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2327

【导言】此例“《认识分数》教学设计实用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掌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趣定标:

1,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3/4 8/5 7/7 11/18 36/12 51/17 19/14 50/50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3、出示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掌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二,自学互动:

1,教学带分数的概念。

(1)分析:A,9/2可否看作是8/2和1/2合成的数8/2化成整数是多少那么,9/2是否可以写成4

B,4中4是什么数1/2是什么数

C,23/7可否看作是21/7和2/7合成的数呢21/7化成整数是多少那么,23/7是否可以写成3

D,3中3是什么数2/7是什么数

观察讨论: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

的,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它们

归纳: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

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它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2,介绍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板书: 4

读作:四又二分之一

整数部分分数部分

3,教学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述:用上面实例中的方法化带分数比较麻烦,下面向同学们介绍一种简便方法。

4 ,教学P71 .例4 : (1),把4/4,8/4化成整数。

思考: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来改写呢

板书: 4/4=4梅4=1 8/4=8梅4=2

(2),把7/3、6/5化成带分数。

板书: 7/3=7梅3= 6/5=6梅5=

※下面的假分数哪些可以化成带分数把它们化成带分数。

7/3 8/2 15/5 9/4 13/13 11/6 30/11

练习,提高能力

P71 .做一做

三、适时点拨:

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

提问:A,通过上例的学习谁能说说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板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去除分子,得到的商作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B,比较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都是用分母去除分子。不同点:商不同。一种无余数,可以写成整数;一种有余数,可以写成带分数。)

四、测评训练:

练习十三第4、5题

全课总结,深化概念

提问:A,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

B,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条件和方法是什么

强调: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6、8题

板书设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当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

2/9=4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5篇《认识分数》教学设计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P98-100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掌握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野餐图,星期天,小明和小兰去野餐,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同学带了哪些食品。他们打算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你会帮他们分一分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用哪个数表示?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用哪个数表示?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用哪个数表示?

二、认识几分之一、操作深化。

1、直观操作、初步感知。(例题1)

老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平均每人可以分得多少? 追问:“半个”可以用什么数表示?(1/2)

师:像1/2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

认识分数。

揭题: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师:这半个用1/2表示,那另外半个呢?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

2、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写法。

提问:1/2的分母是几?分子是几?

强调:现在你知道小明和小兰各分得多少蛋糕了吗?

3、操作理解,深入认识。(“试一试”)

师:瞧!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折一折,并涂出这张纸的1/2吗?

学生活动。

展示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这些折法都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1/2表示?

师:虽然折法不同,但他们都把这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4、辨别判断,巩固认识。

出示判断练习。

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也可以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小结:看来不管是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6、认识几分之一(“想想做做”第1题)。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1/2应该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那么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几分之一吗?

谁来说说看图1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图2呢?说说看为什么能用1/6表示?图3?图4?

7、“想想做做”第2题。

8、继续认识几分之一(“想想做做”第4题)

你想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

(小组活动:表示出圆、长方形、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汇报:说说看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每人向同组的小伙伴介绍自己表示的分数。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比较1/2和1/4

师:瞧!老师这儿有两个相同大小的圆,能表示两个不同的分数吗?(涂色表示圆的1/2和1/4)

师:仔细观察涂色部分!你能比较1/2和1/4哪个大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你们的比较结果是怎样的?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比出来的吗?

小结:可以根据两张圆纸片中涂色部分的大小来判断;也可以根据1/2和1/4的含义来思考,即“把同样大小的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自然就越小。”

2、出示第三个圆(1/8)

请你猜一猜,1/8和1/2、1/4比一比大小怎样?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小。

4、感受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想想做做”3)

请大家看屏幕,把一张纸条全部涂满颜色用1来表示。

随着电脑的演示,让学生猜猜看:现在涂色部分是这张纸条的几分之一?

观察一下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小结: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5、“想想做做”第5题。

6、“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小结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就会使自己越来越充满智慧!

