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人教第十册《白杨》教学设计(汇总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50812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人教第十册《白杨》教学设计(汇总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以听、说、读、写的方式感知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文字,整体把握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2、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初步养成自然美与社会美的鉴别与判断能力,达到与作者心灵上、情感上的共鸣。

3、在感知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

2、内隐外现,让学生领悟白杨的精神美。

教学难点

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挂图出示:

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看图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美。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大戈壁的荒凉?你又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白杨树的高大挺拔?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体会戈壁的荒凉与白杨树的挺拔。

二、重点研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过渡:为什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白杨树却长得这样高大挺拔呢?让我们一起来重点研读课文二、三两段。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

课文《白杨》是单纯地介绍白杨吗?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这一点,把这个句子划下来。

2、交流后出示重点句: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这是个什么句式?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

(估计学生会用上“不是……而是……”,“既……又……”,“不但……而且……”等关联词,让学生比较用哪个最恰当。)

3、第一次研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研读主题: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的哪些特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⑴ 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分头研读。

⑵ 汇报研读成果,重点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① “这白杨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③ “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进行句式训练(任选一题):

风沙吹不倒它,雨雪(  )它,干旱(  )它,洪水(  )它。

风沙刮来时,白杨树像城墙一样巍然挺立。

风雪(  )时,白杨树像(  )一样(  )。

干旱(  )时,白杨树像(  )一样(  )。

洪水(  )时,白杨树像(  )一样(  )。

⑶ 感情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第二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研读主题: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心意?

⑴ 导入:

爸爸借介绍白杨树,其实是想表达自己的心意。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⑵ 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⑶ 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

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⑷ 再次研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深入理解爸爸的心。

重点挑选一句研究话里边包含的意思。可以独自研读,也可以同桌讨论。

⑸ 指名展示研读成果:

① 研究第一句的:

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一个正直、高尚的人。

② 研究第二句的:

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③ 研究第三句的:

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⑹ 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表达出来。

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以“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为话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说出来。

四、作业

把以上内容写成一段话。

《白杨》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a、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b、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

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

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a、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b、 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c、 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白杨教学设计【第三篇】

《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杨朔《荔枝蜜》。

2.这篇文章赞美了蜜蜂的哪些优秀品质?仅仅赞美蜜蜂么?还赞美了谁? 师:看上去像在写蜜蜂,其实是借蜜蜂来赞扬像蜜蜂一样勤劳的人民,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作“借物喻人”。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1篇这样的文章。 板书19课《白杨》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回顾课文主要事情。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了解西部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并初读了课文,那谁能告诉大家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一个新疆工作者在旅途中向他的子女介绍长在戈壁滩上白杨树的情况。 师:就是写了这样一件事,那这位边疆的建设者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呢?请打开课本画一画。

(二)白杨树的特点 1.小组学习 师:画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找到的句子,并说一说爸爸介绍了白杨的那些特点? 2.小组汇报交流(一人读,一人说感受)

主持:我们小组认为爸爸是这样介绍白杨树的。读“”这里边有三句话,每一句话都写出了白杨树的一个特点。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高大挺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适应力强、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生长范围广)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抵御灾害、很坚强、生命力强、白杨树能抗拒各种各样的灾害)

后两人:我们想带着自己的感受给大家读一读。(集体交流) 师:这一小组讨论得非常好,把白杨的特点说的很全面。(加一颗星) 3.引导

师:课文中写爸爸透过车窗看到的白杨树是生长在哪呢? 生:戈壁滩

师:对,大戈壁,你们找一找课文哪一个自然介绍了大戈壁的景色?(指名读)

老师这有一幅图,你们边听边看,体会一下大戈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一看看不到边,很荒芜。

(2)像沙漠一样,没有水也没有山。 (3)没有人烟,无法生存,很荒凉。

师:总之,这个环境是非常得恶劣。但,就是在这恶劣的环境里白杨树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直,就像同学们刚刚说到的它生命力强(板书)。

师: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对它来说都是自然灾害,但它却能抵御这些自然灾害。谁能给大家读一读体会这个特点?这体现出白杨树能抵御灾害(板书) 语言训练:“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用这个关联词赞美一下别的树,如青松,白桦,银杏树

师:刚才这一小组和我们一起理解了这三句话,我知道了白杨树不但高大挺拔,而且适应力强,还能抵御自然灾害。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那么,同学们,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谁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读一读?

生:读13段。

师:表白是什么意思? 生:坦白的告诉,解释说明 师:那爸爸想要表白的,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那爸爸他到底表白怎样的心呢?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我请同学来读一读14自然段,

思考:既然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那么孩子们现在只知道什么? 师:那孩子们只知道什么? 生:

师:是啊,孩子们只知道这些,那只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光知道这些,仅仅知道这些,就知道这些

师:孩子们只知道这些,那他们不知道的又是什么?

(小组讨论,怎么讨论,由组长来读这三个只知道,每读完一个就停下来,思考他们不知道什么?)

师:爸爸妈妈为什么在新疆工作?

为什么爸爸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而不在自己的家乡读书? 不知道新疆当时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结。同学们读三个只知道,你们每读一个只知道,我就读一个同学们总结出来的不知道。

师:孩子们不知道,但是你们通过上节课老师介绍给你们的时代背景,你们知不知道?

