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45940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在高中数学内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领悟数学思想至关重要。本课是数学归纳法的第一节课,前面学生对等差数列、数列求和、二项式定理等知识有较全面的把握和较深入的理解,初步掌握了由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即不完全归纳法,这是研究数学问题,猜想或发现数学规律的重要手段。但是,由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这种推理方法不能作为一种论证方法。因此,在不完全归纳法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学习严谨的科学的论证方法——数学归纳法,这是促进学生从有限思维发展到无限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本节内容又是培养学生严密的推理能力、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内在美的好素材。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数列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不完全归纳法,已经由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由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的一般结论不一定正确。

(2)初步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

(3)能以递推思想为指导,理解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的两个步骤一个结论。

(4)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相关的简单的恒等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数学归纳法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归纳、猜想、分析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辨证思维素质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探究,亲历知识的构建过程,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辨正唯物主义观点。

(2)体验探索中挫折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感悟数学的内在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喜欢数学。

(3)学生通过置疑与探究,初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借助具体实例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运用它证明一些与正整数有关的简单恒等式,特别要注意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的运用和恒等变换的运用。

2、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严密性和有效性。

(2)递推步骤中如何利用归纳假设,即如何利用假设证明当时结论正确。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交往性教学方法,以学生及其发展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在教师组织启发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探究多米诺骨牌倒下的原理,并类比多米诺骨牌倒下的原理,探究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步骤;培养学生归纳、类比推理的能力,进而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与正整数n有关的简单数学命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重视教师的组织引导,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交流性和合作性。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一:根据观察某学校第一个到校的女同学,第二个到校的也是女同学,第三个到校的还是女同学,于是得出:这所学校的学生全部是女同学。

情境二:平面内三角形内角和是,四边形内角和是,五边形内角和是,于是得出:凸边形内角和是。

情境三:数列的通项公式为,可以求得,,,,于是猜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结论:运用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即不完全归纳法不一定正确。因此它不

能作为一种论证的方法。

提出问题:如何寻找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数

学归纳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

(二)实验演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几何画板演示动画多米诺骨牌游戏,师生共同探讨:要让这些骨牌全部倒下,必

须具备那些条件呢?(学生可以讨论,加以教师点拨)

①第一块骨牌必须倒下。

②两块连续的骨牌,当前一块倒下,后面一块必须倒下。

(启发学生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当第块倒下,则第块必须倒下)

教师总结: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

2、学生类比多米诺骨牌原理,探究出证明有关正整数命题的方法,从而导出本课的重心: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证明的两个步骤。(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数学归纳法公理:(板书)

(1)(递推基础)当取第一个值(例如等)结论正确;

(2)(递推归纳)假设当时结论正确;(归纳假设)

证明当时结论也正确。(归纳证明)

那么,命题对于从开始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

教师总结:步骤(1)是数学归纳法的基础,步骤(2)建立了递推过程,两者缺一不

可,这就是数学归纳法。

(三)迁移应用,理解升华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差数列中,为首项,为公差,则通项公式为。①

选题意图:让学生注意:①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完全归纳的证明方法,它适用于与正整数有关的问题;

②两个步骤,一个结论缺一不可,否则结论不成立;

③在证明递推步骤时,必须使用归纳假设,必须进行恒等变换。

此时学生心中已有一个初步的证明模式,教师应该规范板书,给学生提供一个示范。

证明:(1)当时,等式左边,等式右边,等式①成立。

(2)假设当时等式①成立,即有

那么,当时,有所以当时等式①也成立。

根据(1)和(2),可知对任何,等式①都成立。

例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时

选题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和一个结论。

例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时

选题意图:①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严密性和合理性,从而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掌握从到时等式左边的变化情况,合理的进行添项、拆项、合并项等。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时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上黑板板演,要求书写工整,步骤完整,表述清楚,如果发现学

生证明过程中的错误,教师及时纠正、剖析,同时对学生板演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和鼓励。)

教师总结: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和正整数相关的命题时,要注意以下三句话:递推基础不

可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明莫忘掉。

(五)反思总结

学生思考后,教师提问,让同学相互补充完善,教师最后总结,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

