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31232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实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

论文关键词:充分利用实验操作提高科学课堂效率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课程。学好科学课程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和科学态度。因此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那如何帮助学生做到实验操作规范,真正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呢?结合教学中的反思来谈谈自已的几点想法。

一、充分的实验前准备保障实验操作的规范

1.教师自身要充分准备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教师的业务要求更高。科学实验仪器的使用,需要教师认真地查阅相关的资料,掌握科学常见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自已会规范地加以使用。

其次,教师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书中的每一次实验,教师都要通过备教材,了解其目的,明白这个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同时对于这个实验操作时要注意的地方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弹力一课中,在同样的橡皮筋上各挂上1个、2个、4个钩码,橡皮筋的长度不同。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出弹力的概念。

最后,教师要做好每一次“下水实验”。任何事情只有经历了,才能知道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才能据此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师亲身经历了实验的过程,就容易把握学生在课堂会生成怎样的问题,就可以在事先控制导致问题产生的因素,从而有效控制某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的产生。有些问题,即使无法避免,也可以事先想好应对的方法小学教学论文,不至于面对问题措手不及。另外,教师自己做过了,才能很好的使用好器材,对器材的出示,使用规范的讲解就能到位核心期刊。如五下《摆的研究》一课,教师自已动手做过摆,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如摆在摆动时会打转,会碰到铁架台等等,只有在反复实验后,才能想出一些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就可以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出现。

2.实验材料要充足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活动,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操作实验的有力保障。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而材料很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精心选择,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活动材料。比如《油菜花开了》一课,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完整的油菜花,保证学生在解剖的时候,不会出现油菜花的各部分不完整的情况。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分组时要安排两人一组,每组解剖两朵油菜花,提供给学生两人一个镊子,每人一朵油菜花、一份记录单。

又如在教《简单电路》一课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小灯泡、灯座,电池、电池盒要配套,新的工具箱里的电池盒与旧的实验盒里的电池盒它们的连接点连接方法不同,教师提供给每一组的材料要相同,这样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组装。

对于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教师试先都要进行调试,保证材料的完好性、可用性。如《摩擦起电》一课前,教师首先要检查一下玻璃棒、丝绸、橡胶棒以及毛皮是否干燥。若不干燥就要在灯泡或其它热源附近烤一烤。否则,潮湿的玻璃棒与丝绸,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时不会起电,或起电很微弱不能吸引纸屑。这样不仅耽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怀疑或对科学知识理解的偏差,以至影响了教学效率。

二、有效指导实验过程保证实验操作的规范

1.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

(1)学生认识仪器,知道使用方法。

有很多科学实验都要借助仪器进行,因此仪器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影响着探究的效率。

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有很多要求,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等;点燃酒精灯要用侧面由下而上点燃,点燃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锈钢实验盘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因此,每一次实验如果要使用一些仪器,教师都要进行复习与强调,而对于第一次出现的仪器小学教学论文,就要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名称,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教师规范演示,不做反面示范。

很多科学实验要求学生自主操作,进行探究。但有一些实验操作要用到一些科学仪器,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白这些仪器的操作方法,才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有效探究。这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而且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切不可故意做出错误的动作,然后再告诫学生:“这样的操作是不正确的,不能这样操作!”这样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如《研究斜面的作用》,在制订实验方案后,先让学生说说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教师要对弹簧秤的使用进行复习,在讲到用弹簧秤沿斜面测出物体的拉力时,教师就要在讲台的小方凳上进行演示,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多教师可能会采用让学生演示,其他学生进行指正的方法,但我认为如果教师正确演示后,再让学生上来演示,这样更加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要求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操作正确率。有时学生错误的演示反而会让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

(3)教师巡视实验,确保有效进行。

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特发事件,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

例如在上六年级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就要巡视,不断地帮助学生,指出看不到标本中微小物体的原因,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会正确地使用显微镜,都能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微小世界。

又如,“用碘酒检测食物中的淀粉”这一实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时滴管的正确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影响后面几次的实验效果。

2.指导学生规范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过程的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实验目的的认识。记录要及时规范,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记录,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核心期刊。当然,相对动手活动来说,记录显得有点枯燥,有些发现,学生心里明白,却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来表达,教师要尽量使记录变得简易。

