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95716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1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即将对象纳入到固有的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所谓顺应,指主体心理图式的改变以顺从对象。语言的感知归根结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与顺应。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小学生作为学习语言的主体,只有在反复将文本语言同化、顺应、外化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那么,这样的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呢?语文课上同化、顺应、外化的语言实践活动究竟该怎样设计呢?实践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教材确定不同的语言训练基点与目标,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情境下进行生动有趣的同化,继而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活化理解、顺应,最终使文本语言成为自己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图式。实施中,要从“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创新”几个层次实现学生语言图式的构建。下面笔者撷取几位特级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场景加以剖析,以求感受到语言教学的本真规律。

一、活化遣词造句的形式,为“用词”助一把力

例1现场语境

师:先看看“流利”这个词在哪一句话里,找出来读读,看看是说什么的。

生:(读)那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周总理不住地点头。

师:这里的“流利”是说读书读得熟练――还记得这首诗吗?谁能背下来?

生:(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师:他背得怎么样?谁能说一说?要求用上“流利”这个词。

生:同学背古诗《锄禾》,背得很流利。

生:同学背得多么流利,多么有感情啊!

师:请小朋友观察我在干什么,然后用“流利”说一句话。(老师拿出钢笔在纸上作写字状;钢笔不下水,甩了甩还是不大出水)

生:于老师在纸上写字,钢笔不大出水,写字很不流利。

师:换一支笔,看看这支笔怎么样。(用另一支笔很流畅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字)

生:于老师这支笔写字很流利。

生:于老师用一支彩色的钢笔,很流利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字。

这是于永正老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造句时,用的一个“绝招”。词语需要理解,而理解有多种方式。照搬词典、以词解词难免囫囵吞枣,实物印证、表演体验往往传形不传神。汉语的意合性、模糊性,往往决定词语的理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不清意思,但却能用得恰当。一个词语放到了生活化的现场语境中,才显出它的分寸感、妥帖感。要知道:现场运用是理解的最高水平,能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每当看到这个词语时,那实实在在的情境就会在头脑中再现。说话写作中,对本词的应用就会呼之欲出,信手拈来。因此,语言能力的形成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头脑的理解这一层次或是其他单一的方式,语言图式的掌握需要通过学生在同化、顺应的训练中逐步变得稳固、灵活、自如。

例2复述概括

苏教版六年级《莫泊桑拜师》一文词语丰富,薛法根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选编成三组有内在联系的词组:

孜孜不倦 焦急万分 直截了当

一无所获 万般无奈 滔滔不绝

全神贯注 用心揣摩 ……

每组的前两个词语描述的是莫泊桑学习写作的情形,后一个词语是福楼拜如何教导莫泊桑的情形。这三组词语的教学,既包括了词语的认读、理解,也隐含着文本的叙述线索,学生可以凭借这些词语复述作品大意。最后空缺的词语,是需要学生阅读福楼拜第三次教导莫泊桑之后的概括,可以填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等。这个教学片段薛老师以词语为支架,让学生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以降低复述的难度的方式来拓宽词语的广度,体现了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内涵后的词语运用表达。这样的词语学习板块,把语言训练和学生的思考、想象、答疑、探究等活动统一起来,使学生在不断地分析、比较、判断、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中,提高了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

例3迁移重组

师:(板书:奇怪)什么是“奇怪”?

生:怪怪的,不明白。

师:在课文中找一找,它在哪里?

生:“奇怪的是,祖父也从来没有把鱼提去称一称。”

师:“奇怪”就是不明白,课文中还有三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能找到吗?

生:疑惑、想不通、不太明白。(师相机板书)

师:(边说边画连接线)卖鱼的人有些怪异,让小作者感到奇怪、疑惑、不明白、想不通。让他疑惑的是哪一件事?

生:让他疑惑的是以前卖鱼的人每天把鱼送来,可是到现在还没送来,却要收钱。

师:后来明白了吗?

