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451509

【导言】此例“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精编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一等奖1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1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讲述大禹吃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洪水的故事,赞扬他造福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认识,预设以下学习目标:

1、用自主识字、游戏巩固等形式正确认读10个生字;用不同字音表不同字义的方法区分多音字“倒”和“没”;用扩词的方法区分同音字“治”和“制”;认识衣字旁及表示的意思;正确书写10个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纲背诵课文。

3、用结合上下文、数量词、生活实际等方式了解“千辛万苦”、“安定”的。意思,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1、正确认读、书写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上下文、数量词、生活实际等了解“千辛万苦”、 “安定”的意思,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初步具备了主动识字的能力。他们喜欢阅读,初步具备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重要词句意思的能力。同时,《大禹治水》这个故事虽年代久远,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通过动画片、课外书籍等,已经对故事有所了解。

在识字教学中采取自主识字、同伴合作、随文识字、游戏巩固等策略。阅读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朗读指导法、句式比较法、再造想象法等,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出示有关古代传说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猜故事,再大声说出故事的名字。 最后一张定格在《大禹治水》,学生说出名字后板书课题,“治”是生字,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书空“治” 。 齐读课题后,接着问学生,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可能想到用换偏旁或偏旁加旧字的方法来识记。再让学生说说“治水” 是什么意思。

导课环节运用情境创设法,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丰富课程资源。其中“治”字随课题识字,用分散识字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共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难度的句子也要多读几遍。读完后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一方面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自主识字。

第二步,同位合作读生字卡片,不会的互相教一教,然后和同位分享好的识字方法。

此环节意在体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效融合。

第三步,请2—3组同位上台交流,交流内容包括:易读错的字音、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及扩词等。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以下生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的5篇大禹治水教学设计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大禹治水教学设计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1篇主体课文。讲的是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炼,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有熏陶感染的作用,学生阅读有独特的体验,语文学习应重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因此,教学中,我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通过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学生已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深入思考,积极表达,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在此过程中,以教材为蓝本,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进而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大禹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检测,回顾内容。

1、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然而,水也有发怒的时候,当洪水滚滚而来的时候,就变成了一头咆哮的野兽,带给人民无限的恐惧和不幸。于是,从远古时期开始,勤劳智慧的人民就与洪水展开了较量,开始了治理洪水的过程。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课文,学习这篇关于治水的古老传说——《大禹治水》。(板书课题)

2、在昨天的学习中,同学们积累了很多词语,看看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词语,检测认读。)

3、请同学们仔细回忆这个故事,你能用上这些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两句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话吗?

4、谁能从这些词中选几个词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是啊,正是因为这样,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既是对学生识字情况的检测,同时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回顾,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概括能力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走进文本,品读感悟。

1、出示尝试题:自读课文,想一想,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画出有感受的词或者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交流:在小组内读一读你画出的词或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相机点拨引导如下:

(1)治理洪水。

A、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谈感受

B、启发引导:同学们,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能带你回到过去,走进现场(出示第一段):自己轻声地读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想,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多么凶猛的洪水啊!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指导朗读。

C、总结:是啊,无情的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人们的生活可以用这样的词来形容——悲惨,凄惨,可怜,生不如死,水深火热

是大禹让人们结束了这种……的生活状况,是他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安宁,欣欣向荣。在这里,治洪前和治洪后人们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因为如此,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课文第一自然段以生动的语句描写了洪水的危害,既是引子,又是铺垫。只有深刻感受到洪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才能进而体会大禹治水的伟大无私与功德无量。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并没有一带而过,而是通过朗读、想象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洪水的肆虐,人们生活的悲惨,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不怕困难。

A、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英雄,不仅仅在于他做了什么,还在于他是怎么做的?(出示第3段)禹是怎样治水的呢?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抓住“常常”“天蒙蒙亮”“拄着棍子”等词语感受禹治水的艰难与不易。)

B、创境想象:是啊,大禹治理洪水历经了整整十年,十年间,爬山涉水,所到之处必然都是荒郊野外,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想一想他都会经受哪些磨难和痛苦呢?试着说一说:

