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微课教学设计【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32417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微课教学设计【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微课的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能够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

2.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3.通过探究过程,体验独立思考、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按角、边的角度,把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

能够区别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区分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学段认识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直角。可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说比较轻松和顺利。所以,教师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讨论,动手操作来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形成概念。

教学准备:

白板多媒体,一副三角板,每个学习小组七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之前都学过哪些角?

(2)屏幕上是什么角?(白板上有一个锐角,将角旋转至90度,至钝角,分别追问是什么角?)

(3)如果在这个角的两条边上任取两个点,并连接起来,擦掉多余的部分,是个什么图形?

(4)你对三角形都有哪些了解?

2.导入新课

(1)展(阿拉文库☆)示白板上的7个三角形,它们一样吗?什么都不一样?

(2)其实众多的三角形里有很多也是同一类的。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探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帮助学生系统思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给三角形分类的必要性。为下面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氛围的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1)独立思考,你准备怎么分类?。

(2)小组交流,按照你的想法把白板上的7个三角形进行分类。

(3)小组合作,教师深入指导。分好的同学交流思想。

(4)汇报分类结果

a按角度分类:1号4号7号分为一类;2、5分为一类:3、6号分为一类。

b按边分类:1、2、3为一类;4、5、6、为一类。7单独为一类。

2.教学按角分类

(1)学生说明为什么按角分把三角形分为三类?这三类各有什么特征?(教师及时板书重点内容)

(2)根据这三类三角形角的特征,给三角形起名字。

(3)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锐角?最少有几个锐角?最多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

(4)知识小结,及时练习

让生随便画三角形,并说明自己画的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教学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1)学生说明第二种分法的依据,你是怎么知道4号、5号、6号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而7号三条边都相等?(小组讨论、交流、操作、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具备了用尺子量、对折比较等多种线段、图形等对比的方法,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动手兴趣,提高操作能力。)

(2)学生自学白板上的内容。并用三角尺说出对应的名称。

(3)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因特殊的边的关系而名,你们猜一猜,它们的角又有怎样的特殊性呢?(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5)汇报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里,角之间的关系,并说明验证方法。

(6)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学生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既有结果的展示,更有过程的展示,让参与的同学都能感受到合作学习的愉快和成功。同时也教了其他孩子一种学习方法。

4.探究用图形表示三角形的分类(展台展示学生作品)

(1)自学课本,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2)合上课本,自己在练习本上再画一遍关系图。

(3)用同样的方法,尝试把三角形从边的角度分类后的三类三角形的关系也用椭圆图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课本,发现知识,验证知识,总结知识,并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新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自学的方向、方法、目的,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合作。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三、课堂小结,知识拓展

通过刚才的探究学习,已经明白了三角形按角分,分为三类,按边分,也分为三类。如果把两方面同时考虑,又分为几类呢?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把7个三角形放在相应的位置。探究出被分为7类。并非如表格所示的9类。通过这个设计,让学生明确分类首先要确定角度,同时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严密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明确数学的严密性。)

四、交流收获,总结质疑

五、课堂小结

在今天学习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想和大家共同分享?或者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拿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按边分

锐角三角形(三个锐角)不等边三角形(三边不等)

直角三角形(一个直角)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

钝角三角形(一个钝角)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微课微教案【第二篇】

微课教案——《人物形象之外貌巧刻画》

湖北省黄梅县第三小学

王恺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外貌描写。

2、了解外貌描写的种类。

3、掌握外貌描写的方法和注意要点。教学重点:掌握外貌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明晰外貌描写的注意要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羊和狼两组图片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二、介绍外貌描写的定义。

简单来讲就是人的样子。具体来说即是人物的体貌特征,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三、外貌描写的种类。

通过图片和优秀描写例文来展示: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一般包括神态描写与肖像描写两部分。

四、外貌描写的注意事项和要点。

1、抓住外貌特征有选择,有顺序地描写。

2、外貌描写应突出人物性格。

3、善用修辞。

五、实践训练。

1、写一写。

2、评一评。

六、结束。

微课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染纸”活动是幼儿园中、大班幼儿喜爱的美工活动,染纸的绚丽色彩和千变万化的晕染效果,会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本节微课围绕了染纸中的折法和染法这两个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只选择了其中最基础的一小部分进行了介绍,介绍的过程采用文字、图解、动作演示和讲解等视听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直观地理解折和染的技能,通过对作品的分类欣赏,引发幼儿对染纸更强烈的尝试探索欲望。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将其简化,设计创作了该微课。

微课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结合染纸画的艺术特点,将染纸画的基本技术简化,让幼儿在探索不同折法的同时,发现图案的多样变化;在学校不同染法的同时,感受色彩交融所产生的美妙变化,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激起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中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动作演示和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染纸的程序、学习折与染基本技能。

2、体验染纸作品带来的美感,激发幼儿对民族美术作品的关注和兴趣。

目标分析:

目标从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培养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微课帮助幼儿了解基本粗浅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目标重点在学习折、染得基本技法,难点是初步发现不同折法、染法、图案、色彩的奇妙变化。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为幼儿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染纸打下基础。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染纸制作的美工作品,引发幼儿对染纸艺术的兴趣和好奇。

师:这些漂亮的画是用什么纸作的呢?它们都是用五彩缤纷的染纸作品。

二、出示染纸工具和材料,了解其用途。

师:这些是染纸的材料和工具,你们认识它们吗?

