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观潮》教学设计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88641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观潮》教学设计优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观潮》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 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

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

(镇海古塔、中山亭、观察台、小山)

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二)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书:拉长变粗 水墙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三)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三、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观潮》教学设计方案【第二篇】

教学内容:《观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够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2、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让学生有条理地叙述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祖国美丽风光的ppt课件

教师导入: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风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有奔腾咆哮的长江黄河;有巍峨秀丽的五岳名山;有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其实,我们祖国的美丽景色还多着呢!今天,同学们就跟着老师,一起来走进那波澜壮阔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课题:观潮

二、复习生词,巩固旧知。

出示写有本课生词的小黑板,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朗读。

观潮   笼罩   薄雾   依旧   恢复   沸腾

若隐若现   昂首东望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横贯江面   齐头并进   漫天卷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是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热闹景象。

3、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潮头过后江面上的情景。

四、细读课文,入情入境。

1、学习第一部分——潮来前

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

观潮的地点:海宁市的盐官镇。

观潮的人群:人山人海。

2、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2)教师用ppt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潮来时的景象?

用直线画出文段中从视觉方面描写潮来时景象的句子;用曲线画出文段中从听觉方面描写潮来时景象的句子。

作者按照由___到___的顺序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文段中,在描写潮来时的视觉时,作者用了_________、————、—————、三个词语描写了潮来时由远到近的景象;在描写潮来时的听觉时,作者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词语描写了潮来时由大到小的声音。

(3)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

(4)学生分组展示讨论结果。

(5)教师适时板书

形状: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白色战马

声音: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6)学生美读第三、四自然段,体会潮来时磅礴雄伟的气势。

3、学习第三部分——潮头过后

潮头过后的景象: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五、美读课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2、在描写潮来时的景象时,从____和____两个方面进行描写?

3、全文表达了作者热爱_________热爱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七、板书设计

潮来前   八月十八    盐官镇

形状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白色战马

观潮  潮来时

声音 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潮头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教后反思:由于这节课要参加武陟县“送课下乡”小学语文示范课评选,因此次在这节课的备课环节,我花费了较大的功夫。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把全文连贯在一起,使整篇文章重点突出,浑然一体。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从网上下载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和声音,恰当地运用在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养成讨论合作的学习习惯,凝聚学生的集体智慧,我又设计了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这些都成为本节课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但由于时间仓促,在设计这节课时,还有许多不太满意的细节,没有仔细研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很好地把握本学段在阅读教学方面的教学目标,个别教学设计也不太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以后的课题教学设计中逐渐改正解决。

《观潮》教学设计方案【第三篇】

知识掌握1.给下列各字注音。舸(    )  泅(    )  霆(    )斋(    )  溯(    )  雉(    )鲸(    )  僦(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②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③倏尔黄烟四起,人物不相睹。(    )(    )④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身。(    )3.翻译下列句子。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高醉花阴[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1.下列对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确切一项是[    ]a.李清照号幼安居士,是宋朝婉约词派的代表人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女作家。b.“东篱把酒黄昏后”,是由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演化而来的。c.“薄雾浓云愁永昼”点明了佳节时的天气情况d.全词抒发了作者在秋天的凄苦心情。2.下列语句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重阳佳节的感受,下阕写了黄昏时刻独酌赏菊。b.“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明写时令冷,暗写思念丈夫、孤枕难眠的凄凉之情。c.“人比黄花瘦”,全词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终结,并与上阕的“愁”字呼应。d.“暗香盈袖”表达诗人赏花时,愁绪才稍稍冲淡的心情。延伸拓展最后一美元①这是一位著名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讲的故事。②20年前那个雨雪霏霏、北风凛冽的季节,刚刚中学毕业的我,带着对音乐的狂热,只身来到纳什维尔,希望成为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③然而,我却四处碰壁。一个月下来,口袋里差不多已空空如也。幸亏一位在超级市场工作的朋友用那里准备扔掉的过期食品偷偷接济我,我才勉强度日。最后,我只剩下一美元,却怎么也不舍得把它花掉,因为上面满是我喜爱的歌星的亲笔签名。④一天早晨,我在停车场留意到一名男子坐在一辆破旧不堪的汽车里。一连两天,汽车都在原地。而那名男子每次看到我都温和地向我挥挥手。我心里纳闷,这么大的风雪,他待在那儿干吗?⑤第三天早晨,当我走近那辆汽车时,那名男子把车窗玻璃摇下来。我停住脚步,和他攀谈起来。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是到这里来应聘的,但因早到了三天,所以无法立即工作。口袋里又没钱,只好待在车里不吃不喝。⑥他忸怩片刻,然后红着脸问我是否可以借给他一美元买点吃的,日后再还我。然而,我也是自身难保。我向他解释了我的困境,不忍看到他失望的表情而转身离去。⑦刹那间,我想起口袋里的那一美元。犹豫了片刻,我终于下定决心。我走到了车前,把钱递给他。他的两眼顿时亮了起来。“有人在上面写满了字。”他说。他没有留意那全是亲笔签名。⑧那一天,我尽量不去想这珍贵的一美元。然而时来运转,就在当天早晨,一家电台通知我去录节目,薪金500美元。从那以后,我一炮打响,成为正式节目主持人,再不用为吃穿用而发愁。⑨我再没有见过那辆汽车和那名男子。有时候,我在想他到底是乞丐,还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是我人生碰到的一次至关重要的考试——我通过了。1.第⑥段中加粗的“困境”具体指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2.在文中找出能表现“我”珍爱这“最后一美元”的语句(两处),用波浪线在原文中标出。3.文章具体描写了“我”的“困境”和“我”对“最后一美元”的珍爱,这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⑨段中加粗的“考试”的含义是________。5.你认为文中的“那名男子”的身份可能是:①一个乞丐②一家电台老板③一个骗子④一位应聘者。请你选择一种可能,然后展开合理想象,描写“我”在若干年后与“那名男子”相遇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知识掌握  qi*  t0ng  zh1i  s)  zh@  j9ng  ji)2.(1)农历十六日  (2)当……时(3)忽然  稍微  一点  (4)刺花纹3.(1)钱塘江潮,是天下最壮美的景观。(2)不久(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能力提高  延伸拓展1.①找工作却四处碰壁 ②口袋里只剩下“最后一美元”③*过期的食品勉强度日2.最后,我只剩下一美元,却怎么也舍不得把它花掉,犹豫了片刻,我终于下定了决心3.这样写突出了“最后一美元”对“我”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为下文写“我”借出“最后一美元”蓄势,更能体现出“我”的爱心4.考验一个人是否真正具有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品质。5.(略)鉴赏练习1.略  2.一方面歌颂驻杭长官的政绩,并为他的富贵生活蒙上一层儒雅的色彩;另一方面又祝愿他升迁,称赞他驻杭的这段政治生涯是值得日后追念和自豪的。

《观潮》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1、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⑴ 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⑵ 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 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图片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潮水吗?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看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图片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⑴ 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 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提问:“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①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1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教学反思

“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面对《观潮》这样1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课文,我们更应该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催生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晤对,享受阅读的快乐!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488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