为了治理洪水,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坚强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当他渴了,_______________,当他饿了,_______________,当他累了,_______________。他走遍了_____________,可他_____________。

C、是的,他所经历的困苦和磨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他却坚持了下来,那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这样一种精神——坚持不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那是因为,他的心里始终想着——老百姓。

正是这种精神和信念支撑着他完成了治水的伟大工程,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人们心目中——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D、谁来试着读一读?读出他的这种精神。(生生评价,指导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他不怕困难的精神是课文的重点。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文本,直接与课文对话。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进而创设情境,通过说话练习,将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转化为对大禹行为的叙述与歌颂,内化情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阅读——想象——表达——朗读”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情感体验的激发,还培养了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三过家门而不入。

A、生交流。师相机补充:

三十岁结婚:古人一般结婚比较早,男子一般在20岁左右,女子则在15岁左右。三十岁结婚,在古代来说,已经非常晚了。

B、出示,填空。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你从这些词语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C、大禹治水共历经了整整十年。十年有多长啊?三千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就连他三次路过家门的时候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路过门口,妻子正生下了儿子,孩子哇哇大叫,他却硬是狠了狠心,没有进去;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看到这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几个数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是啊,大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奉献、大公无私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精神!

D、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一段?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评价,再读。

设计意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虽然感人,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很远。在这里,通过古人结婚时间的介绍、故事情境的创设、数字的品味可以使学生对大禹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有更深刻的体会。而“副词填空”练习,不仅仅关注内容,体会情感,还将学生的视角引向了作者的表达,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与效果,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运用能力。

(4)讲方法。

禹的治水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不怕困难和勇于付出,还在于他采取了正确的方法,他和父亲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父亲采用了“堵”的方法,水是堵不住的。而他“变堵为疏”,通过疏通水道治理洪水。看来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要有智慧。

(5)有决心。

既然课文主要写大禹治水,为什么作者用了这么长的一段文字写禹的父亲治水?在这里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小结:治理洪水寄托了大禹父子两代人的的意愿,也体现了两代人的决心,令人肃然起敬。

设计意图:学习本课,大家都会将学习的焦点集中到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决心与智慧。课文中对大禹父亲做法的描写其实并不是多余的,它既让我们看到了两代人为民着想、立誓治水的决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治水所蕴含的智慧与科学的方法,对这两段内容的感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令人叹服!

三、深入探究,升华感情。

1、故事学到这里,相信大禹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心里,现在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课题,想一想,他的名字本是一个字“禹”,为什么人们称他为“大禹”呢?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大”的?(加点)

(因为禹意志坚强,富于智慧,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个伟大的人物,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

2、是啊,这一个“大”字饱含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与爱戴,你的心中又升腾起了对他的什么感情?(佩服,感谢,敬爱……)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原则。通过走进语言文字,品读感悟,大禹的形象已经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变得清晰、高大。最后,再回归整体,透过一个看似简单的“大”字,感受人们对他无限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升华情感,内化体验。

四、拓展练习,总结结课。

1、欣赏纪念大禹的作品:也正因为如此,大禹治水的故事被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课件出示雕塑、画像等),人们为他塑像,为他建庙,写诗,做画,通过各种方式纪念、感谢这位伟大的英雄。书上这幅插图就是后人为他做的画。

2、初识“思维导图”,练笔:刚才我们通过学习,把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提炼成关键词按照一定的思路板书在了黑板上,这就是思维导图。画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我们理清课文思路,抓住文章重点,不断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使用。

下面再让我们参考思维导图,把对大禹的了解和感受按照这样的句式写下来。如果你能用上黑板上这些关键词会更好。

他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他就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大禹。

3、交流分享,评价提升。

4、总结结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永远记住这个代代相传的故事——大禹治水!

