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将相和》教学设计(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600422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将相和》教学设计(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将相和》教学设计1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

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重点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

2、交流: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板书:蔺相如 廉颇)

3、小结: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

二、切入,直击冲突处

1、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3、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

4、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无敌的多维形象)

5、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板书:嘴 ?)

6、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 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

三、品读,感受蔺相如

(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

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读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2、交流,找出蔺相如说的话。(其中有个转述句,要学生试着改为蔺相如直接说的话。)

3、比读一、三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⑴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蔺相如先对赵王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把璧送回来”,现在却对秦王说“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怎么回事?)

⑵“理直气壮”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敢“理直气壮”地威胁秦王?(引导学生感知蔺相如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出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和十分喜爱和氏璧,体会蔺相如的机智,持璧在手,底气充足。)他不理直气壮行吗?

⑶你觉得蔺相如这个人怎么样?

⑷指导朗读。你来“威胁”秦王试试看。

4、比读二、四句:出示句子: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⑴我们再来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

⑵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蔺相如都是在骗秦王。)

⑶蔺相如为什么要骗秦王呢?你读出了什么?

⑷指导朗读。现在,我就是秦王,和氏璧在我手中,谁能从我这骗去?

5、品读第五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⑴读一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⑵“大大方方”怎样理解?

⑶当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完这番话,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⑷面对强大而不讲理的秦王,面对很可能到来的死亡,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大大方方”呢?(引导学生体会,已经完成了赵王交给的任务,不辱使命的蔺相如此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⑸来咱们一起放声读一读,读着读着,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6、讨论:蔺相如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他为的是什么?

7、小结:为了保住国家的利益,蔺相如能够忘却个人的生死,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板书:无我)

(二)研读“渑池会见”,感受“无畏”

1、接下来,我们品读“渑池会见”中的那张“嘴”, 请大家自由读文章第二部分,看看这时站在你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2、交流:这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你是从哪读出来的?

3、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你从哪里感受到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5、指导朗读。现在你就是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你来逼逼不可一世的秦王。

6、思考:蔺相如为什么再次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命去逼秦王击缶?

7、师述: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能够不顾个人的安危,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而“无畏”的人(板书:无畏)

8、齐读。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逼逼秦王。

(三)研读“负荆请罪”,感受“无私”

1、仔细读读“负荆请罪”中的这张“嘴”,从蔺相如的话语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出示句子: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3、“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

4、敢骗秦王、敢逼秦王的蔺相如为什么要避着不如秦王厉害的廉颇呢?他到底怕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5、他时刻想到的是什么?

6、指导朗读。

7、师述:为了保持国家的安定,蔺相如时刻想到的是赵国、赵国,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定而“无私”的人吧。

8、我们再来看看廉颇的话,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从这张嘴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9、师述:蔺相如靠的那仅仅是一张嘴啊,他是以他的生命做代价去骗秦王,去逼秦王。尽管他没有出入刀光剑影的战场。但他用他的唇枪舌剑,他靠他的“无我”“无畏”“无私”为赵国保住了利益,维护了尊严,保持了安定!

四、回归,感受廉颇

1、读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你对廉颇有了新的认识吗?(板书:知错就改)

2、“负荆请罪”什么意思?这里有个细节“脱下战袍”,“战袍”对将军意味着什么?廉颇为什么要脱下这身象征着荣誉、身份和地位的战袍?

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爱国)

五、总结,体会和为贵

1、因为爱国,战功赫赫的廉颇将军能负荆请罪,也因为爱国,勇敢机智的蔺相如虽不怕秦王,却处处避着廉将军。因为他们知道,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啊!(板书:爱国)

2、齐读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将相和》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最新《将相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 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 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 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具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1、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

①出示投影片,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2)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投影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讨论: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文中蔺相如和廉颇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五、小结

1、鼓励编排课本剧。

2、复述三个小故事。

六、课外延伸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课时4

一、默读《完璧归赵》,思考:你认为蔺相如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出来?

1、学生默读思考。

2、同位交流。

3、学生汇报:

评价: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重点句段体会:

(1)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巧妙夺回和氏璧)

(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理解“理直气壮”,为了国家的利益愿意牺牲自己的'爱国、勇敢精神)

(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交出来。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巧妙地拖延时间,让和氏璧完璧归赵)

(4)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机智、勇敢)

二、默读《渑池会见》,采用以上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思考后汇报,教师引导评议。(学习方法与上个故事相同。)

2、需要注意的地方:

(1)找出描写廉颇的句子,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廉颇是个威震四方的将军,连秦王也惧怕三分)

(2)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两个故事中找出含有秦王“只好”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在蔺相如智斗、廉颇配合的情况下,秦王无可奈何)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5

一、课题内容简介: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1篇课文,这是1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都是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旅”为专题进行编排的,把它作为第1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此,喜爱古典名著,开始阅读古典名著的旅程。《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1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个故事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特点的读书方法。

4、懂得“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从小培养热爱祖国、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四、教学难点是

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五、学情分析

上课班级新家园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本地的农村孩子,还有十几名外地借读的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本性纯朴,学习踏实,有比较良好的学习品质,对语文学习比较感兴趣,课上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师的主指导下积极思考。五年多的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具有初步的理解、感悟的能力,能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主题,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但农村孩子由于条件所限,语文课外知识较为匮乏,在学习本组课文之前,只有极少同学知道一些《史记》的作品,对廉颇和蔺相如的深刻了解普遍缺乏。接触本组课文后,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开始对人物有些了解,通过引导产生了想对历史人物进一步深刻了解的欲望。

六、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师:《将相和》这篇课文中“将”指的是谁“相” 指的是谁?

