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磁场教学设计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90713

【导言】此例“磁场教学设计精编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磁现象磁场教学设计1

磁现象磁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磁现象磁场》是第二十章电与磁第一节的内容。本章的知识和应用在现代社会中相当重要,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是本章知识学习的预备阶段,为后面学生建立电磁联系了解电磁现象等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建立起磁场的概念,为学习“电生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磁生电”打下基础。本节内容由“磁现象”“磁场”和“地磁场”三部分构成。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达到我们的德育目标。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自然课本中已学过关于磁体的现象,在平时生活中也接触或观察过磁体,所以对磁现象并不陌生。由于自己有生活经验,所以对如何获得磁性的方法也会有所了解,但这些东西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印象,缺乏理论、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本节课有有较多的物理概念,它是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而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做好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通过实验概括出来物理概念或规律,是本节的主要特色。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进入物理知识的探究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三、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简单的磁现象,认识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通过实验了解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会画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分布状况。3.通过小磁针的指向性认识地磁场,了解我国古代的磁学成就,激发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会画磁感线。

难点:认识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五、教学器材:条形和蹄形磁铁,大头针、橡皮、塑料尺、小刀、回形针、铁块、铝块、铜块,铁屑,小磁针、铁架台,细绳,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利用司南引入磁场。2、简介我国在磁方面上取得的成就。由此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快速的走进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课内探究:

探究一:磁现象

师提出问题:我们对磁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通过桌上准备的器材分组进行实验进一步理解磁性、磁体、磁极、磁化等基本概念,及磁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探究1:用条形或蹄形磁铁分别吸引大头针、橡皮、塑料尺、小刀、回形针、铁块、铝块、铜块等物体,发现能被吸引的物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2:用条形或蹄形磁铁放在铁屑堆中翻转几下拿起,发现吸引铁屑最多的部位在________(填“两端”或“中央”)

探究3:轻拨磁针让其自由旋转,观察静止时磁针的指向(至少三次),发现磁针静止时指示____方向。

探究4:用条形磁铁的两端,分别靠近悬挂磁铁的两端,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5:用条形磁铁的一端接触铁钉,再用铁钉靠近大头针,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观察现象,讨论交流,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归纳得出几个基本概念及规律。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每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磁化。磁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师生共同学习磁体的磁极的规定?能够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南极或S极,指北的那个磁极叫北极或N极。

师通过磁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介绍磁悬浮列车的原理,进一步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探究二:磁场

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小磁针,用条形磁体绕小磁针转一圈,你观察到了什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彼此不接触的两个磁体,通过什么发生作用?磁体间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学生猜想。

(生生、师生合作开展科学探究。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及猜想意识。)结论: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对放入其中的某些物质有力的作用,我们把它叫做磁场。磁体间的作用就是通过磁场产生的。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在磁体周围放很多小磁针(铁屑)。观察实验现象,绘出磁场分布,并讨论归纳磁感线的特点有哪些? 1.让小磁针在条形磁体周围“排队”。感知磁体周围的磁场具有方向性(磁场方向的规定让学生自己从书中寻找: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磁场的方向。)。

2.通过小磁针(铁屑)在条形磁体周围排队。让学生用曲线画出小磁针排队路线。(在探究中领悟磁的本质,并寻找到一种描述磁场的方式,化难为易,突破本课重难点。)

师激励学生找到了一种形象化地描述磁场的方法,所画的曲线在物理学中叫做“磁感线”。并提醒:磁感线只是假想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归纳总结磁感线的特点,通过例题分析进行巩固知识。

练习:画出磁体甲、乙的磁感线的分布。

探究三:地磁场

1、思考:为什么指南针总指南? 2、自主阅读:带着下面的问题自学课本。

(1)地球上,地面附近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总是指向北方,这是因为受到 ____的作用。

(2)地磁北极在地理的 极附近,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 极附近。(3)地磁的两极和地理两极(填“重合”或“不重合”),世界上最早记述这一现象的人是我国宋代的学者。3、介绍地磁场和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最后对本节课归纳总结后进行达标检测。

1.如图,当用条形磁铁乙接近条形磁铁甲时,甲远离乙,则可知乙的A端是______极.(填“N”或“S”)2.关于磁场和磁感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磁铁周围才有磁场 B.磁感线是由铁屑组成的 C.磁体外部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南极 D.磁场中某点小磁针静止时,南极的指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3.一个球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如右图所示,已知甲、乙

是磁体的两个磁极,则()。

A.甲是N极,乙是S极 B.甲是S极,乙是N极 C.甲、乙都是N极 D.甲、乙都是S极

4.如图所示的四个图是几种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及其方向,其中画得正确的是()

5.在图①②③中标出的各磁体的N、S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4篇磁场教学设计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磁场教案。

《磁场》教学设计和反思2

《磁场》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的应用。

2、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经历实验观察、总结类比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规律,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2、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教材分析