设计意图: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已久,在这里,展示有关他的雕塑、画作、诗歌,可以透过人们对他的歌颂与纪念,从另一角度使学生感受到他的伟大及对人们的影响。借助思维导图把对大禹的了解和感受写下来,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作用,梳理课文内容,在以后的预习中尝试运用;另一方面,借助思维导图写话,总结课文,升华情感,将大禹的形象铭刻于学生心目之中。

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两个多音字的字音,认识一个新偏旁。

3、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目标达成方式:

学习字词,质疑解疑,了解课文大意,引导学生分析治水方法的科学性与辛苦,初步体会大禹“伟大英雄” 形象。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大禹是人们对禹的尊称。板书“治水”,齐读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怎么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读准,读好

(注意多音字“没、倒”;后鼻音“姓、形”、翘舌音“治、制”)

(1)滔滔 淹没 冲倒 房屋  仔细 劈开 感激 英雄

(2)害  老百姓   地形  挖通   治理  洪水   被  制服  伟大

三、细读课文:

1、带着刚才的问题去用心读读课文,找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问题的答案。

2、组织交流:把你们读书的发现跟大家交流一下

大禹为什么治水?

个别读第一段,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简单交流后总结并板书:水害

大禹治水的结果?

个别读第四段——大禹制服了洪水    板书:制服   指导理解“制服”

师指板书:现在你们迫切想知道什么?——大禹如何治理洪水的? 板书:治理

大禹如何治理洪水的?

个别朗读后出示第二段

1、 大禹是怎么做的?(学生说后显示填空,指导用“先…然后…接着…最后…”句式练说)

2、大禹的父亲鲧用什么办法治理洪水?——“堵”的方法

大禹用的是什么办法治理洪水?——“引导”的方法  板书:引导

从哪儿看出是“引导”的方法?

▲察看水流和地形——观察水流和地形,分析洪水泛滥的原因,思考如何约束住水,让水听从人的指挥,服从人的管理……

▲挖通大河,劈开大山——让水走它能走和该走的地方,而不随便、任意跑到它不该去的地方……

3、大禹为什么用“引导”的方法治理洪水?

▲与第一段和图片联系起来理解——

学生再读第一段(评价: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

图1:洪水就像一头猛兽,波涛滚滚,一路咆哮——堵不住

图2:即使“堵”住一处,还会在另一方泛滥成灾

(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洪水害得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

过渡: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大禹挺身而出,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 (指板书)用“引导”这个科学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欣赏洪水被制服后的情景。

(师描述:大禹经过观察、分析、思考,最终挖通大河,劈开大山,引导百川乖乖地东归大海,同时还发挥了水“灌溉农田、滋养民生”的作用,春来播种,秋有收获,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接读第二段

2、再读第二段:你还能读出什么? 理解“千辛万苦”

(1)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吃了辛苦,走了山水……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

(2)交流感受:同学们想象一下,大禹吃了哪些苦吗?(困难、危险以及怎么克服的)

提供想象情境:

察看水流和地形的过程中——

饿了……渴了……困了……脚上磨出了血泡……攀爬悬崖峭壁……

(理解、读好走、吃

在挖大河、劈大山的过程中,与老百姓同吃共住,起早贪黑,黑了瘦了生病了累倒了……

(3)他为什么要吃千辛万苦——再引读第一段(洪水泛滥、制服洪水)

(4)指导读好词:千辛万苦、千山万水

3、指导朗读本段:

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英雄啊,他克服了许多常人受不了的艰难困苦,做了许多常人做不到的事儿,(吃尽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险)用科学的方法制服洪水,束缚住凶猛的洪水,让滔滔的洪水乖乖地听从人的指挥,服从人的管理。让我们边想象边把这段话读好,好吗?

4、朗读感悟第三自然段

(1)在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故事,同学们快读读看!(出示文字)

(2)完成填空:

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3)体会数字表达的精妙:十三年有多长啊?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

指导朗读: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他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品质!      板书:伟大英雄

让我们再来好好读读这段话。

再读最后一段,升华情感

1、引读,在大禹的不懈努力下,洪水终于被——,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大家——。

2、说话训练: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3、小结: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永远记住大禹勇敢顽强、一心为公的精神!

