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65607

【导言】此例“《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编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重难点

①鉴赏诗歌。

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法学法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工具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学生活动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鸟鸣涧》、《使至塞上》、《送无二使安西》,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背诵。

讲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二、解题

1.近体诗略说

2.王维与《山居秋暝》

生回答,师补充,出示课件。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三、诵读感悟

(1)教师范背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明确:浣(huàn),洗歇(xiē),衰败

(3)指名读,生体会语气语调(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4)齐读,感知诗歌情趣。

四、品味鉴赏

1.欣赏画中之美

(1)析题

明确:暝:日暮,傍晚。居:停留,住宿。

诗题中四个词,分别点出了地点、事件、季节、时间,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写景如画,一静一动,是否都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为什么?

明确:不是。前者呈现于视觉,后者诉之于听觉。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的词序还可作怎样的调整?

明确:“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

明确:一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之中,渔舟遮于莲叶以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藏和露,诗句中的诗趣与诗情)

(5)“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结合本诗,你认为哪些诗句可以入画,为什么?

明确:全诗构成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定的气氛。颔联可入画:雨后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颈联也可入画: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呵,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的水珠滚下来,晚归的渔舟荡出来,好一幅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山村生活画面。

2.教师引导,咀嚼画外之意。

(1)教师略说王维与“佛”。

(2)学生再次咀嚼诗歌中的重点词、句,体味其深层意蕴。

思考、品味:

①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颔联侧重于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于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看起来,此地洋溢着一片热闹,然而,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②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调动积累,学生言之成理时,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

③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配乐朗读,进一步品味诗情。

五、课堂练习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出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方面写出了山村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爱。

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自己留恋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明确:d项与作者诗的意境和表现的心情愿望矛盾。

2.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明确:b(a反衬出环境的静。b突出环境的幽静。c描写夏日之景的的深邃广阔而又色彩缤纷。d显示出一种恬静美。)

六、作业(2题选1题)

1.根据全诗或部分诗句的意境绘一幅图。

2.研究性学习

有人认为王维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他除了写诗之外,最适合的职业是从事旅游业。请你为他的旅游公司策划一份企业创意书,要求:

结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余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附: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诗人、画家、隐士

诗中画画外意

山、雨秋、晚

自然美远离尘俗

明月清泉

超然淡远

竹喧莲动——生活美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4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山居秋瞑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2

一、课文说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则。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新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

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后、门、有。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察: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注意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 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 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 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 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 让学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A、 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 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 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E、 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F、 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3、 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4、鉴赏要点:

A.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B.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

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

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平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近体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产生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1)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要求。

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诗中有画

(一)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三)诗中有画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教师在黑板上手绘一幅横幅卷轴的图形。)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把这四句写到画幅的中央)

6、、这四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7、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8、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假如为画取名,应是?

明确:山居秋暝。(教师在画幅的右上角写上“山居秋暝”四字,作为画的题目。)

再为这幅画的落款处补些说明,写上时间,可用哪些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为“雨后秋晚”写在画的左侧)

还缺什么?

作者。教师把“王维”写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五、画外之意

1、说到这儿,我们把握了诗中蕴含的画面,对“诗中有画”有了初步体会。学诗不但要把握内容,还应体味作者的感情。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山居秋景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终流露出诗人远离人世、回归田园的愿望。

如此,我们还不能算是完全读懂了这幅画。因为这幅画不能把诗的尾联概括进去。

2、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隐居是出世。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实现人生抱负。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表现出厌恶世俗、逃避现实的隐逸情趣。本诗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86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