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消费心理论文【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37430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消费心理论文【优秀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消费心理学论文【第一篇】

一、大学生的个性消费行为表现

所谓个性消费,通俗点说,就是人们要求自己所使用的产品能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志趣和心情。个性消费的出现可以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消费者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使得对个性、差异化的表现更加明显和复杂,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形式的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更希望拥有产品之外的个性部分;二是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培育了个性市场,消费者能在品种繁多的产品中做个性选择;三是个性消费环境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为个性消费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面对着社会结构的改革,利益分配的调整,信息膨胀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其思想、价值观、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也必然带来个性消费行为的变化:

首先,主体化的价值观导致自我消费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主体化主要表现为主体意识、个人拼搏、自我表现、自我价值等思想观念更强,他们崇尚自立,追求独立的人格,从依附走向独立,从被动到主动,从退避到进取,从自我压抑到自我表现。在消费行为上则表现为自我消费意识增强:

(1)消费观念的时尚和新潮。据调查,有12%的同学非常认同、35%的同学比较认同“只要喜欢,再贵的东西也会想法买下来”,换言之,近5成的同学在消费时强调个人喜好。当被问到是否会体验超前消费时,19%的同学选择会,45%的同学选择不会,36%的视情况而定。而现实中,有%的同学已经有过超前消费。

(2)个性品牌消费占主流。调查中,大学生零花钱主要用在运动服装、电脑游戏软件、社会交往等,而对于购买服装,52%的学生选择在专卖店购买。

其次,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导致消费的务实性。大学生的价值观已逐渐从理想向世俗化转变,以往易冲动浮躁的心态渐趋理性化、成熟化,大部分大学生基于现实经济条件以及务实性的态度,在消费决策上以求实、求廉为主,另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加上没有自己创业艰辛的体会,在消费决策上则多表现为求新和求名。

调查中,%的人在衣食住行的标准上选择“以经济实惠为主”,59%的人选择的是“兼顾实惠和高标准”,仅有%的人“尽量追求高标准”。此外,在购买物品时,%的人首选“质量”,%的人首选“价格”,还有%的人首选“时尚”。

第三,多元化价值观带来多元化的消费。多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价值主体的个人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兼顾化。大学生已不再被传统观念所约束,社会的多元化给了他们个性拓展的空间,消费上亦呈现出更为多元化:

(1)更为理性的金钱观。一方面,大学生渴望拥有金钱,在对金钱观念上,48%的人认为“金钱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较强的经济独立意识。在被问到希望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消费的收入时,%的人选择“打工”,但还是有10%的人选择其他的方式或不清楚。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经济独立意识,他们选择了更积极主动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金钱的要求。

(2)社会人际消费表现突出。当代大学生多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狭小和封闭的成长环境以及从小到大紧张的学习压力使得他们的个性表现较复杂,一方面,自我意识强,责任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能力弱,另一方面,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以及年轻人特有的个性又迫使他们有社会交往的愿望,在消费表现上突出表现在社会和人情消费逐渐增多。调查中,有%的同学有“人情消费”,而“人情消费”则集中体现在“为朋友/同学过生日”、“请同学/朋友吃饭”等。

(3)多样化的闲暇形式。大学生闲暇时间的运用更为多样化,面对媒体和市场的诱惑,他们表现出多样的闲暇形式。

二、品牌个性塑造及其必要性

品牌和人一样都是有个性的,所谓品牌个性,其实质就是消费者真实个性在某种商品上的一种再现。品牌个性的塑造就是企业通过对动态市场的准确认知和把握,把目标市场的共同特征提炼出来,并加以强化。同时持续不断地向目标市场消费者进行这种概念的传达,以取得目标消费者的认知与共性。对大学生这个目标市场来说,品牌塑造的思路就是将品牌个性与大学生的个性(尤其是其消费个性)相匹配,则品牌成功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消费个性的前提下,认为塑造品牌个性是:

1、当前大学生市场所要求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教育年鉴统计,这几年招生数量仍在不断上升,可见大学生市场潜力之巨大,产品需求之旺盛,是各路商家的争夺之地。生活在这个缤纷的世界里,每天大量的影像、声音、形象和想法都在冲击着大学生们,广告的喧闹,品牌的众多,让他们无从选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品牌的灵魂是个性。

一个没有个性的品牌,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生命力。自己的产品要在芸芸众生中凸现出来,被大学生接受,并具备相当的竞争力,必须使品牌体现出差异性。用产品属性、功能等来展示差异性是很难保持的,而由品牌个性建立起来的差异性则最牢固,很容易在消费者脑海里扎根。此外,当前大学生市场以日用、百货这种差异化较小的产品居多,企业或商家要展示本身品牌的差异性,必须建立个性化品牌。

