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精编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群雄并立,出现了许多诸侯国,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这一天,吴王决定出兵攻打楚国却招来群臣的反对。那么大臣们的理由是什么呢?
二、引导学生研读故事的前因后果
1、(PPT出示课文1节)
(1)指名朗读,思考:
从这句话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指导有感情的读。
(2)如果吴王是个理智的、开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做?会怎么想?
(3)可事实上吴王是怎么说的?(出示相关句子)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2、结果怎样呢?(出示课文12节)指名读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道理?从这个结局中你们读懂了些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对照起来看:你有怎样的疑问呢?
三、研讨故事的经过
1、请同学们自由学习课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少年劝说究竟妙在何处,他说了那些话?可以圈圈画画,并简单地写上你的感受。
2、交流:
(1)妙在少年用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图文,指导学生观察。
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指名同学再来读,师生评析。
(2)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会蝉的心情。
“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3)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里?
交流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说说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祸患又是哪些?
(4)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就是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补上:“黄雀在后”)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5)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幅地图,如果你是吴王,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地图,会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与故事结合起来体会其中的道理。PPT出示。
这两个事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6)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PPT出示)
四、合作探究
1、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指名交流。(友情提示;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当时有什么神态、动作?)由此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1篇课文?
2、“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吗?
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类似的现象吗?
五、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PPT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3、那么如果请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会换什么题目?
六、布置拓展小练笔
(PPT出示练习)
1、我来编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2、我会演节目: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利用课余时间我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吧,相信你一定行!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蝉 (捕) 螳螂 (啄食) 黄雀 (打) 少年
楚国 (攻打) 吴国 (乘虚而入) 其他诸侯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设计]
一、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八字成语填空
八仙过海(),鹬蚌相争(),百尺竿头()
2、学生根据平时积累说说还有哪些类似的成语。
3、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成绩,达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着力集中,品读主体
(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
1、自由朗读,圈画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并显示三者关系)
2、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朗读体会
3、交流反馈时分别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象“蝉”、“螳螂”、“黄雀”,心里都在打什么如意算盘呢?
4、如果你遇见这种状况,你打算怎样告诫它呢!
(有了体验随后再指导学生练读故事自然水到渠成。)
三、参照对比,探究寓意
引导话题讨论:寓言就是借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以前接触过的掩耳盗铃、狐假虎威都是如此。那么螳螂捕蝉是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的?
1、组织小组讨论,随机总结名言,齐读加深感受。
师: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a.“恍然大悟”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自己也象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着眼前的利益,没有想到……
明白了自己想到攻打楚国的事,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还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
b.读到这里,老师还想知道,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呢?
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
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
如果少年真那样做的话吴王可能就回杀了他。
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
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这样,少年就可以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
所以说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对呀,少年选择了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2、出示有关福祸联系的警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理解“恍然大悟”,发散想象“不堪设想”的后果,进而理解螳螂捕蝉一语双关的深刻含义
4、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再读探究,感受智慧
1、在这里围绕少年身上哪些闪光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评价人物的机会,阅读课文2——8自然节,抓住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做到有理有据。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以读促悟,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真正“动”起来。
2、激趣:想不想当一回智慧的少年?又想不想做一回“权倾天下”的大王呢?
