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56555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背影》教学设计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背 影1

教案    背影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1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1篇着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着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1] [2] 下一页

《背影》教案;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1、“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2、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上一页  [1] [2]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背影》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背影》写作背景2

这是1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这种亲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构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结合抒情。

“背影”在文章里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得热泪潸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呼应。文章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它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这是因为: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文章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去着意描写,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过去有人认为这篇作品的思想感情低沉,有消极因素,其实不能这样看。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1篇文章不能面面俱到,全面描写,可以有所侧重,应当有所侧重。看1篇作品,感情或激越,或缠绵,或哀愁,只有表现方法的不同,没有上下高低之分。

背 影3

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

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4.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训练

2.词语训练

3.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学生阅读注解1。补充: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爱国者。

二、检查预习(学生板演)

1.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的注音解释

2.补充:栅 迂 不能自已 惦记

三、朗读课文

点拨:注意读出感情,以最后一段为示范

四、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人物、事件、地点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

五、整体理解

1.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

3.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是,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4.文章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给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层次。

点拨:

1.明确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

2.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点学生很容易混淆。

3.引导学生体会总写点题

4.初步理解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六、说话训练: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

七、板书总结

1.学习重点:字词、朗读

2.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

八、作业布置

1.造句  a、祸不单行  b、晶莹  c、踌躇

2.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

九、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一、难忘“背影”,思念之情,总起点题(1)

二、回忆往事(2-6)

三、再现“背影”,照应开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语段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揣摩文章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

对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

〖难点〗

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的情况(听写)

二、朗读、理解第六段

讨论:

1.这个背影是怎样的?

2.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点拨: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3.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4.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5.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三、阅读理解段

讨论:

1.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流下了眼泪,这仅仅是因为离别吗?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的离别?

点拨:不同的背景下的事件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人们的感觉也不一样。

2.把两段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两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重点语句理解

《背影》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⑵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能力目标:

⑴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⑵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3、德育目标:

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教学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至爱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教学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纪实散文《背影》的语言平实自然。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义和表达作用。如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理解对父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作用;同时,结合生活体验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发爱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行文脉络。分析平淡中显神奇的特定背景,体会文章的感染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投影显示孟郊的《游子吟》)

孟郊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中也许算不上耀眼,但他的一首《游子吟》却历久不衰,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唤起普天下儿女们多少深挚的忆念。是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无私深沉的父母之爱沐浴着儿女们的成长。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1篇表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

设计(二):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发自于内心的真挚无私的爱,柔蜜的爱意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经历。同学们,请大家说一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母的疼爱。(学生动情讲述)是的,这种感情无论是蕴蓄在平常的片言只语,还是流露在不经意的神情动作中,都是那样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学习的则是1篇从父亲的背影中感悟出亲子之爱的散文──《背影》。

设计(三):(投影)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不禁要问: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1篇怎样的文章,能够这样打动人们的魅力又何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朱自清,走进《背影》,去体会那份曾让无数读者感动过的'感动。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2、《背影》是1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点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三、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投影:

1、注音:

差使(chāi)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蹒跚(pán shān)踌躇(chóu chú)迂腐(yū)拭(shì)颓唐(tuí)举箸(zhù)琐屑(suǒ xiè)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背影》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狼藉”“簌簌”“颓唐”“蹒跚”等词语。

2、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3、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父亲给我们的印象是严肃,所以我们都喜欢母亲,其实,父亲给我们的爱是无声的、是厚重的、更是伟大的,下面,请大家欣赏歌曲刘和刚的《父亲》。歌曲欣赏完了,我们带着对父亲崇敬的感情走进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

课堂实录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朱自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1、介绍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25年来清华执教,长斯担任清华中国文学系主任一职。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散文代表作是《背影》、《荷塘月色》。《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2、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二、听课文朗读,扫清字词障碍。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读准下列词语。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 jí ) 簌簌(sù )

差使(chāi) 迂腐(yū) 琐屑 (xiè) 栅栏(zhà)

颓唐( tuí) 晶莹(yíng)

2、须掌握的词语。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踌躇:犹豫。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本文的'结构。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明确: 背 影

3、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并依次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1

悲凉气氛(别时家境) 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 4—5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6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7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作者为什么一看到父亲或想到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

因为从父亲的背影里,儿子感悟到父亲对我的爱子之情。 也看到了父亲老年处境的艰难,谋生的艰辛,所以忍不住流下眼泪。

2、背影、眼泪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分析流泪的原因和饱含的感情。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再现背影)

课后小结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课后习题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

板书

背影

朱自清

线索:背影为线索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56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