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教学设计(精编3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小学数学苏教版教学设计(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苏教版数学《厘米》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估计和测量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2、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估计和测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3、在具体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概念和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直尺、软尺、卷尺、小正方体、长方形,小棒、方格纸 学具:每人一把学生尺、一个小学具袋(小正方体、小棒和小长方形)、一个大学具袋(花生、红豆、长方体、橡皮、方格纸、小棋子)一张作业纸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对线段有怎样的认识?(小组交流后自由汇报)2.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并理由。3.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量一量课桌的宽,看看有多长?(2)自由汇报。
(3)质疑: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4)小结:为了更加准确,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尺子来量。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跟你同位说说。②自由汇报。
③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
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4)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在直尺上观察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3.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你有办法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吗?你认为该怎么量?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示范:铅笔的一端要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另一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动手测量后,指名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课本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5)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第一条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第二条呢?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6.画线段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①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②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③点上另一个端点。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
四、课堂总结,反思评价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这堂课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实践运用。
师:瞧,老师新买了一个杯子,我想美化一下我的杯子,在这一圈贴上一张彩纸,彩带要多长呢?可这尺子不好量,怎么办呢?学生说方法?(有的用皮尺围绕杯口一周;有的把尺子放在桌子上用杯口滚动的方法测量;有的用根小绳绕杯口一周后测量绳子的长度……)
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在测量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法。
师:为了测量方便,人们发明了直尺、三角尺、卷尺等(课件演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和合适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下面你们可以用直尺,也可以用卷尺,选择你最想量的物体量一量。
板书设计:
厘米的认识(cm)
量: 刻度线 对准 刻度0表示起点。
放平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苏教版小学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体积”的含义,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体积单位大小的概念。,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意义,掌握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怎样计量出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量杯、石块、体积单位模型、课件。
教学策略: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分组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操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导入新课: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
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其中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授新课:
1.学习并建立“体积”概念。
实验一:先让学生看看量杯里有多少水,然后把小石块放入该量杯中,你有发现什么?说明什么?”请学生读题,分组操作实验。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说明:物体 占空间]{板书}。
实验二:在两个量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水(让学生确认),然后把大小不同(让学生确认)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这两个量杯中,学生观察后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
[说明:通过2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出示实物:火柴盒、铅笔盒、书包。
教师:观察这三个物体,你能知道哪个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对“体积”是怎样理解的?
师生归纳出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
[说明: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第一个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都“占有一定空间”。通过第二个实验,使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的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出示图(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
[设计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自然引出“体积单位”的概念]
教者: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大家数一数,就知道谁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
教师小结: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学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教师板书
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15页内容。
自学方法:看一看(它是什么形 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
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全班交流。(主要说出体积单位有哪些?并用手比划每个体积单位各有多大)
[设计说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并让学生自我展示自学成果,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练习:
(1)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1厘米
1平方厘米
1立方厘米
[设计说明: 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1(),表面积是6()
(2)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6()。
(3)一台电视机的体积约是120()。
(4)一辆冷藏汽车冷冻箱的体积约是9()
⒋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教师出示立体图后问:已知每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指名学生说一说。
教者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操作: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
[设计说明: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是可以通过摆小正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
(四)、课堂总结:
师: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七、板书设计: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有: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苏教版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3
苏教版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48-49页比例尺。教学目标:
1、理比例尺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重点和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课前我先学
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请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并完成表格。要求:(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2)个人独立画出平面图;
(3)在下表中填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长 宽
二、课中学习:
1、小组汇报。(1)选出大小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各是多少,它们的比值是多少。
2、集体交流。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关系。(2)什么是比例尺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3)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比例尺 =比例尺
3、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强调: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长度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3)比例尺的前项(或后项),一般应化简成“1”.(4)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4、教学第48页中的把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把一块长4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10厘米,宽画了5厘米。(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 ∶400。()(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 ∶160000。()(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 ∶1。()
2、课本P55练一练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