生:是大花猫把鱼吃掉了。

师:小作者不奇怪、不疑惑,想通了,也明白了,可我们却想不通,不太明白了。你会说一段话吗?说两层意思:(1)你不明白(用上四个词中的一个);(2)你们买鱼的方式和课文里买鱼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

生: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我们平常买鱼是到菜场里去买的,而课文里卖鱼的人却挨家挨户地把鱼挂在屋檐下。

师:地点不同。

生:让我不太明白的是,我们去菜场买鱼时都怕小贩们短斤少两而与小贩斤斤计较,有时还要讨价还价。而这个卖鱼的人,开口说多少钱,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他。

师:付款方式不一样。

生:让我想不通的是,平时我们买鱼都是上午去买的,而他却是清晨三四点钟把鱼送到每家每户的。

师:时间不同。

……

这是特级教师贾志敏《卖鱼的人》的教学片段。这样教词语很新颖,妙在哪里?妙在一箭“三”雕:贾老师用一个“奇怪”,牵出了课文中的三个近义词“疑惑”“想不通”“不太明白”。接着让学生到文中找到让小作者奇怪的是什么,疑惑的又是什么,学生明确了文本内涵和语言形式以后,贾老师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话题。这时,学生要转换角色,联系生活,逐渐将文本语言迁移重组,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贾老师联系课文内容学词语,发现了作者的一条情感线索;运用中学词语,词语活了,化为学生的血肉;联系生活学词语,融汇了掌握词语和心理健康疏导。这种将语言的训练融合于对文本的理解之中,连接吸纳与倾吐两个层次,进行扎扎实实、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就是“语言的同化与顺应”。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有认识、有情感体验、有价值判断、有内化运用,全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关注语段表达形式,为“用句段”助一把力

1.依托句式,激活话题,推动积累运用

实例

师:在作者的记忆里,对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谁能用“在我的记忆里, ”的句式,借用课文中的内容说一句话?

生:在我的记忆里,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在我的记忆里,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

生:在我的记忆里,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生:在我的记忆里,只有下雨的日子,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生:在我的记忆里,下雨的日子就像过节一样。

生:……

从学习语言的规律来看,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由于小学生词汇的贫乏,认知经验的局限,对于许多精彩的课文及片段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尚不能理解透彻与鉴赏,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运用。通过系统的同化实践,逐步掌握句式的各种结构、节奏,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活的语言,能够储存到长期记忆中去,再经过大脑的整合,成为有序的记忆组块,一旦用到某些句式的表达方法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文质兼美的语言唯有在运用中,才能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进而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薛法根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段,借用课文内容,运用文本中特殊的语言句式进行说话训练,是简单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2.立足语段,渗透方法,推动模仿创造

案例1结构段

以《猴子种果树》为例,课文写了三个内容雷同的段落:乌鸦劝猴子改种杏树,喜鹊劝猴子改种桃树,杜鹃劝猴子改种樱桃树。而每个段落在语言表达上都隐藏着相同的结构,这个重点语段的教学,薛法根老师是这样进行的:

板块一:听故事,知“结构”。让学生认真倾听老师讲故事的第一个段落,听后让学生相继说出“谁来劝?怎么劝?猴子怎么想?怎么做”,从而知道语段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

板块二:讲故事,化“结构”。让学生根据这样的表达结构,置换“鸟名、叫声、树名、农谚”,练习讲述后两个故事。

板块三:续故事,化“结构”。在讲述故事之后,教师扮演“猴妈妈”的角色,让学生都扮演“小猴子”,师生合作,续演故事:孩子啊,你辛苦了这么多年,怎么一棵果树都没有种成啊?这些鸟儿朋友劝你的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既然都有道理,那你为什么还是一无所获呢?如果你以后再种果树,会怎么做呢……

这段教学设计反映出以下一些新的教学观念:

(1)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习课文语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获得课文的语言,能尝试运用或模仿课文语言结构说话,而不仅仅是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整个课堂设计将理解、积累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创造”为最终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只是教学的第一步,可以有大量时间用来让学生进行读熟课文语言再讲故事等语言实践活动。

