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精编教学设计方案(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646102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精编教学设计方案(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创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

运用。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作者故乡杭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花样年华,追求诗意人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孩子们对于新年总是有许多丰富的感受。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交新年家庭录像带并播放,引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营造教学氛围。

2.朗读教学法。朗读是领会文章情致的最好方法。教师宜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如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表演朗读;个体读、集体齐读等方式。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录像机、录像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激发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合作研讨,领略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蕴;品读课文,鉴赏作品诗化的语言,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延伸拓展,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作品。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琦君,当代最有名的台湾女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以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琦

君说童年》想必大家都看过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其中的《春酒》。

设计(二)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春糕、春馍、春酒等。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

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激发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氛围

1.课前,学生提供新年家庭录像带,教师选择精彩片断播放,创设浓浓的课堂氛围,师生一齐步入第一个教学环节——“都来看我过春节”。

2.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步入第二个教学环节——大家都来说“新年”。

3.教师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沉浸在作者娓娓的述说中。

教师强调需要积累的字词。

(多媒体显示)

家醅(pēi) 炮制(páo) 挑剔(tì)

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2.学生默读,体会文中深情。

3.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读得顺畅,读出文中的情感。

4.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范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精读课文,合作研讨,领略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蕴、作者的思想情感

多媒体依次显示各个讨论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集体交流。

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明确:文章主要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

本文的构思非常精巧。作者在文末巧设文眼,却又不露痕迹,作者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家乡的味道”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许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

围绕“家乡的味道”展开。

2.作者回忆儿时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何意义?

明确:这几件事显示了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民俗之美:新年虔诚地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添了几许神秘;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兴奋、快乐;家家邀饮春酒、贺喜道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大家起会捐助;正月里会首置酒表示酬谢,母亲让出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通明,人人兴高采烈。寥寥几笔,淳朴的民情便流淌开来。

3.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明确: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

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4.教师总结引申:琦君散文中的童年记忆、故乡怀想是那样的美,儿童圣洁的心灵,乡民美好的生活情趣,似乎轻笼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光辉。她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

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五、品读课文,鉴赏精彩的语言

教师提示:找出你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新年儿童情不自禁、乐不可支的情形。

生2:“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运用语言描写,刻画出一个善良、大度、充满灵性而又慈爱温柔的母亲形象。

“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得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这里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形神毕肖,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从字里行间浮现出来,栩栩如生。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叙事中带着抒情,在娓娓的叙事中,让自己的情感自然流淌。

生3:“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刻画了“我”的活泼、调皮。

“母亲给我小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一段文字活泼灵动,夸张中透着情趣,比喻中透着诙谐,儿时的欢乐跃然纸上。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从字里行间凸现出来。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而这一切都只包蕴在文中极不起眼的细节描写中。

“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运用细节写出“我”的天真可爱。

生4:“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

……

教师总结: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平易、净化、蕴藉、真挚。我们在《春酒》一文中可以看到这些特征。琦君善于使用叙事抒情并行的方式;善于设喻,平易又蕴藉;善于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细腻又传神;善于运用细节,随意点染,意境浑然天成。善良大度、慈爱温柔、勤俭朴实的母亲,活泼灵动、天真可爱的“我”,热情助人的阿标叔栩栩如生,形神毕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阅读文学作品,只有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才能充分体味文中的感情,理解文章的意旨。

六、课堂小结

这是记忆中的乐园,这是心灵的“理想园”,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濛。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我们。“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逝去的一切是多么清晰而美好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那么,作为读者,我们该如何面对那逝去的时光呢?请拿起手中的笔,为过去摄影吧!

八、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表现你过年的欢乐。

2.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3.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

教师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傣族风情,体验傣族音乐风格,产生对傣族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模仿,能够学习孔雀指、孔雀鹤立、孔雀开屏简单的动作,掌握孔雀舞的基本动作要领。

3、知识与技能目标:用优美、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做简单的舞蹈动作边唱边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优美、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掌握孔雀指、孔雀鹤立、孔雀开屏等基本舞蹈动作。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堂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老师邀请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少数民族的好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舞蹈,猜猜这位美丽的好朋友来自于哪一个少数民族?