师:回顾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3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计算分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通过学习分数乘法的计算,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能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奠定重要基础。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数与分数相乘、分数连乘以及倒数的认识。教学要求是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表示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能应用分数连乘计算和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第1课时分数与整数相乘

教材第28~29页例1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方法。

难点: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开始来学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复习:(1)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

(2)++=++=

学生做完第(1)题后,提问: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做完第(2)题后,提问:这两道题各有什么特点?

师:计算第(2)题第2个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师: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与整数相乘。(板书课题。)

1.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1中长方形直条图,标注出长是“1米”。

师:做一朵绸花用米绸带,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这个已知条件吗?

出示问题: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绸带几分之几米?

师: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吗?(先由学生回答,再涂色。)

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生:++。

师:求3个相加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你会列式吗?

生:3×。

教师板书:×3或3×。

师:这个算式中的是什么数?式中的3是什么数?

师:由此可以看出,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计算×3。

师启发:×3的积是多少?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说明吗?

生:。

学生试做,教师启发总结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

师:×3=,由此你发现分数与整数相乘是怎样计算的?

生:用分数的分子乘整数,所得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原分数的分母作为积的分母。

师:以后计算分数乘整数时,不必再写加法算式,直接根据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2)解决例题的第(2)题。

师:小华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绸带几分之几米?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点评时明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要约成最简分数。

(3)总结计算方法。

师:比较刚才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把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出结果。

1.教材第29页“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按要求在图中涂色,然后列式计算。第2题指定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教材第32页“练习五”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32页“练习五”第3~5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列出了哪几道算式?列出的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有什么联系?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1.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可能没关注到全局。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2.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评价一个学生,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有待加强。

3.在课后巩固的作业设计中,我本着“精”的原则,尽量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去设计一些题目,做到精讲精练。既学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

第2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材第29~30页例2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件。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 ×1 ×5

师: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与整数相乘,说一说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补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花朵图,然后出示条件:

小星做了10朵绸花,其中是红花,是绿花。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是10朵中的,然后出示问题。

(1)红花有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是多少朵。

师:怎么列式计算呢?(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生:10÷2=5(朵)。

师:为什么可以用上面的算式计算?

生:10朵的是红花,把10朵花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红花。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的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

(2)绿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涂一涂,借助涂的过程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

生:10÷5×2=4(朵)。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的是多少,可以用10×来计算。

师:求10朵的是多少,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计算10×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师: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1.教材第30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教材第30页“练一练”第2题。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教材第32页“练习五”第6~9题。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学习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不完全相同,需要加以拓展。计算方法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推导过程比较复杂,学生较难理解。它也是今后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难以理解,可适当补充一些变式训练来帮助学生理解,以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

第3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第31页例3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

难点:用分数乘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件。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3中的条形图。

师: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如: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绿花是黄花的(或);把红花朵数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绿花是红花的等。

1.教学例3第(1)题。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哪种花朵数的?也就是多少朵的?

追问:50朵的是什么?

指出:“红花比黄花多”,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

指名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0×。

师: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教学例3第(2)题。

出示题目:绿花比黄花少,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

1.教材第31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可以先按要求画一画,再完成填空。)

2.教材第33页“练习五”第10题。

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3.教材第33页“练习五”第11~15题。

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么样?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在以前没学分数乘法的时候,我们是先求出1份的量再乘相应的份数来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从课堂反馈看,刚开始的时候有一小半的学生还是不习惯用分数乘法计算,还是把它看成份数去理解。但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后大多数的学生在列式时已经很自然地把单位“1”的量与它的几分之几相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4课时分数与分数相乘

教材第34~35页例4、例5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知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算理。

课件、长方形纸。

1.计算下面各题。

4× 7× ×4 ×12

2.说说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小结: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3.课件出示:×。

师:这道题与之前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1.教学例4。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4题、图。

师:画斜线的部分是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大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明确:左图中斜线部分占的,右图中斜线部分占的。

师:求的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求的呢?