(2)新的语言图式通过语言实践活动“习得”。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说,切实保证了运用“语言结构”练习说话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的话语建构实践体验,就能够形成“语言定势”,这就是语感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说话,还能有效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举一反三编故事。其实质是让学生通过“模仿创造”性的说话练习,在语言实践中同化课文中新的语言图式。因为新的语言图式只能靠学生自己“习得”,而不是靠教师教会的。

案例2中心句

师:课文最后写了这样两句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板书: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你能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将“槐花飘香”四个字的意思说具体吗?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时候,连风打着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中午,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

生:……(略)

师:是呀,槐花是香的,心中是喜的。五月,还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板书: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小子呢……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朋友临走时……

生:……(略)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一句话写了这篇课文的意思。发现了吗?这个小节和前面三个小节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一个总结句。

师:开头的话,叫总起句;放在结尾,叫总结句。这样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板书:中心)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师:如果用这两句话作为开头,你们会写一段话吗?如果换句子,能围绕它写吗?

生:能!

师:(板书:今天是个好日子

)请你围绕这个句子写一段话。

生:(自己练笔)

这是薛法根老师教学《槐乡五月》的片段。薛老师运用课文结尾的总结句,设计了一个围绕中心句说具体的练习,既能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方法。课文学到尾声,教师并没有草草结尾,而是巧借文本,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再一次帮学生搭建了“模仿创造”的平台,让语言训练走向更高层次。书面语中的词语运用经过提炼、加工、润色,准确、不重复,语法结构须完整,条理须清楚。因此,语文课上的“说”和“讲”都不能代替读,更不能代替写。否则,语言没有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较深刻的痕迹,就会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步消失。好文章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要靠写来揣摩、领会、学习,要靠背诵来记住,否则到用的时候就容易出现用词不当或文理不通的现象。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2

2009年10月5日,23岁的宁波女孩严意娜来到甘肃省陇西县宏伟乡贾家山小学支教。这里是全国最贫困落后的地方之一。当地干旱少雨,几乎没有什么植被,自然条件相当恶劣,人们称这里“苦甲天下”。村里没有自来水,喝的是又苦又涩的地窖水,没有米饭吃,每天啃又冷又硬的馍馍,偶尔有顿新鲜的蔬菜则是奢侈的享受。每天用水量就是四五杯,实在忍不住要洗澡,则要乘两小时车跑到县城去。如此恶劣的环境远远超出严意娜的想象,但她没有被困难所吓退,毅然决然地开始了她的支教生涯。

刚来到学校,她发现孩子们成绩不理想,于是放学的时候便把学生留在学校写作业,等孩子们做完作业,天已经黑了。一位退休的老教师知道后郑重地提醒严意娜:“意娜老师,你想让学生多学一些知识,出发点很好,但下午还是让学生早点回家,因为孩子回家要攀爬险峻的峡谷,天黑了很危险啊!”

从小生活在城里的严意娜无法想象上学的路到底有多危险,只是从文字材料中了解到贾家山小学有约三成的学生住在深沟对面的槐树岔村,孩子们每天上学要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深沟中攀爬行走。不少家长担心孩子路上的安全问题,都不愿让孩子上学。

一天放学后,严意娜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回家。走出学校,就是一条陡峭的羊肠小道,严意娜小心翼翼地跟在学生的后面。走了约半个小时,一道巨大的沟壑横在了他们面前。峡谷有百来米深,两边是陡峭的山壁,底部是结了冰的河流。孩子们告诉她,他们每天要从对面山顶沿着峭壁走到河底,趟过谷底的河流,再从谷底沿着另一边的山壁慢慢爬到山上来。放学回家,他们又要沿着同样的线路往回走。

