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34079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最新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第一篇】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郭 成(一)确定依据的科学性

关于哪些因素制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或说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依据是什么的问题,众说纷纭。我们认为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当代社会需要、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只有兼顾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科学性。

1.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

学生发展需要指学生实际状况与理想状况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反映了这种差距。这种差距是学生需要发展的内容,是我们制订教学目标的基础。泰勒曾指出:“学科的种种努力应该主要集中在学生目前发展中存在着的严重差距上。因此,确认这些差距(即教育的需要)的研究是必要的,它为学校计划应该予以特别关注的教育目标的选择提供了基础。”

学生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都需要发展。仅从知识方面来看,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方面的知识都是知识的组成部分。我们力求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但又不可能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齐头并进。这就需要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结合学生个体或集体的兴趣,培养有特色的人才。所以,学生的兴趣也应是我们制订教学目标的一个依据。

2.当代社会需要

教育有其本体功能──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功能,同时又有其社会功能。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努力引导学生向这个方面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四大支柱不是主观断想出来的,而是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建构出来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人的发展实质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只有个体适应了社会环境,我们才说人真正得到了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定教学目标也要依据当代社会的需要。

3.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我们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等只能制订出一些基本的目标要求。例如,“通过学习后具有一定的独立认识能力”,实现这一比较抽象的教学目标需要我们结合学科教学将这一目标具体化。如,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独立认识能力”具体化为“通过学习能独立做某种实验并根据实验得出某一结论”。可以说,只有结合学科知识才能制订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另外,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对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尽相同,这也要求我们结合学科性质与特点筛选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系统性 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机能的整体。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系统性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层次结构的、整体的、动态的系统。要做到课堂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就必须使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体现层次结构性、整体性与全面性。

1.层次结构性

学生发展的渐进性和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教学目标内容的层次结构性。(1)学生的发展是渐进的,他们总是先记忆简单的知识才进一步记忆复杂的知识;先发展低层次的能力再发展较高层次的能力。这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以适应学生的渐进发展。我们已经介绍了布卢姆、加涅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从他们的教学目标体系中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有层次性的。如布卢姆把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这些层次由简单到复杂排列,形成一定的结构。这种层次结构适应了学生学习水平、思维能力由低级到高级,学习结果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有时,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可能完全包括学习结果的所有层次,但也绝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层次上。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我们首要的目标可能是“学生能读写某些字词”达到“知识”的教学目标;接着会继续提出较高层次的目标──“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某些字词”达到“领会”的教学目标。(2)学生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必要时可以分别列出某类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

2.整体性与全面性

系统是具有一定机能的整体,所以整体性也是系统性的一个原则要求。课堂教学目标要与不同层次上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育目的决定,包括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层次。课堂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我们在设立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牢牢把握教育目的、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以这些目标为指导,使制订出来的课堂教学目标与这些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课堂教学目标本身也有不同类型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能相互排斥、相互矛盾。要做到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相互统一,也要做到课时教学目标的各类型目标、各层次目标的相互统一。例如,教学目标按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分为三大类,即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领域,那么我们要使这三个类型的课堂教学目标相互促进,形成相互融洽的有机整体。认知目标又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在这六个层次上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必须是融洽的有机整体。

全面性与整体性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是对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目标提出要求。整体性对类型、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要求,而全面性则是对类型、要素的具备情况提出要求。它要求课堂教学目标要尽可能地涵盖所有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目标。我们在分析目前教学目标设立的问题时已经谈到目前教学目标设立存在不全面的问题,所以全面性原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一项原则。

(三)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恰当性

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要求可概括为恰当性原则。我们认为能使课堂教学目标很好地发挥其功能的表述方式即是恰当的。对于具体怎样表述教学目标我们后面将会详细论及。2011-02-25 摘自《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第二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及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怎样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预期,能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评价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但是,许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总是不知不觉地走入了误区,或唯“书“是从,或维度失衡,或层次不清,或表述不当„„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目标的制定如果出现偏颇,教学的有效性就难以保证了。