磁场这个概念,是本章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磁感线是人类设计的用来描述磁场的,磁场的基本元素都用它表述出来了,这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分布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磁场的存在,明确引入磁感线的实际意义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磁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磁铁能吸引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上。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声、光、热想象的学习,过渡到直接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现象的学习,是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的。学生对于转换法,建立物理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还很不熟悉,真正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本节内容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一是利用转换法,通过对放入磁场中的多个小磁针的受力情况来认识磁场;二是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教学策略设计

由于学生最擅长的是形象思维,但是,对于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归纳总结,又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过程。为了很好的帮学生将这两个思维过程进行衔接过渡,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对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进行回顾:空气流动形成的风使小树弯腰,电流通过白炽灯灯丝使其发光,让学生理解转换法的实质: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通过它对其它物质产生的效应,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来间接的认识该种物质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磁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同样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认识它。

2、创设情景:磁铁使小磁针的指向发生变化,不同位置的指向不同。引导学生利用转换法来认识磁场的客观存在和磁场是有方向的。

3、对光线这种物理模型进行分析:用带箭头的射线来描述光源发出的光线,以常见的点光源白炽灯为例,在黑板上画出白炽灯周围的光线分布情况,向四周发散,向学生说明箭头的指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射线的疏密表示出了光的强弱,离白炽灯越远,射线越稀疏,光越弱,白炽灯周围本来没有带箭头的射线,这是为了研究光的性质,让人类的知识能够通过纸质的文字图片传承下去,根据光的现象和性质进行抽象,而人为的画上去的,这就是建立物理模型——光线。同样

也可以给磁场建立物理模型,让人类对磁场的认识也可以通过纸质的图片文字传承给后人。

4、创设情景:利用磁感线平面演示模型和立体演示模型演示条形磁铁和蹄型磁铁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引导学生从每个小磁针的排列情况,抽象出物理模型——磁感线,虚线上的每一个虚点就好像是每一个小磁针,根据磁场方向的规定画上箭头,和光线类比,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磁铁的两级磁感线密集,磁场也强,对小磁针等磁体的引力或者是斥力就强;离磁铁越远,磁感线越稀疏,磁场越弱,对小磁针等磁体的引力或者是斥力就弱,并现场演示。教学过程设计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提问: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让铁钉移动?引导学生分析磁铁的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磁场,吸引铁钉就是通过磁场这种特殊的物质进行的。

2、采用教学策略设计一,引导学生分析怎样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想象。风——小树弯腰的程度和方向;电流——白炽灯发光的强弱;温度——液柱的长度;磁场——小磁针受力后的指向。

3、创设情景一:放一圈较大的小磁针,学生观察它们的指向,然后在它们的中间放入条形磁铁,观察它们的指向,拿走磁铁后再观察指向。引导学生分析:磁场的客观存在;不同位置小磁针的指向不同,说明磁场是有方向的,磁场中不同的地方磁场方向不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小磁针指向不同的方向;最后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为那点的磁场方向。

4、采用教学策略三,以物理模型——光线的建立过程为例,向学生传授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从复杂的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最本质的东西,物理模型是怎样描述物理规律的。

5、创设情景二:利用磁感线平面演示模型和立体演示模型演示条形磁铁和蹄型磁铁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杂乱无章排列的微小铁块,被磁铁磁化后成为许多个小磁针,这些小磁针在大磁铁周围的磁场中受到磁力的作用,排列的非常有规律,我们把这些小磁针的排列情况,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可以方便、形象的描述磁场,每一个虚点就好像一个小磁针,这样的曲线就叫磁感线。和光线类比,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磁感线这种物理模型是怎样描述磁场的方向和强弱的。

6、学生练习:观察教材图,讨论教材想想议议

7、地磁场。提问:磁针受力转动是磁场作用的结果,那么磁针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指南北又是谁的磁场在施加力的作用呢?得出概念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学生观察地磁场的分布情况。说明宋代的沈括最早发现磁偏角。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8、教学评价:见下面的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检测题:

1、关于磁场和磁感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为改点的磁场方向。B、地理的北极就是地磁场的北极。

C、地球的磁场叫地磁场。D、磁感线只是用来描述磁场的一些假象曲线。

2、下列关于磁感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磁感线是由小铁屑形成的。B、磁场中有许多曲线,这些曲线叫磁感线。

C、小磁针在磁感线上才受力,在两天磁感线之间不受力。

D、磁感线是人们为了形象的描述磁场的分布而假想出来的,实际并不存在。

3、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的北极在地理,地磁的南极在地理,地磁场的磁感线是从地理的 极出来,回到地理的 极。海龟、鸽子等动物就是靠 导航的。

4、教材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一题,画磁场中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方向。

5、教材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第四题,列举一些应用磁体的实例,并说明好处。评价反馈矫正方法:

第一、二、三题让学生集体回答,然后进行矫正;第四题让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图做,让下面的学生帮忙矫正;第五题学生讨论举手作答。教学反思