眼前的深沟让严意娜头晕目眩,双脚颤抖,她只好和学生们在这里告别。她看着孩子们一会儿小跑着保持平衡,一会儿手脚并用地攀爬,险要处,土石乱飞,稍有不慎踩错一步,就会掉进百米深渊。严意娜看得心惊肉跳。等孩子们安全爬到对面的山坡,她发现后背凉飕飕的,都是吓出的冷汗。“太惊险了,这简直是在拍电影!” 愕骇中的严意娜发出阵阵惊叹。

当晚严意娜无法入睡,连续几个晚上,山沟峡谷的险境一直在她脑海中晃动。

不久,贾家山村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一大早,严意娜穿上厚厚的羽绒服,戴上了帽子。但是,踏雪而来的孩子们却一个个衣衫单薄破旧,有的甚至没穿袜子,十几岁的孩子还穿着四五岁时的夹袄。中午,学生们的午餐是又冷又硬的馍馍。尽管条件艰苦,但孩子们的脸上总是笑意盈盈,灿烂得像黄土高原上四处盛开的狗蹄花。

还有一次,严意娜到一个学生家做家访,一家五口人餐桌上除了土豆没有别的蔬菜,午饭喝点水啃点土豆,晚饭仍是啃点土豆喝点水,一碗水家中五个人轮着喝。当地的恶劣环境和贫困生活深深震撼了她,但高原孩子那种抗争命运的精神,也使她意志倍增。

她暗暗发誓:一定要为贫困的高原老百姓办点事!回想起学生们攀登悬崖峭壁到学校上课那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一幕,她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要是在峡谷两边架一座桥那该多好。这样学生们上学再也不用攀岩走壁了!然而,她一个弱女子,想在黄土高原的峡谷造桥,谈何容易!

造桥,梦寐以求的凤愿

支教结束前夕,严意娜特地请宏伟乡政府帮她找了一名本地工程师,估算造桥资金。经过现场勘察,工程师给出了57万元的造桥预算。要募集近60万元钱谈何容易?严意娜虽然心里打鼓,但她决心向自己宁波老家的乡亲们求助,她相信,当家乡人民知道遥远的黄土高原有一群孩子上学这么艰难,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

不久,严意娜结束支教返回家乡,回到了支教前位于宁波鄞州这的的那家公司上班。2010年3月,严意娜通过鄞州这的一家报纸报道了黄土高原上这些孩子们的情况,也说出了自己打算在黄土高原造桥的想法。很快,就有人打来电话要捐款。第一笔来自宁波南洋辅料有限公司的万元爱心款让严意娜激动不已。但事情却不如她想的那么顺利,两个月过去了,捐款只有五六万元,只是工程造价的一个零头。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募集造桥款,严意娜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之后她多次发起慈善募捐活动,还与同事一道参加“我的公益梦想”创意大赛。很多热心市民纷纷响应,捐款多的二三千,少的四五百,但募到的款项也只有几万元。造桥资金的募集又陷入了困境,严意娜进退两难。朋友劝她别再折腾了,知难而退吧。一向开朗活泼的严意娜真的有些犯愁了。

但是事情却发生了转机。一天,一家媒体告诉严意娜有位市民要为造桥捐款,而且数额巨大,让严意娜联系对方。她迫不及待地拨通了对方的电话:“您好,听说您要为造桥捐款?”对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我一直在关注你造桥的事情。”紧接着又问了一句“缺口还有多少?”“50万!”严意娜大声回答。“剩下的钱我全包了!找一个方便的时间我们见面谈。”当对方搁下电话,严意娜心头五味陈杂,当场就伏在办公桌子上大哭了一场。这几个月来,造爱心桥的担子压得她难以喘息,使她身心俱疲,这个电话终于让她如释重负!