师: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教材第34页完成填空。)

师:根据填的结果想一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生: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2.教学例5。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5题、图。

师:×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订正完后师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再画斜线表示的和的。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归纳总结。

师: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4.完成教材第34页“试一试”第1题。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5.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请同学们先完成“试一试”第2题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与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与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把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1.教材第35页“练一练”。

引导学生直接用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2.教材第37页“练习六”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3.教材第37页“练习六”第2~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与分数相乘怎样计算?

本节课主要教学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意义获得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学生在直观图的支持下,在分析比较、探讨交流的环境中逐步发现规律,在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中完善方法、构建方法体系。通过学习,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错误较多,约分的方法也不能掌握,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加强计算的训练,熟练掌握计算的方法。

第5课时分数连乘

教材第35~36页例6及相关练习。

1.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并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技巧。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分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重点: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连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

课件。

1.口算。

×6=×=10×=×=

2.师:请同学们说说分数乘法怎样计算?怎样约分计算比较简便?

师: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连乘。

(板书课题:分数连乘。)

1.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例6,理解题意。

师: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互相交流。

2.画图分析。

教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一班做绸花的朵数。

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线段表示二班做绸花的朵数?教师引导学生画一画。

师:你会用线段表示三班做的绸花朵数吗?

学生独立画一画。

3.列式计算。

(1)师:要求三班做了多少朵,要先算什么?

生:先算出二班做的朵数,再计算三班做的朵数。

(2)师:怎样列式呢?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板演。

生:135×=120(朵) 120×=90(朵)

(3)分布算式可以列成综合算式135××。

师:这样的乘法算式你会算吗?

讨论计算过程。

师:有没有不同的算法?

比较不同算法。

师:这两种算法各是怎样算的?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4.归纳方法。

师:今天学习的分数乘法和以前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教材第36页“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订正,交流算法。

2.长方体的长是3米,宽是米,高是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教材第37页“练习六”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4.教材第38页“练习六”第7~9题。

引导学生先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今天教学分数连乘,从例题看还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学习时比较轻松。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画线段图上,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并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条件中单位“1”的转换,分析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分数连乘的计算,有一些学生约分时不太熟练,感觉速度较慢。

在课后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中发现有个别学生是先把两个分数相乘进行计算的,这样的计算我觉得可以理解成是把间接的分数表示转化成直接的分数表示。总的来说,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不理想,希望通过多做题来补救。

第6课时练习课(分数乘法)

教材第38页第10~15题。

1.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能够正确地计算分数乘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正确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生: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1.教材第38页“练习六”第10题。

引导学生复习单位间的进率后,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

2.教材第38页“练习六”第11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观察每组数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概括: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3.教材第38页“练习六”第12~14题。

独立完成后订正。

4.教材第39页“练习六”第15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鱼缸里有水多少立方米,需要哪些条件。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本节课作为分数乘法的一个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巩固的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法则以及分数应用的相关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自己的角色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习题中,我所选择的习题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不足之处:在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语言不够到位,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因而课堂气氛不是特别活跃。

第7课时倒数的认识

教材第36页例7及相关练习。

1.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2.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重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难点: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课件。

师:在我国的文字里,有很多有趣的汉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课件出示有趣的汉字:呆和杏、吴和吞……)

师:你们发现这些汉字的特点了吗?(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汉字上、下交换位置以后,就成了新的汉字。)

师:在数学中也有这样的现象,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倒数。(板书课题。)

1.教学例7。

(1)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7。

师:下面的几个分数中,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

生:×=1,×=1,×=1。

(2)引出概念。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和互为倒数,也可以说是的倒数,是的倒数。

(3)师:你能举例说明还有哪些数互为倒数吗?

