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节的板报【范例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关于教师节的板报【范例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关于教师节的板报【第一篇】
教师节放假天数很遗憾的告诉大家:教师节不放假。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同学们还是好好上课吧!
教师节来历教师节,是我国仅有的包括护士节、记者节在内的三个行业性节日。自1931年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共有过4种不同日期和性质的教师节。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师节是1931年。当时,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发起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三项目标。虽然,这个教师节的诞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鉴于“六·六”教师节是教师自发组织设立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1939年决定另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把5月1日国际劳动节也作为教师节。由于各种原因,教师节实际上逐渐销声匿迹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早上一起床就忽然想到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节日。”教师节的最早创意人、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这样说。
那是1984年12月9日,王教授当天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北京晚报》。第二天,《北京晚报》就刊出文章《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12月15日,北师大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为了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地位,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在第一个教师节,当时的xx李先念向全国教师发出慰问信祝贺节日,首都召开万人庆祝大会,教师节期间20个省市共表彰11871个省级优秀教师集体和个人。
其实早在1932年,国民党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
教师节礼物黑板报
在教师节之前为老师做个黑板报,写一些有意义的祝福语,或者根据老师的个性制作一个有特点的黑板报,这个是非常提倡的,因为黑板报既不会花费学生的金钱,还能贴切的表达对老师的感恩、祝福,相信收到这样礼物的老师会很幸福。
卡片
卡片可以写想对老师说的话,借这个节日,想说的不敢说的都可以,把自己的心理的话对老师讲讲,或许可以让老师更加了解你,这不正是老师最期盼的莫。对于老师来讲,了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是他们的责任。
鲜花
教师节送老师鲜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般选择康乃馨,显得有庄重之感。康乃馨大部分代表了爱和尊敬之情,送老师会让他(她)感觉到同学们对他(她)的爱,并且康乃馨并不贵,也在同学们能承受的范围内,也不会让人诟病。
关于教师节的板报【第二篇】
关键词:平板电脑;互动分析系统;课堂教学互动行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9-0060-05
引言
平板电脑的便携性、移动性、触摸性、互联性、文本标注、丰富的教学资源及教学APP、在线测试、实时反馈等特点与功能可以为课堂教学互动提供强大的支持。融合了新型教育理念的平板电脑课堂教学正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引发师生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变革。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必然会成为信息化教育研究中新的热点问题。[1]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践,了解平板电脑支持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及应用效果,笔者借助课堂分析工具――互动分析编码系统,研究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发现其中的教学互动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对策,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基于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系统与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
1.基于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系统
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的目的在于记录教室中师生互动的重要事件,以分析研究教学行为,了解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影响,帮助教师深入分析进而改进其教学行为。[2]借助互动分析系统对课堂教学互动行为进行分析,可提供直观的分析结果,让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率。顾小清教授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ITIAS)。该系统不仅细化了教师言语、学生言语、课堂沉寂行为的类别及描述,而且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与技术的互动类型,其系统框架更为完整,能支持分析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本研究之初尝试利用ITIAS对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实录进行反复观察记录、编码,却发现ITIAS编码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难以对一些师生课堂教学言语互动行为进行类别区分和编码,如在ITIAS编码表中未能体现学生展示、汇报个人或小组学习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应答发表观点、看法等行为。②无法区分学生使用传统纸笔工具还是信息化工具完成练习。③对师生与技术互动行为类型的描述不够明确,难以清晰地体现师生与平板电脑的技术互动。
为了使ITIAS有效支持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真实反映课堂中的教学互动行为,本研究针对上述提到的ITIAS存在的问题,结合平板电脑支持课堂教学互动的特点和功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最终形成了基于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系统,如表1所示。
(1)教师“点评”言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行为变化、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间接影响,因此,在“教师言语”的“间接影响”分类下增加“点评”类别,具体内容如表1中编码4所示,以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师回应学生的言语特征。
(2)学生经常使用平板电脑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展示、汇报形成的学习成果,进而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展示、汇报成果的过程使学生能够自由表达个人或小组见解,表达的内容没有限制,因此,在学生言语中的“应答(主动反应)”类别中增加“学生展示、汇报个人或小组学习成果”。
(3)在教师的组织、鼓励与有效指导下,学生相互评价或发表观点。学生互评话语的对象主要指向其他同学,因此,在“学生言语”中增加“学生互评”类别,具体内容如表1中编码14所示。