四、指导写字:

1、词语:害  老百姓   地形  挖通   治理  洪水   被  制服  伟大

2、生字:害 通  姓 形 治 理 洪 被 制 伟

(1)整合生字发现规律:8个是左右结构,部首写得窄,偏旁写得宽。

(2)根据学生需要指导书写描红“制、通、被”

《大禹治水》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南京力学小学  赵 萍 2008年10月17日

一、我读《大禹治水》

禹治水与父亲有关。禹的父亲鲧治水9年,采取堵的办法,却没制服洪水,落得个被舜处罚的下场。禹正是从父亲失败中吸取了教训。

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与临危受命,与当时的环境“老百姓无家可归”有关。

大禹的名字世代相传,因为他让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对这种语言形式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后第4题的安排可能也有此用意。

除此而外, “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条大山”。正是大禹“千辛万苦”的治理,才使无家可归的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才使百姓非常感激、才代代相传他的名字。

二年级孩子对此没有体验。(老师也没有)他们如果与自己百般呵护的父母对比,简直无法理解大禹的所作所为。那么就只好让他们找找百姓们为什么感激大禹的原因了?

本课的生字有10个,只识不写的也有12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二、我对《大禹治水》的预案的阐释

《大禹治水》这个神话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公、为民造福的顶天立地的古代伟大英雄的形象。大禹的这种奉献精神在当今社会很有必要发扬光大。此外,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条理非常清晰。

在钻研教材时,我发现课文中可圈可点的词句很多,如“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治理、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九条大河、九座大山、引导、制服、安定、感激、伟大英雄、代代相传”以及“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中的数字的理解与体会。

如何抓住一个关键词语、找好准确的切入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想想我校张老师《梅兰芳学艺》抓住“勤学苦练”一词,在文中找到表现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句子来朗读体会,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言、朗读,教师适当的点评,无疑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堂。《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从构段方式上与《梅兰芳学艺》完全一样,但是反映人物的形象的表达方式上,《大禹治水》比《梅兰芳学艺》要复杂得多,如果在《梅兰芳学艺》课文学习后再来学《大禹治水》,从学习方法上是一种承接,从潜词造句等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引领学生体会数字的作用,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会更加丰满。

阅读任务的完成是同构还是异构?我在揣摩校长让我选择《大禹治水》这课来上节学校教研课的意图后,决定还是抓住“伟大英雄”这个词语,从“引导洪水流入大海——治水方法的科学性”、“治水不辞辛苦——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为公”三个层面来理解大禹的“伟大英雄”形象,采用与张老师不一样的 “以面击点”的方式(我将张老师的方法归纳为:以点找面),因此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重点放在 “大禹如何治理洪水制服洪水”这一主要问题牵引下的“引导洪水流入大海——治水方法的科学性” 、“治水不辞辛苦——为民造福” 两点上。因为我以为:大禹治水不辞辛苦从文字中很容易找到并且比较好体会,所以我将教学难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性”上。

识字写字教学,我分三步走:

1、初读后教学生字新词的音,关注前后鼻音与平翘舌音;

2、学完“课文” 后引导学生将生字进行结构上的分类后,启发、鼓励学生发现、总结——8个左右结构的生字“部首写得窄,偏旁写得宽” 的特点;

3、教师指导由学生需要教的三个字:笔顺易错的“制” 、笔画易错的“通” 、有新部首且笔画笔顺都易错的“被” 。

三、教师听课后相关数字统计分析

南京市力学小学“研究性课堂”课堂观察表i:关于教师提问观测

问题种类

预设性

问题

生成性

问题

主干问题

枝节问题

单一性

问题

整合性

问题

个数(%)

15

%

8

34、8 %

21

%

2

%

16

%

7

%

简要分析:

课堂的绝大部分问题是预设好的问题,课堂的基本状况都在教师的掌控中,有生成性的问题出现时,教师善于抓住并引导学生向主问题靠,单一性问题与整合性问题比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注意在课堂上能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思考与发现。

