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实用4篇
【导言】此例“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实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范文1
关键词: 孔子 教育思想 物理教学
一、规范物理教学语言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语言是师生教学交流的主要工具,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准确或者不规范,就很容易将学生带入误区。因此,对教师来说锤炼教学语言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范。孔子强调“其于言无所苟也”,“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这是说孔子教学时讲话从不马马虎虎,所讲的必须有依有据,也必须能在实践中行得通。对于讲授的内容,他坚持“述而不作”的原则,即忠实地传述而不作主观任意的发挥,务求使自己的语言符合经典教材。
孔子所倡扬的教学语言规范准确对物理教学来说意义特别重大,物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讲授科学的内容当然要使用规范的语言,不能使用方言自不必说,即使是普通话教学,对概念、定义、规律、原理的表述也要讲究准确性。例如,在阐述热与功的关系时,可以说“做功产生热或消耗热可以做功”,而不可以说“功可以转变为热或热可以转变为功”。又如,在讲述磁场概念时,可以说“在磁极或电流周围空间存在磁场”,如果说“在磁极或电流周围的空间叫做磁场”就不准确。所以表述准确与否,有时只在一字之差。再者我们不能将日常生活俗语和方言当做物理语言搬到课堂。例如应该避免将熔化、沸腾说成化了、开了,等等。
孔子在对教学语言的使用上应该尽量简练,他提出“一以贯之”的主张,即抓住最根本的东西,并把它贯穿于整体之中,在简约性方面他主张表述要既简明又扼要“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辞达而已”。即使要求学生要有“反三”的悟性他亦仅仅“举一”而已。就物理教学而言,系统性与简约性亦不可偏废。例如,从牛顿三大定律和几个基本概念出发可以导出一系列规律,从而构成完整严密的力学体系。因此,在学生学过牛顿三大定律之后教师在讲授力学的其他内容时,应尽量联系这些基本定律与基本概念用这条主线“一以贯之”,这样做既能把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系统地联系起来,又能收到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的良好效果。
二、优化物理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的前提,而且是教师进行一系列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不了解学生就不能教育学生。孔子常用观察法和谈话法来了解学生,例如在《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作出了四种不同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中有数,他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对相同的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能力,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并掌握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吃透难点,准确理解和把握每个章节每一课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如在“凸透镜成像”教学中,可以要求差组学生完成基本实验操作,经历较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凸透镜的基本成像规律,知道物距在什么范围内,成什么像,像距有何特点;要求中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分析思考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得出实验结论,比如能归纳出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倒立的像和正立的像的分界点。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要求好组学生能从物理现象小归纳出科学规律,并会用它来灵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时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动态规律,并由此得到成实像时物像之间的最小距离为四倍焦距,进而来解释为什么实验时光具座不能太短而所用凸透镜焦距不能太长的道理。
2.“学”和“思”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孔子的教学论中,他非常重视“学”和“思”的作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过程。其中“疑思问”在教学中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要认真地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生问,问则求解,通过不同的形式解问答疑,学生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能养成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细棉线下面挂一只重物,用一根线时易断,还是用两根时易断?学生认为肯定用一根线时易断。教师演示,结果却相反。为什么呢?这一疑问就会立即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孔子倡导启发诱导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即是“启”。帮助学生明确认识,弄清概念,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即是“发”。启发式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结合物理教学自身的特点,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带有启发性的物理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热力学第二定律时问学生:内能自发地转化为机械能会怎样呢?指着桌子说:“它会吸收周围物体的内能或把自己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你不注意时突然跑掉,吓死你。”等等。这样使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学生理解得深刻,记得牢,调节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来自主学习。
三、强化物理教学的人文关怀
教育不能只注意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心,这是德育的目标。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为基础,掌握的知识越多,危害也就越大。而孔子以德育为基础的教育,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他的“六艺”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目标的教育,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的教育。而物理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倡导人文关怀,将教学与育人紧密的结合,既能做到“乐教”又能做好“乐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知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教师的教也是如此。“乐”既指欢乐、和谐、愉悦的心情,又指精神上的专注、投入与奉献,是一种身心和谐舒畅的、美的境界。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如果都能进入“乐”的境界,就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目标,它的教学效果将数倍于常规方法。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为什么能看到火星闪烁?通过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各种各样的现象,都能通过物理知识来解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兴趣是引起学习动机的一种重要心理因素,是学习的牵引力和加速器。教学中,教师应把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重要任务。学生对物理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光学》教学中,教师首先演示用棱镜片把太阳光分解成绚丽多彩的七色光,接着又吹出一个个五颜六色的肥皂泡,最后让学生将眼睛闭成一条细缝观察太阳,同样也能看到彩色光带。教师追问:同样是彩色光,它们产生的原理是否相同呢?这些新问题一定会激起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再加以启发引导,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孔子的教育理论中所提出的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修养及学生自身修养的原则在今天仍然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积极汲取其中的精华,使之成为我们今天不断创新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严秀芳。走出教学困境:谈谈物理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1).
