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作文教学的最佳实践优推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探索作文教学的最佳实践优推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探索作文教学的最佳实践【第一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当前我国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将结合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创新。
高校大学生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依托的社会亚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文化。它包括教风、学风、校风等软件,也包括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教学实验场所等硬件。教风学风是高校从自身的教学特点出发,有规律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治学精神培养的活动;校风是校园文化本质的表现,它是一所高等教育管理服务长期形成的具有办学特色的、全局性的、稳定性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作风。在这个三者之中,教风是基础,学风是核心,校风是保障。必须充分发掘,利用好这一资源,充分发挥软硬件教育因素的作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校园文化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学生的社团活动和构建网上精神家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推进作用。
中国的和平崛起正成为世界经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又是产生新思想的最具活力的讲坛。随着社会的.快速地发展,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突发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的、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产生不良影响的事件或事端。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理解主要把握于三个方面:一是事件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尽管事件的发生是一个过程,但由于认识不足或没有及时掌握有关信息等原因,学校往往处于无准备状态或应对的准备不足;二是事件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良的,它在特定的范围和时间内对高校稳定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三是事件的发生地在高校校园内或者校园网上,事件的参与者多数是高校的师生或与高校事务有关的其他社会人员。因此,在网络背景下通过高校宣传工作处置好高校突发事件,对维护高校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突发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即出乎人们的意料,让人措手不及。这也就决定了突发事件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具体影响难以预料。并且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能量、声势、规模会迅速地扩散。一旦达到某一临界值,高校领导、保卫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相关的政府部门必须迅速作出反应,稍有迟疑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由此,高校在事前必须建立预警机制,在事中做出迅速处置。
三、通过“微博”交流,促进思想沟通。
对于陌生人,人们更容易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而“微博”正好可以满足人们这方面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来开展思想交流,更便于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建立在“微博”环境下的网络沟通交流,一方面减少了大学生的顾忌,双方不会因为面对面的交流而造成紧张、戒备和尴尬的局面,使得大学生更容易畅所欲言语;另一方面,由于“微博”发送时间短暂,提高了沟通的速度,因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此外,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微博”,学生在使用“微博”过程中感到学校为他们设立的“微博”速度快,传播面广,会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与创新精神相结合。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而提升主体意识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人一旦获得主体的高度自觉,就必然会焕发出一种极大的人生创造激情,一种积极主动的认识人生、把握人生的内在活力,显示出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和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人生精神与勇气。强调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尊重人主体地位的直接体现,创新是人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依据一定时代要求培养和提升人才全面素质的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吴琼,就职于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生干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探索作文教学的最佳实践【第二篇】
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开放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充分凸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研究主流。最近,新颁布的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不仅对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性质、价值、定位依据基础音乐教育的理念作出了全新的表述,而且着重对教学目的部分作出了大的修改和调整。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新大纲改变了原来的教学内容上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加强了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及学生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降低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难度;改变了原来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而目前,据调查统计:“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却很少喜欢唱音乐教材中的歌曲”(2000年2月28日《音体美报》)为此,笔者针对在小学音乐课中实施“开放式”教学做了初步的实践与探索。
一、怎么理解“开放式”教学
实施“开放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选择,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是现代观念和现代教学形式的和谐统一,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实施开发性教学,首先,我们要对学校音乐教育保持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把社会音乐教育环境和家庭音乐教育主动地纳入自己的视野之内,使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三者形成合力,把学校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要求的确立以及教材的编排等方面不过分追求系统、全面和整齐划一,以便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有足够的接口和创造余地。