三、四年级的学生平时我们可以教学生用一些符号、图画、简单的词语进行记录。如观察水葫芦,就可以让学生把他们看到的水葫芦画下来,非常形象。除了图画或文字记录外,还可以将图画和文字结合起来记录,因为有些特征是没办法用图画表达出来的,如气味、味道等。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完整地填写实验记录单。特别是一些实验获得的数据,一定要如实地填写。如斜面的作用小学教学论文,就要学生把直接提升物体的力和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在汇报交流后,教师要让学生对部分记录不规范的记录进行修改。学生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更仔细更深入,实验中观察能力也就不知不觉的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指导学生规范材料整理

实验完毕后,材料的整理也是一种学问。材料整理的规范有序,可以加强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同时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学生在整理材料前,教师要教给学生整理时的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在整理材料时,重新认识整理的材料,比如酒精灯、烧杯、量筒等这些是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石棉网加热后不能用手碰,必须用夹子夹取放到指定的地方。

整理材料,不是一个人的事。学生在整理材料时,组长要进行分工,谁整理桌面,谁放回材料等等。教师要对分工明确,合作较好的实验小组进行表扬,激励学生规范地整理材料,提高课堂探究效率。特别是有些课型,一节课的实验有很多,如果小组整理材料不规范,就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后面几个实验无法完成的后果。

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在课堂上有效指导学生实验,规范实验教学,就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有助于课堂探究效率的真正提高。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2

(1)利用课程特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利用课程特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第一目标。借助于学生天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适当的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感受,尽可能的满足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上的好奇心理。可以适当的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鸟语花香、灌丛草木、虫鱼鸟兽,亲自感受到生命的韵味。在经过这种切实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特别的方式让学生将心内的感触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这种身临其境体验之后形成的浓厚兴趣,势必会增强学生后期写作、表达上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2)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首先需要将观察作为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明确的观察目标,然后结合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制定一个观察记录的方法,保障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整个观察过程中的乐趣所在。另外,教学还需要注重学生在观察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各方面的能力,而非仅仅将观察本身作为一种目的。通过这种长期的锻炼,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思维创新水平。

(3)鼓励学生质疑,让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让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对所产生疑问的分析、认识、理解能力。充分发挥出问题机制在学生积极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出学生认知水平的能力。为此,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需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出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全面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

(4)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应该与教师、同学之间建立一个亲密合作的关系。在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丰富多彩性的同时,需要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原则落实到实践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切身参与到探究性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按照规范性的操作进行,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以及应用等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

二、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3

小学新课改教学课程是培养小学生新课改教学素养的关键一环,进人高等教育之前的小学生,小学新课改教学是他们走向社会之前的基础课程,要做好小学新课改教学的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新课改教学能力有很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将新课改教学中的科学小学教育的作用做出最好的体现。也就是说每一节课都要有一个任务贯穿到小学新课改教学的教学中,让小学新课改教学的课程目标明确,每一节课都可以解决一些特定的教学问题。让学生收获到一些知识。通过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将科学小学教育融人到新课改教学之中。

2、新课改教学中的科学小学教育的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存在教学方法不当的问题

教学的方法是教育的关键,很多教学机构并没有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办法,填鸭式教育,体罚等现象依然存在,学生没有更多的兴趣进行学习,这无法使教学任务得到完成,也无法使学生自身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将新课改教学中的科学小学教育结合到课堂中来,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深人调查准备教学的内容,并要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好实现的准备工作,然后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师要把自己作为课程学习的参与者和策划者,既要了解学生们的需求,还有了解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在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模式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作为传授知识点的切人口,通过启发兴趣,提升学生们学习上的主动性;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自己本身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教师一定要找出阻碍教学目标顺利完成的障碍是什么,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很多情况下教师本身存在一定的作者简介:杜广余,吉林省四平市伊通县前桥小学。问题,如讲课内容不生动,不易理解等问题,教师应该多查阅资料,调查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通过改善教课是的语言和教课的任务安排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回答问题。如果是学生们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进行充分的调查,找出学生出问题的原因,是对课程不感兴趣,还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进行新课改教学的同时也必须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只有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相应的对策。教师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锻炼学生们的合作学习能力,新课改教学的实践活动应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进行,学生们围绕活动主题开始准备,在这期间一定会用到有关的英文知识的一些技能,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新课改教学的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还能培养对新课改教学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之中,学生都能够根据各自的能力特点具体分工,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参与讨论时思维撞击,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以求得到更佳的答案。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都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这样每个学生都发挥了特长,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为完成小组的任务而努力的搜集资料,这样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这样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增强了自身的责任心。这就是新课改教学中的科学小学教育的最好表现。