生抽象、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弥补和及时调整下节课的教学方向。

小结:(1)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分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种,

而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具有可靠性,必须用数学归纳法进行严格证明;

(2)数学归纳法作为一种证明方法,用于证明一些与正整数n有关数学命题,它的基本思想是递推思想,它的证明过程必须是两步,最后还有结论,缺一不可;

(3)递推归纳时从到,必须用到归纳假设,并进行适当的恒等变换。

(六)作业布置

选修2-2习题第1题第2题

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2

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

(2)能用字语言表示算法,并能将算法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难点:用含有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算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用具:尺规作图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思路

(一)、问题引入 揭示题

例1 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5等分点。

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

提问:用字语言写出算法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到:显得冗长,不方便、不简洁。

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即流程图表示算法。

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

(二)、观察类比 理解题

1、 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

符号 符号名称 功能说明

终端框 算法开始与结束

处理框 算法的各种处理操作

判断框 算法的各种转移

输入输出框 输入输出操作

指向线 指向另一操作

2、讲授顺序结构及选择结构的概念及流程图

(1)顺序结构

依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

流程图:

(2)选择结构

对条进行判断决定后面的步骤的结构

流程图:

3.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与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比较

(1)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 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面积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解:

算法(自然语言)

①把10赋与r

②用公式 求s

③输出s

流程图

(2) 已知函数 对于每输入一个X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并画流程图。

算法:(语言表示)

① 输入X值

②判断X的范围,若 ,用函数Y=x+1求函数值;否则用Y=2-x求函数值

③输出Y的值

流程图

小结:含有数学中需要分类讨论的或与分段函数有关的问题,均要用到选择结构。

学生观察、类比、说出流程图与自然语言对比有何特点?(直观、清楚、便于检查和交流)

(三)模仿操作 经历题

1.用流程图表示确定线段的一个16等分点

2.分析讲解例2;

分析:

思考:有多少个选择结构?相应的流程图应如何表示?

流程图:

(四)归纳小结 巩固题

1.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模式是怎样的?

2.怎样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五)练习P99 2

(六)作业P99 1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题模板3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是对函数概念的深化。它把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函数值间的关系定量地联系在一起,反映在图像上为: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这样,就从数、形两个角度对函数的奇偶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教材首先通过对具体函数的图像及函数值对应表归纳和抽象,概括出了函数奇偶性的准确定义。然后,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举出了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的实例。最后,为加强前后联系,从各个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讲清了奇偶性和单调性的联系。这节课的重点是函数奇偶性的定义,难点是根据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函数,让学生经历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讨论,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其抽象的概括能力。

2、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奇函数和偶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能初步应用定义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3、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在初中虽没学过,但已经学习过具有奇偶性的具体的函数:正比例函数y=kx,反比例函数 ,(k≠0),二次函数y=ax,(a≠0),故可在此基础上,引入奇、偶函数的概念,以便于学生理解。在引入概念时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以增加直观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阐述奇、偶函数的几何特征埋下了伏笔。对于概念可从代数特征与几何特征两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空数集;对于在有定义的奇函数y=f(x),一定有f(0)=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f(x)=0,x∈R.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数。关于单调性与奇偶性关系,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1、观察如下两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

(2)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 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y轴对称。从函数值对应表可以看到,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两个函数值相同。

对于函数f(x)=x,有f(-3)=9=f(3),f(-2)=4=f(2),f(-1)=1=f(1)。事实上,对于R内任意的一个x,都有f(-x)=(-x)2=x2=f(x)。此时,称函数y=x2为偶函数。

2、观察函数f(x)=x和f(x)= 的图像,并完成下面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然后说出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22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原点对称。函数图像的这个特征,反映在解析式上就是: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f(x)也是一对相反数,即对任一x∈R都有f(-x)=-f(x)。此时,称函数y=f(x)为奇函数。

二、建立模型

由上面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建立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1.奇、偶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偶函数。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如果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2),那么f(x)是偶函数吗? (f(x)不一定是偶函数)

(2)奇、偶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图像分别关于原点、y轴对称) (3)奇、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注:①规范解题格式;②对于(5)要注意定义域x∈(-1,1]。

2、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是奇函数,当x>0时,f(x)=x(1+x),求f(x)的表达式。

解:(1)任取x<0,则-x>0,∴f(-x)=-x(1-x),

而f(x)是奇函数,∴f(-x)=-f(x)。∴f(x)=x(1-x)。

(2)当x=0时,f(-0)=-f(0),∴f(0)=-f(0),故f(0)=0.