2、大学生个性特征所决定

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较典型的个性特征。一是思维方式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移,其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在增强。表现在有主见、不盲目服从、不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具有较好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对新事物容易接受和理解,对新环境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是感情奔放,好强、好胜、好冲动,敏感好奇,追求时尚。一方面,能相对克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但由于其在生理和心理等的不成熟,又使得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具有不稳定因素。三是具有叛逆性。在不断的成长中,大学生的自由和独立的愿望更强,他们极力想摆脱外界的束缚和干扰,有时喜欢表现得特立独行。

品牌的个性塑造不能离开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心理,一般来说,消费者都喜欢和他个性相符合的品牌,因此,要更好地抓住这个目标群体的的心,必须塑造出自己品牌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的充分体现就在于品牌的个性。

3、品牌忠诚度的培养所必需

品牌忠诚度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行为忠诚度是指消费者在实际行动上能够持续购买某一品牌的产品,这种行为的产生可能源于消费者对这种品牌内在的好感,也可能是由于购买冲动、促销活动、消费惯性、转换成本或者市场覆盖率高于竞争品牌等其他与情感无关的因素促成的。

情感忠诚度是指某一品牌的个性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相吻合,消费者对该品牌已产生了感情,甚至引以为豪,并将此作为自己的朋友和精神寄托,进而表现出持续购买的欲望和行为。

品牌个性大部分来自情感,只有少部分来自逻辑思维。这是因为品牌个性反映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感觉,或者说是品牌传递给消费者的感觉,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这种品牌的感染力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强大的品牌动力,最终形成情感忠诚度。

对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中,情感多于理性,现在的很多消费会留下很多情感因素,比如可口可乐、耐克、NBA等等都带给大学生们对学生时代生活的怀念。而这种情感感染力不仅仅体现在现在,它还将产生空间和时间上的辐射性、延展性,随着大学生们走入社会,品牌忠诚尤其是品牌情感忠诚将极易在他们未来的中高消费阶层中产生。

三、品牌个性塑造的`策略

品牌个性的塑造必须借助一系列的因素来积极驱动,大卫·艾克把这些因素分为与产品相关的因素和与产品不相关的因素。基于以上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及对品牌塑造必要性的叙述,品牌个性的塑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产品品牌个性化

体现产品个性的因素有产品类别、属性、包装、价格等。因此,产品品牌的个性塑造也即围绕着这几个因素进行。首先,在产品的类别和属性上,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大学生市场,“差异化”和“创新”是首选。当前进入大学生市场的产品主要是生活基本用品和IT电信产品,事实上,大学生本身特性就决定了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新东西。

任何能体现其价值、形象、个性的产品和服务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如现在大学女生中盛行的美容、美甲、耳饰等能充分表现大学生的自我形象和个性,但这些产品和服务几乎都来自于日本和韩国。其次,产品的包装犹如人的衣服,它不仅可以美化产品,同时也是品牌个性的体现。面对大学生的产品包装要符合他们的口味,太俗太华丽的都不适合,而有着独特“气质”的包装一定受欢迎。

如有的企业把“酷文化”融入在包装中,以宣扬其特立独行的个性。第三,价格。由前分析可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多元化的,月消费额从几百到几千的都有,但大部分学生的消费都比较务实,如果一味追求高价策略,不仅会带来校园的过高消费,而且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但如果都实行低价策略则会略显落伍,从调查中可以看出,5成左右的大学生购买服装类产品还是选择专卖和超市,而这些地方的价位都比较适中,能被大学生所接受。

2、品牌传播的个性化

品牌的个性,常常通过广告的沟通及传播策略得以清晰明朗,进而形成一个鲜明的形象。

以大学生为目标市场的广告策略可集中选择为:一是品牌形象代言人的使用。品牌形象代言人最能代表品牌个性及诠释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感情、关系,它实际上是将品牌的个性特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换言之,消费者的每一次消费行为实际上都是对某一特定角色形象的自我心理体验,而这种角色的自我感受和体验也正是消费者采取消费行为的目的之一。对大学生市场来说,名人,尤其是当期明星,毫无疑问是最好的代言人。