三、通过图示和示范视频,学习几种简单的折法,感受不同折法图案的变化。

1、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迁移已有折纸经验探索不同折法。

师:我们都学习过折纸,可以用折纸的一般方法来折要染的纸,大家都来试试。

2、教师出示幼儿探索这出的范例,用图示帮助幼儿将折法进行归类师:这些都是小朋友折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有哪些折法。(教师用图示展示折痕,与幼儿一起给折法命名)

3、在示范视频的引导下学习不同的折法,欣赏不同折法的晕染效果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是怎么折,这是今天学习最难的地方,大家可要仔细看噢。(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进行练习并欣赏相应作品)设计意图:教学中有幼儿自由探索折法的环节设计是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迁移、大胆尝试。图示中有折痕闪动的设计,可以引起幼儿的注意,仔细观察对边、对角、集中一角折后图案的变化。

四、通过示范视频,学习两种基本的印染方法,欣赏色彩交融的变化。

师:折好的白纸怎么变得五颜六色呢?下面来介绍两种简单的染纸方法。(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观察练习,并欣赏相应作品)设计意图:示范视频可以直观地帮助幼儿清楚地观察到不同染法的动作要领,使用工具和全部过程。

五、幼儿动手尝试制作染纸,教师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提示。

1、幼儿尝试染纸。

师:大家都来动手试试吧。

2、出示幼儿作品,进行点评。

师:看这些都是小朋友的染纸,折的时候要折平、对齐,染的时候要浸润,瞧,这些染纸多漂亮啊。

六、播放更多种类的染纸美工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发幼儿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兴趣。

师:纸染好后,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作品,你们看有书签、衣服、剪贴画创意绘画等。今天我们学会了染纸之后都可以回去试试用它们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课后延伸:引发幼儿进一步尝试的兴趣。

师:很多小朋友还没有一一尝试不同的折法、染法呢,老师在美工区准备了材料和工具大家都去试试吧。

微课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等积变形”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形语言分析复杂问题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的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变胖了”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内容:同学们自己预习的基础上,用已经备好的橡皮泥,自制“瘦长”与“矮胖”的圆柱,观察分析个中现象。

考虑几个问题:

1、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有何变化?

2、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瘦”变“胖”,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

3、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目的:让学生在玩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学生能够认识到: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形状发生了变化,变胖了,变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径发生了改变。手压前后体积不变,重量不变。

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

内容:例1、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目的: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前几节的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效果:学生解答过程布列方程很顺利,有的学生还使用了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分析。

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 10cm

高36cm xcm

体积π×25×36 π×100x

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

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xcm,由题意得

π×25×36=π×100x。

解之得x=9。

此时有学生将π的值取,代入方程,教师应在此时给予指导,不要早说,现在恰到好处!

(1)此类题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已约去,无须带具体值;

(2)若是题目中的π值约不掉,也要看题目中对近似数有什么要求,再确定π值取到什么精确程度。

过程感悟:本节内容通过一幅几何图形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而实际操作的过程有同学将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需要教师把握教育机会,引导学生作出相关的解释。

分析: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长acm,宽bcm

高36cm xcm

体积π×25×36 abx

环节三:操作实践,发现规律

内容: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40厘米长的铁丝,以小组作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边长,近似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小组内六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我们知道,感知到的东西往往没有自己亲手经历操作后的感受来得实在。所以设置此环节,让学生手、眼、脑几个感官并用,在操作中体会,在计算中验证,在变化中发现。这样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中不备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同时让学生感悟最复杂的问题中的道理,就在我们玩的过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实际效果:

长(cm)宽(cm)面积(cm2)

长方形1 15 5 75

长方形2

长方形3

长方形4

长方形5 11 9 99

长方形6 10 10 100

由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到的近似值已反映出来一个很好的规律。

学生:由操作的过程,同学们作出的长方形形状有“胖”有“瘦”,反映到表中数据为,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逐渐变短,宽随之逐渐变长,面积在逐渐变大。当长与宽一样长时面积最大。

过程感悟:不要把学生逼太紧,不要怕完不成进度,这个过程进行完后,学生对课本设置相关内容就剩下规范解题过程了。学生的理解远比直接先讲教材的例题效果要好的多。

环节四:练一练,体验数学模型

内容:课本例题

目的:体验“数学化”过程,进一步理性地感受上一个环节中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判断推理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例2、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米。

(1)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

(2)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1)相比,有什么变化?

(3)若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2)相比,有什么变化?

实际效果:学生掌握很好。课本已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留做课后作业。

环节五:课堂小结

1.通过对“我变胖了”的了解,我们知道“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变形前周长等于变形后周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其中也蕴涵了许多变与不变的辨证的思想。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学习中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再由实际背景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六:布置作业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43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