在约定时间,严意娜见到了两位好心的捐款人,但他们开出了严苛的捐款条件:严意娜必须亲自去陇西宏伟乡办妥造桥的有关手续,同时要求她造桥期间在那边监督管理,什么时候桥造好,什么时候回来。这意味着严意娜在陇西要呆上三四个月。陪同她的一位同事悄悄劝严意娜不要轻易答应。严意娜却说:“他们是冲着我来捐款的,让别人去办,捐款人不放心。”她斩钉截铁地说:“为了黄土高原的孩子,即便辞职我也要去!”严意娜答应了对方的要求。随后,她只身一人再次来到陇西宏伟乡,用一周时间办齐了所有的造桥手续,并进入了工程的招投标。捐款人非常满意,很快就把50万元钱打到了指定账户。

2010年5月底,严意娜和宁波、兰州的几名桥梁专家再次来到槐树岔村华尖河勘察现场,正式确定桥址。但看过现场,所有的专家都断言:“在这个地方造桥没有180万元是不可能的!”专家的话仿佛一盆冷水当头浇下,把严意娜浇了个透心凉。面对否定与质疑,她蹲在河坡上差点起不来。几个月来多少楚酸,多少辛苦在她心中交汇。

这时,一起勘察现场的宏伟乡党委书记李龙说,当地还有一种通路工程是建桥坝,费用可以少些。严意娜的眼睛一亮,似乎闪现出绝处逢生的希望:“李书记,快说,桥坝要怎么建?”

经过考察,桥梁专家一致认可建桥坝的方案,这样既可以解决通行问题,又可以筑坝涵养水土,一举两得。可是整个工程测算下来,造价得八九十万元。这意味着还得去筹款,严意娜在兴奋之余又生出一份忧虑。

接下来的两个月,严意娜备受煎熬,她一面四处奔波继续筹款,一面等待造桥方案的敲定。原本预计一个月就能出来的具体施工方案一改再改,严意娜非常着急。“难道你们对高原孩子没有一点同情心吗?” 好几次,她几乎和甘肃中梁咨询有限公司的设计工程师吵翻!”面对严意娜的质问,负责“爱心桥”设计的工程师李培民有苦难言,他摊开双手无奈解释:“5月底,意娜和桥梁专家进行二次勘测,对地形及工程点进行测量,测量数据显示,要建桥的华尖河东边河岸高度在60米左右,西边河岸高度却只有40米,这样的落差让造桥的难度陡升。”而初次确定的两套设计方案经过全面、细致的比较,一直到6月中旬方才论证完毕,到7月20日总算有了定论,就等提交陇西县交通部门进行最终审批了。

熬到这里,“仿佛漫漫长夜出现了一盏灯!这一步走得好不容易。”严意娜感慨万千。

在反复研讨论证中,严意娜的执着终于得到了回报。虽然最终方案敲定时预算比初期的57万元多了36万,但严意娜的坚持感动了宁波这座爱心城市,越来越多的支持汇成了洪流……8月5日,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抱着10万元现金来到宁波鄞州区慈善总会。这位母亲说,这笔钱以他儿子的名义捐赠给严意娜造桥,这是母亲送给孩子十八岁的成人礼物。严意娜感激万分。

圆梦,爱心桥使高原 “落泪”

造桥工程即将启动,严意娜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专家提出,建桥必须考虑到像舟曲那样发生泥石流的因素,一下子预算上升到了117万元。听到这个消息,严意娜好不容易点燃的希望之火仿佛又陷入了风中残烛的境地,她当时有点沮丧地说:“经费一再追加,我真的就想放弃了,可已经走到这一步,我不甘心啊,我想我没有那么懦弱,就算我自己去那里挑砖,也要把桥造起来!”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当严意娜一筹莫展的时候,鄞州银行得知意娜“爱心桥”的资金碰到新的困难,打电话给她,表示再捐30万元,把造桥缺口补齐。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严意娜兴奋得跳了起来,她含着热泪对母亲说:“太好了,资金解决了,这真是美好的一天!”