[2]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英丽。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J].职教探索,
[4]唐玉兰,杨怀琼。“乐教”与”“乐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2).
[5]戴虎。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J].教育科学,
[6]吴耕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J].考试周刊,2007,(9).
[7]张葆全。论语通译[M].漓江出版社,
[8]丛建明。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科教文汇,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范文2
下面,就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谈谈本人的粗浅看法。
一、 教育目的
孔子生活的时代,还是奴隶制案法业已全面崩垮,阶级关系变动剧烈之际。当时,不但失势的贵族分子可以随时下降为“士”,丢掉破家当,靠贩卖知识吃饭;从斗争中逐渐抬头,得势的小生产者成员(包括个体农民、小工商业者等),也有可能参加学习,积累文化知识,上跻于“士”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牌贵州统治底层的“士”,就不得不随着自身数量上压力的增大而不断引起质的变化,逐渐形成一个迅速上升的、新型的文化知识者集团。为孔子当时开办私学、积极从事教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为了适应现实需要和培养合用的人才,给自己理想的政治前途开辟道路,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
孔子论“士”的品质,在培养规格要求上,就离不开官学传统的影响。《论语》记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第一要“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其次,“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再次“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不分上中下,着力只在一个“行”字。这个“行”,不是别的,正是政事(包括外事)、言语和伦常日用的实践,用《学记》原话来说,就是从“敬业乐群”到“化民成俗”之道。孔子一手把官学经验有选择地继承下来,从教学实践中给以充实和发挥,注意它的训练效果;又从心坎里鄙夷当今的“从政者”,嘲讽这些“斗筲之人”,要他们腾让出职位来,给自己培养的合乎规格的“士”去承担,实现“学而优则仕”的育人目的。
《论语》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在基本精神上,与分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吻合一致。两相参对,同是“行”重于“文”,“行”先于“文”。在这里,“行”是立德,要求精于修养;“忠”是立功,要求精于政事;信是“立言”,要求精于应对;样样离不开“行”的范围。所以孔子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由于在实际训练中,“行”又较难于“文”,所以孔子也自道甘苦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由此出发,人们就不难看出:孔子所抱负的教育目的,依然有“小成”到“大成”的要求。
二、 教育对象
孔子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在官学一统天下的时代,孔子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并把大半辈子的心血和精力,集中灌注到这一社会事业上,把自己辛勤培养的对象一直扩大到统治阶级成员以外,从而带来教育自身的社会性。事实表明,在孔子私学的门下,“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海焉。”(《论语•述而》)不拘什么身份的人,只要交了起码的学费,就给以开门接纳。在门徒们当中,真正出身贵族家庭的,如孟懿子弟兄、司马牛等人,并不很多;来自所谓“”行列(包括商人、武士、徒卒、鄙家、仆役等)的,反而较占优势,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样毅然决然地打破历来“非我族类”的界限,扩大了教育文化活动领域,孔子确实开了风气之先。
三、 教学内容
在规定教学内容上,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官学的经验,重视“学文”,突出学诗、学礼的重要性。孔子告诫门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认为学了以后,既可以陶冶情性(“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怒”),增益博物知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可以促进办理政事的能力,提高语言艺术水平。在门徒当中,以“文学”见长的子夏对这方面造诣较深,引喻得当,孔子连连夸赞:“起予者商(子夏名)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这表明孔子把“学诗”当作一门主课。
至于说到“学礼”,在孔子的指导思想中,更是开宗明义的一件大事。在他看来,“学诗”虽很重要,还是为了“立功”,“立言”,用于“行”的表现;只有抓紧“学礼”、“执礼”,才是自立、立人的根本,即“立德”的根本、“行”的根本。如“约之以礼”、“博文之礼”、“复礼为仁”、“克己复礼”等“礼”的内容皆是孔子要求“学”的范围。逾“礼”而另有所学,则为孔子所不许。其所受到的阶级局限性于此可见一斑。
四、 教学方法
孔子从三十岁起,开始聚徒讲学,显名于洙泗。其教学实践经验如一颗耀眼的明珠,为后世的教育工作指引方向。
首先,孔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着“教学相长”(《礼记•学记》)的原则,念念不忘为教而学,为学而问,在“问”字上狠下功夫。如《论语•公冶长》中,子贡问及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时,评议能“文”的规格,认为光是“敏而好学”还不够,还得放下身份和架子,真正做到“不耻下问”。这里讲的“下问”,在门人曾子谈体会时,还涉及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的问题(《论语•泰伯》),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因为这样的“下问”既要求学得踏实,又必须有“虚”的涵养,没有“文”、“行”兼备的过人之才是办不到的。在曾子看来,就是在孔门弟子中,也只有象颜渊这样的人,才能够勉强做得到,拿得出几分功夫来。
《论语》记“子入太庙,每事问”,有人认为是不知“礼”。孔子听了后说:“这才叫做‘礼’啊!(《论语•八佾》)孔子一贯认为:人们的知识来自学习,来自“多闻”、“多见”。(《论语•述而》)一旦离开了学习,就要产生“六蔽”,什么“好仁”、“好知”等等都说不上(《论语•阳货》);而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又必须抱着“多闻阙疑”、“多见阙殆”的态度(《论语•述而》),把“博学”、“笃志”和“切问”、“近思”结合起来。(《论语•子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随时提出有益的见解,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真正说得上为人师表。