在新课改教学中的贯彻落实

科学小学教育方法对教师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手法和理念的渗透下,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将自己的行动来带动感染自己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其次,教师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增强了,需要教师和学生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互动能力,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老师一位的灌输知识给学生,课堂上也没有互动,学生学习起来毫无激情,提不起兴趣;第三,教师需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素养,只有理论基础知识到位,才能更好的将新课改教学中的科学小学教育的方法进行下去。

3、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4

要想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教师的角色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主置,其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而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改变与学生间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首先,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其次,教师要由课堂组织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再次,教师要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导师、朋友,还要成为教与学的合作者、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仅靠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它集声音、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能够突破时空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直观性强、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抽象的知识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呈现出来,化难为易,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火山》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火山喷发的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火山喷发的资料片,隆隆的地鸣声、喷发时的撕裂声、火红的岩浆,那场面犹如让学生身临其境。接着利用电脑模拟地球构造,模拟岩浆的上升,使学生认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需要怎样的条件。这样教学,不仅克服了空间障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还突破了重点、难点,实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代替师生间的交流、教师的讲解,它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为日常教学增光添彩,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有利条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小学生天真、活泼,单靠课堂教学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这样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课堂束缚。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外拓展,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地区特点,让学生在校园、家庭、大自然中去学科学。如在教学《月相变化》时,教师可在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后,让学生在课外认真观察,并将一月内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做好记录。通过认真观察,学生得到了月相变化规律的答案: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并明白了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探究、就能探索出它们的奥妙。这样,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四、总结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5

1.经费支持

没有科研经费的投入,将会严重制约教师教育科研的开展。但地方教育行政部分的经费投入会受当地经济水平的制约,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多渠道筹集资金。除上层拨款外,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行政优势,鼓励企业及个人对教师教育科研进行资金捐助。

2.培训支持

在教育科研的培训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有能力请某一领域的专家对其进行培训,还可以联系教育科研部门、高校教师为其答疑解惑,在提供教育科研培训所必需的设备和场地的情况下,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带薪外出学习的机会,这有利于助推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

3.教师资源调配

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繁重,部分中小学存在教师缺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对教师而言无疑是有心无力。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日常工作量,尽力为其减压,保证教育科研开展的时间,以保障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总之,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要在教育管理者与决策者角色上呈现一定的前瞻性,要能认识到教育科研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具有着推动本地域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又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科研工作,加强领导,从各方面为教育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教师教育科研提供正确的政策指导,确保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科研部门对学校教育科研的指导。我国教育科研机构的全面建立与发展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可以说这些机构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应了当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与运营为当地的教育科学事业的繁荣提供了教育决策与咨询,提供了改进教学的相关意见与建议,从而使其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教育科研力量。教育科研部门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机构,集聚了大量的专业研究人才,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吸引力和凝聚力,并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教育科研部门的核心工作是教育科学研究和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并以此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它的主攻方向是多出高质量的教育研究成果,并为当地的教育发展与改革服务。教育科研部门尤其是地方教育科研部门,与学校之间有密切的合作与联系,不仅是在教育科研部门的研究上,也体现在学校科研研究对其的需求上。因此,教育科研部门应该与学校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沟通关系,明确一线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的不同阶段遇到的不同瓶颈,凭借自己的人员优势和研究优势,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到中小学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以各种培训班、讲座等形式为一线教师答疑解惑,提高其科研能力。教育科研部门的专业研究人员具有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素养,视野比较开阔,信息量比较大,而以实践知识见长的一线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运用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二者可以在合作研究中共同进步。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自我发展