2010年8月29日上午,陇西县宏伟乡贾家山村的深沟旗飘扬,鼓乐震天,“宁波爱心桥”奠基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人群中,严意娜轻轻地摘下眼镜,将脸转向身后的深壑,泪水在她文静的面庞上肆意流淌……

通过近四个月的紧张施工,“爱心桥”落成。12月18日拂晓时分,熟睡中的贾家山与槐树岔似乎等不到了天亮,空旷的山村已处在一片沸腾之中,人们奔走相告:宁波女孩严意娜造的“爱心桥” 今天通车啦!孩儿们穿上崭新的衣服,手里拿着严意娜送的礼物,雀跃在山间小路上。

当记忆中的沟壑被一条堤坝型的桥面覆盖时,通车现场的乡亲们还是使劲地揉了揉眼睛。通车仪式在高原乡亲们近乎疯狂的沸腾中落下帷幕。严意娜和她的学生们手挽着手从贾家山走向槐树岔。一路上,孩子们欢天喜地,他们簇拥着敬爱的老师,心头升起一股无限的温暖。此时此刻,严意娜在桥上忘情地与学生们闹着玩着。

高原老百姓把严意娜当成了“天使”。当一双双包含着贾家山和槐树岔人感激之情的鞋垫塞到严意娜手上的时候,她的眼泪又禁不住扑簌簌地往下掉。“今晚就住下吧。”“没时间了,年终工作很忙。”“就住一个晚上啊……求你了,严老师!”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3

一、想象力培养缺失的原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造成想象力缺失的原因首先是课堂上老师“霸占”课堂,始终围绕“教材”转,以“传授”知识为主,这样的做法很难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次是有的老师忽略了对文本的研读,甚至是在上课前匆匆翻阅一下教本就走上讲台。第三,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画面和音乐中度过,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始终处在高速运转状态,很容易产生疲劳,失去了想象的空间。第四,学生课外阅读的淡化,当前,学生在校课程时间安排紧凑,节假日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再加上电影电视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孩子们用来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十分有限。第五,片面追求“语文课堂高效”,老师们总是希望以较短的教学时间,较大的教学容量,较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二、挖掘教材,培养学生想象力

联想和想象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使原始材料升华所必备的条件,它们可以使文章在主题表达上更有新意和内涵,使文章在无形中增加许多亮色。只有具备了“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力,才能写出纵横恣肆、摇曳生姿的文章。想象力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鲁迅先生的“拼凑法”、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罗斯托娃形象时的“融合法”,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的某些篇章进行再造性想象、扩展性想象、延伸性想象的训练,可以抓住兴趣,引导想象,可以提供材料,任意想象。

如《槐乡五月》教学设计片断:片断1:赞美槐乡,倾吐心中之爱。

1.槐花不仅美了我们的眼睛,还填饱了我们的肚皮……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多媒体出示并导读: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2.(多媒体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_______。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_______。)师:你能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将“飘香的季节”和“孩子的季节”说得更具体吗?

生1: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连风大的旋儿都是香气扑鼻。

生2: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整个槐乡都沉浸在香海中了。

生3: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生4:五月,是槐花孩子的季节,是小小子们有口福的季节。

生5: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

片断2:寻“花”觅“香”,提升综合素养。师:这么美的槐花,只是让我们欣赏岂不是太可惜了?让我们行动起来,设计一个槐乡节,把槐乡介绍给更多的人,好吗?别忘了,一定要给这个令人神往的槐花节设计一个创意的欢迎标语哦。

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培养学生想象力,也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只要在阅读教学中时时记得培养,常常正确引导,学生就会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我们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都是引发学生联想,想象的好材料,我们教师应该注意挖掘激发点,引导学生走向想象的境界,让学生的思绪自由飞翔。

三、学以致用,拓展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象具有随意性,教师有目的地提供一些材料,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创造想象,这对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是有帮助。可以提供关键词、图形、情节任意想象。少年儿童富于幻想,对身边的一切都存有好奇感,我们应该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习作之初就会想、敢想,滚滚才思流于笔端,从而打开他们的“习作之门”,使他们的文章生动形象、丰满活泼;使他们在习作之初就感到写作是一件愉快的事,如同心灵在歌唱。