(4)为了与学生使用平板电脑完成练习进行区分,将ITIAS系统的“做练习”的具体内容修改为“学生使用非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练习”。
(5)师生与学习内容、教育APP、教学互动系统等进行的是更为复杂多样、深入的交互,为了更好地反映平板电脑支持的课堂中师生与平板电脑的互动情况,对“教师操纵技术”“学生操纵技术”两类别的内容进行细化,具体内容如上页表1中编码18、19所示。
2.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从二年级到高一年级的语、数、外等学科的全国范围优秀教师使用平板电脑开展教学的10节课堂实录,按照FIAS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进行数据采集[3],数据统计[4],从课堂结构等六个维度分析课堂教学互动行为情况。
(1)课堂结构
贝莱克经过大量研究建立了传统课堂语言常模,认为教师语言常模为68%,学生语言常模为20%。[5]与之比较,表2数据显示如下特征:
第一,课堂中教师语言比率介于%与%之间,均小于常模68%,反映出在平板电脑支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比重下降,意味着教师更多地采用其他教学行为,而且学生活动占用了更多课堂时间。
第二,10节课例中,有7节课例的学生语言比率介于%和%之间,大于常模20%,说明学生回应教师语言、展示与交流的机会有所增加,有3节课例的学生语言比率小于常模20%,但这3节课是探究型课堂,学生操纵平板电脑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所占用的时间较多,而言语活动较少。进一步分析可知,“学生语言+学生使用技术”的比率介于%和%之间,有7个课例的“学生语言+学生使用技术”比率超过50%,这反映出平板电脑支持的课堂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同时学生有更多的课堂话语权,教学活动更符合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
第三,课堂沉寂比率介于0与%之间,所占课堂时间比率很低,这说明平板电脑支持的课堂中课堂教学混乱时间很少,师生、人机间的互动时间较多,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得到增加。
(2)教师教学倾向或风格
分析矩阵表中16列、79列、14列、89列之和分别表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教师语言中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率和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的比率可以推断出教师教学倾向或风格。[6]10节课例中,教师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率都小于100%,这说明教师采用直接影响的话语多于采用间接影响的话语,教师倾向于通过讲授、给予指示的话语对课堂和学生的行为直接控制。其中,有8节课的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的比率都小于100%,这说明教师采用消极强化的话语多于积极强化的话语,教师较倾向于通过指示话语来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
(3)课堂提问特征
教师发问率是指教师提问的时间占教师提问与讲授时间的比率,有研究指出该指标的常模为26%。[7]10节课例中,有4节课例的课堂发问率介于%与%之间,大于常模26%,说明这4节课的教师注重用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6节课例的课堂发问率介于%与%之间,小于常模26%,说明这6节课的教师未能很好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讲授占用课堂时间较多。
国内外有关研究指出,当课堂内容强调的行为复杂性层次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复杂层次较高时,最佳比例是6∶4。[8]对10节课例中的教师提问类型分析可知,只有课例6中的教师提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比例能到达7∶3,其他课例中的教师提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比例都大于7∶3,这充分说明了教师侧重于陈述性知识的传递,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关注度不够,未能借助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教师课堂回应特征
教师回应比率是指教师对学生语言加以回应的话语时间占教师全部话语时间的比率。[9]在10节课例中,有8节课例的教师回应比率小于20%,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话语给予及时反馈、回应的关注不足。进一步分析,有8节课例的教师间接回应占教师回应言语的比率大于直接回应的比率,因此可以发现教师倾向于采用接受情感、提问等间接话语来接纳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较少使用讲授、指示等直接话语对学生进行回应,说明课堂师生关系融洽,情感交流没有障碍。
(5)学生言语特征
10节课例中,被动回答与主动回答的比率大于100%的有4节课例,而比率小于100%的有6节,这说明在教师言语的指示、促动下,学生由应付式、固定式的言语行为开始转向自由、开放地向教师、全班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成果等,学生的思维不再禁锢在教师的封闭性问题中,在教师言语的指示、引导下学生的言语思维渐渐活跃起来;学生“主动提问+与同伴交流+学生互评”占学生言语的比率远远小于“被动+主动回答”的比率,可以得出学生自发的语言思维活动、与同伴之间的言语互动时间较少,由教师引发的言语活动较多。
(6)师生技术使用特征
在多媒体教室中媒体、资源的应用以“单向传播”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10],教师给学生演示PPT课件、播放教学视频等,学生被动接收媒体、资源传递的教学信息。而在平板电脑教学环境下,学生操纵平板电脑阅读教材内容,搜索资源,完成教师推送的练习题并获得及时的检测反馈,借助教学APP开展探究学习。学生和平板电脑的技术互动时间占师生使用技术时间的比率均大于70%,远远大于教师与平板电脑的互动时间,且学生观看媒体演示的时间很少,学生成为课堂中使用技术的主体。
通过上述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发现,目前在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展示学习成果的言语时间,学生操纵平板电脑的技术互动时间,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得到增加,课堂教学互动的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学生课堂参与度得到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环境更为友好。
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10节课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发现,目前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如下问题:①教师仍主导课堂。教师言语行为中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的比率都大于100%,教师在师生行为互动中表现出较高的权威性,主导着课堂教学过程,决定学生的行为活动,学生则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②生生之间的互动不足。“与同伴交流+学生互评”的生生言语互动时间占学生言语行为时间的比率低于20%的有7节课,教师忽视了学生之间情感、观点、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③教师利用问题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课堂提问较为随意,提问类型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较少,侧重于学生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记忆,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关注度不够。④教师偏向于采用直接影响与消极强化的教学风格。知识传递形式以灌输为主,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促动下虽然能够迅速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内驱力。⑤部分使用平板电脑的技术行为不合理。教师利用平板电脑开展教学的意识与能力不足,人为放大了技术的劣势,未发挥出平板电脑的教学优势。