第三,要加强音乐课和学校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使音乐课程和其他课程密切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改变传统的教师单项讲授及定时间、定地点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探索(从做中学),交互式学习和多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第五,及时捕捉国际音乐教育的最新动向,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
最后,我认为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音乐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而不是整个音乐教育的终结,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其开放性还体现在它为学生打下的音乐基础足可以使学生终身享用。
二、怎样实施开放式教学
1、开放教学思想,凸现学生主体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每位音乐教师首先要有一个与时代相融的新教育思想,与人的发展相协调的教学观念。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教学,而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工作能力,并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要精心构筑教学策略,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跳出传统课堂教学框架对教学新建构的束缚,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一个个可开发的学生。老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教育的出发和归宿。
例在设计四年级上册《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歌》这一课中,教师指导学生从课外分头收集有关中国民歌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中,学生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展示自己课外所获得的知识和本领。在学生唱民歌、赏民歌、找民歌、辨民歌、说民歌,以及用用乐器演奏民歌、跳民间歌舞又到联系日常生活尝试创编简单的新民歌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一切以学生为主”、“一切以活动为主”(美·杜威)的教学思想,摈弃那种以教师为主传统的凯洛夫式教学。
2、开放教学目标,凸现学生个性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实现教学过程的目标化,教学目标科学化、系统化、具体化、
分层化、活性化。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根据大纲、教材、教学计划所规定和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从知识、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配以与之相适应的“降调目标”、“发展目标”、“超纲目标”,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自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有其共存和提高的空间。教育家们曾提出:教育就是把所有学到的东西都忘记时,还剩下的一些东西。当学生忘了老师所教的一切知识后所剩下的,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而所剩下的东西多少却取决于对他们从小有发展目标的培养。教师要去了解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重新估计学生发展个性。变“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
《小学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探索》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探索作文教学的最佳实践【第三篇】
[摘要]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一直是各高校设计艺术教学的重要基础,怎样更好地联系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环节,各有说法。本文从环艺专业特点出发,安排有特色的环艺专业素描教学,内容贴合环艺特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关键词]环艺专业特点素描造型手段质感描绘空间联想。
素描作为造型手段,对于从事美术设计工作的人来说,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素描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是怎么教更有实际效果,这在各专业领域又是存在很大分歧的。
绘画领域的素描更多的是解决绘画的一些基础问题,诸如造型能力、明暗塑造能力等等,注重的是绘画性,是感性思维,作品更多的是反映作者的直观感受。而设计讲求的是理性规划,传统绘画的直观感性思维和注重对象的传移摹写能力或多或少会阻碍到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在我国过去的设计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基础素描课教学主要都是沿用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学生锻炼到了较扎实的造型能力,却忽视了创意能力的培养。
所以现在的设计院校素描基础课普遍都开始注重学生创意思维的启发引导,重表现形式和构成效果而轻形体塑造、明暗光影,主要是发散思维式的教学。但是设计也是多元的,各专业特点不同,对素描基础的要求会不会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呢。装潢专业对创意的需求高,而环艺对空间表达能力有更高要求,服装更注重人体造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就是讲求实用性,这就有别于本科院校,要求我们要把教学思路放在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上。
有鉴于此,我们针对环艺专业特点进行了一些素描基础课程的改革和新的教学思路的尝试,希望能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环艺专业培养的主要方向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能掌握对特定空间的规划设计并把设想直观的反映在效果图中。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向:一是学生的空间设计的创意能力,二是把这个创意表达出来的动手绘制能力。想清楚了这些,我们的素描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开设了。
我们把整个素描课程分成二段来开设:素描一,用传统写生教学的方式,注重造型摹写能力。素描二,主要是对本专业的家居物品进行描绘和创意,注重表现能力和创意能力。
在素描一的教学中,把学生考前所学绘画基础充分调动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造型,结构,明暗体积的系统训练,让学生能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了解物体的结构规律,理解明暗关系和体积空间的表现。课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造型基础训练。教师先摆出一组大小、高低、形体有变化对比的一些静物。先不必太繁杂,让学生先找出考前的绘画基础并熟练手法,等第二张作业开始提高要求,安排静物造型可以稍为复杂些,数量也适当增加,要求学生深入观察,认真塑造对象的造型特征。
第二阶段:在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之后,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物体结构的深入剖析。仍然是把静物作为描绘对象。先安排一些结构较简单的物体,教师先讲解或示范画出其结构特点,再让学生动手去体会这种结构的画法,并学会观察分析物体的结构规律。在第二张提高作业里,可摆放一些结构较复杂的物品如玩具汽车、台灯等,提高训练难度,锻炼造型表现和结构理解。
第三阶段:有了造型能力,并理解了对象的结构特征,我们开始进行物体的明暗关系研究和体积的塑造了。先是简单物品组合,教师给出范画要求,让学生明白要达到的目标,由易到难,后期给出较大型的组合静物。要求学生深入刻画,能把之前的.教学要求:造型、结构关系和明暗光影关系完整的体现出来。这样,素描一的教学目标就算完成了。
到了大一的第二学期,学生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之后,对学习和周边事物的观察都会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也进行了一些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如构成学等,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设计理性思维,这时候的素描二课程就要把学生的绘画所学转化或体现到设计概念上来。所以我们的课程开设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转换。在注重创意能力的启发的同时,手绘能力的培养当然也是贯穿始末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结合实际的来训练素描技能。