学生一定兴趣盎然,此时友情提醒大家:注意人物的身份、谈吐;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
3、指导分角色朗读,配上古筝曲,同学们应该会读的有生有色。
五、创设复述、升华情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学课文只有入境才能情真一切。)
情境一:模拟吴王早朝,面对众臣解释与少年的这段趣事,奖励少年,学生一定会说的百花绽放,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本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复述。
情境二:生活中也有许多当代吴王,比如小明同学每天不问学习,只顾沉迷于网络游戏,怎样规劝他既内化了寓意,学以致用,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说服别人的口语交际训练。
六、作业布置,延伸课外
本着新课标中语文作业的布置应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无限延伸课堂,加强实践性的宗旨与大阅读的精神,布置以下作业:
1、排演课本剧《螳螂捕蝉》,评选优秀导演、演员
2、收集寓言故事,在班级举行一次寓言故事赏析会
[课题]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
[教材解)(析]
这是1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目标预设]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1、情意目标: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设计理念]
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教师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板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人为本,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教学思路]
强调“三重”。即重感悟、重积累和迁移、重情趣。
重感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逐渐加深感悟,深刻领悟本文中使吴王明白“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真正内涵。
重积累和迁移,感受文本时,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尽量精简优美,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注意课外读物的推荐,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情趣,使文本内容直观化、情境化、生活化,使语文学习更贴近学生,走进生活。
螳螂捕蝉读后感【第三篇】
《螳螂捕蝉》读后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近,我阅读了《螳螂捕蝉》一文,读后,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吴王下定决心攻打楚国,谁来阻挡它,他就把那个人处死。后来有一位聪明的侍卫官借用了《螳螂捕蝉》这一个故事来劝免吴王,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文章中的那位侍卫官真聪明,他匠心独运,适当地借用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来劝免吴王。他这样说非常巧妙,用了一种“借物暗喻”的手法,生动准确地用《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来比喻吴王。这样一来,他既避免了与吴王正面发生冲突,又不引来杀身之祸,还有更重要的是他这样说起了劝免的作用。
读了这篇文章,我从螳螂、蝉、黄雀的身上学到了一个不要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像“螳螂捕蝉”那样。现代社会中有的人为了生活好,能挣到大钱,就千方百计地想出了许许多多对人们有害的主意。有的在街上行骗,有的乱捉乱捕野生动物,有的甚至不顾一切地乱砍乱伐树木``````它们就只顾着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种种危险,乱捕乱捉,乱砍乱伐``````最后,社会变得混乱,坏人无处不在,环境也大大受到了破坏,到时候的人类,也只能生存在一个社会混乱,环境污染的黑暗世界里,再也看不到?光明?了。有的人挨不住了,也都纷纷向生命举上了一面面?白旗?。还有,有一些人平时很喜欢饮酒,他们自认为这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自灭?。它们就只顾着眼前的好处,不听别人的劝告,最终只好后悔了。因为酒是一种害人的?杀手?,人饮多了,胃就会遭到严重的伤害,人体也会变得衰弱很多。它们这样饮,不但浪费了金钱,而且日久生长,最终自己受不住了,也会自己毁灭自己。
读了《螳螂捕蝉》一文,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但要顾眼前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种种危险这个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活得快乐,活出自我!
《螳螂捕蝉》教案【第四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和动物有关系(板书:螳螂捕蝉),请同学们读课题。
螳螂捕蝉也是一个成语,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几个字——
(生:黄雀在后)
2.完整地说。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件出示默读问题)
2.好,哪位同学结合投影上的提示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提示)
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3.谁讲的故事?讲给谁听?目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少年、吴王)
三、角色体验,读文明理
(一)自由读文,小组讨论
1.哪位同学能快速地把课文中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找出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2.这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出示课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体验,加深理解
1.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发现:其实它们三位把头往回一调,完全可以看到身后的危险,这灾难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们为什么不调头呢?我来找三位同学替它们回答。
(1)蝉啊,蝉!你为什么没把头往后调一下,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我看你是只想露水不要命呐!)
(2)螳螂,你为什么没调头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好吃吗?还没吃到就……惨喽!)
(3)黄雀,你为什么没把头转一转哪?
(吃到螳螂了吗?现在后悔了吗?来不及了!)
2.从这三位的回答我们明白了,蝉一心贪恋露水却不知道(身后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蝉却不知道(身后的黄雀),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依次板书)
3.谁能同时面对它们三位用一句话告别一下。看看文中哪句话最合适?谁来读这句话,真的让它们听到,你是在告诫它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三)领悟寓意,创新复述
1.少年对吴王所讲的这番话,吴王听懂了吗?从哪儿看出来?请齐读。(出示课件)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还有哪些词语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学生自由回答。
3.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个,同学们读一读,积累积累。它们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过来的词语。
4.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么呀?他做了一个什么决定?
奇怪了!少年这番话并没有提到攻打楚国的事呀,为什么吴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这两件事儿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吴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蝉一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攻楚,诸侯在后。(板书:攻楚,诸侯)
5.少年说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现在看来它不但有意思,而且还特别的有……
谁能把少年所讲的这个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绘声绘声地讲好它呢?我刚才说的是什么好?讲好!自己练习一下,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6.哪位同学当一下少年,给我们这些好奇的吴王讲讲这个故事呢?(课件出示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