生:服从祖国需要,来到边疆建设工作。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来新疆扎根新疆,建设新疆。 荒凉、穷(50年代的城市都很差,更别说新疆了)

过渡:同学们,正像你们理解的一样,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爸爸妈妈服从祖国的需要,来到新疆扎根建设。我想你们是能够理解爸爸的心意,可是孩子们现在不能够理解。那爸爸到底通过介绍白杨想表白一个建设者怎样的心呢?让我们再看爸爸的这几句话。默读,看看爸爸到底在表白怎样的心呢?

生:1-2句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白杨树一样服从国家的需要,扎根边疆,献身边疆。3句爸爸想告诉孩子,以后遇到困难,都要坚强,不退缩。

师:同学们,这第三句除去教育孩子们不怕困难以外,有没有说他们这一代建设者也是不怕困难的呢?

过渡:同学们,正是在当年,这些千千万万的儿女他们毅然离开了繁华的城市,

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来到了艰苦的地方,扎根边疆献身边疆。有些人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建设者怎能不令人敬佩呢?他们不正是具有白杨品格的人么?请你们自己来赞美一下这些建设者吧。

师: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刚才爸爸透过车窗看着窗外的白杨树陷入了沉思,他实际是想到了谁?(千千万万扎根边疆的建设者)

那现在列车在前进,爸爸望着车外的白杨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请读16自然段,思考:他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后来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呢? 师:当我们理解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再来看题目,题目叫白杨,但这篇文章实际是在赞美谁?

生:赞美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

师:那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远大志向

奉献精神(板书) 总结:这篇文章,就是作者通过介绍白杨的特点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写作方法就是“借物喻人”。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对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建设者说点什么? 4.拓展

(1)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像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等。请选择一个夸夸他们,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2)推荐矛盾的《白杨礼赞》,陶铸《松树的风格》 板书设计 白杨

借物喻人

赞扬

高大挺直

远大志向 生命力强

抵御灾害

奉献精神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第四篇】

作为一个小学的老师,要通过写教学反思来总结自己得工作,如果你还不知道教学反思怎么写?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3篇关于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反思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反思一

《白杨》是1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环节进行细读。

第一处是在讲解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时,让学生先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让学生细读该文本,在细读的过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浑黄一体”、重点词来理解大戈壁的环境的恶劣,从而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敬佩之情;抓住“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一句话来体现白杨树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另外从 “高大挺秀”一词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白杨树的适应力及顽强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谈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文本,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读来展现。

第二处文本细读的设置是在讲解爸爸的话时,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短短的三句话不但向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同时也借白杨表白爸爸的心。在设置细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们抓住中点词句来理解文本,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理解文本,让学生们充分的读,充分的说,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读将自己的感悟带回文本。从哥哥的问题入手,带着爸爸严肃的表情,让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这样做,不光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懂得,爸爸说这些话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讲白杨,还要借白杨来赞美那些远离优越生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这样的设计,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

另外,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找一找文本中介绍爸爸表情变化的句子,并读一读,在小组中讨论每一次表情变化是为了什么?你从中理解了什么?这样做,不光是对文本的一次整体贯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只有学生们能大胆的问一问,想一想,才能从对文本细读,对文本细想,对文本细细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反思二

我执教的《白杨》一课有许多特点,这里且不谈教学思路之清晰,词句训练之扎实,学潮指导之得当,读书结合之紧密。谈谈其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及合作的学习的方式。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1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反思三

每当读到这样的文章时,我就心潮澎湃,对那些边疆的建设者产生敬畏之情,崇拜之情!《白杨》跟上学期学的《落花生》有相似之处,学生很敏锐的发现:《落花生》一课通过写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告诉我们要做具有花生品质的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一课,好像也是通过写白杨树,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好像”,看来还不是很确定,没有充分的读书,自然不够确定了。但积极性可嘉,值得鼓励。“说得很有道理,你们说好像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是不是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与《落花生》一课有哪些相似之处?”

孩子们听了这话,马上投入到了阅读中。渐渐地,读书声小了。“读完了?”“读完了。”“跟《落花生》一课一样吗?”“一样。”“那告诉我们什么?”“不知道”。呵呵,异口同声。“不知道,很正常,如果读上两遍课文,你就读明白了还用我这语文老师干嘛呢!”“哈哈。”引来一阵笑声。“现在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共同交流,看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又是一阵议论。“课文抓住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来写?”“白杨树有这些特点,与爸爸接兄妹俩去新疆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呢?”“爸爸跟兄妹俩介绍白杨树,目的是什么呢?”在读书过程中,随着上述问题的解决,孩子们逐步明白:爸爸跟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目的是表明爸爸的心愿——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从哪些句子中能看出爸爸的这一心愿?”学生找出了文章的重点段:“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我觉得作者的这种写法跟《落花生》一课的写法非常相似,还记得这种方式叫什么吗?”“借物言志。”有个孩子喊道,学得比较扎实。我将“借物言志”四个字板书到黑板上,“借什么言什么志呢?”“当然是借白杨啦!”“表明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决心。” “只是这些吗?”“不是,还有爸爸不仅决定自己建设边疆,还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建设边疆。”“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中写到‘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就这样,在《白杨》与《落花生》的比较中,学完了本课。我想孩子们对文章“借物言志”的这种写作方法肯定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源于已有知识的更新,更源于教师在执教时将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开,使问题简单化,学生再来理解,再来学习就容易得多了。教学本无定法,特别是语文教学每一种文体教法不一,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让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带劲儿,学有所获。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