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精编3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精编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绿色蝈蝈》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xx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质疑探究:
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1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五、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昆虫记》,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绿色蝈蝈》说课稿
一、说教材: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1篇课内自读篇目。第四单元课文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本文出自法国的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它是1篇观察随笔,也是1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在阅读中学会概括要点、品味语言、学会生动地表达;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感受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说教法
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是1篇观察随笔,又是1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六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1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激发同学们对昆虫的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质疑探究”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导入新课: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交流:
交流搜集的有关法布尔及《昆虫记》相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
文章介绍来的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的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五、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此环节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六、拓展延伸: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看谁写得好。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绿色蝈蝈》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1820xx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20xx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质疑探究:
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1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五、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昆虫记》,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绿色蝈蝈》说课稿
一、说教材: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1篇课内自读篇目。第四单元课文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本文出自法国的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它是1篇观察随笔,也是1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在阅读中学会概括要点、品味语言、学会生动地表达;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感受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说教法
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是1篇观察随笔,又是1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六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1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激发同学们对昆虫的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质疑探究”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导入新课: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交流:
交流搜集的有关法布尔及《昆虫记》相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
文章介绍来的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的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五、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此环节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六、拓展延伸: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看谁写得好。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
《绿色蝈蝈》教案3
目标明示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重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重点)
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难点)
目标导学
一、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1823-1915),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学家,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该书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重要地位。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法。
要求:
(1)去粗取精;
(2)扫描跳跃阅读;
(3)思维集中;
(4)眼脑直映。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
1、本文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绿色蝈蝈?
2、在文章中找出对绿色蝈蝈外表描写的句子。
3、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蝈蝈的哪个方面的习性?
四、品味探究。
1、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作者是如何引入的?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2、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作者是如何通过比较来写蝈蝈的?有什么作用?
五、小游戏:小猫小狗小刺猬,请你猜猜我是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身边的同学和小动物,结合自己平时对它们的了解,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并试着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并展示给同学们看看,看看谁能猜到你写的是谁或哪种动物。
目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静谧( ) 大颚( ) 吮取( ) 低劣( )篡夺( ) 喑哑( )( )窸窣( )( ) gōu ( )火 shu( )猎 贪ln( ) 哀ho( )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 )
2)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 ( )
3)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姐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经。( )
4)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