如何对待学习,孔子主张“学而不厌”,学与思结合。孔子曾自我表白:“吾尝终日不食,终衣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短短几句话,生动地表述了他“学如不及”的勤奋精神。但是,他在具体过程中又把“学”“思”结合当作获取知识的手段,坚决反对“学而不思”的偏向。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没有思维活动的启发,学习就不可能前进一步。由此出发,他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十分注意受教者的思维状态,依据对不同情况的适应,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工作。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在基本要求上,照顾到教学双方思维状况的主动性。所以实践的结果,也必然带来“举一反三”的积极效验,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创获。
孔子在教学中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经验,叫做因材施教。它的要点在于尊重人物的个别特性,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教育,以加强其可接受性。如:仲由,冉求皆问过孔子“闻斯行诸”一问,针对仲由的资质刚强、好勇胜人的性格,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其旨在有意抑制仲由的这一性格;而针对冉求天生迟缓、遇事畏缩的性格,孔子回答说“闻斯行之”(《论语•先进》),旨在鼓励冉求前进。从孔子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这些议论中,亦可见其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在平时,对于弟子们的问难,不论“问仁”、“问知”、“问礼”、“问孝”,所答各不相同;有时还故意点一些人的名,分析其不同的性格,说谁“过”了点头,谁还“不及”,谁又该“进”该“退”,听到的人,也都心悦诚服。这种方法从发展的观点看,也和启发式教育息息相连,具有朴素的唯物倾向。这些教学方法都为后代的教育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除此之外,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处处皆学问,叫人用心求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譬如为山,反成一蒉,止,吾止也。”(《论语•子罕》)的学习态度,以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的循序渐进的进学浅深次序等,无不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就是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其在教学方法论上,很多方面仍没脱离孔子的教学哲学基本思想。
由此观之,现当代教育史上无不闪光着孔子教育哲学思想的火花。
参考书目:
《四书白话句解》(王天恨编著)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范文3
关键词:孔子;仁学;高职学生;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28-02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表现在劳动力上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能在较短的实践内适应岗位技能要求。然而,在高职院校教学活动、就业实践中却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水平不高,制约其学习活动,缩短其发展空间、减少了进步的可能性,已确实成为其整体素质水平的短板。高职学生普遍文化知识较弱、思想水平不高,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有一定困难,除了因材施教寻求合适的教育方式之外,是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优秀教育资源的。孔子“仁学”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是各种高尚道德的总和,是孔子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孔子“仁学”符合现代社会对于人道德要求,值得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中借鉴和应用。
一、孔子“仁学”主要思想
孔子思想的精髓在于“仁”,其思想以“仁”为核心,故又称“仁学”。樊迟曾问仁,孔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是孔子对“仁”的简要却是本质的说明,说“仁”即是“爱人”。在孔子那里,“仁”是各种高尚道德的总和,孝悌为仁、亲亲为仁、忠恕为仁、克己复礼以为仁等等。
1.孝悌。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亲亲”是指在一定血缘关系内人们之间相亲相爱,孝悌中的孝指回报父母给予的爱;悌,指兄弟姐妹的友爱,同时还包括朋友之间的友爱。“父母亲而又尊,更要先之又先,必须孝敬。兄长同胞,又先我生,必尽悌道。此是天经地义丝毫不许懈怠。然后推及一切皆加礼敬。”(《论语・学而第一》)在孔子那里,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2.爱人。孔子认为“仁者”应从“孝悌”出发,由“亲亲”之情自家庭内部不断向外部扩展,从爱家人发展到爱大众。如此,“爱人”是有差等的,是客观的,也是容易做到的。同时,“爱人”又是一种非常广博的爱,提倡“爱人”是要爱一切的人,在与人交往之中做到“恭、宽、信、敏、惠”,便是极大程度的做到了“仁”。“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孔子大力提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这种仁爱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芒。
3.忠恕之道。孔子认为,忠恕之道是人之所以能够在血缘关系之外保持着这种“仁爱之心”的原因和途径。孔子告曾子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门人问曾子何意,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孔子说“一以贯之”,是说“忠”与“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宋代朱熹先生曾解释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即将心比心是为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推己及人是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4.为仁由己。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否“为仁”,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一个有着较高道德水平的人,他的美德和道德境界是依靠其坚强的意志内化而成的,作用或责任并不在别人。孔子提倡人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并注意自身寻找“为仁”的途径和方法。孔子认为,“笃信好学”、“力行近乎仁”是进行修身、“为仁”的两个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弥补自身不足。然而学习并不是唾手可得的事情,必须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不可贪图安逸。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有助于知识的巩固,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知识的意义就在与实践应用。
