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93451

【导言】此例“杜甫《月夜》教学设计【优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笔法,即对写法。

2、品味诗人的“炼字”,学习“诗眼”。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诗眼,体会其深刻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月在古典诗歌中可以说是用得最频繁的一个意象,远离亲友,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通过那一轮明月千里寄相思。望月思亲成为古典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知道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关于望月思亲的诗,不胜枚举。

二、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青少年时期,怀有远大理想,但他仕途不得志,一生贫困潦倒,饱经忧环。曾经在长安困顿十年,安史之乱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是我国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他的诗歌多是体现忧国忧民,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有反映,故称“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三、整体感知

1、齐读,正音,把握节奏。

2、教师范读。

3、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的第二年,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羌村。后离家北上,企图为平定叛军出力,但起程之后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一个秋天的月夜,诗人写下这首诗歌。

四、思考与探究

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闺中的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2、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4、诗歌之中有两个相互照应的一诗之眼的词语,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中蕴涵的感情?

明确:“独看”:写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双照”泪痕才干,表达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独看”泪痕不干也就包含其中了。

“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战乱之中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

5、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对吗?

明确:诗中所写的个人于亲人离散的痛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其中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文学的典型性。

五、小结

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作业

对比阅读本诗和本书P19张九龄《望月怀远》,分析两首诗在感情和写法上的异同,你认为哪首更好,写1篇5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板书:

线索:月

手法:对写(想象 虚写)反衬 借景抒情 暗示

诗眼:独看 双照

主旨:渴望和平的生活

杜甫 月夜忆舍弟【第二篇】

(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意对即可)

三:

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此诗大约写于什么时候?诗人在哪里?家人又在哪里?

2.试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和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3.试分析颈联的写作技巧。(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月夜忆舍弟》 杜甫【第三篇】

1.(4分)①妻子望月 “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②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怜”小儿女,也“怜”妻子“怜”自身,“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2.(6分)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衬托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②明明是自己对月思妻,反倒说成妻子对月忆夫,明明自己挂念妻小,夜深不寐,却写妻子望月久立,雾湿云鬟,月寒玉臂。③如此,更显出他们夫妻深厚的爱,也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独居孤村的。怜惜。

3、“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作者借用想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划线处各1分)

4、杜甫生活在一个战祸横飞的年代,一生经历无穷的灾难,而他与人民患难与共,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创作方法,用诗歌反映了那段苦难的历史。(1分)在这首诗中,“独看”的悲苦浸透了天下离乱的悲苦,(1分)“双照”的期盼中寄寓了人民对战乱平息的渴望。(1分)(联系诗歌的颔联、颈联来阐释也可)

二: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什么?

(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杜甫月夜原文【第四篇】

杜甫的月夜

《月夜》由杜甫创作,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看,读平声。

3.怜:想。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鬓发。

5.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膏泽的芬芳。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因为云鬟在夜雾笼罩之下,所以把雾说成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清辉:指月光。

6.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注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今天晚上。鄜州:妻子和儿女暂住之地。月:月亮。全句意思是:此时此刻在鄜州的月光之下。闺中:指妻子。“闺中人”的省称。只:副词,用于谓语或全句之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可译为“只有”。独看:一个人看。全句意思是只有妻子一个人望月怀人。○对面写起: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成妻子对月怀念自己。“独”字为下二旬张本。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遥:远。从长安至廊州相去甚远。怜:怜悯。小儿女:小孩子。未解:不懂得。忆长安:怀念长安。意思是怀念身在长安的父亲(诗人自己)。这里以“长安”代指身在长安的人。○设想儿女不解母亲忆念之情,体贴入微。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香雾:带有脂粉香的雾气。云鬟:乌黑如云的头发。湿,打湿。设想夜深雾起,妻子的鬟发被水气沾湿了。清辉:指月光。玉臂;洁白如玉的臂膀。寒:感到凉意袭来。○设想妻子夜深不寐情景,深情无限。

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 何时:什么时候。期盼之词。倚:相倚。虚幌:薄而轻的帷幔。“倚虚幌”是团聚的具体形象。双照:“双”承“独”,“照”承“月”,月光同照两人,反衬此刻“独看”。泪痕干:眼泪不再流淌。反衬此刻妻子涫流不止。○末二句表示对团聚的期望。以设想团圆的情景结,仍扣月夜。

韵译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翻译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写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评析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寞,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89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