教学改进策略
为了提升平板电脑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教学改进策略:①从权威型向平等型的师生互动关系转变。教师应转变直接性话语,注重采用点拨、启发、引导性语言,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发起并参与互动活动。②增加生生间的互动时间。采用多种互动方式,如借助平板电脑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把学习成果分享给同学等,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启发。③提高问题教学的意识与能力。精心设计问题,注重提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平板电脑解决问题,探究知识。④注重采用间接影响和积极强化的语言方式。教师应多采用接受学生、鼓励表扬、点评及提问的间接影响和积极强化的语言方式。⑤提高操作平板电脑及利用平板电脑开展教学的能力,将平板电脑与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进行整合,自然衔接、过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ITIAS系统提出了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系统,并应用该系统对10节平板电脑的教学课例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系统能为分析平板电脑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情况提供支持和依据,进而提出教学改进策略,充分发挥平板电脑的特点与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陆。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内容:互动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01):11-17.
[2]张晓佳,张凯黎,颜磊。电子书包支持的小学数学互动课堂案例研究――基于改进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FIAS)[J].现代教育技术,2015(03):29-35.
[3]宁虹,武金红。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技术的改进运用[J].教育研究,2003(5):23-24.
[4]焦彩珍,武小鹏。FIAS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09):34-38.
[5]陈珍国,邓志文,于广瀛,李晟。基于FIAS分析模型的翻转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以中学物理课堂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4(09):21-33.
[6]陈秀娟,汪小勇。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应用的探讨――以同课异构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4(11):83-88.
[7][9]童慧。小学语文专家教师课堂教学互动特征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关于教师节的板报范文【第三篇】
关于教师节黑板报图片欣赏
关于教师节黑板报图片1
关于教师节黑板报图片2
关于教师节黑板报图片3
关于教师节黑板报内容
中国人历来尊师重教,但是我敢说,关于教师节的相关知识,你肯定知道的不多,起码不会比我在互动百科上找到的资料多,但苦于上面的内容太多,我也只能从互动百科上整理一些重点的资料供大家来看,但我敢说,一样够你喝上一壶的!童鞋们,还是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吧,就像有一天你当了父母,你的孩子都不知道是父亲节母亲节是什么意思,你会是什么滋味呢?概述1985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1985年举行的六届全国人大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教师节是一个感谢老师一年来教导的节日,不同国家规定的教师节时间不同。每年公历9月10日,是中国的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北京庆祝了第一个教师节。2010年9月10日是中国第26个教师节。
中国历史上曾建立过教师节。教师节,是中国仅有的包括护士节、记者节在内的三个行业性节日。自1931年以来,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共有过4种不同日期和性质的教师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师节目前为每年的9月10日。
关于教师节的板报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内地新疆中职班;说课设计;计算机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54-02
内地新疆中职班,简称内职班,是国家统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新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利用内地省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推动新疆职业教育发展、带动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满足新疆对职业技能型人才迫切需求的重大战略决策[1]。内职班学制为3年,实行汉语授课,学校结合学生学习基础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教学,符合当地教学水平要求的学生采取插班或混合编班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内地新疆中职班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采用民汉合并教学,教学中存在语言交流、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文化差异性的问题,因此对教学设计的要求较高。
“说课”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要求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对如何实施某一教学内容进行阐述:说明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理论依据等[2]。好的说课设计可以让教学活动更好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缓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内地新疆中职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本文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教育学中奥苏贝尔的动机学习理论、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法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传统的说课设计方法相结合,对中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中《电子板报》课程进行了说课设计。
一般而言,说课设计包括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四个环节,有些说课设计还包含教学反思,如图1所示,本文中也依此结构进行设计。
1 教材学生
目前,内地新疆中职班计算机基础课普遍采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高教版《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 2003)第2版。该教材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