那下面我们先一起走进我们美丽的傣族,看一看我们傣族有哪些不一样的特色?出示PPT图片(有关傣族风土人情)

提问:这位美丽的傣族朋友到底是谁呢?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好朋友,是美丽并且深受我们人类喜爱的“金孔雀”,引出课题——《金孔雀轻轻跳》。

(二)新课讲授

1、闯节奏关

①节奏游戏

请学生先把这条节奏拍出来,然后加入词念出来,请学生思考 “小卜少”和“小卜冒”在我们傣族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②按节奏朗读歌词

可以请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入声势:(一段:拍腿、拍肩;二段:跺脚、交叉拍腿)

2、聆听歌曲

①初听

说说歌词在描绘哪一种动物?以及动物形象是怎么样的?

②复听

跟随音乐进行律动,表现歌曲描绘的孔雀。

3、学唱歌曲

①用视唱法学习旋律,跟随教师钢琴伴奏,视唱乐谱。

②用听唱法学习歌曲,播放音乐,请学生跟随音乐完整演唱,要求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和优美的嗓音演唱歌曲。

4、学习动作

动作一:孔雀鹤立

做法:双手呈冠型,右手上举略弯曲,左手提僸,双脚正步站立,随节拍做双膝屈伸动作。

动作二:孔雀开屏(一)

做法:双脚园地小碎步,双手由身体两侧从下向上慢慢提起至测平举的位置,一小节做一次。

动作三:孔雀开屏(二)

做法:双脚原地小碎步,双手由身体两侧从下向上提起至头上方手背相靠,然后由下向上打开至侧平举的位置。一小节上举,一小节下落,反复进行。

动作四:傣族舞语汇

做法:第一拍,双手向里扣腕,双膝微曲;第二拍,身体重心在左脚,膝略弯曲,右脚向右侧开跨,脚尖点地,膝弯曲,同时右手向右侧翻腕打开,左手在胸前翻腕,动作对称做。

(三)拓展创编

请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组合成小乐队、舞蹈队、歌唱队等一起演绎歌曲。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四)小结作业

教师给予鼓励,请学生跟随音乐走出教室。

教学设计策略3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能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

3.学生在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运用线段图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运用画线段图的策略确定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课题

今天,范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的话题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策略的名字是——画线段图,关于画线段图,课本48页的例1给我们的理解提供了帮助,记得那道题吗?出示例1,大家一起读一下。

问:从题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呢?谁能告诉大家?

用什么方法能把这些信息直观地表现出来呢?(有以前画线段图的基础,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画,边画边讲注意事项。)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教学设计小宁:

多(12)枚(72)枚

小春:

昨天大家已经在家研究过,想把你解题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设计意图:由于孩子在家已经预习过所要学习的内容,所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学生很明确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画线段图。

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组内合作友情提醒:

1、指着线段图介绍自己的想法。

2、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和建议。

3、听不懂的时候一定及时质疑。

4、尝试在讨论结束后做个总结。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有和别人交流的欲望,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碰撞,在听别人讲解的过程中也许会豁然开朗,学生有学生的语言,他们之间自己讲有时会比我们老师讲得更形象更好理解。

全班交流温馨提醒:

1、小老师声音要洪亮。

2、介绍完自己的想法看其他组是否有补充。

3、认真倾听每一种解法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思路:(一定要让孩子指着线段图说)

思路1:可以设想把小宁的邮票加上12枚,就相当于在邮票总数上加上12枚,真好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可以先求小春的枚数,再求小宁的枚数。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教学设计小宁:

多(12)枚(72)枚

小春:

(72+12)÷2=84÷2=42(枚)

42-12=30(枚)

思路2:可以设想把小春的邮票去掉12枚,就相当于在邮票总数上减去12枚,真好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可以先求小宁的枚数,再求小春的枚数。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教学设计小宁:

多(12)枚(72)枚

小春:

(72-12)÷2=60÷2=30(枚)如有第三种方法,请学生解释清楚。

引导学生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两种解题思路是有共同点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这两种方法,虽然一种是将小春去掉12,另一种是将小宁补上12,但是两种方法都是想办法使它们一样多,再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交流,等于整理解题思路,讲的孩子更清楚,听的孩子也会更调理。

三。回头检查,学会检验

引导:我们这个问题已经知道怎么解决了,那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题目中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第二个条件是“小春比小宁多12枚”,所以我们对两个条件都要进行检验。可以先把两人的邮票枚数相加,看是不是共有72枚;再把两人邮票的枚数相减,看是不是相差12枚。

说明:是啊,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一般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进行检验。自己在练习纸上写出检验过程,并完成答句。

反馈:你是怎样检验的?(板书检验过程,确认结果)

我们来看看,他们两个相加总数是不是72,两个相减结果是不是12,那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如果能够回头看,是很好的一个习惯,学会检验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孩子在检验过程中能够再次理解数量关系,检查自己做的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出示“练一练”。

引入:要掌握画图的策略,我们首先要看懂图,这张图,你能看懂吗?谁来说说这张图的意思?

看着图,先想想你准备怎样解决?请同学们列式解答。(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直接列式解答)

交流: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检验:这道题算得对不对,我们来检验一下。我们可以怎么检验?(根据回答板书检验过程)检验时,既要检验两种书是不是一共105本,又要检验文艺书比科技书是不是少15本。符合这两个条件,说明解答是正确的。

小结:同学们看,看懂了图,我们就能理清数量关系,从而正确解答。

设计意图:在学过了画图的策略之后,要掌握画图的策略,首先要看懂图,看懂了图,就能理清数量关系,从而正确解答。

2.出示练习八第2题。

这张图你能看懂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解决?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并上台展示。

谁来展示一下?(两种解题思路,一种是去掉长花边的一部分,另一种是补上短花边的部分)通过比较交流,体会用长花边减去10厘米,先求短花边的长度,再求长花边的解题思路,比用短花边加上三个10厘米,先求出长花边的长度,再求短花边的长度的解题思路要更简捷。

错误的方法:老师看到还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做的。我们来看看他的对不对。投影仪展示,并使用检验,检验发现结果不对。

说明:看来检验可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漏洞,检验还是很有用的,我们要平时要用养成检验的习惯。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通过比较交流,体会用长花边减去10厘米,先求短花边的。长度,再求长花边的解题思路,比用短花边加上三个10厘米,先求出长花边的长度,再求短花边的长度的解题思路要更简捷。

同时当学生出现错误算法时,及时利用检验发现错误,以使学生体会检验的重要性,用养成检验的习惯。

3.出示练习八第3题。

自己读题,你会解决吗?自己独立尝试,让学生自己画图。

请解决出来的学生上台说说解题思路。

你是怎么样一下子想清这题的解题思路的?

说明:题目要求是从上层搬到下层60本,上、下层本数相等,看图就能发现从上层搬三份中的一份到下层,上、下层的本数相同,所以这一份就是60本。

小结:你们看,画了一张图以后,原来复杂的题目我们一看就知道怎么解决,所以画图的策略真的很有用。以后,同学在解决一些条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也可以画画图,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解题时,发现光看文字难以理解,引发学生画图的意识。一画图就发现上层中的一份其实就是60本。

使学生体会画图的策略真的很有用。以后再解决一些条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也要有画图的意识。

4.拓展延伸题:

姐姐4岁时,弟弟出生,今年两人的年龄和为18岁,今年姐弟俩各多少岁?

五、交流收获,总结提升

同学们说说你再这节课上收获了什么?

小结:今天学习了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直观、简单地描述题中的数量关系。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

1、读题,理清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教学设计2、画图,直观体现关系。题图式

3、看图,列式解决问题。

4、检验,得数代入原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64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