学生举例来说,教师及时评议。

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2.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观察上面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师:5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几?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

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总结: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指出:分子是1的分数,它的倒数就是分母;整数的倒数就是这个整数作分母,分子是1的分数。

1.教材第39页“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在书上填空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39页“练习六”第17题。

指名口头回答。

3.教材第39页“练习六”第18题。

学生在书上填空后,集体订正。

4.教材第39页“练习六”第19题。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每一组数的规律。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本节课先让学生通过对几个分数的观察,找出结果是1的算式,再让学生举例,观察算式的特点,理解“互为”的意思,最后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我发现像这样难度不是很大的内容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倒数的意义,使学生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后有真正的收获。特别是通过对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发现了算式的特点,举例后进一步发现有这样特点的算式是写不完的。然后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通过例子说倒数的意义,并强调“互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说怎样解释,这对学生掌握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第8课时整理与练习

教材第40~42页的内容。

1.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地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3.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的认识。

难点: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课件。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师:怎样计算分数乘法?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师: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师:举例说说你能用分数乘法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1.教材第40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学生先涂色再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40页“练习与应用”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3.教材第40页“练习与应用”第4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

学生独立解答,评讲时结合问题说说思考方法。

4.教材第40~41页“练习与应用”第5~8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说说思考的过程。

5.教材第41页“练习与应用”第12题。

(1)引导学生读懂题意,使学生明确:要求妈妈的身高,必须先求出小明的身高。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评议。

6.教材第42页“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学生自己探索规律,全班交流。

7.教材第42页“评价与反思”。

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交流。

在这节课上,我们完成了哪些任务?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本节课作为分数乘法基础知识的整理与练习,为了达到本节课预定的目标,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整理与练习课的条理性和系统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分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用分数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第十册36、3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学习分数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单位“1”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揭示课题

谈话导入: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过分数,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把你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

生汇报交流。

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分数、了解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检查

投影出示:把下面的算式补充完整。

问:根据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是什么?

投影出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

问:根据是什么?整数除以分数的法则是什么?

投影出整数除以分数的法则。

问:这两个法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除法的法则。

板书:一个数除以分数。

(二)新授教学

板书例题)

提问:

①谁会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什么?

生:根据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③谁会计算这道题?试做在本上。

指名说过程。老师板书:

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可得出:

这个想法有道理吗?画出线段图理解一下。

投影出示线段图:

这说明同学们的思路是很正确的。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法则相同。

你能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吗?

投影显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投影出三条法则(分数除以分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

问:这三条法则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被除数不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倒数。

师:既然这三条法则都有这样共同的特征。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条法则概括成一个统一的分数除法的法则呢?

板书:分数除法法则

师:为了便于总结和记忆,我们把被除数叫做甲数,除数叫做乙数。分数除法的法则该怎样总结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问:谁来说一说?(指名2~3人说)

板书:甲数除以乙数( )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问:为什么要空格?为什么要加0除外这3个字?

板书:0除外

同学们把法则完整的说一遍。

师:甲数、乙数可以是什么数?

法则不但适用于分数,也适用于整数除法。

2、做一做:(投影)

投影订正,错的同学要说明错因。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第36页第5题,学生们做在本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订正,找错因。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分数除法的法则掌握、运用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分数除法的一些特点。

2、投影:不用计算,你能知道下面哪几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哪几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吗?为什么?

(1)谁来读一读题目要求?

(2)同桌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3)指名说,老师板书。

(4)问:你是怎么想的?

问:谁还能说出几道商大于被除数的算式?

根据学生说的,老师可板书几道题:

观察上面几道算式,看一看商大于被除数的题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板书:除数比1小。

问:被除数呢?

板书:不等于0。

问:谁能说出几道商小于被除数的题?

商小于被除数的题又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被除数不等于0,除数比1大。

师:利用分数除法的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对一些题进行估算检查,看一看是否符合道理。

老师投影出示:下面的结果对吗?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法则是什么?你还学会了什么?商比被除数大的题有什么特点?商比被除数小的题有什么特点?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第36页练习九第6,7,9,1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在教学例3“分数除以分数”后,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最后统一成分数除法的法则。在新授前复习中,教师用投影出示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的法则,并让学生说这两个法则有什么共同之处,为新授做了铺垫。教学例3时,教师采用了让学生做,并问他们为什么这

么做,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最后总结分数除法的法则时,教师把前面的三条法则都用投影打出来,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使学生觉得这三条法则本质是一样的,完全可以用一条法则所代替。这样水到渠成,学生们很容易地就总结出了分数除法的法则。本节课要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知识的实用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7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