1、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转换法、物理模型法的教学,注重培养了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物理规律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将初中物理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很好的衔接起来了。

2、本教学设计没有用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动画代替课堂演示实验,创设的物理情景是学生能真实感受和看得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对已有知识的分析,结合物理情景,自然过渡到对新知识的分析,留给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时间很充足,是一节返璞归真的物理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确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3、本教学设计中对光线和磁感线物理模型的说明和类比是原创性的教学策略,虽然对磁感线可以描述磁场的强弱进行了加深,但是学生通过类比和实验验证是可以理解的。

4、本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评价,充分利用了教材和免费的课堂作业资源,选择了五道题,灵活应用多种评价反馈矫正方法,在大约10分钟的时间里,对本节课进行了有效评价。没有表演课中常见的另外印制的评价题,在教学实践中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学生的年龄小,控制自己的能力差,所以学生就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家长的督促,教师的严格要求,“严”不等于打孩子,爱“”不等于骂孩子,而是对学生要有严格要求,要正确教育,指出错误,加以改正。

磁现象 磁场教学设计3

磁现象 磁场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评论

秦始皇在建造阿房宫时,为了防止刺客的进入就在门上安装了一个原始的“安保系统” ,如果有人身怀铁器就会被发现。这个“安保系统”其实是什么?大家有什么办法破解这个系统? 活动2导入 评论

一、教师演示:磁体靠近不同金属,发现磁体只吸引铁类物质,并不是所有金属都能吸引。

二、现场小调查:

1、磁体各部分的磁性一样强吗?

2、轻轻拔动磁针,磁针静止后其所指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3、磁极间有什么作用?然后通过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结果。

三、介绍“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3活动学生实验-小磁针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 评论

一、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学生从现象得知: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磁场。

二、再把几个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周围,学生从发现:

1、磁场是有方向的;

2、磁场中不同位置磁场方向不同。

活动4活动学生分组实验-研究磁场的分布 评论

一、提出问题:磁场看不见,如何形象地描述磁场? 学生分组实验:条形磁体上放一块平板玻璃,再往玻璃撒铁屑(必要时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规律,并用平板拍下实验现象的照片以备向全班分享。

用带方向的曲线来表示磁场的分布,这样的曲线就是磁感线。

二、小组讨论磁体周围磁感线的特点:

①磁感线是闭合曲线,磁铁外部的磁感线是从北极出来,回到磁铁的南极,内部是从南极到北极。②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活动5活动通过课本、教师分发的视频资料自学地磁场的内容 评论

一、提出问题:磁针受力转动是磁场作用的结果,那么指南针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指南北又是谁的磁场在施加作用呢?

二、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或教师的分发视频自学总结地磁场相关的内容。

1.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叫做地磁场。

2.研究表明地磁场的形状与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3.地磁场特点:

(1)地磁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2)地磁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3)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相反,且并不完全重合。

(磁偏角——这一现象最早由我国宋代学者沈括记述。)

磁场教案范文4

关键词:教学模式;主动学习;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8(S)—0013—3

1 “主动学习”六步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让他们能具有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践摸索过程中,我校物理组教师认真学习、进行讨论与反思。在讨论和反思过程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必须打破“教学就是教课本”的观念,树立“大教学”的教学观,树立“课堂教学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的理念,教学课程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要把原先的“教学生学会”变成“教学生会学”,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后,全组教师达成共识,即以优秀导学案设计为载体,逐步构建符合现代教、学策略的“学生主动学习”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前教师提供导学案——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依据学生在导学案指导下的自学情况进行课堂讲授——学生纠正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和教师讲授的情况提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总结”。

2 “主动学习”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物理科学素养,要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让他们能具有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学习能力。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变,为尝试进行新型的导学案设计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同时,教师在精心设计“导学案”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3.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还是在教育的过程上,都把发挥人的主体性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教育者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3 “主动学习”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导学案

导学案设计的好坏是该教学模式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导学案的设计应该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和围绕物理课程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应该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思、自练的空间。同时还应突出物理课程的特点,直观地展示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导学案的内容是学生思考的载体,应该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导学案不仅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知道什么,还应让学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目前导学案所设置的栏目包含以下几个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预习导学]、[习题巩固]、[我的问题]等。导学案设计具体的技术细节内容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将原本“先教后学”的教案转变为“先学后教”的导学案,变一人的“讲堂”为全班学生的“学堂”,变教学生学会为教学生会学,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实际中,因为学生实际存在的个体差异,使得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很难照顾到全体同学。现行的班级管理中,不同学生在某一学科上往往处于不同的认知层次。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3)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在预习导学案时,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使其产生一种探究的强烈欲望。

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案[预习导学]部分的量安排在10—15分钟完成为宜,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注意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突出学科章节的主干知识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教师要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导学案之潜力,在“导”字上下功夫,决不能把导学案当成变相练习,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69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