一、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目标设计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阶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标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突出的地方在于它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达成度。三个维度的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可见,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微观目标相结合宏观目标是在教学目标体系中处于较上层次的目标,中观目标则介于二者之间。确立教学目标体系的起点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其由上到下的层级体系大致是: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阶段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某课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某课堂环节教学目标。在这个体系中,上层次决定下层次目标,下层次目标支撑上层次。

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体系烂熟于心,做到宏观目标、中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结合了。比如,有位低年级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林”字的这个环节中所设计的目标就比较恰当。课上,教师先请学生仔细观察“林”字在田字格里的布局,并让学生主动讲述观察所得。然后,教师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多会观察呀!的确,这两棵清秀漂亮的小树真友好,她们并排直立在一块儿,左边的小树谦让同伴,怕挤坏了同伴美丽的枝叶,主动把‘右手’也就是这一捺,缩到了腋下;右边的小树怕委屈了同伴,伸出‘左手’也就是这一撇去牵她左边的同伴。这样,她们俩既没拥挤在一块儿,又彼此不分离。看,多漂亮!”教师一边声情并茂地讲述,一边纯熟流畅地范写,然后请学生兴致勃勃地练习起来。这位教师在设计处于最微观层面的这个课堂环节的教学目标时,把最宏观的目标——我国教育方针要求培养“四有”新人的“有道德、有文化”的目标,与大体处于中观层次的语文课程目标进行了紧密结合。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规定的“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喜欢学习汉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用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等目标,在这个环节较为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

(二)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相结合所谓显性目标,是可以明确观察、测评是否实现的目标,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显而易见的导向与激励功能。隐性目标则关注学生的潜能,语文教学应关注这种潜在的、内隐的教学目标的开发和运用。它仅难于观察,测评,而且不易为学生的意识所察觉,有的甚至无须学生知晓,往往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达成。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相对而言,“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大多属于显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大多属于隐性目标,“过程和方法”的目标则兼而有之。整合实施三维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中能够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因而,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结合应该成为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策

略。母语教学中,1篇课文的基本教学目标是显而易见的。有经验的教师设计外显性的教学目标可以信手拈来、应付娴熟。然而,汉语中的许多词、句具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征,它的深刻含义是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领会的,而这种内隐性的语言表达特点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教学一些课文时,我们可以设计“读懂课文描写***的语句”这样外显性的教学目标。实际上,这个目标中还含有“通过感悟文本,体会隐性目标,当然,隐性目标不必展示给学生,教师心中清楚就行了。当前,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设计的表述强调行为的外显,而忽略目标的内隐因素。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预设侧重与知识内容和学生的目标性行为,忽略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心理习惯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忽略了对动态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测。

(三)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相结合目标不等于结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是一个通过师生生命互动而提高生命质量的动态过程,生命主体的丰富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决定了课前设计得再高妙的目标,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相反,课前没有考虑到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却有可能生发出来并得到较好的实现,比如,学生偏离或超越教师的预设目标而获得新认知、新技能、新思想、新观念等。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与应变性,使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结合。

教师预设目标时,要持一种开放灵活的心态,以便在系列目标中生成性目标留下一定空间;同时,要坚持原则和方向,有足够的调控意识,因为生成性目标不是随意目标,也属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象,必须符合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并具有自己明确的内涵。这正如歌德所言,“每走一步都要走向一个终于要达到的目标,并且,每走一步都应该是一个目标,每一步都自有价值”。

课堂教学除了预设的目标外,教师更要善于捕捉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目标。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效果的最起码要求,是教学效益的底线,同时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而学生在经历、体验或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思考角度、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与差异性,都是他们创造的生动的教学资源,是生成性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教学活动中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与学习结果相结合课时目标是教师对学生通过学习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期望,是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行为指南,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为教与学确定了方向。应该说,小学语文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正确,表述得是否具体、明确、可评价,都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活动的结果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以往教学目标表述中经常使用“使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等,都偏离了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的目标定位,“使”、“引导”、“培养”这些都是对教师行为的表述,这就把教师定位在行为主体的角色上来,容易造成课时教学目标指向对教师教学过程效果的预期。落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显现出来的是教