如:今年开春以后下了一场雪,我让学生到实地看,然后开始想象说话。有的说,早晨,房上树上一层白粉,如霜似絮。唉,明明预报今天下雪,怎么没见到满天“梨花”? 大约9点,我正在听课,不知谁先叫了一声,“下雪了!”接着,教室就炸开了,“下雪了?”“下雪了!”。有的说,窗外,雪像美丽少女,穿一身连衣裙――白的,她挥动手臂撒下片片梨花,香的。我从鼻子香到心里,雪仙子的音乐是无声的,正如她的身体是无瑕的,无声无瑕,给人以更多联想,窗外是快乐的雪帘――天国雪帘!有的说,雪是冬天的婴儿,心灵明澈如洗。有的说,雪是是天使,用她的羽翼,浪漫了如烟的温柔,舞出了满天蝴蝶。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自然,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丰富写作中的想象内容。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激情地写下来。习作教学,教师要抓住“机会”教育,让学生体味生活、热爱实践,发现生活的亮点,挖掘习作的源泉。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4

师:读着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槐花非常香。

师:是呀!一个“香”字充斥在字里行间,再去读读看,找出里面带有香字的词,好好品一品。

生:好多哦!有“香喷喷” “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

师:一般我们常说“香喷喷”的什么?你还知道类似这种ABB的词吗?(生回答积累)“清香”“醇香”“浓香”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 :清香是说香味较淡,醇香是指香味纯正,浓香是说香味浓郁。

师(赞赏地):你理解得很准确!请大家再仔细品读一下这个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连用这三个词。后面的省略号又有什么含义呢?(生细读,思考。)

生:这三个词都描写了槐花的香味,但香味的程度一个比一个浓。这三个词后的省略号也说明槐花的香味越来越浓,四处扩散。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同学们,通过这一番品读,你们领悟到了什么?

生:作者仅用几个词语就能把槐花香味的变化写出来。

师:作者的语言真是精炼传神,值得我们品味和学习。能读出这三个表示不同香味的词吗?(指名读、学生评价。)

师:是呀,我们平时说花多叫?人多叫?书多叫?而这里的香多叫?

生:香海。

师:能读出香的范围像海这么大吗?(指名读出海的感觉)

师:作者连用了六个带香的词语,让我们感觉五月的槐乡真的是一片花海,也是一片香海!这段话中还有一个字尽管不带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香气的无所不在,是哪个字?

生:“浸”字,整个槐乡浸在香海中。

师:还有什么也浸在香海中了?

生:花、树

生:槐花饭……

师:此时此刻,你来到了槐乡,站在槐花树下,抬眼你看到了什么?(满树洁白的槐花)弯下腰,你能随手捡到?闻一闻――(香气扑鼻)一阵风吹过?(香气四溢)有时,槐乡孩子从你身边走过?(好香呀!)到了槐乡孩子的家里,你仍然能?(闻到香味)难怪作者会说,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个浸字,让我们感到香味是无处不在的。让我们美美地闻一闻这槐花香吧!(指名读、分角色读、集体读)

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堂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充分提到了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同时丰富语言积累。因此,运用多样的方法,巧妙地引领学生去品读、去感悟语词、句段中的语文味,是我引导学生感悟的重心,同时紧扣重点词句,让学生能够达到情感与语言的同步生成,内化为自己的积累。

一、紧扣“香”字,挖掘词语品味。当学生初步感悟到槐花香时,我紧紧抓住带有香的词语,尤其抓住“清香”“醇香”“浓香”这三个词语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感悟其内涵。通过一番咀嚼品味,学生不仅读出了槐花之香,更体会到了其表现出的香味由淡到浓的变化之美,读出了语言中蕴含的深意。一个“浸”字活泼泼地写出了这香气氤氲、弥散在空气中,晕染了这五月的槐乡。开始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体悟,没有捕捉这个“浸”字的深层次信息。这时候,我通过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明白了“浸”的丰富内涵。教师只有具备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度感悟文本。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二、巧抓“香”词,积累不断生成。找出六个带“香”的词,帮助学生积累了形容“香”的词语;词语开花,积累ABB的词;积累表示多的诸如香海、花海、人海等词。这些环节的教学设计,有效地补充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如此,理解、比较后点滴的积累,为学生今后写作做好了很好的铺垫,在写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运用到阅读中所学到的词语,帮助了学生表达。