二是诉求方法的创新。以大学生为诉求对象的广告,应当以情感诉求为主要手段,打造时尚、温馨、青春、简洁等广告风格。为满足大学生的求新、求变、求名的消费动机,广告内容应力求新奇、形式多样、信息快捷。三是传播媒体的使用。平面广告以时尚杂志为主,空间广告则以热门电视节目、校园户外广告等为主。此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网络广告来传播品牌个性也已经成为品牌传播的新的途径。

3、品牌个性定位的与众不同

品牌个性定位是指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个性风格与市场定位。品牌个性的定位不是宣传产品。关键是发掘出兼容具体产品的独特风格与经营理念。品牌个性定位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品牌竞争力的强弱。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大学生的品牌定位,不仅要满足大学生的当前意识要求——以新潮、时尚、休闲、个性为主,还得满足大学生未来的意识要求。很多定位于中产阶层的产品在大学生中也有一定市场。

以信用卡为例,前不久,在上海各大高校的食堂周围及校园要道,招商银行的专职人员向高校大学生宣传信用卡的各项优惠政策,场面之热烈,形式之多样,一时间,办卡摊位前被大学生围得水泄不通。继招行之后,建设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在随后的一周内也相继在上海高校抢滩。显然,银行已经看到信用卡在校园的市场潜力。几年后,大学生就将踏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的中高收入人群,银行只要先让大学生成为其客户,然后通过加强售后服务等措施,使之成为自己的忠诚客户,就可为将来拓展业务空间。

此外,定位于白领阶层的,能彰显成熟或成功男性(女性)魅力的服装、高级化妆品,也同样能满足大学生对未来自我的一种渴求。因此,在品牌个性定位上不应拘泥于现在的一些表象的东西,更要看到大学生们对未来自我深层次的渴求。

4、品牌文化的独特性

品牌,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是凝结在品牌上的企业精华。

品牌文化就是结晶在品牌中的经营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形态以及经营行为的总和。

面对大学生市场,在塑造品牌个性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育独特的品牌文化。一旦某种品牌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建立起来,选用该品牌就会成为大学生们终生理解、接近该种文化的一种途径。以索尼为例,索尼的校园营销战略是“放长线,钓大鱼”,即以文化为线,大鱼则是现在的大学生——未来的中高层消费者。

面对目前尚未饱和的DV市场,作为中国DV市场的霸主,索尼把视角瞄准高校,在2011年9月—11月,索尼公司通过举办全国DV大奖赛、全国高校DV巡回讲座、邀请知名人士做各种演讲和互动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在培养学生对DV文化的热爱,追求高品质的DV文化的同时,建立了大学生对索尼的品牌忠诚。同出一辙的还有飞利浦的历时五届的“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事实上,跨国公司在大学生中的这些超前品牌经营,目的是在大学生们还在读书期间,就让他们对本公司产生好感,而这种好感来自于两者:一是产品,二是对公司文化的认可!

消费心理学研究论文【第二篇】

《艺术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开展思考》

摘 要:消费心理学作为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原理,并使他们将所学在艺术设计实践中加以运用。本文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总结教学活动中的经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的比例安排、考核模式的改革和新学习理念的推广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更适用于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 艺术院校 课程内容

1 艺术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特点

消费心理学的定义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立的边缘性学科,它把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有机结合,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到市场营销活动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消费者的一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影响消费者心理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产品因素和营销因素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等。此门课程是普通大学市场营销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国内目前的学术成果大部分是针对这些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情况进行研究与探讨,虽然对艺术类院校该课程的开设有一定借鉴意义,但缺少了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艺术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的特点

艺术类院校开展消费心理学课程与普通高校最大的差异是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同。我校开设该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消费者在商品购买和消费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进而使学生们在进行专业设计和创作时能够设计出更贴近社会需求的作品;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础心理学知识、解决心理问题和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处理人际关系和自信地走向社会。因此,总的来说学习这门课程,对于提升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艺术院校消费心理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教材和教学内容不适宜

艺术院校的消费心理学教材和教学内容存在着不适用的状况,首先,没有专门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编写的教材,而现有的教材知识陈旧过时,内容没有与艺术院校的相关专业结合;其次,教材编专业知识和理论过多,若简单地照本宣科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再次,教材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最后,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和艺术创作,学生需要了解更多社会潮流、流行资讯和知识,但是教材内容没有反映消费心理学和社会需求的最新趋势。

授课方法传统

我校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之初,教师按照普通高校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授课,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不足,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虽然在教学中尽量引入相关案例教学,但由于是根据现有老教材进行案例选择,就存在了案例过时、案例分析流于表面以及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对消费心理学的考核是通过试卷进行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虽能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记忆情况,却无法检验艺术院校学生能否在专业设计和创作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这种单一考核方式,不仅不利于艺术类院校学生观察判断能力、设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把有利于毕业设计和今后走向社会的应用性知识当作“死板”知识,避而不学。