师追求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的完美,降低甚至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是不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克服当前较普遍存在的行为错位现象,重点关注行为主体的表述,摈弃那些可能引起行为主体错位的表述形式,把课时教学目标对教学的预期转移到学生的学习结果上类。如可将目标描述为“学生通过„„”、“经过„„”,这样,学生的行为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了。

总的来说,我们应遵循教材系统性的内在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语文能力形成的科学性来观照,着眼文本、教材的系统性,科学地酌定教学目标,体现目标的文本个性,重视文本的价值,以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维目标”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给了我们语文教学以正确的导向,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

一、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语文知识和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基石作用,也是另外两个维度的目标实现的依托。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扎实打好语言知识的基础,真正理解、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化,还要具备现代语文读、写、听、说、思考、创造等能力,这是语文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首先必须要重视的方面。

第一、重视文本。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源,以其为平台,即使是最简单的词语理解,也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

例如:《鲁迅与时间》中的重点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挤(演示:海绵挤水)--“抓紧,不放松”;

2、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找与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课文是怎样写鲁迅先生抓紧时间的?

3、讨论交流:

(1)学习第二节,鲁迅“每天”是怎样抓紧时间的?(白天,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工作到第二天凌晨,睡觉连衣服都不脱。)

(2)学习第三节,鲁迅在“除夕夜”又是怎样抓紧时间的?(写作、翻译、编集、整理日记、计划第二年的工作。)填空,讨论:表格中的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在这段对字词“愿挤”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关键字词“愿挤”,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还让学生体会了鲁迅一生中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精神。由此可见,在字词的教学中,同样可以融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我想:只要我们潜心钻研文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一词、一句、一段都将是多元目标的依据之一。只要我们充分挖掘,促进教学目标与文本的真正沟通。

第二、重视实践。

课堂是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习知识是为了能够运用,而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所以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多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朗读、讨论等。

对话占了绝大部分的课文,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我还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扩展,给学生课外练笔的机会,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不容我们语文教师忽视,新的语文教材也注意将课文学习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如四年级语文下册《蝙蝠与雷达》一文学完后,我告诉学生们,在国防现代化的今天,还有许多科学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我布置学生从课外阅读中、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雷达的资料;在教学中,我经常把很多事情交给学生去处理,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涉及到的相关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语文教育要在反复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二、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在一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个整体又是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渗透在师生的交渗与合作之中,在文本、学生之中。

关注过程,是三维目标对我们最有益的启示。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才能够相互渗透,交融一体,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三、以“情感态度与价值”为纽带,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教师充满深情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我们应用自己的积极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老师的每一个充满深情的微笑、抚摸与鼓励,目光中的关切与期待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会成为学生情感升华的催化剂。同时,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功效,以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个维 10

度所创设的学习氛围下,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如何在课堂内具体落实三维目标,并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这将成为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与实践的课题。语文新课程标准如春风吹绿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三维语文教学目标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相信每一位与时俱进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会抓住新课改这一大好机遇,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有一番新的作为。

教学目标【第三篇】

教学目标强调陈述的主体是学生,是从学生行为的角度来表述教学目标,表述结果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那就是说只有当学生的行为与教学目标的规定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简言之,教学目标要说明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做什么,而非教师去做什么、说什么、会什么。例如:“能概括段落大意”,“能说出这个词用的好在哪里”,“能读出重音”等,这就是教学活动后学生的行为发生了变化,而非教师,倘如此,教师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传统的教学目标表述,通常使用“认识、理解、掌握、领会、把握、培养”等抽象笼统的词语进行表述,从而导致了教学目标含糊不清。无法操作、无法测量。因此,作为教师应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比如:“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默写、背诵、区分、使用”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由此克服传统教学目标的含糊性。例如:“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解释为什么黑暗的地方不长青草《科学》”。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说明学生做出这些行为的条件

行为的条件是什么,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包括时间条件、完成任务的辅助工具等。例如:“能够书写生字”这一目标的表述,就可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范字,按笔顺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就指明了如何书写生字。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应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程度

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应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程度,包括熟练程度、准确程度、完整程度等。例如:“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能说出四种原因”,“至少答对八题”等。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表述能够清晰地向学生传达教师对学习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也便于评价教学效果。