三、品味“香”意,读中香飘课堂。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达成语言和情感的同步生成,那便完美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这部分时,我通过不同的方法指导、不同形式的朗读,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比如巧妙运用槐花香味的浓淡变化来指导学生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语文味和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最后,采用多种方式的深化朗读,把他们引领到“槐花的香味越来越浓、越飘越远”这个意境中去,整个教室都弥漫着浓浓的槐香了。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5

一、情境创设,激趣促学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在导入课文时,我利用的交互式白板带给我们的便利,利用“电子笔”轻轻一点直接导出五月槐乡的录像,欣赏槐花的美。学生一下子就被这么美丽的槐花吸引了。这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

二、多元互动,品词赏句

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教师运用PPT、FLASH等制成的语文教学课件,因其内容无法更改而使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对于一些发散型思维题,即使老师有预设但要按照学生的回答来演示也不易做到,更不要说解决课堂突发性问题了。而用白板技术制作的“课件”,老师和学生可以在白板上面亲自操作,随时在计算机界面、网页上和光盘播放界面上进行标注、画图,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能与老师进行讨论,可以及时修改错误,充分发挥起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性,从而也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受到课件的约束,可以随着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以学生为中心来随时调整自我的教学。例如在教学《槐乡五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品析词句,感悟槐花的特点。学生们细读第一段课文后,各自感悟,在重要的或有感悟的句子、词语下面划横线或圆圈。为了及时得到同学们的反馈信息,我利用白板的勾画和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感应笔,在白板上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感悟,把自己的感悟带进朗读里,将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到位。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不仅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学生们也从中学到在阅读中如何进行批注,课堂的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三、灵活调整,有效生成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不少生成性的教学,创造出了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绚丽色彩和迷人风景,生成也成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致力追求的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境界。传统的多媒体课堂其最大的缺陷在于课堂教学中所遇情况教师不可能全部考虑到。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准备的PPT、AUTHORWARE、FLASH不同时,因课件无法及时修改,教师也就无法随生而变,学生的问题只能被忽略;如果教师关注学生出现的问题而置PPT于不顾,又不能很好的利用多媒体资源。而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课堂,为我们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的学习气息。例如我在教学《槐乡五月》时,学生在品读:“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这一句子时,语感好的余琪觉得这两个句子都是从声音开始,很整齐,很像诗。我听后颇有同感,随即调整,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将这两个句子逐行显示,改变了一下形式,还真成了一首诗。学生再读,感受到了语言诗一般的韵味。趁此机会我推波助澜让学生展开想象:还有谁也被槐花吸引来了?你也能像这样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吗?看看谁想得最奇特,说得最美。汇报时学生的表达精彩纷呈,诗一般的语言在课堂上流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特殊演示,突破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放大、缩小、聚光、拉屏等特殊功能,使得我们的教学形象具体,动静结合,交互性强,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破重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槐乡五月》时,我巧妙地运用了电子白板的标注、探照镜、拉屏等功能将知识进行重点部分的强调,当我出示了五月洋槐开花时槐乡的小姑娘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飘飞于花乡的画面时,我就运用了探照灯将学生的视线集中到人物体态和表情上,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人物体态和表情感受到槐乡小姑娘飘逸的体态和飘飞的快乐心情;在此基础上,我则运用了拉屏将五月槐花盛开的美景逐一重点呈现,让学生“闻”到槐乡那飘散的花香,从而体会到文中“飘”字所用的精彩。

五、资源整合,延伸学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169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