5.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孔子何为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我,以达到“礼”的要求,这是一种“仁”的行为。如果所有人都能这样做,便“天下归仁焉”(《颜渊》)。具体于人的行为而言,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的特点
相对于普通本科而言,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学生多见个性活泼开朗、技能实践能力强,更有一部分学生文体特长突出,在文体活动方面表现活跃。但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弱,特别是中职升入高职就读的学生,课程背景单一、文化起点不高,这是高职院校学生显著的特征。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糊。世界观是人对客观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便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弱,社会科学知识接触有限,其最大的弊病就是世界观模糊,对于人生目的、人生走向不清晰、以什么标准去判断事物价值不清楚,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意识薄弱。反应在学习生活中,则是集体观念淡薄、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律意识较差;就业意识浅显。
2.文化基础弱、知识水平偏低。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是高考分数达不到普通本科学校的高中学生、或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因此普遍文化基础较弱,尤其是数学、英语,部分学生偏科严重,对物理、化学有为难情绪。在专业课程上出现畏惧心理,有的学生表现为缺乏自信、缺乏勇气,有的学生则表现为逃避。还有的学生由于社科知识薄弱,不懂得知识的相关性,在专业上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即只学专业技能,而忽略其他素养的提高。
3. 自我管理能力不强。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内可广泛选择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可以自主选择加入学生会、可以选择进行社会兼职、可以自由旁听专家讲座、自主安排自习等等。这些丰富的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活动的关系,往往顾此失彼。另外,在广泛接触各类信息时,由于缺乏科学的思考方法,不会甄选辨别,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在孔子“仁学”思想中寻找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孔子“仁学”思想重视德育,“仁”是各种高尚道德的总和,应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中提倡和推崇。一个没有良好德行的人,即便有着极强的专业技能,也不能为社会服务,这样的教育,是极大的资源浪费。高职院校承担着育人服务社会的责任,应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功能努力实现其教育目标。
1.高职院校应切实重视高职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大多数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在课程结构上注重专业课程的设置,[]大部分学生就业时能立刻上岗,这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然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水平不高,就业后大部分发展空间不大,就业发展后劲不足,只在一线基础岗位上工作,思想水平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就业发展的一块短板,这体现着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的高等性缺失。高职学生普遍文化知识较弱、思想水平不高,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有一定困难,因此,可以这样说,高职院校内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任务更重。高职院校首先应是高等教育,其次才是是职业教育。这意味着,学生入校来,教育者的首要任务便是教导他们如何成人,其次才是成才。要努力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在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指导下去学习、工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也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2.高尚理想人格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诉求。高职院校学生和所有的大学生一样,入校时会出现适应困难,就业时也会出现适应困难,在学习工作期间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会产生许多心理不适。理想人格可以帮助学生正视困难和挫折,能进行自我心态调整,更好地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提倡在与人交往之中做到“恭、宽、信、敏、惠”,就是合理处理与他人关系的原则。孔子“仁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资源之一,对于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因材施教,根据高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思想教育方式。孔子提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即因材施教。良好的道德意识适用于理论讲授,但在对高职学生进行道德理论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让学生参与道德教育的过程,采取丰富的教学方式,多采用案例、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2)教学设计安排由教师主讲逐渐过渡到教师引导,将课堂变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模式;(3)在道德内容展示上,可以采用更活泼的形式,如漫画等;(4)高职院校为学生创造的活动平台很丰富,可鼓励他们在参加活动之后注意总结提炼。注重道德实践,将道德观念内化为道德信念,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萧成勇。孔子仁学及其当代德育的思想价值新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
[2]孙爱春,刘美玉。孔子仁学及其道德教育原则[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2(4).
[3]刘勇。浅谈孔子仁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德育建设的启示[J].新余高专学报,2001(6).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4
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