师:课文还讲述了将、相之间的三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 “

2 抓住不和,引出矛盾

师:题目中的这个“和”字是什么意思?(和好)有和好就有“不和”文章有一处直接写了廉颇特别不服蔺相如,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师:廉颇认为蔺相如封为上卿就靠一张嘴,你同意吗?那他凭的是什么呢?你们要从文中找到依据,那么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在文中做批注。

3读解感悟文意

生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看出蔺相如的什么?(智慧)谁能把他的智慧在读一遍?

师:“我一定把璧送回来”体现出蔺相如说话的坚定。

生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看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使了点计策,说璧有点小毛病。

师:蔺相如此时抓住了秦王的心理,说明了蔺相如的?(机智)再读

生3: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你是怎样批注的?

生:“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明蔺相如很勇敢,都不顾自己的生命了。

师:说得太好了,蔺相如很勇敢,面对强大的秦王他临危不惧、毅然决然。那么谁能把他的勇敢读出来?(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重点读了撞碎,看出了他的勇敢。(生再读)

师:我们看“撞碎”这个词,除了看出了勇敢,你还能看出什么?

生:蔺相如很机智,他看出秦王很喜欢这块和氏璧,不可能让璧撞碎。

师:你说得太好了,蔺相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用撞碎璧来威胁秦王。所以在读的时候除了撞碎,我们还要突出哪个字?(璧)谁来读一读,表现一下蔺相如的机智。(生读)

师:读出了蔺相如的机智,那么同学们这句话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直气壮),什么叫理直气壮?(有理由有气势)那么这句话怎么能理直气壮地说,谁来读?(生读)

师:理还不够直,气海不够壮,谁再来读?(生读)来听老师读一读看看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突出重点词,比较缓慢。

师:蔺相如是一个外交使臣,面对秦王他不会那么咄咄逼人,那么谁能既不咄咄逼人,又能读出他的`理直气壮?(生读)读得有进步,谁再来读?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有理、有力,然而作为一个外交使臣,他还要讲究礼节,从哪看出来的?

生:通过“您”,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作为外交使臣,他不会做让国家丢脸的事,那么同学们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出他的有理、有力、有节。(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来感受到他的机智和勇敢。那么你能不能再结合蔺相如的动作和秦国、赵国所处的环境再来说一说他的机智勇敢?(生说句子)在这机智勇敢的背后是怎样的感情?(爱国)

师:在机智勇敢的背后是蔺相如的一颗爱国之心。那么我们带着这种爱国之心,看看蔺相如是怎样面对的。(齐读)

师:当赵国使臣和赵王无计可施、进退两难之时,蔺相如想了一会胸有成竹的说……

面对贪婪的秦王,蔺相如是上前一步,沉着镇定地说……

当蔺相如把和氏璧稳稳地拿到手之后,他理直气壮地逼迫秦王说……

当他把和氏璧安安全全地送回赵国之后,他是大大方方、无所畏惧地说……

师:同学们,第一个情节蔺相如受赵王所托,把和氏璧护送到秦国,我们给它起一个题目叫做护璧,那么第二个情节的题目是什么?(取璧、撞璧、送璧)

师:通过护璧、取璧、撞璧、送璧这几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为了和氏璧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表现了他的?(爱国)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就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之后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师:那么在渑池会上,你从哪看出他不仅凭的是一张嘴啊?

生: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五步之内,相如欲血溅秦王。秦王左右拔刀相见,蔺相如的眼睛睁得如铜铃般大,大喝一声,谁敢上前?秦王的侍卫都不敢动。于是秦王不得不击了一下缶。《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之击缶。(生读)

师:面对如此危险的情况,蔺相如是如此的无畏,我们一起读出他的大义凛然(生读)

师:为什么蔺相如不惜以死相拼,也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呢?

生:秦王让赵王鼓瑟,这侮辱了赵王……瑟和缶都是下人用的。

师:所以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谁把这句话再读一读?(生读)

师:在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件事当中,蔺相如表现得都如此的出色,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时候廉颇不高兴了,他是怎样说的,这就回到了课前我们所讲的,谁来读?(生读)

师: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传到了蔺相如耳中,蔺相如对廉颇是避而不见,即使见到了也是避而远之,这是为什么呢?

生: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大家看这两段话,这两个人所说的话有什么不同?(生答)

师:廉颇计较的是个人利益,而蔺相如时刻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心上。(分析两段话“他蔺相如”“廉将军”)

师:他们一个是轻视对方,一个是尊重对方。这番话又被廉颇听去了,他心理很过意不去,于是他脱下了百战沙场的战袍,也脱下了他身为大将军的赫赫威名,背着荆条跪倒在蔺相如家门口负荆请罪。书上并没有详细些这段对话,那么你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师:廉将军,有失远迎,您身背荆条,这是为何?(蔺大人,我以前很自私,请您原谅,您用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将军严重了,您这样做相如实不敢当,渑池会上如果没有您的大军,我也不能保赵王全身而退。(我真是愧对您和赵国啊,以前我以为您不惧怕我,才说了那番话,真是不应该啊)让我们一起来保卫赵国吧。

4练习拓展评结

师:将相和则国家和,国家和国家才能兴旺发展。同学们,你们觉得廉颇有怎样的精神?(知错能改、敢作敢为、能屈能伸)那么在知错能改的背后你又能看到什么?(对赵国的忠诚,爱国)正因为他们两个都爱国,才使将相和成为一段千古的佳话。

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蔺相如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赵国廉颇也知错能改、能屈能伸。文章讲了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是什么关系?(生答)

师: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当每个故事又独立成篇,这就是《史记》的精妙之处。我们再来看课题将相和,这个和字还只是和好的意思吗?(和谐)将相和则国和,将相和,国兴旺。(齐读)

七、板书设计

将相和

和 不和 和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发展

原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6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