时间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帮助图中的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吗?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三、练习巩固
1、填空:
(1)50分比1时少___分,1时比45分多___分。
(2)一节课是___分,课间休息___分,再加上___分,就是1时。
2、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6时至6时2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3、63页的`第4题。学生独立填写,并说明理由。
4、64页的第5题,师生共同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5、65页的第8题,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总结。
四、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什么新知识?你认为用怎样的方法计算有关经过时间最好?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3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7:30离家,7:45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45-30=15(分钟)
答: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时间的计算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时间的计算教案5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1小时=60分,1分=60秒,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使学生进行简单的时间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国庆长假刚刚过去了,徐老师去玩了很多地方,你们去玩过吗?看来大家都玩得很开心很快乐,徐老师班的陆宇同学在国庆节那天也玩得很开心,他进行了愉快的国庆宁波一日游。大家想知道他在那一天是怎么过的吗?我们一起来听听陆宇他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播放录音:今天早上我6:00就起床了,叫了一些同学乘上了330路公交车,8:00到了宁波,下车后买完点心刚好是8:05,然后我们步行,在8:45来到了宁波天一广场……)
师:听了陆宇的介绍后,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生提出数学问题
分别是从早上6时到8时到达宁波经过了多长时间?
从8时到达宁波到买完点心经过了多长时间?
从8时零5分到8时45分经过了多长是时间?
从早上起床6时到8时零5分经过了多长时间?
从早上6时到8时45分经过了多长时间?
从8时到8时45分经过了多长时间?
(让学生说清楚提出的数学问题的具体意义。从到经过了多长时间。)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板书。
6:00——8:007:00——8:05
8:00——8:057:00——8:45
8:05——8:45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从6:00——8:00,8:00——8:05
2、教师提问:从六时到八时经过了多长时间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8—6=2时
师:那么2时还可以怎么说呢?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一小时等于60分,所以2小时等于2个60分就是120分。
3、那从8时到8时零5分经过了多长时间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练习巩固。
3时2分4时3分,个等于多少?
三、教学从8时零5分到八时45分经过了多长时间。
1、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生:40分
师: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2、现在请大家可以借助钟表拨一拨,也可以动笔算一算,画一画,看看从8时零5分到8时45分到底经过了多长时间?
3、学生讨论说说想法。
a.45—5=40(分)师借助课件来进行说明。
b.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数一数,从8时零5分到8时45分经过了八大格,因为一大格有5分,所以8大格就是40分钟。
c.用60-5-15=40(分)用整个一小时减去前面的5分钟再减去还相差的15分钟,就是经过的40分钟。
4、练习巩固
陆宇同学来到天一广场后他到底在干什么呢?请大家来看大屏幕。
新华书店
9:10—9:55
乐购
10:05—10:30
礼品商店
10:45—11:00
肯德基
11:15—12:15
四、练习巩固
1.陆宇同学下午打算去看一场电影,可是电影院上写着
a.“下午2:10,电影需要放映45分钟,那你知道电影会在什么时候结束呢?”(播放录音)
b.下午2:10,现在才下午1:50,我还要等多长时间呢?(播放录音)
2.延伸练习
我们打算在下午4:00到洪塘,如果330路公交车从宁波到洪塘需要开40分钟,我们最晚要什么时候等在330车站了呢?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堂课教学的载体选择的比较好,对于学生学习这一知识很有好处。本堂课进行主题式的教学,进行了用教材,而不是进行教教材。
2、教学目标的定位相当确切。重点突出。突破难点的地方(从8时05分到8时45分经过了多少时间?)运用了媒体这一形象的措施,让学生从算理上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