3 艺术院校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1)合理选择知识点。艺术院校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比普通高校学生略逊一筹,因此,在选择授课内容选择时,要特别注意知识点和理论的难度、深度、广度上掌控,做到讲实用的知识和传授可操作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时,若知识或理论与学生了解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高度相关的要精讲,相关度不高的适当讲解,相关度极低的略去不讲。(2)选好实证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实证材料选择要有针对性,要充分考虑艺术院校学生特点。为了提高学生们对身边事物观察力和艺术设计敏感度,教师从90后会观看的偶像剧、时尚大片和网络热点等截取出与消费心理学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内容,学生们对案例有亲切感、喜欢看且容易理解,“爱屋及乌”也会对相关知识和概念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3)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着重选择贴近学生的专业知识,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消费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这对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素养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对其专业课程设计作品、甚至未来的毕业设计作品都有诸多实际益处。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1)针对学生个性特征鲜明、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特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课堂分为理论讲述、实例展示、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三个模块,各模块占整堂课程的时间比例为3:3:4,如此安排目的在于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2)针对学生价值取向务实、专业意识和职业意识不断强化的特点,在课堂上展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与学生实际消费情景和专业贴近的案例,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在案例分析中体现消费心理学知识与本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3)针对学生身心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加入更多课后拓展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增加实践活动,布置市场调研的课外作业。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要整理调研资料并汇报结果,学生通过进行实地的调查与考察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改进和创新教学考核方式

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向,还可以培养学生们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的学习方法。改进和创新消费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注重过程评价和团队合作评价。作为应用性学科,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要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结合和个人能力考核与团队合作考核的结合。具体来说,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60%(以下均为占总成绩的百分比),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课外市场调研及调研成果演示(各占20%)。结果性评价占总成绩的40%,包括:学生的设计作品运用消费心理学知识的情况(10%)、作品效果展示能力(10%)和作品满足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的程度(20%)。

(2)期末设计作品题目自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课程中学到的知识,针对市场中现有产品、其他专业课程上已有的设计作品进行改造和再设计,或通过课程中的市场调研发现市场空缺设计全新的产品或理念。

(3)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课堂考勤、提问回答等方面,采用教师评价的考核方式。案例讨论、现场演示部分,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考核方式,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课外调研作业和期末设计作品,由教师、全班学生和社会三方评价,教师和学生作为消费者对设计作品是否满足消费者需求进行评价,邀请业内专业人士,根据设计作品能否在市场中适销进行评价。

4 总结

消费心理学作为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总结教学活动中的经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的比例安排、考核模式的改进和创新学习理念的推广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更适用于学生的方法和建议。期望通过以上改革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原理,并促使他们能把相关知识运用在艺术设计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黄琴。把握艺术院校大学生特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

[2] 高博。浅谈《消费心理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中州大学学报,(2)。

[3] 白福贤。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讨[J]。价值工程,(32)。

[4] 周怡。《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6)。

消费心理学心得体会【第三篇】

消费心理学是在普通心理学一般原理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它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今已经发展到了极为成熟的程度,它主要研究消费者在市场活动及日常的消费活动中心理和行为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变化规律。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时的思想过程,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对于产品或服务的要求。每一种消费活动都由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组成。学习消费心理学对于认识市场经济流通,开展营销活动,以及提高购买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合理的调节消费心理,是理智消费的前提。

在消费行为中,生活性消费占了很大的比重,同时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种消费活动中,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心理所产生的消费行为就有很大不同。

比如女性消费者与男性消费者。

在现代,女性的消费心理成为了企业、商家必须抓住的一点。尽管不同年龄层次的女性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但由于追求美丽的心理,她们在购买商品时考虑的会是这件商品能不能展现自己的美丽,能够展现形象美及增加魅力的商品会使得女性的购买欲望得到极大的加强。这个时候女性的消费心理会变得感性许多。那么,对于商家来说就需要把营销行为的商品做得更符合女性的选择要求,对于消费者来说就需要在考虑商品的美丽与否的同时,考虑个人购买能力及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盲目消费。