课堂上的问题是从学生中来,教师抓住“大禹是如何治理、制服洪水”这一主要问题,先带领学生从大禹治理洪水的方法与步骤体会治水方法的科学性,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大禹治水的不怕辛苦的精神。对于治水方法的分析,由于比较难,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这个问题上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面、参与度不高,显得老师“引” 的痕迹重,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放在“体会大禹治水的辛苦”上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的特点。

四、我的反思

上完第一课时,我觉得:识字写字教学目标我分三步落实,过程清晰利落有重点,抓住难点,给学生既有方法的指导又有规律的总结,还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阅读理解上,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比较清晰,重点突出,例如: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后,按三个主要的问题:为什么要治水?怎么治水?结果怎样?我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再按这一思路讲解课文。但是,我没有平均使用力气,我把大禹治水的过程作为重点部分,让学生找出治水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性。其间,在理解大禹“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一句时,引导学生找到大禹“引”的方法最终制服洪水,接着与父亲鲧“堵”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性体现在“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后“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 ,最终不让“滔滔的洪水淹没农田、冲倒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其后,我再让学生对比读课文开头与结尾两段,还运用图片将“洪水来时的灾难”以及“洪水被制服后”让学生验证自己的想象、感官上强烈的震撼、对比,感受大禹运用“引导”这个方法治理治水的科学性;接着找到描写大禹治水不辞辛苦的句子,进行句式对比、朗读、体会。应该说:我的课堂操作努力实现课堂预设目标。

名师薛法根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中说:明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应该建立在对“课程目标、教材价值、学生实际”的研究与把握上。

是啊,1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很多,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项目也很多,对教材教学价值的发掘与提炼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逐步明确与定位的过程。

学生实际对定位教学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 “距离”便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过高,则造成教学中的“越位”,强人所难;教学目标过低,则造成教学中的“滞后”,低水平重复。“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一切教学目标的定位,最终都要归结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要上来。由此,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必不可缺的工作。“了解学生”意味着我们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察言观色,敏锐地捕捉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逐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正是“研究性课堂”关注学生“学”的研究的真正目的所在。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

从词句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

3、出示词语

指名读、领读、齐读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

3、继续播放画面,请你说说此刻你的心情怎样?(难过)

4、师:小朋友,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请你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自读、指名读

哪些词语体现了洪水的凶猛?(滔滔、淹没、冲倒)

理解无家可归(老百姓因为洪水没有住的地方)

指名读、齐读

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了拯救苦难的老百姓,大禹挺身而出了,他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导 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3、理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

4、从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禹治水的艰辛、他非常能吃苦、治理洪水的方法非常科学)

5、指名读、齐读

6、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吃那些苦呢?

学生可能会说: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会得一种病--关节炎;炎热的夏天,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过渡:大禹在外治水很长时间,,其中有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 阅读故事,介绍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

3、 出示一道填空题,让学生填上一系列数字。

4、 指名读,说说体会

(13年可以看出大禹治水的时间长。三次路过、一次也没有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说明大禹心里一直想着老百姓,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5、齐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大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终于把洪水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一齐读读第四日秒年第四自然段。

1、读了以后,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很开心,因为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

2、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

3、(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

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

4、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

六、总结:

大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他真不愧是代代相传的伟大英雄。课后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教学生字

理、伟、姓、制

板书设计:

千辛万苦

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代代相传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6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 大禹治水

2、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把生字圈出来。

(2)把难读的句子画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3、范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

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淹没。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3)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方法。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哪一句写是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二、三两句。

①指名读第二,三雨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②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

(板书:走遍吃尽)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

③“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了什么?

(板书:挖通劈开)

④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

⑤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齐读。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表示数量的词。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板书:XX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4)指导朗读。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联系二、三自然段讨论。)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板书:制服洪水代代相传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

治久

理伟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1)引导自学部分生字。

(2)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

父:有画,第三画是。

理:有画,第十画是。

姓:有画,第三画是。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

16 大禹治水

走遍 吃尽 挖通 劈开    制服洪水

XX年 三次过家门 一次也没进 代代相传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 本文转载自

天城校园热线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45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