内地新疆中职班的学生汉语水平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接触到了少量计算机基础知识,但仅限于对计算机游戏的操作和网页的浏览,而对其他方面涉足较少。还有不少学生鲜有上机实践的机会,甚至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知识,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感到新奇和神秘,有很高的学习兴趣,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既要认识到存在语言理解力的局限性,又要看到存在较强的学习主动性。
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国内外许多教育心理学家都对学习目标的分类理论进行过探讨。最为系统和最具代表的是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该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类,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以及动作技能领域[3]。其中认知领域包括六个层次: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主要包括态度、兴趣、理想、欣赏和适应和适应方式等。
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与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设计了《电子板报》课程的三层教学目标:
第一层,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电子板报的制作方法;
第二层,能力目标,一是掌握图文混排工具的使用方法,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第三层,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团队协作探索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精神,及对于不同文化的接受和学习能力。
3 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法必须与学法相配合,否则便会因为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电子板报》课程设计在教法方面融合了以下四种方法:
第一种,演示法。利用幻灯片动画播放,展示学校近一年以来发生的重大事件的照片;该设计基于奥苏贝尔的动机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曾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具体地说,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学习活动本身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4]。”因此,设计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作欲;
第二种,案例教学法。以“校园早报”电子板报为案例讲解板报的操作步骤及基本结构,让学生理解并结合相关工具;
第三种,任务驱动法。提出制作要求,制作“回忆铁校”为主题的电子板报;
第四种,分组教学法。按分组为学生提供创作素材,给予一定的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兼顾不同层次面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快、应用范围广,掌握良好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异常重要,因此在说课设计中,帮助学生掌握三种学法:首先是协助学习法。提出以制作“回忆铁校”为主题的任务,要求学生相互协助搜索自己所需素材,分工制作电子板报的不同版块;其次是自主探究法。通过已经学习过的图文工具对配图、艺术字、板式风格等进行进一步美化;第三是知识迁移法,设计将电子板报中使用的软件工具应用到其他类型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任务,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4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宏观表述,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通过教学内容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在教学流程设计方面,本文结合“极域电子教室”系统的硬件支持,设计了包含六个环节的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环节一,回顾复习。有意义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在该课程设计中,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对之前课程的操作点进行回顾,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
环节二,引入新课。基于奥苏贝尔的动机学习理论设计了引入环节。奥苏贝尔曾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具体地说,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学习活动本身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4]。”因此,设计了幻灯片动画播放的环节,在柔和的背景音乐下,展示我校近一年来发生事件照片,让学生在美好回忆情景下触景深生情,增强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欲和灵感;
环节三,讲授新课。以“校园早报”电子板报为例讲解板报的操作步骤,让学生理解相关工具的应用。这里,参考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5]。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教师的操作来接受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流程,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建构知识体系投入应用;
环节四,学生制作。明确电子的板报制作以“古尔邦节”“回忆铁校”为主题,采用任务驱动法,民汉结合分组完成;
环节五,作品点评。每幅作品都有融入了各组成员的设计思想,选出一个代表对本组作品的设计意图、方法进行讲解分享,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交流平台,增进相互学习;
环节六,布置作业。一是完善“古尔邦节”、“回忆铁校”的电子板报,要求学生课后通过邮件方式提交;二是搜集素材,制作作品,为校文化艺术节“电子板报”比赛做准备,这样的设计兼顾了学生的情感与爱好。
5 总结
《电子板报》的教学设计,贯穿了“做中教,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践行了多元文化的教学理念。设计中考虑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制作“古尔邦节”为主题的电子板报,将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给大家,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2)利用播放照片“回忆铁校”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回忆中感受学校美好生活,增进学校与学生的感情,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来自我校三个不同专业:道路与桥梁施工、财务、铁路运输与管理。在电子板报素材准备中,考虑到了各专业学生不同教学的背景。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展现本专业的知识特长,增进了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教民〔2011〕4号, 关于举办内地新疆中职班的意见[R]. 2001.
[2] 蒋鹤生,计惠民。 教师说课的意义及主要内容[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1,1(9): 60-61.
[3] 贾书建。 “说课”说什么[J]. 教育探索, 2002(3): 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