与女性不同的是,男性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一般比较简单。他们的购买动机形成迅速、果断,并且具有被动性,在消费行为中,他们有极强的自信,还有极强的目的性,不会做过多的比较与选择,情感色彩很淡保这样的消费心理带来的好处就是不会多次、长期高消费,但是带来的坏处也很明显,他们不会关注消费品的细节,导致购买的商品常有细节问题,他们也不会纠结于商品的价格,导致花费了高于商品本身价值的金钱。对于这种消费心理,商家在营销活动中可以采用更加有技巧性的定价策略来吸引男性消费者,而消费者就需要在消费活动中多注意购买细节,多比较商品的价值,做出合理的购买决定。

再比如青年消费者与老年消费者。

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就是追求时尚、希望表现自我以及注重情感宣泄。随着青年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更追求的是表现个性化的消费品,力图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面貌。他们也富于幻想、思想活跃、喜欢冒险,所以新颖的消费品往往更能吸引青年消费者,也极大的促成了他们的购买欲望。然而,青年消费者由于人生阅历不够丰富,思想没有完全成熟,这就导致他们在消费时难免的会有冲动的行为。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原因都是情感的宣泄,由感性主导了消费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这样的一种消费心理使得很多的新兴产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也促使了产品创新的进程,然而对于青年消费者群体来说,这样的消费心理给他们的消费活动带来了极大地困恼,极富有感性的、冲动的、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带来的只会是经济压力的增大。所以,青年消费者更应该学会理智消费。

相比与此,老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就保守很多,他们的消费行为富于理智,并且精打细算、极有主见,以至于显得有些过于保守。对于企业、商家的宣传以及营销模式,他们没有丝毫的关心。在做出消费行为前,他们会认真的分析得失与这次行为的价值所在。这样的做法使得他们很少为冲动而付出代价,但是在某些创新产品方面他们有时候会显得很迂腐,以至于难以理解与劝说。对于有着极高的品牌忠诚度的中老年消费者群体,企业的营销策略应该多考虑消费者的意见,提供更多的后续服务来让中老年消费者满意。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作为青年消费者一部分的我们,同样具有不一样的消费心理。

大学生的消费更加趋向于潮流,也就是大众化的方向,就好像所有人都有这样一个消费行为,我没有就会落伍一样。还有就是,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比一般青年更加不理智,上大学带来的经济花费自主导致了一大批一大批的不理智消费行为,很多的大学生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费花在了哪里。对于这样一种消费心理,更应该注重的是个人消费习惯的养成,只有养成了一种理智、健康的消费习惯才能有效地促使消费行为变得更有价值。

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们可以有效地规划自己的消费行为,对于以往不正确的消费行为加以指正,可以由同样的消费支出获得更好的效益,避免做出不理智的消费行为。

大学消费心理学论文【第四篇】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

20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劳耐尔(Raune)教授和他所领导的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对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行动导向是一种以职业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与全面素质。行动导向是以行动为导向,这里的行动本质上是工作,即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任务)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实现“心、脑、手”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的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方法,而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成,其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

《消费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并有效运用于市场营销实践中,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基于《消费心理学》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三种具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首先引用相关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教师进行引导、总结,最后把案例中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梳理;另一种是先讲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第一种笔者认为通过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不会受先入为主的理论知识的束缚,但要求教师问题设计合理,引导能力强。第二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分析案例时发散思维容易受到束缚。

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家乐福的选址”案例,提出问题“家乐福商场选址有哪些要求?”学生们纷纷说出了一些要求,然后让学生讨论“家乐福这些选址的要求体现的了消费者什么消费心理?除了这些要求,商场的选址还应注意些什么吗?”通过引导、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的理论知识。最后再展示“万客隆选址策略”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选址的优缺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在此情景下的不同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写一份结论分析。

例如在讲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挑选四人参加表演,第一组四人扮演服装商店的店员,第二组扮演四个大学生,第三组扮演四个农民工,第四组扮演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每组没有参演的学生负责评价自己组员和别组组员的表现。通过店主和不同的顾客之间议价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三)头脑风暴法。

采用“大脑风暴”教学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开展讨论或提出批评,最后所有意见均放在一起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提出“遗憾消费形成的原因?怎样有效防止遗憾消费?”这个问题时,一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一边做记录,学生发表完意见,大家一起总结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1、积极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刚开始时部分学生参与较少,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者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好,不敢表达;还有可能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不适应。这时教师要积极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

2、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咨询者或主持人,以达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路或做法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时,往往对学生进行单独或团队的暗示、指导,甚至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强调,严重遏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违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初衷。

3、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前期策划与过程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还是头脑风暴法,一般持续时间长,这对教师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要求更高;另外如何使学生在比较自主的状态下保持学习的自律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这也是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437430