本文所讲的自我发展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及制度等的完善。教师教育科研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幸福指数,同时,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学校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场所,教师所进行的一切教育科研活动都需要学校为其创造与提供必要的条件。事实证明,教育科研机构的完善、教育科研制度的规范、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有针对性的教育科研培训和有效的教育科研评价都是保证科研顺利开展的基石。

1.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教育科研机构对于确保教师教育科研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设置,可以是校教研室(组)—教研组和课题组(实验组)的教育科研机构,也可以是学校教科室—学校评审组—课题组等其它形式的教育科研组织管理体系。无论学校采用哪一种教育科研机构形式,都必须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教育科研机构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选择哪种适合本校的组织管理系统,都应注重并充分发挥其管理权限。

(1)课题的管理。

“课题管理里包括课题规划、立项论证、过程监督与管理、课题的鉴定与评价和课题的应用与推广等几方面,还包括对科研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工作的管理”。

(2)队伍的管理。

教师科研队伍管理包括对参与教育科研人员的基本信息及其配备情况、对参与教育科研的人员的培训与指导等方面的管理。在管理中,要合理调配教师资源,既不对日常教学活动造成影响,又有利于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

(3)经费的管理。

科研经费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教育科研机构要对经费进行合理分配,使每一分钱都花得物超所值。

2.制定规范的教育科研制度

只靠学校成立的专门教育科研机构来进行教育科研的管理是不够的,对教育科研的管理需要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同时发挥作用。所谓无形的手即是指规范的教育科研制度,“明文规定是教育科研正常、有效进行的强大后盾”,因此,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教育科研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教育科研制度的建立要经过调查、分析、试行、修正和实施五个阶段。调查和分析是教育科研机构对本校及本校师生等具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分析本校进行教育科研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确定有意愿、有能力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队伍,并制定出适合本校教育科研的制度体系。试行、修正和实施是对已制定出的制度进行修正和再实施的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拿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为教师所接受的管理制度。“一套科研管理制度,应包括课题申报立项、经费管理、成果评审和奖励等”。教育科研制度一旦制定并开始执行,就应发挥其约束、制约的作用,以更好地保证科研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3.创设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有助于激发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意愿能力,有利于推动教育科研积极开展。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活动,使教师处于巨大的压力场域之中,而教育科研是在此基础上的额外工作量,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甚至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因此,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尽量减少教育科研给教师带来的额外压力。

(1)关心教师。

关心教师疾苦,尽力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基本问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对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提出了要求,而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基本问题是其进行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

(2)合理配置。

合理调配教师资源,保证教师教育科研的充足时间。减少教师在规定教学任务之外的额外工作量,保证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进而保证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效果。

(3)拓展资源。

为教师提供进行教育科研的尽量多的信息:包括图书资料、电子资源、专家指导等。教育科研的开展是建立在已有研究之上的,必须通过电子资源等了解该领域内最新的研究动态。同时,图书和专家指导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

4.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素养较低,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学校平时也有对教师进行培训,但是往往流于形式,对教师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究其原因,是学校提供的培训脱离教师实际,缺乏针对性。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正确的方法论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学校要对本校的教育科研教师队伍有清楚的了解,对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了如指掌,针对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同时,培训内容要贴合教师实际,能够为教师所接受。

(1)注重理论知识培训。

一线教师的实践知识丰富,但是理论知识的缺乏必然影响其实践知识的提升,在教育科研中也是如此。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是针对一线教师的培训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切合性,即进行培训的理论知识要有选择性、针对性。

(2)加强研究方法培训。

在培训时,要选择一线教师容易运用、易于操作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等。同时,在研究方法的培训上还要注重对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全过程的培训,课题选择、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运作、资料收集与归纳及论文写作等。努力帮助教师尽快地掌握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

(3)明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断地传授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和技能,教师本身的学习能力也很重要。教育科研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反思、再学习的过程。教师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信息的提取和对实践知识的反思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进而为教育科研的开展提供持续的发展源泉。

(4)拓展培训的途径与策略。

开展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学校自己组织的校本培训,可以请专家、学者进行培训,也可外出学习集中培训。培训方式的选择要因校而异,但必须秉持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切不可盲目而为,避免培训流于形式。

5.增加教育科研评价的有效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