3、已知:函数f(x)是偶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数,判断f(x)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先结合图像特征: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猜想f(x)在(0,+∞)上是增函数,证明如下:

任取x1>x2>0,则-x1<-x2<0.

∵f(x)在(-∞,0)上是减函数,∴f(-x1)>f(-x2)。 又f(x)是偶函数,∴f(x1)>f(x2)。

∴f(x)在(0,+∞)上是增函数。

思考:奇函数或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关系?

[练 习]

1、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在[a,b]上是增函数(b>a>0),问f(x)在[-b,-a]上的单调性如何。

(x)=-x3|x|的大致图像可能是(

)

3、函数f(x)=ax2+bx+c,(a,b,c∈R),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1)函数f(x)是偶函数。(2)函数f(x)是奇函数。 4.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并且f(x)+g(x)=x(x+1),求f(x),g(x)的解析式。

四、拓展延伸

1、有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吗?若有,有多少个? 2.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偶函数,试研究: (1)F(x)=f(x)·g(x)的奇偶性。 (2)G(x)=|f(x)|+g(x)的奇偶性。

3、已知a∈R,f(x)=a- ,试确定a的值,使f(x)是奇函数。

4、一个定义在R上的函数,是否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的形式?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

(2)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

(3)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4)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步骤;

(5)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6)通过对四种命题的存在性和相对性的认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7)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难点:反证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四种命题

一、导入新课

练习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l)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2.什么叫互逆命题?上述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找到命题的条件p与q结论.

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道命题.

上述命题的道命题是“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和“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命题和逆命题是相对的.我们也可以把逆命题当成原命题,去求它的逆命题.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

(1)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二、新课

设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外,是否还可以构成其它形式的命题?

讲述可以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同位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否命题.

提问你能由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构成它的否命题吗?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的否定.

板书原命题:若p则q;

否命题:若┐p则q┐.

提问原命题真,否命题一定真吗?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讲论后回答:

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它的否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不真.

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真,它的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不真.

由此可以得原命题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提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外,还可以不可以构成别的命题?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总结可以将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再分别将新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命题“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逆否命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原命题是“若p则q”,则逆否命题为“若┐q则┐p.

提问“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总结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逆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三、课堂练习

1.若原命题是“若p则q”,其它三种命题的形式怎样表示?请写在方框内?

学生活动:笔答

教师活动:

2.根据上图所给出的箭头,写出箭头两头命题之间的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填图,使学生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

略。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

(2)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

(3)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4)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步骤;

(5)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6)通过对四种命题的存在性和相对性的认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7)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难点:反证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四种命题

一、导入新课

练习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l)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2、什么叫互逆命题?上述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找到命题的'条件p与q结论、

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道命题、

上述命题的道命题是“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和“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命题和逆命题是相对的、我们也可以把逆命题当成原命题,去求它的逆命题、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

(1)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二、新课

设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外,是否还可以构成其它形式的命题?

讲述可以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同位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否命题、

提问你能由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构成它的否命题吗?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的否定、

板书原命题:若p则q;

否命题:若┐p则q┐、

提问原命题真,否命题一定真吗?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讲论后回答:

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它的否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不真、

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真,它的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不真、

由此可以得原命题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提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外,还可以不可以构成别的命题?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总结可以将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再分别将新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命题“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逆否命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原命题是“若p则q”,则逆否命题为“若┐q则┐p、

提问“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总结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逆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三、课堂练习

1、若原命题是“若p则q”,其它三种命题的形式怎样表示?请写在方框内?

学生活动:笔答

教师活动:

2、根据上图所给出的箭头,写出箭头两头命题之间的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填图,使学生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

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124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