另外,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规律。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把学习分为三个区,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而最匠发展区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起点水平,使起点与达到目标之间的跨度适当。不同年龄的学生,其认知能力和原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年龄同—班级的学生,其思维习惯、认知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他们的年龄特点,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目标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学生的努力,能够达到所设目标。另外,在兼颐全班学生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重点突出。

对于每篇课文、每一节课都有多种目标,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避免目标主次不分,影响学习效果。但这也不等于忽略其它目标,因为主要目标需要其它目标的支持。其它目标明确合理,有利于主要目标的实现。

3、教学日标设计应注重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是有层次和顺序的,应按照层次之间的关系设计,使教学目标的陈述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比如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一般应反映记忆、理解与运用(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而在态度领域的目标则表现为接受、反应和评价等三个层次。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检测设计【第四篇】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检测设计

邓翠菊

一、教学目标及其功能

教学目标 指教学之前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的预期及教学之后这些预期的达成度。

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及教学之后。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有导教、导学、导评三大功能。

在备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当中,“有效的教学始于教者与学者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布鲁姆

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目标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效果的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

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盲目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目标达成度高;高效教学:在单位时间中达成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时底线,高效教学时上线)二、教学目标设计及其主要问题 1、学科知识目标设计欠缺

知识目标是三维目标的第一维,对知识的学习掌握,是每门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环节。

没有学科知识的教学是空心教学,没有知识目标的教学设计,是最不准确和完整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描述

●依据知识点的内容属性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依据知识点的就知识需要考虑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依据知识点与知识点的关系和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以知识点为单位检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确立过大,目标泛化,贪多求全

肤浅地理解“三维目标”,把“三个目标”简单相加,并列陈述;或理解为“三种目标”缺一不可;或理解为“很多目标包罗万象。贪多求全的结果是任务太多,蜻蜓点水,缺乏实效。

3、目标错位,主体误置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就是指学生的发展状态或对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的目标要求,要用学生发展状态的语言表述。用“是学生…”,“让学生……”,“通过……”,“完成……”等嗾使多余或含糊有问题的表述,是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本身不明了才导致的表述。4、虚泛化,表述含糊笼统,不可操作,不能检测。

教学目标表述指用文字对教学的预期结果进行简明而完整的说明。

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尽可能清晰,明确,具体,要可操作,可观察,可言传,可训练,可测量,可评价,不可笼统,含糊。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 结果性行为动词描述:(1)知识

●了解水平

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 ●理解水平

解释,说明,归纳,概述,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应用水平

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等。(2)技能

●模仿水平

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独立操作水平

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安装,尝试等。●迁移水平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水平

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映(认同)水平

认可,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摒弃等。●领悟(内化)水平

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采用表示学习结果的句式来表述教学目标 ●使用“能……”,“会……”,“有……”和“有……能力”,“有……技能”,“有……品质”等句式。

教学目标设计与操作检测

●目标预设准确 ●目标推进有力 ●目标预测科学

三、教学目标操作与检测的主要问题 2、教学操作环节偏离教学目标

一般较学过程主要包括就邪恶导入,教学揭示,教学强化,教学检测,教学结束等环节。教师在每一个教学操作环节中,要有清醒的教学目标意识,要对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胸有成竹,通过有目标地对教学内容的有序传达和交流,有效地使学生获得相应知识并形成和发展相应素质和能力。

所有教学操作环节都应指向教学目标,并强有力地推进和不断达成教学 目标。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教学目标意识不强,一些课堂操作环节远离了教学目标。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的重要根源。2、缺少教学目标的检测环节 目标检测

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状态或达成度要进行目标检测,有相应的有效的检测环节,检测方法和相应的评价。教学目标检测环节:

教学目标检测环节可以再课中检测,课后检测,下次课前(提问,上黑板做作业); 还有单元目标检测;单元检测、学期教学目标检测;半期,期末考试等。教学目标检测的办法:

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活动,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单元检测,半期,期末考试等。教学目标检测评价:

主体: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口语,书面语,分数,等级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534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