素描(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绘画基础直观的用在后续专业课程中去,如手绘效果图和空间专题设计。所以,我们不再像素描(一)那样摆出物体让学生摹写,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找出一些与环艺设计有关系的家居生活物品来进行描绘和创意想象,这样既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更清楚所学的目的性。素描(二)课程内容同样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质感描绘。把本段课题内容和素描(一)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质感描绘,重点要求学生所画出的作品一定要能体现特定对象的质感特征,也就是说描绘如木质、金属、皮革等等就一定要让观者能清楚的看出是这种材质。这需要培养学生的耐心,因为质感描绘需要花较多时间在画面的深入刻画上。适当时候教师要动手辅导或示范讲解画法。作业尺幅不必要求过大,八开以内为宜,主要是让学生多动手,多表现几种不同的质感材料。
第二阶段:元素构成。与前继所学构成学课程中的平面构成内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进一步把绘画思维转换到设计概念中去。在元素构成里面,我们给定学生用桌椅为元素进行构成练习。画面形式可以是以单一的桌或单一的椅为元素来构成,也可以是桌椅两种元素的组合出现。要求画面要有一定的形式美和秩序美,即是疏密、高低、方圆、曲直、黑白等一些规律美感,把绘画与设计理念结合起来。画面的技法形式是素描形式,要注意对象的形体、结构和明暗光影,而画面的组织形式却是构成当中的点、线、面关系。作业量为三到五幅,让学生先进行草图练习,教师引导并给予适当示范,演示构成法则,让学生明白要求,从而能更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
第三阶段:空间联想。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启发思维的多元化。空间联想可能是素描(二)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了学生一直以来的学习思路特别是基础绘画方法都是对照对象摹写的,突然进行一些空间的想象是有难度的,更别说把构思想法表达出来了。所以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可以给出一些优秀作业和名家创意作品,进行分析,启发学生们的思维,让他们进入创意构思状态。同时也要给出一些限制:如我们是环艺专业,那我们的画面要具有纵深空间效果的,而且最好是家居生活空间的。可以是联想出来但实际生活中不存在的,画面效果也要是素描形式,也就是具有明暗、空间和形体塑造等。这样,学生在天马行空之余又有所选择,所想所述尽量能靠近其专业特征。
以上是笔者在近年来的环艺素描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教学实践,拿出来希望大家商榷,给予指导,以便于今后更好地教学,同时也希望能给各位同行带来一些教学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冯峰.设计素描.岭南美术出版社,.12.
[2]林家阳.设计素描教学.东方出版中心,.5.
[3]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
探索作文教学的最佳实践【第四篇】
[摘要]在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中,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案例教学法如何组织,有哪些模式,实施中应遵循什么原则便是作者探讨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法学;案例教学;组织过程;实施原则。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对实现这一目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不少专家学者强调在高校法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成为共识,本文就对案例教学的有关问题作简要的分析,与同行交流。
一、传统教学法的优势及缺陷。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共同活动的`方法。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正确选用教学方法。
(一)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单向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教师讲授某种专门理论知识而展开。教师对教学进程能给予较好的控制,能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法律概念、原理以及现行的法律条文。特别是由于法律规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学内容以及教材也就具有了较好的稳定性,教师准备一门课程几年内都可以保持基本结构上的稳定性,有利于教师熟练地系统地传授法律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在象我国这种属于成文法体系的国家中的确有其特定意义,也是其优点所在。但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法律的应用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其固有的缺陷。由于课程设计是以讲授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强调按计划进行,讲求传授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条理性,因而教师囿于规范化教学的要求,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尽管教学中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可实践中往往偏离这一原则,忽视了知识如何运用环节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学过程以教师满堂灌为主,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控制者。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上很少甚至完全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是一种典型的“讲―听―记”模式,教师讲授时津津乐道,可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很难有效地开展。久而久之,教与学自然形成“两张皮”的现象。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私学”现象严重,使得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传统教学方法显露出许多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弱点,亟需进行改革。在指导思想上,应进一步倡导以启发式代替灌输式,在功能上实现由教给学生法律知识向教会学生应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方向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应用性等。在法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二、案例教学法有别于判例教学。
为了改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的可操作。
[1][2]。
探索作文教学的最佳实践【第五篇】
管理沟通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实用性强、操作性强、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影响力较大的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管理沟通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模型,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实践教学,将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作为主要授课方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习的效果。课程中运用了情景模拟、实战演练、角色扮演以及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教学环节是案例教学。管理沟通案例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案例导入,教师把案例中的问题导入到课堂中。
第二,结合案例对课堂授课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提出问题。
第三,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公开讨论,教师把握控制整个讨论环节。
第四,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总、总结。
第五,布置学生撰写案例报告。
实践性特点。
管理沟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体现在几个方面:
二是从课堂内容设计上看,实践教学占该课程总学时的60%以上;
三是从教学模式上,主要是实战演练、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以及案例分析等。
“实践教学模式”的采用,通过模拟管理环境、课堂分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阐述个人观点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艺术性特点。
管理沟通课程的艺术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讲:
一是课程类型的艺术性。
二是管理沟通工作的艺术性。作为管理类课程,它具有跨学科、跨专业性特点,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同时,管理沟通的工作对象包括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最活跃的因素,并不完全服从于自然规律,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需要一定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比如口头沟通的技巧、倾听的技巧及处理人际冲突的技巧等。
互动性特点。
管理沟通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互动性。管理沟通课程包括沟通、管理沟通、组织沟通、人际沟通等。其中“人际沟通”是开展管理沟通课程的重要前提。管理沟通课程的授课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做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前提。要想达到理想的课堂授课效果,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备课。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授课教师备课情况。教师在授课前不仅要备课充分,还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个体的专业背景、价值取向、学习兴趣、学习目的等,为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做准备。
二是学生在学习前充分了解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明确教学目标、授课模式及方法。
适用性特点。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有其适用的范围。管理类的课程并不都适用于案例教学,要根据授课内容选择。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对于简单的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更直接、更简单、更有效。案例教学更适用于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单凭课堂讲授的方法不易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需要借助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通过生动的案例介绍,把要知识嵌入到情境中去,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通过讨论分析案例,有利于学生沟通、交流、分享、成长,达到寓学于乐的效果。
教学素材匮乏。
目前,案例教学已经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广泛应用,但是管理沟通课程在案例素材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案例素材的匮乏直接影响了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管理沟通课程的开设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培养高等商业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作为近几年开设的新课程,尚没有统一编写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教案,在案例的选择上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往往是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受个人精力和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的局限,所选或设计的案例往往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和实用性。
课堂组织困难。
案例教学的主要授课环节是组织课堂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可以增加学生对案例的熟悉和了解,加深对管理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协作分享的学习精神可以培养学生钻研、思考、逻辑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案例课堂教学班级以30人左右为宜,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7~8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整理、汇总讨论结果。管理沟通课程是本科类的专业选修课,通常是大班上课,这种模式一般在90人左右,不利于进行分组教学,给学生课程讨论造成一定的难度。
对教师的管理组织能力要求较高。
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要进行案例导入,对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和控制,纠正偏差,归纳总结等。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能够完整、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知识,精通管理案例;
三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不出现“冷场”的局面,也要恰当掌控课堂活跃的尺度,不出现讨论过分热烈、“刹不住车”的局面。
恰当选取案例。
案例选取要具备几个原则:
一是要体现前瞻性。案例教学是管理沟通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案例题材的选取不仅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来选取。过时、陈旧的案例,不具有时代性,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枯燥。
二是要体现启发性。要选学生感兴趣的、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引起学生共鸣的案例。
三是要体现适应性。案例的选取是为实现培养目的而服务的,所以教学环节的设计、编排要和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相一致,紧扣培养目标。
科学培训教师。
案例教学实施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培养高素质的授课教师,提高教师对案例教学方式的认可度,掌握案例教学的技巧性,培养教师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培训的方法:
三是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收集教学案例,提高教师遴选、编写、组织教学案例的能力。
建立案例教学保障制度。
案例教学与其它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教学难度大、备课时限长、教学手段复杂等特点,需要学校对案例教学给予制度上的保障。
一是时间保障,使教师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入企业锻炼,积累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优化知识能力结构,对企业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教学、科研良性循环。
二是物质保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方面的支持。
三是案例配套教学设施的建设,包括案例素材的建设和教学设备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